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闻铁事

登录

引导社会舆论的推动发展论文(科技推动三农发展论文)

wangsihai

引导社会舆论的推动发展论文

引导社会舆论的推动发展论文

在新闻媒介进行舆论监督的过程中法制新闻的力度无疑是最强、最具代表性的。下面将着重分析通过法制新闻报道所体现出来的舆论监督的几个基本特征。

一、舆论监督的广泛性

在社会生活中法律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具有广泛性,因此与法律紧密相连的法制新闻也具有了广泛性。法制新闻的舆论监督作用也就体现在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

舆论监督的广泛性首先表现在它能够渗透在社会生活的各行各业,无论是农林牧渔,还是工矿企业或是第三产业,社会舆论一旦形成就会有强大的作用力推动事件的发展乃至社会的变动。例如曾经在我国国企改革中存在的国有资产被侵吞的问题,这既是一个经济问题又是一个法律问题。通过媒体的报道引发了我们关于国企改革究竟该如何改的思考,并最终促成了国家出台相关政策明确国企改革方向,建立“产权明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最终使一部分国企走出困境获得新生。

舆论监督的广泛性还表现在它能够反映国内各个地区24小时发生的事件。无论是前一阶段发生的“太原警察打伤北京警察”,还是国内一连串的矿难事件,这些新闻本身就形成了一种强大的舆论攻势,从客观上推动政府必须采取措施,妥善解决这些问题。

二、舆论监督的公开性

公开性是新闻媒体开展舆论监督的重要特点,否则,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监督。一旦公开揭丑、彻底曝光,就有别于一般的内部批评,更能激起广大民众的愤慨和相关部门的重视,促进问题的及时解决。正是舆论监督的公开性,使许多被极力掩盖的事件和惊心动魄的真相大白于天下,在众目睽睽之下,各级政府和司法机关吸取教训、完善制度、追究相关责任,事故隐患得以减少。这种公开性的成功实践,完善了我国新闻媒体公开介入社会事务和公众公开了解社会真相的新秩序,这是对公民知情权的极大尊重,也表明了我国民主与法制建设的巨大进步。

2003年震惊全国的“孙志刚事件”突出体现了这一特点。南方报业集团记者公开、公正的报道把这一事件的始末彻底呈现在公众面前。一系列的问责、法律上的讨论随后展开。最终在舆论的强大压力下一部实行了21年关于收容遣送制度的国家法规最终废止。

三、舆论监督的客观公正性

真实是进行舆论监督的生命线,也是新闻报道最基本的原则。从这一点出发记者的现场报道和用事实说话就显得尤为重要。目前我们看到的法制新闻报道,以电视节目为例注重抓现场、抓细节;对关键过程使用长镜头拍摄,以保证事件过程的完整性和真实性;事实的关键内容

重视同期声的采集,尽量用完整的编辑段落,避免断章取义;用环境声保持事件的原生态,让观众了解事件的真实现场;注意兼听则明,平等对待每一个被访对象,双方都使用同期声,以保证双方都有表达自己的机会,避免偏听一词;解说词常采用叙述性语言,尽量少下结论,避免主观色彩强烈的用词和语气等。

在大量事实的交代基础上,主持人展开评论和观点阐发,从各个环节减免了给那些别有用心者授人于柄的机会,从而保障了节目的权威公正。客观的报道有助于形成客观的舆论环境,从而保证了舆论监督的客观公正性。

四、舆论监督适度性

舆论监督的适度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报道中批评性报道、中性报道与正面报道的比例关系;一是舆论监督不能越俎代庖,不能进行媒介审判。

舆论监督固然少不了很多批评、揭露性的内容,但我们应该明白,批评、揭露只是手段而非目的,揭露黑暗是为了追求光明,真正的目的是为了针砭时弊、匡扶正义,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法制新闻报道多涉及的是目前存在的社会问题,因此必须充分考虑报道的社会效果和社会承受力,以适度原则对材料进行取舍。另外,媒介的批判性仅仅是一个手段,在批判的同时应该注重建设性。

