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哲学与生活为题的议论文
哲学与生活的关系问题是当前学界讨论的一个热门话题,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参与到讨论中,诸如哲学与时代、哲学与生活世界、哲学与现实、哲学与人的生存等话题,其实都是这一讨论的部分。
然而,任何讨论都必须首先确立自身存在的合法性,所讨论的问题应当是具有“现实”针对性的真问题,否则,就是无病呻吟或胡言乱语。那么,哲学与生活的关系问题是否是一个真问题?为什么它现在成了问题?是追逐西方哲学谈论回归生活世界的“时髦”? 是在哲学被边缘化之后,学者们不甘寂寞,试图重新回到社会关注的中心,使哲学成为像“经济学帝国主义”一样的“显学”?是学者们不愿清贫,试图通过关注现实,充当“工业的宦官”,勾引消费者皇帝的最下流的欲念、迎合皇帝们的最肮脏的欲望,然后从他们的口袋里套钱?是出于某种“民族主义的心理”,即对中国至今尚未产生在世界范围内有影响的哲学家的忧虑?还是哲学与生活的关系真的出了问题:哲学远离了生活? 其实,哲学与生活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一个永恒话题。
一方面,哲学的历史就是一个愈来愈贴近人的现实生活的过程。古代哲学关注的是客体、对象世界,近代哲学以人的认识为对象,现代哲学讨论的是科学的发展和人对生活的体验、感受。
这是一个哲学问题越来越生活化、哲学的地位越来越“平民化”的过程。另一方面,生活之树常青,生活的生成性必然使前一个时代的哲学与后一个时代的生活发生断裂,这时就要求哲学回归生活世界。
所以,每当时代发生变迁,既有哲学的解释力无法包容生活或者说生活越出了哲学的解释框架时,就会产生哲学回归生活的呼声。而当前国内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状况正是哲学与生活之间出现了断裂。
从“论坛哲学”的角度(按照高清海教授的说法,现今马哲在国内有三种存在状态:讲坛哲学——存在于讲话、官方文件报告、公共政治课讲坛上的哲学,论坛哲学——学者们讨论的哲学,应用哲学——生活中发挥作用的哲学),马克思哲学在新中国的历史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前实践唯物主义(1978年前),实践唯物主义(1978-1990年)和后实践唯物主义(1990年后)(这里的实践唯物主义是广义的,即指所有主张凸显实践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地位的观念,而不是仅指把自己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解冠之以“实践唯物主义”这个名称的观点)。改革开放前,哲学与社会生活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当然也是扭曲的,那时哲学作为无所不能的指导者被应用于社会生活的一切领域,哲学的地位、作用以及与生活的关系并未受到质疑。
20世纪80年代,哲学与生活的关系问题也没有成为问题,因为那时哲学与生活是同步的,从真理标准问题到人道主义和异化问题,再到主体性问题,最后到实践唯物主义问题,所有这些讨论都不仅是理论问题,而且是现实问题,并且首先是作为现实问题粉墨登场的。比如真理标准问题讨论针对的是“两个凡是”的极“左”路线;人道主义和异化问题的讨论是对“文化大革命”时期肆意践踏人、侵犯人的反动;主体性问题的讨论是为了给市场经济的发展清除障碍,等等。
可以这样说,20世纪80年代是中国人的自我意识的觉醒时期,是中国的启蒙运动时期,哲学不仅见证了这一过程,而且是这次启蒙运动的“始作俑者”和生力军。也是由于哲学问题与现实息息相关,所以,80年代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界是乐观的、朝气蓬勃的,新思想、新观念层出不穷,哲学家们并没有被边缘化和失落之感。
而到90年代后,恰如在西方19世纪上半叶的哲学与科学之间所发生的一切一样,哲学与生活的姻亲关系解体了。事实上,在90年代末的实践唯物主义的讨论中,就已有解体的趋向。
因为实践唯物主义要求体系化,试图建构取代旧教科书体系的新体系,这样一种学术上的诉求就蕴含着脱离现实的种子。有的学者曾用“学术凸显,思想淡出”来概括90年代中国学术界的状况,这一概括虽然不是十分贴切,但也反映了部分真实。
