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洛阳桥作文6篇
在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大家都经常接触到作文吧,作文是通过文字来表达一个主题意义的记叙方法。一篇什么样的作文才能称之为优秀作文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洛阳桥作文7篇,欢迎大家分享。
洛阳桥作文 篇1
阳光沿着轨迹散落在每一寸空气里,溢着某一种不知名的温暖,某一种不知名的芬芳,以一种最好的弧度打落在人的身上,打落在江波上,打落在洛阳桥上。
脚步在石桥上不禁舞蹈起来,鞋跟在石桥上磕碰,响起好听的旋律……
漫步在洛阳桥上,两旁风景尽收眼底。波光粼粼的江面泛着绿光,远望去,像一块光滑的绿色绸子在一瞬间铺下、展开,映入眼帘,涌进视线的绿让人产生一种极大的心旷神怡之情。微风袭来,抬眼间便望见了默默的日落,染出一片红,一片黄,交互缠绵。
漫步在洛阳桥上,视线里融入了一片古典的泛黄与黑白,仿佛看见了服装朴素、打扮别致的惠安女向我走来,仿佛看见了诗人余光中向我走来,仿佛看见了……漫漫的石桥路上,我竟如此清晰地看见那些人、看见那些事,那样清晰地涌进我的脑中,荡漾着,荡漾着,就这样望见了时光的消融,还有那岁月无情的变迁……
漫步在洛阳石桥上,桥柱记载着曾拥有的一切。桥柱上紧紧贴着的海蛎,是古人智慧的最好证明。因为没有现在的卓越技术,聪明的古人利用海蛎的特点,稳固了整座洛阳桥。即使在现代,这种聪明才智也令人拍案叫绝。
漫步在洛阳桥上,雨蒙蒙地下了起来。雨幕上,情真意切地感受到了“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的意境,模糊地望着两旁的江色,恍然间,又想到了龙应台笔下的“茫茫天地之间余舟一芥,无边无际无着落”的寂寞。
漫步在洛阳桥上……
思绪随风飞扬……
洛阳桥,带着来往的历史与古城崭新的未来向前走去……
洛阳桥作文 篇2
洛阳之桥天下奇,飞虹千丈横江垂。
这座闻名遐迩的古桥就位于我的家乡。洛阳桥,又名万安桥,据说没建桥的时候,洛阳江水阔五里,波涛汹涌,经常有渔船被掀翻,沉没在江底。每次出发捕捞前,渔民们都要把记忆中的神仙、菩萨念了一遍又一遍,祈求自己能平安,洛阳江也就变成了万安渡。古桥建成后,为了取意“平安无事”,人们就习惯称它为万安桥。
泉州人有句俗话:站如东西塔,卧以洛阳桥。清明节这,夫,爸爸带我去参观洛阳桥。途中,爸爸讲起了洛阳桥的历史地位与价值:“洛阳桥是北宋时由蔡襄太守历时6年多主持建造的,它的建成对泉州的水陆交通产生了重大影响,在世界桥梁发展历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笔。”
“为什么呢?”我好奇地问。
“刚开始建桥的时候,潮狂浪猛,桥基屡受破坏。聪明的惠安人因地制宜,发明了一种前所未有的筏形基础和牡蛎固基法。”爸爸说这话时,脸上洋溢着自豪。原来,所谓的“筏形基础”,是将桥墩堆砌成船头状,使其受力面积变小,可以将水的冲击力分散。为了巩固桥基,老祖宗们又就地取材,在桥墩下大量养殖牡砺,这就是“牡蛎固基法”。远远望去,一层层牡蛎像乳白色的毛毯披在桥柱上,似乎在倾诉着千年来的风雨故事……
洛阳桥下,清淤的挖掘机正在有序地工作着;三里古街上,建筑工人在忙碌地措建钢架、贴砖洗墙;公路上,一株株刚刚移植过来的绿枫一派生机勃勃……
哎,大家在忙什么呢?
