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诗歌的作文
有关诗歌的作文
今年高考作文题与非典无关。除了广东是读“智子疑邻”寓言写话题作文文体自选外,北京是感思悟“转折”写命题作文,拒绝诗歌。上海是品“杂”之含义写话题作文,也是拒绝诗歌。而广东作文字数要求不少于800字,实际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写诗歌。
可以说,这些年来,高考作文拒绝诗歌已成“老生常谈”,基本上是侧重话题作文。绝多数人都认为话题作文为考生写作提供了一个更为广阔、更为自由的空间,利于考核和选拔人才,但高考基于特定时间与环境,作文却不宜写诗。理由是考生能写诗者,一是因为要随时随地灵感迸发,文思泉涌妙手偶得之;二是因为考生作为诗歌爱好者,写其他文体可能不如写诗好;第三却是因为考生自己希望能另僻蹊径,写诗出奇制胜。然而,在高考紧张的氛围中,以上情况令考生正常发挥的可能性几乎为零。故写诗不宜提倡。甚至,也有人提出了考生写诗会给高考作文评分带来困难的弊处。你想想,单凭考生寥寥几句,就能征服评卷老师,确实不是件容易之事呵。
依此,难道“诗歌除外”真的是“理所当然”了吗?非也。笔者以为,允许学生写诗会给高考作文评分带来困难,这理由是站不住脚的。
首先,国情,让我们不能忽略诗歌写作。要知道,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自古以来就有重视诗教的传统。孔子说过:“不学诗,无以言。”美国诗人布罗茨基说过,“诗采用的形式就是一种记忆手段,它能在人的其他构造失灵时,让大脑保存一个世界,并将这一过程简洁化。”著名诗人、文艺理论家何其芳也曾给诗歌下了个定义:“诗是一种最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样式,它饱和丰富的思想和情感。”既然咱们国家是一个有古老传统的“诗歌的国度”,既然诗歌是高度集中反映社会生活,有着强烈的表情性和想象力,有着优美深远的潜在意境和音乐性,那为什么不能允许我们这些对生活充满憧憬“年少如诗”的学生,在考场上作自己心仪的诗歌创作呢?!拒绝诗歌,这不仅违背了中国这样一个非常重视诗教传统的文化背景,还违背了语文教学的育才优长的本意,确实让人遗憾。
其次,高考的公平性决定我们不应拒绝诗歌创作。高考作文评分的.标准是什么?考核选拔人才的衡量依据又是什么?会写诗的人就不能算是人才?难道只懂依题滔滔不绝空发其论的学生,才有胜人一等的思辨与创作能力?作文的本意是什么?愚以为,源于生活反映生活高于生活,真情实感,就是写作的本意。而这些,恰好诗歌作为创作文体无一不漏。缘何要诗歌除外呢?评分的标准和方法,是人研究与制定出来的,需要逐步完善。而高考作文评分所带来的困难,也应在摸索实践中解决克服。窃以为,诗歌写作是学生流露他们真情实感,表达他们真实看法,舒展他们本有才华的一个可行途径,不容忽视。毕竟,咱们的高中生已非三岁孩童,已是一群具备一定思考能力的感性与理性年轻群体。别低估了他们!
总而言之,文体的单一,不仅会影响考生构思有所新颖、还会令考生的创作缺乏激情与灵性。高考的"诗体"的回归,无疑,将是人才选拔更显公平考核的体现。
与诗歌有关诗歌
与诗歌有关诗歌
1·
那不是凄迷的梦
一盏心灯一意孤行
听说那个诗人沿着轨道走向天堂
留下一朵朵红莲化清风
我为他肝肠寸断的老母亲流泪
也许天注定
一副柔肠腹中空
我胡吃海塞着诗篇
扒下来一幕幕心痛
不小心丢失了自己
花儿哭了
月亮溺在水中
黑马无力的哀叹
太阳无奈躲云中
千古一个情字抓紧了意义几层
俱是圆圆缺缺
磕磕绊绊 追求中
难入门
来时路 及眼前
一片迷茫
望着风儿走过四季
咀嚼着诗人的感慨
在诗意里醉的四分五裂
那一道道风景左右着行程
事不关己的痛
痛碎自己泥泞了路径
重新捡拾闪亮的贝片
拼凑一个完整的`自己
神形合一
庆幸一只蜗牛慢慢地爬
2·
我已是心力憔悴
与诗有关
那红孩儿的形象
放不放手
谁也看不到一直的挣扎
3·
那些干瘦的诗歌
我不会遗忘
偶尔会回顾一下
尽管不会再开出兰花 ,不会结出红果
但成长的喜悦如烟花绽放
4·
那枚漂泊的落叶
为大海倾情吟唱
忧
每托举一颗露珠
都不会增添多少力量
喜
为人为己为安然
折射一寸阳光
5·
有人指着太阳作诗
抚摸着丰润欢唱
不小心
碰触一滴泪中的骨感而闷堵
6·
那高处的一阵春风
吹来
风吹的遍地花开赞诗颂歌飞扬
一种人拿去做了登天的阶梯
那风吹过的地方
没人能上访
但会吹痛着那已空洞的伤口
回音跃然心上
回荡 回荡在虚拟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