的确,90年后,一部分学者专注于学术,甚至以纯学术自居,沉迷于史的挖掘,耻于谈论现实,把学术性和现实性对立起来。这当然与建国后马克思哲学与政治过于紧密、与哲学研究的学术性不强、与90年后学术界日渐浓重的商业气息有关,是对它们的反拨,是对学者的自身操守或职业意识和具有学术底蕴的学术研究的呼唤。
但是,对于哲学、特别是对于马克思哲学来说,“史”的研究并不能以“论”的牺牲为代价,对学术性的强调不应排斥对现实的关注。另有一部分学者转向庸俗,学术的崇高感、神圣感、使命感荡然无存,学术研究成为挣钱的工具、谋生的手段,写文章是为了评职称、挣稿费。
对于这部分人而言,那种旧有的在理论上毫无顾忌的精神完全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没有头脑的折衷主义,是对职位和收入的担忧,直到极其卑劣的向上爬的思想”(《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2版第258页)诚然,上述两种倾向是90年后学术界的两种极端现象,并不代表学术界的全部,但这两种倾向的存在却真切表明,90年后马克思哲学的研究确实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时代感和生活气息,成为象牙塔里的学问,。
2.我想成功
“朋友一生一起走,一句朋友你会懂……”每当我听到周华健的这首歌时,我心里的暖意就会油然而生. 行路,行路,“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天苍苍,野茫茫的大漠荒野中,有一位行路人,竟“冒越宪章,私往天竺”,不惧唐太宗的圣旨,告别繁华的大唐长安,孤身上路,西行求法,他是玄奘。既有“上无飞鸟,下无走兽,复无水草”的绝境,又有卧冰而眠的困境;还有狼狐追逐的险境,更有玄奘行路的遥远梦求。
朋友不是艺术家,但是会让我的生活变得丰富而精彩,朋友不是厨师,但可以给我感觉到色香味俱全的滋味,朋友不是慈善家,但却能让我体会到无尽的温暖.朋友是绿树如荫、美丽动人、绚烂多彩、雪中送炭,都无法比拟的. 小时候,孩子们的世界是单纯的,我把它唤作“白茫茫”快乐而无虑.但对于未来的探索却显得迷茫.现在的我们,充满激情,正值青春期的生命力等着我们尽情挥洒.正像是新生长出来的小麦芽要等待阳光的哺育.我唤作它为“绿油油”. 人的一生中,“同学”那是数不胜数,“朋友”却是十个中没有一个人,尚诺在那一百个中做选择,或许才找对那一个人.茫茫人海中,当你困惑、当你迷茫、当你歇斯底里时,有一束光照耀着你,一双手慢慢的将你拉出困境时,那便是朋友. 我听说过一个故事,它是这样讲诉的: 阿拉伯传说中有两个朋友在沙漠中旅行,在旅途中的某点,他们吵架了 人的一生中“同学”那是数不胜数,“朋友”却是十个中没有一个,尚诺在那一百个中做选择,或许才能找到那对的一个人.茫茫人海中,当你困惑、但你迷茫、当你歇斯底里时,有一束光照亮了你,一双手慢慢的将你拉出困境时,那便是“朋友”. 我曾听过这样一个故事: 阿拉伯传说中有两个朋友在沙漠中旅行,在旅途中的某点他们吵架了,一个还给了另一个一记耳光.被打的觉得羞辱,一言不语在沙漠上写上“今天我的好朋友打了我一巴掌”.他们继续往前走,直到到了沃野,他们决定停下.被打的那位,因在水边玩而差点淹死,幸好被朋友救起来了.被救起后,他拿了一把小剑在石头上刻了“今天我的好朋友救了我一命”. 一旁好奇的朋友问说:“为什么我打了你以后你要写在沙子上,而现在要刻在石头上呢?”另一个笑笑回答说:“当被一朋友伤害时写在易忘的地方,风会负责抹去它,相反的如果被帮助,我们要把它刻在心里的深处,那里任何风都不能抹灭它. 科尔顿曾说过”真正的好朋友,应该在你得意的时候,只有邀请才来,在你失意的时候,会不请自来”. 在日常生活中,就算最要好的朋友也会有摩擦,我们也许会因某一件小事而闹矛盾,但是我们一定会和好如初.我的一生中相信会有很多与我同行,但我也相信我的朋友一定会与我同行.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大概就是籂姬焚肯莳厩锋询福墨这个含义吧。
3.关于哲学原理对人生引导的作文1000字数
若说女人是一种艺术,人生便是一部哲学.
那么,它是一部怎样的哲学?又该怎样认知这部哲学呢?
人生哲学,因时而异.它在人生的各个阶段都有特殊的意境:犹童年如诗,青年如梦,中年如画,老年如散文,从而构成整个人生多姿多彩的心身的历程.
