黄河是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大河(黄河是世界含沙量第几大河)

本文目录一览:

黄河是世界上???最大的大河

黄河是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大河。

黄河每年从中上游带进黄河的泥沙有16亿吨,相当于长江的68倍。而12亿吨泥沙被带进大海,4亿吨就沉积在黄河河道中。问题就出在这4亿吨泥沙上,它使黄河的河道逐年上升,使黄河变成悬河

世界含沙量最大的河流-黄河

黄河,中国北部大河,全长约5464公里,流域面积约752443平方公里。世界第六大长河,中国第二长河。让我们了解下我们伟大的“母亲河”吧。

黄河

是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河流,同时是中国第二长河,世界第五长河,被誉为中国的“母亲河”。黄河长达5 464千米,流域面积达到752 442.76平方千米,流经9个省区,在中国北方蜿蜒流动。从高空俯瞰,它恰似一个巨大的“几”字,又隐隐像我们民族那独一无二的图腾——龙。

黄河中游河段流经黄土高原地区,因水土流失,支流带入大量泥沙,使黄河成为世界上含沙量最多的河流。最大年输沙量达39 亿吨(1933年),最高含沙量920千克/立方 米(1977年)。三门峡站多年平均输沙量约 16亿吨,平均含沙量35千克/立方米,而长江每立方米水含沙量还不到1千克。而泥沙经过黄河入口进人渤海、黄海以至东海的有11.5亿吨,其余4. 2亿吨均在沿河沉积下来。

黄河年平均16亿吨的泥沙如果筑成宽一米、高一米的城墙,长度相当于地球与月球之间的距离(38. 44万千米)的3倍,相当于赤道长度的27倍。

黄土高原的大量黄土由黄河向平原、向海洋运输,日积月累,使陆地不断扩大,海盆不断淤浅。这样,不仅在黄土高原的东面形成了巨大的华北平原,而且在我国东部边缘海中,填造出了一条世界无与伦比的浅海大陆架。现在,渤海、黄海以及东海的大部分都已 属浅海大陆架的范围。

历史变迁

黄河的孕育、诞生、发展受制于地史期内的地质作用,以地壳变动产生的构造运动为外营力,以水文地理条件下本身产生的侵蚀、搬运、堆积为内营力。在成河的历史过程中,运动不息,与时俱进。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与黄河下游的泥沙堆积在史前地质时期就在进行,史后受人类活动的影响与日俱增。根据多方面的研究,古黄河有三个发展阶段:第三纪至第四纪的早更新世为古黄河孕育期。第四纪中更新世(距今115万年~10万年)古黄河诞生成长期。晚更新世(距今10万年~1万年)黄河形成海洋水系。 历史时期黄河在上中游平原河段,河道也曾有过演变,有的变迁还很大。如内蒙古河套河段,1850年以前磴口以下,主要分为两支,北支为主流,走阴山脚下称为乌加河,南支即今黄河。1850年西山嘴以北乌加河下游淤塞断流约15公里,南支遂成为主流,北支已成为后套灌区的退水渠。龙门~潼关河道摆动也较大。不过,这些河段演变对整个黄河发育来说影响不大。黄河的河道变迁主要发生在下游。历史上黄河下游河道变迁的范围,大致北到海河,南达江淮。据历史文献记载,黄河下游决口泛滥1500余次,较大的改道有20多次。

黄河是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河流之一.___(判断对错)

黄河以泥沙多而闻名.古籍中常以“河水一石,其泥六斗”及“黄河斗水,泥居其七”等来描述黄河的多沙状况.黄河下游多年平均输沙量为16亿吨,平均含沙量约为每立方米35千克.黄河含沙量之高,在世界河流中是绝无仅有的.

故答案为:√.

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河

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河在哪你知道吗?当当当,当然在伟大的中国啦。那到底是什么河呢?让我带你去看看。

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河:黄河

黄河,中国北部大河,全长约5464公里,流域面积约752443平方公里。世界第六大长河,中国第二长河。

黄河发源于青海省青藏高原的巴颜喀拉山脉查哈西拉山的扎曲,北麓的卡日曲,和星宿海西的约古宗列曲,呈“几”字形。自西向东分别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及山东9个省(自治区),最后流入渤海。

黄河中上游以山地为主,中下游以平原、丘陵为主。由于河流中段流经中国黄土高原地区,因此夹带了大量的泥沙,所以它也被称为世界上含沙量最多的河流。但是在中国历史上,黄河下游的改道给人类文明带来了巨大的影响。是中华文明最主要的发源地,中国人称其为“母亲河”。每年都会生产差不多十六亿吨泥沙,其中有十二亿吨流入大海,剩下四亿吨长年留在黄河下游,形成冲积平原,有利于种植。[1]

历史变迁

黄河的孕育、诞生、发展受制于地史期内的地质作用,以地壳变动产生的构造运动为外营力,以水文地理条件下本身产生的侵蚀、搬运、堆积为内营力。在成河的历史过程中,运动不息,与时俱进。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与黄河下游的泥沙堆积在史前地质时期就在进行,史后受人类活动的影响与日俱增。根据多方面的研究,古黄河有三个发展阶段:第三纪至第四纪的早更新世为古黄河孕育期。第四纪中更新世(距今115万年~10万年)古黄河诞生成长期。晚更新世(距今10万年~1万年)黄河形成海洋水系。

