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帮我写一段关于日常生活中的吆喝声的短文,吆喝声要各种各样,二百
“香菜呃辣青椒茄子扁豆硬蒜苗,顶花的黄瓜白花的藕呃,卖扁豆西红柿挂霜的架冬瓜呃,饶香菜嘞韭菜嘞,卖栗子味的面老倭瓜呃,卖马蔺韭菜嘞,卖萝卜胡萝卜便萝卜香椿嘞,涮儿的韭菜嘞……”为什么买冬瓜要饶香菜?这里面“藏”了一个时间差:回到家里把瓜洗完抠净切成块,上锅蒸的同时择香菜,时间刚刚好。几句小词儿却透着精打细算的合理,即使是平头小民,也要活得精致讲究,活得有味道。 卖高桩柿子的这么吆喝的:“嘞———高桩儿的嘞———柿子嘞———不涩的嘞———涩的还有换嘞!”
卖心里美萝卜的吆喝:“萝卜赛梨哎———辣来换!”卖冰糖葫芦的吆喝:“蜜嘞哎嗨哎———冰糖葫芦嘞!”卖金鱼的吆喝:“一大一条,二大一条,我不是卖黄瓜的,我是卖大小金鱼的!”卖蟠桃的就更吆喝出个花儿:“这不是大姑娘扎的,也不是二姑娘绣的,这是三姑娘逛花园一脚踩下一个扁盖儿桃!”……
吆喝也非京华仅有,而是遍及各地都市的街头巷尾。“炕鸡嘞嗨———炕鸡哎!”的吆喝;“刮子篦子———刮子篦子!”的吆喝,经指点原是常州人在叫卖梳子篦子;还有早市上“大米小米豇绿豆,白面一勾五碰头的稀饭嘞———糖包豌豆包!”的吆喝声,秋冬夜色中远处传来的“烤白果嘞———白果!”“里外青的萝卜嘞!”的吆喝声,声声入耳。
2.我身边的吆喝 作文 600字
家乡的吆喝 吆喝是一种学问。对于商家来说,有一副好嗓子对于招徕顾客是至关紧要的。湟中作为一座古老的佛教圣地当然不乏这种具有浓厚民风民俗吆喝。
卖旧货。也许我们大部分人都卖过旧货,包括废报纸,塑料瓶等。卖的途径也有二:1、亲自去收购场;2、碰巧遇上收买旧货的人便顺便解决。这些收买旧货的人是帮收购场打工的,每天奔波于大街小巷,工钱却仅仅能糊口。他们的交通运输工具一个样——自行车。当然,光骑着车子忽悠,是没有什么客源可说,因为没有人知道有卖旧货的。于是,卖旧货的都懂得吆喝,最常听说的要数:“收瓶瓶收铁!”也有些眼角比较高的,就会喊:“收瓶瓶收铁收书收纸盒盒……”一气呵成,把要收的东西吆喝出来,似乎早就背熟了似的,这些人通常都不会喊不卖的东西,所以有时可要听清楚了。有时,几辆车出现在附近,因为声调,叫法和距离都不同,所以听起来真有点合唱中的多声部。
充气的。湟中街头几乎到处都可以听到“代客充气”,就是把你用完了的煤气瓶拿去让他们送到煤气公司充气。在我的印象中,充气工就是一身灰蓝的衣服,上面布满黑色的污垢,面、手也是黑乎乎的,但都很健壮。吆喝也各式各样,但最记得的是:“充气、充气、充煤气……”带着乡音,但很嘹亮。声嘶哑了,喝口水,便又接着来。我看见有些聪明的用录音机录了音,一到小区就不断播放。
磨刀和剪刀。他们中还混得过去的便骑自行车,刚刚入行的就唯有徒步咯。手上没拿什么家伙,倒是都背了个布包,里面装的是磨刀工具。“铲柴刀,磨交剪!”吆喝起来倒带着些唱粤剧的味儿。
卖酸奶的。大多数人挑着一副担子,但吆喝的声音却迥然不同。有的人喊道:“酸奶儿,酸奶儿。”有的人叫道:“酸奶酸奶酸奶酸奶酸奶酸奶酸奶。”
卖香蕉的。摆个地摊儿,置些盒子,放些香蕉,喊道:“三斤五块三斤五块!”。到了傍晚,香蕉焉了,便说:“一斤一块一斤一块!”
