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室美化的德育功能
教室美化的德育功能
原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育的艺术在于使器物----物质和精神财富能起到教育作用。依我们看,用环境,用学生自己周围的情景,用丰富集体生活的一切东西进行教育,这是教育过程中最微妙的领域之一。”这就告诉我们,良好的环境有一种特殊的教育功能。
教室,作为校园环境的一个组成部分,不仅是学生学习文化知识的主要场所,也是重要的育人阵地。一个和谐、温馨的教室环境,不但可以给人春风拂面的新感觉,还可以陶冶师生的情操,沟通师生的心灵,激发师生教与学的积极性。因此,充分重视教室美化的育人功能,会收到相得益彰的教育效果。
教室的美化,犹如师生同唱一台戏,由教师导演,学生主演,应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和动手动脑能力,让他们自己动手设计、布置,用自己的语言和行为作为敦促自己进步的动力。
首先,可在教室黑板的上方张贴班训和悬挂班徽。
如“奋发图强,力争上游”,“勤奋、守纪、团结、向上”,“静、净、竞、进”等,激励学生以此为目标,创建良好的班风。教室后墙上方可设立“光荣榜”,张贴学生参加有关竞赛。评比获得的各种奖状。这些由学生自己讨论,酝酿产生的班训,自己设计制作的班徽及自己努力争得的荣誉,浑然一体,前后呼应,有利于培养学生热爱班集体的感情,强化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增强班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激励学生积极进取,奋发向上。
其次,教室两侧可悬挂名言警句或美术作品。
如“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弥坚的信念是向伟大目标迈进的动力源”。诸如此类的至理名言,可以帮助学生端正学习态度,珍惜点滴时间,发扬拼搏精神,形成务实、求实的学风。另外,再加上几幅学生自己创作的美术作品,也是一种点缀,给整个教室环境平添几分亲切和欢愉。
这些由学生自己书写的名言和自己绘制的图画,不仅创造了一种美的环境,而且这种美中蕴含着教育的力量,激人斗志,催人奋进。
再次,精心设计墙报。
墙报的一侧可设计“每日评论”,对班内发生的事情进行表扬和批评,以培养学生的正义感,宏扬正气,提高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另一侧可设计“小组竞赛栏”引入竞争机制,提高学生勤学守纪的自觉性,使之成为鞭策学生奋进的一 种动力。墙报的布局设计应鲜明、多样,教育主题应明确,体现阶段性。如开学之初的“新学期,新希望”,临近毕业时的“三十六行,行行出状元”等内容,可以帮助学生适应新环境,正确对待就业升学。体现时代性,如逢重大节庆活动,可以出“祖国在我心中”、“老师,您辛苦了”等专刊,帮助学生理解重大节日的背景、内涵,在历史的回顾和展望中接受教育;还可以根据国内外形势的变化,出一些“热点追踪”、“时事政治专辑”之类的栏目,帮助学生了解形势,开阔知识视野。体现贴近性,如围绕学生思想、学习、生活中的一些热门话题,展开讨论,帮助学生解除心理困惑,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和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总之,墙报的内容应该是多侧面地展现当代中学生的精神风貌,多角度地反映当今社会生活,使学生在喜闻乐见中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
在教室的美化中还可以设立一个“报刊角”,让学生和书交朋友,增长知识,丰富学识;放一盆鲜花,以平添生机,陶冶情操……如此,整个教室就活了,学生天天生活在这样洁而美的教室里,似乎会感到周围的墙壁都在说话,心灵受到美的感染,行为受到美的熏陶,可以起到“此处无声胜有声”的教育作用。
当然,这里说的“美化”并非要把教室打扮得花枝招展,“美化”的目的是营造一个良好的育人环境,使学生身心愉快地学习、成长。
德育功能·德育价值·德育目的
德育功能·德育价值·德育目的
李太平(1963— ),男,湖北蕲春人,湖北大学讲师,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博士后。 人德性需要的满足,德育价值具有鲜明的主体性、为我性;德育目的是对德育内在价值的认识和追求。三者之 间又具有密切的联系,德育工作的重点应放在德育目的之实现上,而不能泛化到一切德育功能之实现上。
[分类号] G41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1—4799(1999)06—0089—0092
一、关于德育功能
功能是由若干要素按照一定结构有机构成的系统在与特定的环境相互作用时所产生的结果。功能是表示系 统与环境相互关系的范畴,它体现了系统与环境之间物质、能量和信息的输入与输出的交换关系。功能侧重表 示系统对环境产生的作用,但功能又依赖于环境而存在,它是在系统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表现出来的。如果离 开了一定的环境及环境与系统的相互关系,抽象地谈论功能,那么,这种谈论没有意义。功能不仅包括系统对 环境的作用,而且包括环境对系统的作用。这种功能是系统与边界之外的环境相互作用所导致的结果。我们把 这种功能称为外部功能。
系统与环境的区分是相对的,在特定的系统域界内,一个系统可以分为A、B、C等各个子系统,这些子系统 对于大系统来说, 是其组成的要素;而就各个子系统来说,则各有其功能。就A系统来说,它以B系统、C系统 为环境,并与它们发生相互作用,从而产生一定的功能。 我们把特定边界内各个子系统之间相互作用所产生的 结果,称之为内部功能。
德育功能是德育系统内部诸要素之间以及系统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时所产生的结果。德育系统内部诸要素 的相互作用所产生的结果,称为德育的内部功能。德育系统内部诸要素包括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目的、德 育内容和方法等等。这些要素相互作用的总和即为德育内部功能,其中主要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所产 生的结果。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作用所导致的结果,表现为受教育者严格遵守、积极认同外在的道德规范和享 用观念的形成,即表现为适应功能、认同功能和享用功能。德育的适应功能是指,德育能够使受教育者严格遵 守外在的道德规范;德育的认同功能是指,德育能够使受教育者内化和认同外在的道德规范,形成道德良心。 德育的享用功能是指,德育“可使每个个体实现其某种需要、愿望(主要是精神方面的),从中体验到满足、 快乐、幸福,获得一种精神上的享乐”(注:鲁洁、王逢贤主编《德育新论》,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4 ,第213页。 )。受教育者对教育者的作用所导致的结果,表现为教育者师德的形成和提高、教育方法的改进 和教育内容的丰富等等。
德育系统与外部环境的相互作用所导致的.结果,称为德育的外部功能。德育环境主要包括自然界、政治、 经济、文化等因素。德育外部功能包括系统对自然界、政治、经济、文化所产生的作用和自然界、政治、经济 、文化等外在环境对德育系统所产生的作用。德育系统对环境的作用所导致的功能,主要有自然性功能、政治 功能、经济功能和文化功能等等。德育环境对其系统的作用所带来的功能表现为政治制度、政治思想对学校德 育的控制作用,经济制度、经济发展水平对学校德育的最终决定作用,文化对学校德育的渗透作用,自然环境 对学校德育的熏陶作用等等。最终促使德育目标被修订、德育内容不断丰富、德育方法不断改进、教育者和受 教育者的德性不断完善。
以上仅指出了德育的正面功能。其实,德育还具有负面功能。德育既具有使个体遵守、认同外在的道德规 范的功能,同时又具有使个体抗拒、否认外在的道德规范的功能;德育既可以使个体觉得德
[1] [2] [3] [4]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