爸爸仿佛看出了我的疑问,说:“洛阳桥是泉州的文化象征,现在已经被纳入‘古泉州(刺桐)史迹的16个遗产点之一,并正式申报20xx年的‘世界文化遗产。一千年前,我们的先人从这里开启了著名的‘海上丝绸之路,如今,作为后人,我们要好好传承这宝贵的文化精神,保护古桥,修缮古街,发展旅游,造福当地百姓。”
洛阳桥上石龙横卧,站在桥上远眺,青苍满目,水光天色,一切都是那么的亲切自然。我想起了之前学的一首余光中老先生的诗作《洛阳桥》:刺桐花开了多少个春天,东西塔对望究竟多少年,多少人走过了洛阳桥,多少船驶出了泉州湾,现在轮到我走上桥来……
洛阳桥作文 篇3
今天天气晴朗,外婆提议大家一起到惠安洛阳桥走走。
到了洛阳桥,大姨说她曾经是导游,就由她来介绍,我们认真的听着她说:当年主持修建洛阳桥者为泉州郡守蔡襄。相传蔡襄为天上文曲星下凡,他自幼聪明博学,十八岁高中状元,遂本朝为官,但他从小受其母教诲,为官后要为郡人修桥,为民解难。所以他在朝庭不久便申请回本府为官,为泉郡守。他回到泉州后为洛阳江水深浪大,难造桥基而日夜 惠安洛阳桥发愁。
一天他突然梦见观音大士指点他派人向海龙王求助。蔡襄一觉醒来十分惊奇,便给海神写一封求助公文,问手下衙吏:“谁人下得海。”一个衙吏随即答道:“小人夏得海!”原来此人姓夏得海,误以为老爷叫他,随口应答。于是派他前往海神处投递公文。夏得海知道此去必无回,便告别了妻子,买了一壶酒喝得大醉卧在海滩上,想让潮水卷走了事,哪知一觉醒来,黄色的公文袋变成了红色公文袋,于是连忙回来交给蔡襄,打开一看,只见上面写着一个“醋”字。蔡襄冥思苦想,终于领悟了海龙王的启示,当月廿一日酉时动工,果然此时海潮退落,三天三夜不涨潮,桥基终于顺利砌成。但是由于当时资金有限,桥的高度不够,每逢洪水,桥面经常被淹没。所以后来又传说泉州郡人大富商李五,为此桥出资增高三尺。李五为泉州大富商,由于他生活的奢侈和挥霍,被小人诬告,无故被抓往京城问罪。当他的囚车过洛阳桥时,水已淹没路面,他很艰难地过了桥,因此他对天发誓,要是他能平安无事回乡,一定出资将洛阳桥增高三尺。果然,三年后他顺利回家,因此就出资将桥增高了三尺。
当然我们现在看到的洛阳桥已经是经过修葺的,最后一次修葺是1938年,蔡挺楷带领十九路军路过泉州时修建的。
洛阳桥作文 篇4
我的家乡在泉州。泉州的文化博大精深:梨园戏、高甲戏、南音……名胜古迹也是数不胜数:九仙山、开元寺、洛阳桥……今天,我来给大家介绍介绍洛阳桥吧。
洛阳桥,又名“万安桥”,与北京卢沟桥、河北赵州桥、广东广济桥合称中国古代四大名桥。
这天,我和妈妈一起到洛阳桥游玩。说是桥,其实更像一条玉带飘在江上。走上桥面,一股清凉的海风迎面扑来。桥十分古老,脚下的石条又粗又长,中间有一些缝隙,但还是十分稳固。看着它,我好想看到了闽南人那憨厚的面容,那面容有的苍老,有的憔悴,但都带着浓浓的笑意,令后人敬佩。
桥的两旁铸了许多狮子,有的脚踩绣球,有的张着嘴巴,还有的凝望远方,活灵活现,虎虎生威。
走上桥我发现红树林下有一块块整齐排列的石头,上面密密麻麻地肿着牡蛎,连船型桥墩上也有许多。妈妈见我不解的样子,解释道:“洛阳桥的创始人:蔡襄,聪明过人,他利用船型桥墩分开水势,减少浪花的冲击力。又在上面种上牡蛎,使桥基与桥墩胶合成牢固的整体。这样,洛阳桥就更将不可摧了!”哦,原来如此!
洛阳桥的修筑过程并不枯燥无味,在这其中还有许多美丽的传说呢!