舆论监督不适度的另一个表现就是媒介审判。“媒介审判”是指新闻媒介违反司法程序,超越职权对案件做出判断,是一种违法和无效的裁判。但新闻媒介的影响力将会使这种裁判子社会上产生巨大的影响,影响到公众的正确认知和司法的`公正。新闻媒介、公众、政府和司法各有其特定的社会地位,有着各自的利益追求,也有相互的权力冲突。这四方在新闻活动中,为达到某种目的,或受某种欲望、习惯的驱使,都有可能或多或少的不合规则的履行自己的职权。媒介总在追求最大限度的自由,政府则希望将自由控制在自己允许的限度内,并为己所用,公众会要求媒介保护他们的利益,司法也不希望别人指手划脚的指责其权威,这是一个矛盾的过程。但是在矛盾的过程中媒介应该首先加强自律,并引导社会舆论朝着公平、公正的方向发展。媒介应该是为人民立言而不是替人民立言。

在当今社会,舆论的形成依赖于新闻媒介,媒介应该积极引导并帮助形成开放、公平、公开的社会舆论,并以此推动社会的发展。以上所述舆论监督的特征是最基本的特征,也是评价社会舆论是否成熟的基本标准。作为传播重点强势,新闻媒介应该勇于承担社会的责任,更好地通过新闻报道发挥其舆论监督的职能。

[参A考A文A献]

[1]李铮:《论法制新闻的舆论监督》,《四川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10月10日。

[2]夏榆:《关于舆论监督与新闻法制》,湖南频道2001年4月5日。

[3]王小林:《对新闻舆论监督法制化的思考》,《东南传播》2005年第1期。

[4]胡盛杰:《关于新闻监督的思考》,《社会主义研究》2004年第6期。

科技推动三农发展论文

科技推动三农发展论文

近年来,党和政府对“三农”间题十分重视。制订了一系列优惠农民、发展农业、改变农村面貌的政策:减免农业税、对农村中小学实行“两免一补”、提高粮食收购价格、加大扶贫力度等.这些政策的出台,大大减轻了农民的负担,调动了农民种植粮食的积极性。然而,在陕北多数农民却缺少科学种田的技能。仍然采用广种薄收的传统耕作方式。因此生活水平还停留在温饱线上。有不少的农民把摄取富裕的希望寄托在出外谋生之上,盲目地进城打工。外出打工的农民,大多数没有一技之长,月工资只能在500元左右,加之高昂的城市消费,一年到头所剩几何?那么如何才能让陕北农民尽快富裕起来达到小康水平呢?笔者认为“赠人千金不如授其一技”。要想富需走科技路。只有让农民回到自己的土地上、掌握最先进的科学种田的方法,改变传统的农业结构和经济结构,陕北“三农”间题大有希望.

陕北黄土高原虽然缺水干早,无霜期短,但光热资源充足,雨热同期,具备开发建设早作高效农业体系的基本条件。氢有关统计数字表明:陕北黄土高原年降水量为314—730tnm,但降水利用潜力很大,如果按每1~降水生产Ikg粮食的降水利用的先进水平估算,每公顷粮食产量可在4500kg—ii000kg,经目前的实际产量高得多。无霜期虽然仅为135—224d,但自北到南脱水、脱肥现象,导致收获指数和产量下降,同时,地膜覆盖的增产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是以耗竭土壤肥力,特别是有机物质为代价的,如果长期连续覆盖膜必然恶化土壤生态条件,难以持续高产。因此在确定地膜筱盖模式时,必须考虑底墒、作物生育期降水,地膜覆盖的阶段性和肥料的施用等。其次是扩大塑料大棚的数量、种植类型。

塑料大棚是农民致富的重要举措.它不仅打破农业生产的时令限制,而且将农业生产推向车间化的生产模式一个。.5亩的日光温棚,一般年收入在万元以上。可这一技术在陕北,只在城郊的川道地里建为数很少的单一的蔬菜大棚。其实农村有不少闲置的庭院和宅基地,多数农民在自己的'庭院打了水井扩展,如果将这些宅基地改建为温室大棚,并由只种植蔬菜而扩展为种植如西瓜、葡萄、桃子等水果作物.那它的经济价值是相当可观.