历史时期黄河在上中游平原河段,河道也曾有过演变,有的变迁还很大。如内蒙古河套河段,1850年以前磴口以下,主要分为两支,北支为主流,走阴山脚下称为乌加河,南支即今黄河。1850年西山嘴以北乌加河下游淤塞断流约15公里,南支遂成为主流,北支已成为后套灌区的退水渠。龙门~潼关河道摆动也较大。不过,这些河段演变对整个黄河发育来说影响不大。黄河的河道变迁主要发生在下游。

历史上黄河下游河道变迁的范围,大致北到海河,南达江淮。据历史文献记载,黄河下游决口泛滥1500余次,较大的改道有20多次。

干流概况

黄河源

青海省玛多县多石峡以上地区为河源区,面积为2.28万平方公里,青海省玛多县黄河源区是青海高原的一部分,属湖盆宽谷带,海拔在4200米以上。盆地四周,山势雄浑,西有雅拉达泽山,东有阿尼玛卿山(又称积石山),北有布尔汗布达山脉,南以巴颜喀拉山与长江流域为界。湖盆西端的约古宗列,是黄河发源地。

星宿海以上有三支:扎曲、约古宗列曲和卡日曲。扎曲,居于最北部,发源于查哈西拉山,河长70千米,河道窄,支流少,水量有限,一年中大部分时间断流。约古宗列曲,位于星宿海西,在三条上源中居中,发源于约古列宗盆地西南隅,海拔4750米,水量甚小,为宽1.0-1.5米,深0.1-0.2米的小溪。南部支流为卡日曲,发源于巴颜喀拉山支脉各姿各雅山的北麓,海拔4800米,有5处泉水从谷中涌出,汇成宽约3米,深0.3-0.5米,流速约3米/秒的一条小河,河流终年有水。

最早有关黄河源的记载是战国时代的《尚书·禹贡》,有“导河积石,至于龙门”之说。所指“积石”,在今青海省循化撒拉族自治县附近,距河源尚有相当的距离。唐太宗贞观九年(公元635年),侯君集与李道宗奉命征击吐谷浑,兵次星宿川(即星宿海)达柏海(即扎陵湖)望积石山,观览河源。唐穆宗长庆元年(公元821年)刘元鼎奉使入蕃,途经河源区,得知河源出紫山(即今巴颜喀拉山)。

正式派员勘察河源,是在元代至元十七年(1280年),世祖命荣禄公都实为招讨使,佩金虎符,往求河源,历时4个月,查明两大湖的位置(元史称“二巨泽”,合称“阿剌脑儿”),并上溯到星宿海,之后绘出黄河源地区最早的地图。

清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命拉锡、舒兰探河源。探源后他们绘有《星宿河源图》,并撰有《河源记》,指出“源出三支河”东流入扎陵湖,均可当作黄河源。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遣喇嘛楚尔沁藏布、兰木占巴等前往河源测图。乾隆年间齐召南撰写的《水道提纲》中指出:黄河上源三条河(黄河源头北源为扎曲,中源为约约古宗列曲(即玛曲),南源为卡日曲[6] ),中间一条叫阿尔坦河(即玛曲)是黄河的“本源”。

1952年黄委会组织黄河河源查勘队,进行黄河河源及从通天河调水入黄可能性的查勘测量,历时4个月,确认历史上所指的玛曲是黄河正源。

1978年青海省人民政府和青海省军区邀请有关单位组成考察组,进行实地考察,提出卡日曲作为河源的建议(称多县文章载:南源为卡日曲,卡日曲源于各式冬雅和那扎仁,当为正源,理由有三:一源远流长,二水色与玛曲同,三水量较大。[6] 根据十万分之一航测地图测量,卡日曲比约古列宗曲长25千米。卡日曲流域面积为3126平方千米,约古宗列曲流域面积为2372平方千米。在卡日曲的和古宗列曲汇合处附近,测得卡日曲流量为6.3立方米/秒,测得约古宗列曲流量为2.5立方米/秒。据此1978年的黄河源头考察认定卡日曲为黄河正源。[5] )。

1985年黄委会根据历史传统和各家意见确认玛曲为黄河正源,并在约古宗列盆地西南隅的玛曲曲果,东经95°59′24″,北纬35°01′18″处,树立了河源标志。[4]

2008年三江源头科学考察队考察后认为,由于卡日曲比约古宗列曲长36.54公里,流量比约古宗列曲多两倍,按照国际上河流正源确定的三个标准,即“河源唯长、流量唯大、与主流方向一致”的标准,同时考虑流域面积、河流发育期、历史习惯,考察队建议在科考成果通过评审后,经过法定程序审核批准,将黄河源头定位于卡日曲。[7]

本文地址:http://www.chifengxx.cn/?id=95615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候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