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闻铁事

登录

校勘(校勘记)

wangsihai

本文目录一览:

校勘的读音

校勘的读音:jiào kān

解释:

1、集合同一部书的不同版本,加以研究审定文字上的谬误与同异。唐.白居易〈策林二.三十一大官乏人〉:「秘着之宦,不独以校勘之用取之。」

2、也作「校雠」。职官名。宋代掌校订书籍的官吏。

拓展:

校勘 正文 中国古籍整理的一种方法。校是查校古书中文字的异同,勘是勘正古书流传过程中出现的错误。中国古籍大部分是刊刻本,小部分是手抄本。在刊刻抄写的过程中,难免产生文字上的讹误、缺漏、增添、颠倒等情况;同一种书籍,在流传过程中,文字也可能有所不同。校勘就是补正文字上的种种错误,校出古书中字、句或内容上的异同,以使人们获得较为可靠的、较接近于原稿的本子。 校勘在中国西汉时就已产生。西汉成帝至哀帝时(公元前32~前2), 著名学者刘向父子受皇帝的命令校皇宫中所藏的图书,每校完一书,写成内容提要向皇帝报告。当时的校勘方法是:“一人读书,校其上下,得谬误,为校;一人持本,一人读书,若怨家相对,故曰雠也。”(《文选·魏都赋注》引《风俗通义》),因此中国古代校勘也称校雠,有关这方面的学问也叫做校雠学。

校勘是什么意思

“校勘”的意思:

一、指对同一书籍用不同的版本和有关资料加以比较核对,以考订其文字的异同和正误真伪。

1、白居易《策林二·大官乏人》:“秘著之官,不独以校勘之用取之。”

2、欧阳修《书后》:“予在馆中校勘羣书,见有八十馀篇,然多错乱重复。”

3、胡适《重印乾隆壬子本序》:“他料定读小说的人决不会费大工夫用各种本子细细校勘。”

二、犹核实。比较核对。

1、《封氏闻见记·定谥》:“太常博士掌谥,职事三品以上薨者,故吏录行状,申尚书省考功校勘,下太常博士拟议讫,申省,省司议定,然后闻奏。”

2、《元典章·刑部二·狱具》:“照得先为校勘笞杖,具呈都省照详,遍行合属依例施行去讫。”

三、宋代校订宫中藏书的官名。

《宋史·欧阳修传》:“脩以文章名冠天下,入朝为馆阁校勘。”

古代汉语课程的校勘的含义和特点

校勘[ jiào kān ] ⒈ 搜集某书的不同版本,并综合有关资料,互相比较、核对,别其同异,定其正误。 英collation; 校勘[ xiào kān ] ⒈ 宋代校订宫中藏书的官名。 英Xiaokan,officer; 千篇国学 QIANP.com 引证解释 ⒈ 指对同一书籍用不同的版本和有关资料加以比较核对,以考订其文字的异同和正误真伪。 引唐 白居易 《策林二·大官乏人》:“秘著之官,不独以校勘之用取之。” 宋 欧阳修 《书春秋繁露后》:“予在馆中校勘羣书,见有八十馀篇,然多错乱重复。” 胡适《重印乾隆壬子本红楼梦序》:“他料定读小说的人决不会费大工夫用各种本子细细校勘。” ⒉ 犹核实。比较核对。 引唐 封演 《封氏闻见记·定谥》:“太常博士掌谥,职事三品以上薨者,故吏録行状,申尚书省考功校勘,下太常博士拟议讫,申省,省司议定,然后闻奏。” 《元典章·刑部二·狱具》:“照得先为校勘笞杖,具呈都省照详,遍行合属依例施行去讫。” ⒊ 宋 代校订宫中藏书的官名。 引《宋史·欧阳修传》:“脩 以文章名冠天下,入朝为馆阁校勘。

相关阅读

  • 小升初家长应该准备做哪些事项
  • 一年级新生的家长寄语
  • 泸州特色(泸州特色美食排行榜前十名)
  • 副主任技师(副主任技师的晋升条件)
  • 一年级新生家长开学寄语简短
  • 安静的英文,安静的英文名字女生
  • 5个直辖市是哪5个(直辖市是哪几个)
  • 狮山镇2022年秋季小学入学
  • 小学一年级新生开学寄语简短
  • 标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