人生哲学,因地而异.人们生于不同的国家,身于不同的民族,甚至是处于某个不同的角落,都可能因地方的不同,从而影响环境,造成经济的差距,引起风俗,信仰,人情的差异,使人的世界观,方法论更为广泛,难以捉摸.
于是,不一样的人,有着不一样的人生.
人生哲学开始徘徊,在迂回曲折的人生道路上搜索枯肠.
所以,人生哲学,因人而异,有的人的人生是一个圆心的圆圈,有的人的人生是有两个焦点的椭圆,而我的人生是三个顶点构成的三角形----事物、外界、自我
孰不知万物皆为事物,是世之所存必不可少的元素,她们息息相关,不可分割的.
在这样的环境下,我们活着,并不仅仅是因为我们的存在,而是因为我们存在,我们应更好的活着,为自己,为他人,在伦理道德、法律允许的条件下.
也正是因为如此,我们要有憧憬、动力、方向,还在有自身的把握和认识--自我.
虽说,我们的生活会受到好的或不好的外界因素地教导与干扰.模仿、学习、崇拜诚不可少,但要有个限度,别迷失,丧失自我,应懂得用辩证的观点去看待问题.
如“失败乃成功之母“的观点,讲的是成功之路,失败在所难免.失败过.会去回顾过去,展望未来,并长久地坚持下去,且取得成功之路.
但在现实生活中,失败就一定会是成功之母?成功就不会是失败之母?想必这样的观点定有不少人想过,提过,那为何它会苟活于“失败乃成功之母“足下,不见光日呢?
是“失败乃成功之母“较有权威,较大众化?还是人们乐于活在自欺欺人的圈子中?或者迷失自我?
若说权威、大众,孔子的“人性本善“,孟子的“人性本恶“就够格吧.那为何想互对立的观点,至今仍存.且不分雌雄呢?又为何无人愿意挣脱枷锁,提出新的观点,如“人本无知,无善与恶“呢?这,该不会是人们丧失了自我吧?
因,人生是一部因时、因地、因人而异的哲学,它没有也不可能有唯一的标准,我们应正确地认识自我,以便更好地认识并服务于人生哲学.
4.选一篇文章从哲学与生活的角度写一篇论文
与其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给你分析下如何写吧!
一、生活中发现哲学丰富哲学,再举一个例子,例如某位哲人在生活中感悟到哲学.
二、哲学对我们的生活有指导意义,再举一个例子,例如很多科学家就是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唯物主义来指导他们的研究的.或者可以举一个反例.有些科学家莽图制造永动机,这是他们没有哲学指导的缘故.
三,可以谈一下我们怎么在处理生活与哲学的关系.在生活中体验哲学,利用哲学指导生活.
5.求作文,题目是 关于《生活与哲学》的三个概念、三个关系、两个派别
我的生活就像巧克力一样;巧克力有浓郁的甜味,在这甜而不腻的味道中还带有一丝丝的苦涩。就像我们的生活,都是快乐多于挫折。但是,由于没有吃过苦,自然就经不起考验,容易中途而废。
记得有一次上体育课,老师让我们在规定的时间内绕着操作跑两圈。同学们一听到老师的哨声就像离弓的箭似的冲了出去,我也使劲跑,开始跑得非常快;在跑第二圈时,速度就渐渐慢下来了,接着就没什么力气跑了,只能慢慢地走。但是时间一点点地“飞走”,好偈在和我赛跑。我还是咬紧牙关向终点跑去,离目的地还不到两步了,双脚却不听使唤地了下来,两腿酥软,像灌了铅一样,异常沉重。从那次难忘的体育课上,我明白了做任何事都不能轻言放弃,否则就对不起自己。
巧克力的味味五花八门:有草莓巧克力、牛奶巧克力……各种口味的巧克力当然地各有千秋,不相伯种。你说,有着亮丽夺目的色彩的巧克力,像不像多姿多彩的生活呢?在五彩缤纷的巧克力世界里,无疑就是一场精彩绝伦的生活。你用心看到了生活中的颜色了吗?
我的生活非常精彩、激情!有一次寒假,我爸带我和我哥去海南岛玩,那时候我们玩了一个很爽的游戏——漂船。回想起来就高兴!