买菜的。他们大清早就从农村赶来,骑一辆三轮车,放些自家种的黄瓜西红柿萝卜青菜白菜油菜香菜韭菜,大老远就能闻到香菜的味道,还混合着泥土的气息,十分清新。此时无声胜有声,不用吆喝就迎来了许多顾客。
3.作文《身边的吆喝》
今天的重庆很难再找到老山城里的吆喝了。听奶奶说,以前的重庆也难得有一,两座楼房,几乎都是平瓦房,所以一大早起来后走街串巷的商贩们到处的吆喝声。在大雾里蒙蒙隆隆的,有时也只能隐隐约约地看见一个肩上搭着担子的背影在大雾中,耳旁传来的是留下的一串吆喝声……
小时候和奶奶一起住,一大早就能听见些“当当?的声响,也不顾不得穿好衣服,就守在门口了。这是卖“麻……汤……”的商贩。“当当”老远就能听见这声音,接着就是商贩的吆喝了.”麻……汤……哦~!”接着又是当当的铁响.吆喝声虽然说不上是雄厚有力,但却是我很是期待,在大清早,这样的吆喝便将正在与周公打交道的我从梦中惊醒,开始了新的一天的生活。
当然,吆喝声对于我们这群孩子来说是和有魅力的,于是大家也都开始模仿商贩们的吆喝,还学得有模有样的。在那时,我们这群孩子都希望自己能够学得最像,要是以后还能去大街小巷的叫卖吆喝,那更是了不起的“大人物”。
我现在和父母住在一起了,也不能听到那熟悉的吆喝了。一次偶然的机会,无意听到了楼下传来“当当”的声响。难道是……我立刻放下了手中的笔,跑出了门去。
这,怎么没有人啊?我四顾环视了一下 ,有一个人的背影。“当当”又传来了声响,似乎是从那里传来的。喜出望外的我疾步走上前去,“当当”又是一声,我正想叫住他,随后后又传来了声响“收旧冰箱,旧彩电,洗衣机……”我立刻止住了口,伸回了手。那人似乎觉察到了什么,转过头来看了看我说:“小妹妹,要卖什么?”我遥遥头,走开了。
也许现在很难再找到儿时的感觉了,毕竟时代的发展回改变很多东西,但我们所值得我们去回忆的东西也很多……
4.吆喝 的作文
牛肉面馆的吆喝
我不是兰州人,但我很爱吃牛肉面,有时连着吃上几天的牛肉面,也还是愿意到牛肉面馆徘徊几分钟。因为我的心时时被面馆中的吆喝所牵动。
站在门口的时候,看面馆中人影晃动,从里面传出嘈杂的声音,有些菜市场的味道,但当你真正融入其中的时候,就会发现小小的牛肉面馆蕴涵了一个大大的世界。
“师傅哎,两个大碗细的,一个小碗二细。”这一听就知道是位叔叔,他的声音洪亮,话语间略带焦急,他这是着急给妻儿端饭呢。
“小伙子,给我下个韭叶子,辣子、蒜苗、香菜多放点。”抬头一望,是个老大爷,他端着自家的锅,眼睛只盯着牛肉面的每一个制作过程。
“哥哥,我要吃小碗毛细。”循声望去,原来是个小弟弟,他的声音稚嫩得让人心疼。
“来,给我下个大碗二细,带走的。”不用说,这一定是位阿姨。她总是带着挑剔的眼神看着身边的人们,担心别人会不会把她的衣服弄脏。
其实,不仅是顾客的声音各有特色,连拉面、舀汤的师傅的声音也别具一格。
首先,你要惊异舀汤师傅惊人的记忆能力,他能一字不差地报出牛肉面的类型。他总是扯着嗓子喊:“一大毛二小宽两大韭叶子。”然后还要故意拖个长音,这长音跌宕起伏,一波三折。拉面的师傅一句“好嘞!”也拉得老长,似乎有意来个首尾呼应。
我很享受他们的吆喝,有的时候,当我拿票站在窗口还未开口时,舀汤的哥哥就会指着我问:“小碗细的?”我微笑着点点头,为这份默契感动。
或许,牛肉面会吃烦,但这吆喝,却永远享受不够!