传说,南海观音菩萨帮蔡襄种上牡蛎,又帮他筹备金钱。她化作一位绝色美女,泛舟洛阳江边,说,谁能用钱投中她,便嫁与谁做妻子。一时,沿江两岸人头攒动,人们纷纷围观。而那些平时贪财如命的纨绔子弟,此时却毫不吝啬,拼命投金币给观音。然而,却无人投中,观音的小船日日满载而归……
洛阳桥修筑七年才竣工,那些美丽的传说讲个三天三夜也说不完。洛阳桥承载着古人的血汗辛勤,真是泉州的骄傲!我爱家乡的洛阳桥!
洛阳桥作文 篇5
中国古代四大桥梁中,有一座叫洛阳桥。可是洛阳桥不在河南洛阳,而在距离洛阳遥远的福建泉州,这是为什么?据载,唐朝初年,不断爆发的战争和动荡的时局造成大量中原人南迁。泉州及闽南一带有很多河南、洛水人迁徙过来,现在闽南语,被称为河洛语系就来源于此。移民们来到泉州,觉得这里的山川形势很像他们的家乡洛阳,就把这个地方也取名为洛阳。现在这里还有一个洛阳镇,洛阳桥因此得名。
相比于广济桥的华美,洛阳桥貌似简单多了。粗重的青石板,当是历史的遗迹。沟壑纵横的道道,见证了将近千年的风霜和南来北往的人群。这座桥,是当时广东、福建人进京的必经之路。由北宋泉州知州蔡襄主持修造。蔡襄是谁?宋朝书法四大家之一,蔡体的主人。他是福建本地人。相比其它三座古桥,洛阳桥是唯一一座跨海大桥,它创造了古代建造梁式石桥的成功经验,让泉州成了全国著名的桥梁之乡。
洛阳桥有桥墩六十四座。它的桥基,是最被人乐道的“筏形基础”。它比现代人的认识,早了近千年。所谓筏形基础,就是用船载着大石块沿桥梁中线往下抛,在江底形成一条矮石堤,然后在堤上建桥墩。洛阳桥的桥墩用长条石交错垒砌,两头尖尖的像船。尖形的桥墩可以分开水势,减少浪潮对桥墩的冲击。最上面一层,两两的石头,被类似乾陵墓道的铁钉加固,打了焗。桥全长八百三十四米,宽七米。如此重大的石块,每一块数千斤,古人又是怎么架起来的.?现代人起的名字叫“悬机浮运”法,借助潮涨船高,把一块块重达数千斤的大石板,托举起来铺在桥墩之间,这是古人巧妙运用大自然的典型吧。
更为巧妙的是,为了新建桥墩的坚固,蔡襄等人从礁石上的牡蛎得到启发,利用牡额外壳附着力强,繁生速度快的特点,采用了“种蛎固基”的方法,大量牡蛎繁殖生长,把桥基和桥墩石胶合凝结成牢固的整体!这是环保无污染生物学工程的祖宗。走在斑驳的桥面上,小雨如酥。凹凸的石头桥面,桥墩处密密麻麻的牡蛎丛,仿佛还在诉说那个伟大工程的艰苦卓绝!六十四座船形桥墩,好像停舟待发,时刻准备着扬帆起航。
桥的两头,各有石亭两座,石将军两尊。这些来自宋代的将军,有一点微微的将军肚。他们不辞劳苦地守护洛阳桥近千年,不但保护了洛阳桥的平安,也保护了泉州的人民和这一方水土。五座石塔,居于不同的位置。塔不高也不大,像庙里大雄宝殿前堆叠起来的石经幢。有一座塔的上面,镌刻着捐献者的身份姓名,依稀是一个女人的全部家产。洛阳桥被古人总结出“三绝”特色:工程艰苦浩大;二《万安桥记》简洁;碑石、碑字艺术精雕。
说起《万安桥记》,必须再一次提到蔡襄。桥南端有“蔡忠惠公祠”,纪念蔡襄造桥的巨大功绩。祠里的两块大石碑,就镌刻着蔡襄撰写、记述建桥过程的《万安桥记》:“泉州万安渡石桥,始造于皇祐五年庚寅,以嘉祐四年十二月辛未迄功。址于渊,酾水为四十七道,梁空以行。其长三千六百尺,广丈有五尺,翼以扶栏,为其长而两之。糜金钱一千四百万,求诸施者。渡实支海,去舟而徒,易危而安,民莫不利。职其事者:庐锡、王实、许忠、浮图义波、宗善等十有五人。既成,太守莆阳祭襄为之合乐宴饮而落之。明年秋,蒙召返京,道由出是,因纪所作,勒于岸左。”