有人吃巧克力一口就把一大块塞进嘴巴里,这样“囫囵吞枣”是没办法吃到巧克力里蕴含的真正的味道和意义的。应该一小块一小块地慢慢品尝,这样才能不错过巧克力里包含的任何一种味道,就像生不知中的每一件小事先细微的区别都应该仔细观察。从现在开始,好好用心“看”生活,你一定会爱上生活的!
请好好用心品味生活吧!那样的话你的生活一定会很精彩的
6.求一篇800字左右的哲学论文
矛盾观点 一、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矛盾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因为它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变化发展的内在动力;是贯穿于唯物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和理解其他规律、范畴的钥匙;矛盾分析方法是辩证法中最根本的认识方法;是否承认矛盾规律是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
二、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辩证关系原理及其方法论意义。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的作用 (一)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辩证关系的原理及其方法论意义 1.矛盾是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
辩证矛盾不同于逻辑矛盾。辩证矛盾是事物固有的,客观的。
逻辑矛盾是人们思维中违反形式逻辑规则造成的思维混乱。任何科学认识,既要排除逻辑矛盾,又要研究逻辑矛盾。
2.矛盾的基本属性是同一性和斗争性。矛盾的同一性是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的性质和趋势;矛盾斗争性是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的性质和趋势。
3.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同一性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斗争性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同一性以斗争性为基础(不是冤家不聚头),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 4.在分析和解决矛盾时,要从对立中把握同一、从同一中把握对立,反对只见同一或只见对立的形而上学片面性。
(二)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1.事物发展中的同一性和斗争性:(1)同一性为矛盾双方的存在与发展提供场所;是矛盾双方相互汲取对方有利于自身的因素而共同发展;规定事物向对立面转化的基本趋势。(2)斗争性推动矛盾双方的力量对比发生变化,造成事物的量变;促使矛盾双方地位或性质转化,实现事物的质变。
(3)同一性和斗争性相结合,构成了一切事物发展的动力。 2.事物发展中的内因和外因:(1)内因是事物的内部矛盾,是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的外部矛盾,是发展的必要条件。
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两者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2)内因与外因关系的原理,是我国坚持自力更生为主、实行对外开放政策的哲学基础。
三、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及其方法论意义 1.矛盾的普遍性有两层含义,一是指矛盾无所不在,无时不有;二是指同类事物的矛盾有共同性。 2.矛盾的特殊性是指矛盾表现形式的多样性。
矛盾特殊性的具体表现:(1)从性质看,有根本矛盾与非根本矛盾;(2)从地位看,有主、次矛盾和矛盾的主、次方面;(3)从解决形式看,有矛盾一方克服另一方、矛盾双方同归于尽、矛盾双方融合成一个新事物以及创造出一种使矛盾双方长期共存的形式。矛盾的特殊性要求我们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科学认识与区分事物的基础,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论的基础,因而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 3.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是一般和个别的关系:两者相互依赖,不可分割;个别包含着一般,一般寓于个别并通过个别而存在;两者区分是相对立的,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4.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的意义:理论上,它是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是客观事物固有的辩证法,也是科学的认识方法;实践上,它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各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哲学基础,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以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依据。 5.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 (1)主、次矛盾及其关系:在事物的许多矛盾中,居于支配地位的矛盾是主要矛盾,其他处于从属地位的矛盾是次要矛盾。