难忘的吆喝声
世界上有各种各样的声音,有悦耳的歌声,有尖厉的噪声,有欢快的笑声……而我则喜欢那沙哑的吆喝声。
“来喽!补鞋喽……”“一大清早在那里吆喝,烦死了!”我在床上不禁抱怨起来。这种难听的吆喝声经常打扰本小姐的美梦,得想个十全十美的办法除去才行,不久我便有了一个“好主意”。
放学后,我看见那老头儿还在补鞋,便从垃圾堆里捡了一对破得不能再破的鞋,然后脱了自己的鞋放在书包里,走过去说:“帮我补一下这双鞋。”同时脸上装出难过的表情。那老人抬起头,他的面色是那样的苍白,额头上的皱纹勾勒出一个醒目的“王”字,两鬓是苍苍的白发。他笑了一笑,说道:“这双鞋你是怎么弄破的?”我只好支支吾吾地说:“是刚才上体育课时弄破的。”“怎样?没摔着吧。”我一时不知该说什么好。他接着说道:“这双鞋得明天才能修好。现在已经晚了,孩子,你该回家了。明天再来拿吧!”看他那认真的样子,我偷偷笑着走开了。
到了第二天,为了不让他看见我,我便绕了路去上学。放学了,我看见他的东西还在那里摆着,人却不见了。一连几天,我都没有去拿那双鞋。
“来喽!补鞋喽……”不久后的一天清早传来的这熟悉的吆喝声唤醒了我,使我很快没有了睡意。我起床往窗外一看,老人仍然在那儿补着鞋,他看起来更加消瘦了,脸色好像也更苍白了。此时,我的眼睛湿润了,不知是因为老人的辛勤,还是因为自己捉弄他的行为感到羞耻。我再也看不下去了,急忙冲下楼去取那双鞋。他一见我就说:“孩子,你的鞋我已经补好了,这几天总不见你来拿,是忘了带钱吧?呵呵,没关系,我帮你们学生补鞋是不要钱的,拿着,可得好好读书啊!”听完他的话,我关心地问:“老大爷,您没事吧?”“没事。”他笑道。然后我依依不舍地走开了。
鞋补好了,看着这双鞋我仿佛看到了老大爷日夜辛劳的身影。
“来喽!补鞋喽……”我永远也忘不了这吆喝声。
5.求一篇以吆喝为主题的作文
吆喝就是商人在卖东西时大声的叫卖声.
我们刚学完17课〈吆喝〉。讲的是旧中国的北京,生意人做生意时是怎样吆喝的,我感到很有兴趣。我在上学的路上,路过菜场时,能够听到菜场里传出各种不同的叫卖声——也就是武汉人的吆喝。“卖黄瓜嘞,我的黄瓜又绿又脆,可以生吃,可以凉拌,维生素多,赶快来买嘞”。“快来买菜嘞,我这里的菜品种繁多,任意挑选,不好包退,还有的。 。”换季节的时候到了,买服装的人吆喝声更巧妙,“走过的,路过的,进来瞧一瞧,看一看,服装大甩卖,大换血,全部打折,价廉物美”,一遍又一遍的从扩音器里传出,不少人还真被他们的吆喝生吸引住了。但有的商人在吆喝叫卖自己的物品时是有欺骗性质的,我们可千万不能上当受骗。
假如,将来我有一天当上了一名商人,吆喝的内容要真实,实在,做到买卖公平,还要讲究招揽生意的艺术性。
6.阅读那一声吆喝文章结尾写道:“那苍老的几乎
1.文章开头“腊梅,腊梅,好香的腊梅哟”一句,在文章里有什么作用?(4分)
2.第3自然段“一声苍老的吆喝,在雾里翻了几个跟斗,就稳稳地立在了我跟前”这一句中,“翻”字为什么用得好?(2分)
3.江汉平原和山城的腊梅各具有什么特征?(2分)
4.卖花老人是个什么样的人?请简要分析。(4分)
5.文章刻画卖花老人这一形象,用了什么手法?请简要说明。(4分)