这篇题记干脆利落,文字精炼没有一字多余,加上蔡襄遒丽的书法和勒石者细腻生动的刻功,被誉为文、书、镌“三绝”。除了《万安桥记》,还有“西川甘露”碑亭和清道光间石刻“天下第一桥”横额等。中亭旁有崖刻“万安桥”、“万古安澜”等众多碑刻。“万古安澜”比邻处,有一座估计刚做了不久的紫铜塔,还有观世音慈悲微笑,关云长长须飘拂。人们对于平安的乞求,从来都是一样,不分古今。只是,介绍上说的石雕扶拦和石狮,随着岁月的河流,不知到了什么地方。可是,这些没有影响洛阳桥带给我们的震撼。桥梁专家茅以升的评价是:“洛阳桥是福建桥梁的状元”。
洛阳桥作文 篇6
在洛阳西北面建了一座新的洛阳桥。古桥是用石头砌垒起来的,而新桥是用水泥和钢筋造成的,架在江上,犹如彩虹卧波,十分壮观。新桥比古桥更牢固,虽未经千年沧桑,但每天来来往往的车辆川流不息,江河的冲刷,仍毫发无损,正因为有了这座桥我们洛阳的经济才会日益繁荣。
我总认为城市高楼鳞次栉比,车水马龙,环境嘈杂。但自从我亲眼目睹了壮观的洛阳桥,摸过那古老的榕树,赏过它那古朴的风格建筑……才证实万安桥这个令人向往的名字并不虚假,是那么真切与实在。
当我站在桥头,才知道洛阳之桥天下奇,飞虹千丈横江垂的真正意思。洛阳桥是我国历史上第一座海上石桥。它虽历经千年沧桑,却保存有当年好履长波,跨江海,势若飞虹的雄资,仍然吸引着慕名而来的四方游客。
桥头有一棵老榕树。它枝叶郁郁葱葱,像一个帐篷。这棵榕树万古长青,榕树下有它悉心呵护的石碑,记载着有关洛阳桥的历史文化。
洛阳江四周都是高低无律的民间住宅,古朴就从它们之间流露出来。炊烟袅袅,缓缓流入云际,给人安祥的感觉。小屋黑白两面色,简单而又分明,小巧精致的窗子各房顶虽陈旧、简陋,但还是窗明几净,一尘不染。小屋一座挨着一座,一间靠着一间,既看不完,也看不厌。屋顶两檐微微翘起,那层层叠叠的墨黑色砖瓦连绵不断,时起时伏,远远望去,不正是像一条乌龙盘旋在上吗?
二十一世纪的洛阳和那个古朴的洛阳真是天壤之别。
在洛阳西北面建了一座新的洛阳桥。古桥是用石头砌垒起来的,而新桥是用水泥和钢筋造成的,架在江上,犹如彩虹卧波,十分壮观。新桥比古桥更牢固,虽未经千年沧桑,但每天来来往往的车辆川流不息,江河的冲刷,仍毫发无损,正因为有了这座桥我们洛阳的经济才会日益繁荣。
洛阳在日新月异地变化,一幢幢高楼,广厦拔地而起,商业区繁华似锦。宽阔的道路两旁,满眼绿色,像一条条别在道路腰间的绿色绸带。看,洛阳城多么会打扮自己:高楼大厦为衫,绿化带为裙,还穿着绣花鞋——-路边开着各色的小花,招来五彩的蝴蝶——它们很亲热地落在行人身上,真是人间才数月,洛阳已千年。
不说别的,说说我周围的吧。现在家家户户都有了各种各样的电器,还有各式各款的家具,新房连片,摩托车、小轿车成群,服饰多样华丽,更难得的是村里(陈坝村)读书免费,人们的文化水平、精神面貌都焕然一新……这些都是改革政策好,建设和谐社会的成效。
看着人们脸上甜甜的微笑,我知道他们在幸福地享受着生活。是啊,只要洛阳人齐心协力,携手共进,一定可以把洛阳建设地更加美好、更加繁荣、更加靓丽!
我相信有这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