主要矛盾规定次要矛盾,次要矛盾影响主要矛盾,两者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2)矛盾的主、次方面及其关系:在一个矛盾中,居于支配地位的方面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处于被支配地位的方面是次要方面。
矛盾的主要方面规定次要方面,次要方面影响主要方面,两者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事物的性质是由矛盾的主要方面所规定的。
(3)两点论是指在一个事物中要看到许多矛盾,在一个矛盾中要看到两个方面。重点论是指在一个事物中要抓主要矛盾,在一个矛盾中要抓主要方面。
两点论和重点论是辩证统一的思想方法,要求我们抓住重点,带动全盘;看主流,注意支流;在克服一种主要倾向时,要注意可能掩盖的另一种倾向,防止思想方法上的片面性。 四、中国传统哲学中的矛盾观及其现代意义 1.中国传统矛盾观的内容: (1)用“有两”“有对”“有耦”等来说明矛盾的普遍性。
如程灏说“无独必有对”“万物莫不有对”,朱熹提出“万物皆有两端”“独中又自有对”。 (2)用“一分为二”“合二为一”等来阐明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关系。
如《易经》提出“一阴一阳之谓道”,老子提出“相反相成,物极必反”,朱熹提出“一分为二”,方以智提出“合二为一”。 (3)用“和而不同”“执两用中”等来分析矛盾的解决方式。
如孔子提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和为贵”,《中庸》提出“致中和”。 2.中国传统矛盾关的现代意义:(1)中国传统矛盾观与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有许多相通之处,为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奠定了思想文化土壤。
但它属于朴素辩证法,思想是零碎的,并带有神秘色彩。(2)中国传统矛盾观注重和谐统一,对于维持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争取不同民族和。
7.以哲学与人生为题写一篇作文
人生观问题离不开世界观和历史观。对待人生一些根本问题的回答都是与世界观、历史观相联系的。共产主义人生观是无产阶级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关于人生意义、价值、目的的基本观点,完全是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依据的。
首先,人生观中具有决定意义的是对人的本质、人与自然关系的正确理解。正是在这个基础点上,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共产主义人生观奠定牢固的理论基石。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世界的本质和人在自然界中的地位的观点,使得马克思主义在思考人的生命的意义时突破了历来着眼于人的生物性和人寿长短的局限。人与自然的关系不同于其它动物与自然的关系。人在自然界中处于一种特殊地位,原因在于人是能进行自觉劳动的创造性动物。人的创造能力使得人超越其它动物之上。世界上只有人为自己创造了一个人化的世界,创造了自然界本来不存在的东西。
人作为自然存在物正如其它生命一样不是永恒的。人的生命的意义在于它的创造性。人的一生很短,如果尽干坏事,又会被世人感到太长。如果在有限的生命中充分发挥它的创造作用为社会作出贡献,这种生命光辉而充实。人的生命的创造意义并不仅仅限于生时。不少人生时寂寞、穷困、潦倒,甚至为人误解,频遭摧残,可死后被重新发现,再现辉煌。许多学术著作亦复如此。生时无法出版,死后成为不朽之作。这说明生命的长短并不是人的生命意义的关键所在。
人不仅是创造性的动物,而且是社会性的动物。这两者是不可分离的。马克思说过:“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马克思恩格斯选集》新版第1卷第56页)这就是说,离开了社会,离开了人与人的相互关系,是无法说清人生的意义和价值的。如果仅仅把人看成孤立的个体,必然把人的生命看成一支短短的暂时点燃的蜡烛,很快化为灰烬。从人的社会本性出发,把人作为社会成员来考察,就会看到,人的一生虽然短暂,但由个人组成的社会却是久远的。人不是一支短短的蜡烛,而是由人类组成的火炬。每一代人都应该把它烧得更旺。这同时也就是把个体的生命由暂时变为永恒、有限变为无限。这种积极的人生态度没有对人在世界中的地位和人的社会本质的正确理解是不可能的。
其次,生与死的问题,是人生观中最重要、最难解决的问题。辩证唯物主义哲学从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两方面对生与死的问题作了回答。