6.文章结尾一段写道:“那苍老得近乎哀伤的吆喝,总像腊梅正艳时的那股若有若无的淡淡暗香,隐隐地、隐隐地在我心里浮动。”这句话有什么含义?(4分)
答案:
1.(4分)答案:引起全文,为下文写腊梅、人物作铺垫;(2分)在内容上表明文章的主旨(既指山城腊梅淡雅质朴的香味,又指卖花老人、老人儿媳腊梅一样淳朴的美好心灵)。(2分)
2.(2分)答案:使用比拟(或拟人)的修辞方法,用词形象生动;(1分)表现出了声音的时隐时现、时高时低、由远及近。(1分)
3.(2分)答案:江汉平原腊梅:张扬,色彩艳丽(大红)。(1分)山城腊梅:主杆笔直、修长、枝叉繁多而不柔弱,花色桔黄,淡雅而质朴。(1分)
4.(4分)答案:卖花老人是个清贫朴实的人,富有爱心(或关心他人)的人,信守承诺的人。她头缠毛巾,上了年纪,身体枯瘦,还去卖花,采花还摔伤了;她虽然是个普通的老人,却在受伤后还惦记着找不到工作的外地陌生青年,希望青年人有美好的生活;她自己摔伤了,还让儿媳来卖花,为的是“我等着你”的承诺。(或纯朴厚道)(答出2点即可;每1点2分,概括性格1分,分析1分。)
5.(4分)答案:用了衬托手法,(2分)美好的腊梅衬托出了具有高尚品格的卖花老人。(2分)或用了反衬手法,先写卖花老人枯瘦的外貌,商人一样的机敏语言(“买一束嘛!”老人催着我,“才4块钱,便宜得很!”)然后写美好的心灵。或用欲扬先抑手法,先写卖花老人朴素平常,后写她美好的心灵。(或描写—肖像、侧面描写。)(言之成理即可)
6.(4分)答案:①卖花老人的爱心让我“感动”,让“我”时时不忘;(2分)②卖花老人外表朴实、家境普通却有爱心让我惊讶、难忘(暗香);(2分)③“我”始终牵挂、怀念着卖花老人。④表达老人对“我”的鼓励、期望的感激、怀念。(答出2点即可,每1点2分)
一定要采纳哦
7.吆喝人的生活状态 作文600初二
世界上有各种各样的声音,有悦耳的歌声,有尖厉的噪声,有欢快的笑声……而我则喜欢那沙哑的吆喝声。
“来喽!补鞋喽……”“一大清早在那里吆喝,烦死了!”我在床上不禁抱怨起来。这种难听的吆喝声经常打扰本小姐的美梦,得想个十全十美的办法除去才行,不久我便有了一个“好主意”。
放学后,我看见那老头儿还在补鞋,便从垃圾堆里捡了一对破得不能再破的鞋,然后脱了自己的鞋放在书包里,走过去说:“帮我补一下这双鞋。”同时脸上装出难过的表情。那老人抬起头,他的面色是那样的苍白,额头上的皱纹勾勒出一个醒目的“王”字,两鬓是苍苍的白发。他笑了一笑,说道:“这双鞋你是怎么弄破的?”我只好支支吾吾地说:“是刚才上体育课时弄破的。”“怎样?没摔着吧。”我一时不知该说什么好。他接着说道:“这双鞋得明天才能修好。现在已经晚了,孩子,你该回家了。明天再来拿吧!”看他那认真的样子,我偷偷笑着走开了。
到了第二天,为了不让他看见我,我便绕了路去上学。放学了,我看见他的东西还在那里摆着,人却不见了。一连几天,我都没有去拿那双鞋。
“来喽!补鞋喽……”不久后的一天清早传来的这熟悉的吆喝声唤醒了我,使我很快没有了睡意。我起床往窗外一看,老人仍然在那儿补着鞋,他看起来更加消瘦了,脸色好像也更苍白了。此时,我的眼睛湿润了,不知是因为老人的辛勤,还是因为自己捉弄他的行为感到羞耻。我再也看不下去了,急忙冲下楼去取那双鞋。他一见我就说:“孩子,你的鞋我已经补好了,这几天总不见你来拿,是忘了带钱吧?呵呵,没关系,我帮你们学生补鞋是不要钱的,拿着,可得好好读书啊!”听完他的话,我关心地问:“老大爷,您没事吧?”“没事。”他笑道。然后我依依不舍地走开了。