猪涧县宽州镇康家讫台村的薛文于2000年建了一个四位一体(猪圈、菜棚、厕所、沼气池连为一体)的温室大棚,利用蔬莱的下角料养猪,猪粪和人粪尿进入沼气池,利用沼气做饭照明。沼液又是种菜的优质肥料。这样种养结合的方式,既节省了憔料和电费,又省了不少买化肥的钱。同时大大提高了大橱的经济效益。这一个大棚年纯收入在两万元以上。第三应继续推广垄沟耕作技术.垄沟耕作清涧县农科所薛梅桂百一农﹂问题纂赣黝依次可满足农作物一年一熟间作套种、复种等多种栽培模式的需要。光热资源充足,年日照高达1900—214oh,年平均太阳辐射量高达498.23—602.90)/c时远远高于关中及陕南地区,有利于玉米、豆类、薯类、糜谷等作物的高产。陕北高原另一特征是人少地多,耕地资源丰富。人均耕地。.27hm,—。.52h二,,是全省平均人口密度的1.72—3.23倍。因此农业生产有很大潜力和美好前景。

发展陕北黄土高原的农业,就得取长补短,因地制宜。根据陕北黄土高原干早少雨、无霜期短的特征,首先须推广地膜覆盖技术。地膜覆盖具有保水保肥等功能,能够有效克服农业生产中诸多不利因素,是高原地区粮食增产的重点技术,即使在干早年景,该项技术的推广使粮食单产保持在较高的水平,它的单项增产潜力为65%—80%,可使水浇地的粮食单产达到6800一8600kg,各类旱平地、宽幅梯田的粮食单产可达到4100kg左右.清涧县店则沟乡邓家楼村李宏彦在两亩川地上利用地膜板盖西瓜套种玉米的技术.西瓜每年卖钱8000多元,玉米亩产超过千斤.加上其他收入,李宏彦一家年纯收入在3000。元以上。

但生产实践和科学实验表明,地膜覆盖有时因作物生长前期土壤水分和养分耗蝎严重,后期出现严重技术是当前陕北黄土高原可以大面积推广的耕作技术,单项技术可实现粮食单产增长25%—55,单产可达1500—2100kg,笔者于1988年指导清洞县石咀释镇牛家沟村种植坝地垄沟早播玉米105亩,亩产在1000kg以上,省地县的领导和有关技术专家曾在这里召开现场会。诸如此类科学的耕作技术还有好多,如增肥培土、推广优良品种、化肥农药的合理施用等等,笔者不再一一枚举.如果适合黄土高原的每一项科学的种植技术都能综合地运用于所有的可耕地上,陕北农民能增加多少收入?

综上所述,陕北黄土高原区农业资源丰富,要充分利用这些资源,使农民尽快富起来,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通过各种培训方式,让农民掌握现代农业科学的技能。

二、县乡领导千部和科技人员深入到每家每户,根据具体情况,为每户农民确定一项年收入在万元以上或种或养,或加式产品的项目。

三、建立一套科学的包括农产品的转化、加工、储存、运销等相关产业在内的农业体系,改变传统的农业结构.

总之陕北农业是大有希望,只要合理的引导、科学的组合和开发,农民奔小康便指日可待。

相关阅读

  • 海峰五笔(海峰五笔检索)
  • 流淌过脚趾的时光
  • 关于感动的事的作文
  • 关于意志的作文(关于意志的高中作文)
  • 团结、和谐的班集作文(团结和谐的名言句子)
  • 拔智齿要拍片吗(拔智齿要拍片吗?)
  • 印香(印香痕)
  • 进入初三作文
  • 关于感恩的记叙作文
  • 标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