人作为一个有生命的个体是自然存在物,它与宇宙中的一切生命现象一样,必然是有生有死、有始有终。人的自然寿命有限,而且只有一次。追求长生久视、成仙成佛,都是宗教唯心主义的幻想。辩证法的规律是理解生与死的钥匙。***把死称为辩证法的胜利。
对生与死的理解不能仅仅以自然规律为依据,而必须求之于社会规律。同样是生,有的生得伟大,有的苟且偷生;同样是死,有的死得伟大,有的死得窝囊。所谓重于泰山、轻于鸿毛讲的就是死的意义问题。这个死的意义是人生观的重要内容。可以说,英雄与懦夫、留名千古与遗臭万年的分界线往往决定于对死亡的态度。中国古训临难毋苟免,讲的就是气节,也是对待死亡的态度。死亡中最壮烈最感人的是为事业、为正义而献身,死在刑场和战场上。我们不仅要以哲学家的通达服从自然规律来对待自然的死亡,而且要以革命家的气概以视死如归的勇气对待为正义和真理而献身的死亡。前者是智者,后者是勇者。文天祥的名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夏明翰烈士的名诗“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是对死的认识的最高境界,是对死的意义理解的通达至极,是勇者与智者的结合,是以对自然规律与历史价值认识为依据的人生态度。
8.用一个哲学原理写一篇论文 可以用事例说明 字数400~600字
《人生是一个过程》
人生是一个全面、联系、发展的过程。我们必须以辩证的眼光把人生看成一个过程,从对人生的感悟中透过人生过程的各种纷繁复杂的现象,来抓住人生的本质,认识人生是什么,树立起科学理性的人生观。
许多人因生活环境从小就在责骂声中长大,形成了气质自卑,甚至认为自己的人生都是黑暗的。然而难道人生不是只有这短短二十、三十年就可以决定了的。林肯曾为人刷盘子,低人一等的生活非但没有让他屈服,反而激发了他的斗志,他始终没有放弃学习的信念。人只要还没有进棺材,一切都是可以改变的。要把生命视为一个整体,对任何事情成败得失的判断,都不能只看某一点,而要考量整体生命。只有完整的看待,才能够在面临挫折的时候,很快地重新振作,重新出发,以及在得意的时候知所收敛。 人活在世界上,有些问题只是表面的小问题,而有些问题则是属于根本的大问题。生死就是最根本的大问题。除了生死的问题以外,还有一些其他的问题也属于根本的问题。譬如:人为什么有不一样的命运及不一样的遭遇?为什么有些人做坏事却没有遭受报应?为什么有些人生下来就必须受苦受难?总的来说,培养智慧代表要超越感性的限制,慢慢在知识的范围里面奠定基础。有了基础之后就要进一步达到完整而根本的境界,而这个境界和个人主体的觉悟和体验有关。这里的觉悟是要我们放弃个人成见,去发现真理,所谓“道并行而不悖”,通往目标的道路并不是只有一条。而体验是需要人来完成的。如果光是叙述各种道理与格言,而没有自己去体验的话,到了最后还是只能在知识的迷雾中打转。当克服身体的惰性,让自己的心灵更加自由,去接受体验的时候,由体验去印证价值,那么随着生命的成长,他的经验将越来越丰富。 当我们真正用理性思考经验之后,就能知道自己应该如何做,知道哪一种人生更为理想,也更适合自己。理想代表针对未来,哲学的思考就是要让人能够在过去、现在、未来三个时间向度中连贯起来,让自己的生命不再只是活在当下那片片断断,刹那生灭的过程中而已。
9.求一篇主题为 生活中的哲学 的文章
一提起“哲学”,人们觉得似乎距我很遥远,也难怪,五光十色的现实生活,真的令人眼花缭乱。
搅得那颗原本质朴的真心,似真非真了,哲学家感到了困惑,而那些众多的疑问似乎在说:“哲学吗,不知何来之怪物?”。听到这些,哲学家摇着脑袋扪心自问:难道哲学是海外来客吗?搞了数千年的东西怎么成了怪物呢?迷茫和困惑似乎在告诉人们,哲学刚在混沌中诞生,哲学家就是那诞生的婴儿。
要想正本清源还“哲学”以本来面目 ,襁褓中的婴儿似乎早熟了许多,他发现了 “哲学”就在我们生活之中,它以不可争的的事实告诉每一个人如何去思,如何去做。不是这样吗? 其实我们思考问题,办每件事,都想达到完美的结果,这个过程就是自觉不自觉的在运用哲学上的认知观和方法论。
知道这些不是关键,最重要的是将理论具体化、简单化。***在这方面可称得上是全能的大师。
搞社会主义,前人研究了一百多年,只有马克思才系统的总结了一套革命理论。拿到中国来完全对号入座,那是机械的教条主义。
陈独秀吃的就是这个亏。然***通晓中国历史体察民情,在革命理论和革命实践上,知国情、知自己、知国民党、知民众。
这几个“知”字,正好是兵法“知己知彼”的原则,针对中国革命的特殊性:半封建、半殖民地,敌强我弱,要将无产阶级的理论变成现实,最重要的就是客观的分析敌我双方的客观实际,用自己的长处克制敌人的短处,这样革命才不至于空谈。结合革命理论,具体化到现实生活中的各个细节上,那样,理论也就成了具体的生活常识,谁都能看的懂,也会用,这样胜利就有了起码的保证了。
回想一下我们几十岁的生涯,其实也是从生活到工作很多地方结合自我实际走过来的,只是在每个细节上,过多的认识了自己的优点,忽略了或少看了他人的优点,时间长了也就形成了一个认识上的误区:以为自己是一盏明灯,总想照亮他人,却忘了我以外的东西闪光的地方很耀眼。这就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只知自己,不知他人。
我们虽然不是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中厮杀,但人生之路也到处充满了火药味,兵法上说,知自己,知对方,才能百战不殆,联系到我们的人生,之所以走到今天的地步,正是不知己,也不知彼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