鞋补好了,看着这双鞋我仿佛看到了老大爷日夜辛劳的身影。
“来喽!补鞋喽……”我永远也忘不了这吆喝声。
8.吆喝 的作文
苏州的声音
苏州可称得上是东方威尼斯,因为她到处是小桥流水,人家尽枕河,苏州独特的吴侬软语更是萦绕着水的灵气,弥散着生活的气息。
“咯吱,咯吱”,一辆自行车载着父子辆缓缓前行,穿过巷中一座座沧桑班驳的古宅,沿着河岸逶迤前行。那时,穿梭在巷子中的紫雾是宁静的,一束阳光是致远的。惟独,自行车的“咯吱,咯吱”声在巷中回荡着,渐行渐远……
“咯吱------咯吱------咯吱------”……
“阿要买鲜鲜咯青菜!老卜!还有碧绿生青咯莴苣生!”起早摸黑的农村老太太带着微笑,推着小车,扯着嗓子吆喝着。“来哉!”一声声回应声从巷深处传出,一个个老奶奶,老爷爷拿着钞票跑着小步出来了,“倷咯菜阿灵呀?”卖菜的老太太更是容光焕发,骄傲地笑道:“我咯菜鲜鲜得不得了!刚刚从田里采下来,倷看看,还带着露水来。”“咯么称两斤老卜吧!” “好咯!”……
“青菜!老卜!莴苣生!”……
“阿有旧货卖!冰箱!洗衣机!电视机!”“削刀-------磨剪刀------!”“阿有坏咯棕绷修捉!”“阿有锡箔灰,甲鱼壳卖!”太阳苏醒了,苏州热闹起来了,卖旧货的也纷纷闪亮登场,拿个小喇叭,架个小招牌,汽着黄鱼车,在巷中徘徊吆喝着……
“阿有旧货哉!冰箱!洗衣机!电视机!”……
“阿吃夜饭了?”“分来!刚刚下班!”“阿二!快点转去吧,要吃饭哉!”残阳西沉,玉兔东升,人们刚下班,急匆匆地回家,相遇者,互问候,算是关心一下他人吧!苏州城又度过了一天,温馨的问候成为苏州的最苏州的最后一道风景线了……
苏州的声音是恬静安宁的,淡淡锝,从容的,不紧不慢的,沉淀着苏州千年的历史岁月。
9.关于现今社会的吆喝的作文
上个世纪老一辈的街头艺术家的吃喝声我是没听过,不过在现在这个时代,吃喝依然存在,只是换了一种形式出现,给人们带来了另一种感觉。
A,复古版
现在,走在街上确定是看不到那些挑着担子大声嚷嚷的小商小贩了。既没那个胆子去吸引城管人员的注意,也没那本事把吃喝这一民间文化展示得淋漓尽致。剩下唯一喊得理直气壮的,就是那些成天蹬着三轮车走街串巷的回收废品的人了。狭长的弄堂里常会响起他们的叫喊声:“回收彩电、冰箱、洗衣机、录像机……”特别是夏天。当知了开始唱歌的时候,常有人在小区晃荡,一边大呼:'‘鸭毛,甲龟壳一一”通常你听到的都不会是纯正的普通话,而是夹杂着方言的“绍普话”或是“杭普话”。往往前几声都含糊不清,隐约可以猜到是个收废品的骑过来了,可到底是收电器还是收报纸,你就得仔细再听几遍了。听也讲究技巧。特别要听最后儿个音。它们都像是标着长音记号,喊的人总是会拖长两三秒,让那调子在空气中打个转儿才结束,你只要听清尾音是什么就知道大概了。套用一句时髦的话来形容这复古的原生态吃喝声,那就叫“想喊就喊,要喊得漂亮;想喊就喊,要喊得响亮”。也真是,若是喊得不够响,住在高层的人能听到吗?
B,现代版
毕竟现在已经不是需要“全自动”—什么都要自己动手的年代了,什么好东西没有,还非要扯个破嗓子叫它个响得震天?当然您想喊也没人有意见,只是,用机器代替不是来得更省力吗?只要你走进正在减价的大卖场,就一定能发现现代吃喝的声音。什么“跳楼价”、“出血大甩卖”、“某某名牌X折起”,想怎么乱造都行。只要事先把音录好,扩音器就能一遍又一遍不厌其烦地复读,还可以任意调节音量大小,绝对比人工的来得方便。
C,文字版别以为现在还是只会喊叫的年代,放喇叭这种雕虫小技早已没有效果了,成天摆在那儿播着千篇一律的词儿,喇叭不累,听的人都累了,简直是噪音污染,于是……信箱里,多了许多印满广告的小纸片,报纸的小角落里,也都是各类广告的身影。围墙上,站牌上,到处都是,还有个很形象的名字叫牛皮癣。这样的吃喝无孔不人,无论走到哪里,总会有它的身影。就像一个烦人的恶魔一直阴魂不散,缠着你。不过这种吃喝的脚印遍布之广与古老文化相比,那绝对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啊。
换了以前,要把吃喝传遍城市,还不得马不停蹄地跑上一两天?而现在,广告漫天飞,想让它慢点传播都难。前个广告还没看清,新的一份又出来了。不过这种广告看不看也没多大区别,一点新意也没有。再用一句歌词,那真是“我上看下看左看右看,怎么。verywhere都有广告
10.描写吆喝的作文
近日,学了萧干的《吆喝》一文,里面生动地描写了旧北京各色各样的吆喝声。读毕,便想写写汕头的叫卖声。
汕头是美食之乡,一年四季,常有小贩推着辆小推车走街串巷,嘴里不停地吆喝着。尤其是在夏季的午后,总有些小贩在街边卖豆花和草粿(龟苓膏)。他们一手拿着个瓷碗,一手拿着根筷子,一边敲着,一边扯开了嗓子喊:“豆花—草粿—冻草粿。”光宣布卖的是什么,一点也不吹嘘什么。声音抑扬顿挫,韵味十足,叫人听后不禁垂涎三尺。我放学时总喜欢买上两大碗,一是我买得起,五角钱就能买上一大碗,二是口感很好,而且较卫生。回到家里,撒上一层黑糖,或是淋上一层蜂蜜,拌匀了,便迫不及待地往嘴里送。清凉爽口,新鲜得很,必超市里卖的罐装得龟苓膏要好吃的多。
潮汕音共有八个音,而普通话只有四个音,所以汕头得叫卖声比旧北京得叫卖声更有味。喊起来,声调高低起伏,却不显得突兀,反而让人觉得是一种享受。
旧北京得吆喝花样多,有的吆喝告诉你制作得过程,有的借甲物形容乙物。而汕头得叫卖声却不然。汕头得叫卖声永远是那么朴素,简单,单是为了引起过往的人的注意。
经过步行街,或是走过服装店门口时,常常可以听到商贩们热情得叫卖声:“南来北往,深圳香港,走过路过,不要错过!”“全面降价勿错过!”……叫卖声就像是口头广告一样吸引住过往的人们。常是叫卖声一起,就有行人驻足,向商贩打听一声:“一件多少钱?”
若是价格公道,就会欣然地挑上几件满意的衣服,带着商贩“有闲再来”的声音离开。一些规模比较大的服装店门口,甚至会有几个售货员一边拍着手掌,一边吆喝着,招揽生意。
不过,随着时代的发展,现在的一些小贩不卖力吆喝了。他们把声音录起来,用高音喇叭放出来。但不管怎么说,汕头的叫卖技术仍未失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