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天宝年间是什么时候?怎样划分的?
天宝(742年正月—756年七月)是唐玄宗李隆基的年号,共计15年。天宝三载正月朔改“年”为“载”。天宝十四年(755年)十一月,范阳等三镇节度使安禄山联合史思明在范阳(今北京)以诛杀杨国忠为名发动叛乱,史称“安史之乱”,从此,唐帝国由盛转衰,是一个重大的历史转折点。
具体划分规则如下:
天宝年间的大事记:
天宝元年——李白供奉翰林院。
天宝四年——中国印世界第一份报纸。
天宝六年——玄宗将黟山命名黄山,扩建华清宫。
天宝七年——鉴真第五次东渡日本。
天宝八年——岑参出塞西行。
天宝十年——怛罗斯战役,阿拔斯王朝和盟军打败由高仙芝带领的唐朝士兵。中国的造纸术亦而传到中亚和中东。
天宝十四年——安史之乱开始。
天宝十五年——安禄山在洛阳称大燕皇帝。六月(756年7月15日)马嵬驿之变。
出生
天宝元年——李适,唐德宗(805年去世)
逝世
天宝十四年——高仙芝,唐朝高句丽族名将
天宝十五年——杨玉环,唐玄宗之贵妃(719年出生);杨国忠,杨贵妃之兄
唐朝的开元和天宝年间指哪两位皇帝?
唐朝的开元和天宝年间指的都是唐玄宗(李隆基)
开元(713年十二月—741年十二月)
天宝(742年正月—756年七月)
拓展资料: 唐玄宗从开元改元天宝的原因:
①唐玄宗认为一生中的大事都已经办完,想要开始享受成果。
②开元29年,唐玄宗的同辈兄弟死两人,为了避晦气,改元天宝。
③地方官吏给玄宗上了一个祥瑞,是促成改元天宝的直接原因。
参考资料:唐朝 (中国历史朝代)_百度百科
天宝元年是哪一年
天宝元年就是公元742年。
天宝(公元742年正月—公元756年七月),是唐玄宗李隆基的年号,共计使用15年。天宝三载正月朔,改“年”为“载”。
天宝年间发生的历史时间如下:
1、天宝元年,李白供奉翰林院。
2、天宝四载,中国第二份报纸。
3、天宝六载,玄宗将黟山命名黄山,扩建华清宫。
4、天宝七载,鉴真第五次东渡日本。
5、天宝八载,岑参出塞西行。
6、天宝十载,怛罗斯战役,阿拔斯王朝打败由高仙芝带领的唐朝士兵。中国的造纸术亦而传到中亚和中东。
7、天宝十四载,安史之乱开始。
天宝是哪个皇帝的年号
“天宝”是唐玄宗李隆基的第三个年号,始于742年(开元二十九年),终于756年唐肃宗即位。
712年,李旦苦于太平公主和太子李隆基的争斗,毅然禅位与太子,改年号为“先天”。不过第二年,即713年,李隆基诛杀太平公主,将皇权正式抓回李唐手中。为了纪念被武则天窃取的时代,也为了记录自己的伟大功勋,李隆基改元“开元”,表达出作为英主,对重开大唐盛世基业的决心和向往。
随后三十年中,李隆基也确实做到了文治武功,一手打造了开元盛世。
742年,唐玄宗的同辈兄弟有两人过世,这让李隆基觉得有点晦气,同时在他心中,二十九年的励精图治,已经看到了盛世的降临,作为领导者,也该停下来享受这些成果了。否则像同辈中人一样福未享,人已走,岂不冤枉?在这两种想法的打动下,李隆基有了改朝换代的想法。
正在这个时候,下属们察言观色,呈上发现的祥瑞,为李隆基改元提供了天意借口。
于是李隆基取“物华天宝”之意,改元天宝。
这一年号承载了唐玄宗治国精神的转换,在客观上成为了盛唐逐渐走向下坡路的起点,所谓盛极而衰。
但是当时的人们,包括伟大的皇帝、举世的明君,都对隐藏在盛世下的危险一无所知。
天宝年间,发生的战役,大记事,名人等(要具体)
天宝年间(742-756年)被认为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发生了安史之乱。由安禄山以及史思明发动。该战乱长达八年之久,唐代宗宝应元年结束。
大事记有:
天宝元年——李白供奉翰林院。
天宝四年——中国印世界第一份报纸。
天宝六年——玄宗将黟山命名黄山,扩建华清宫。
天宝七年——鉴真第五次东渡日本。
天宝八年——岑参出塞西行。
天宝十年——怛罗斯战役,阿拔斯王朝和盟军打败由高仙芝带领的唐朝士兵。中国的造纸术亦而传到中亚和中东。
天宝十四年——安史之乱开始。
天宝十五年——安禄山在洛阳称大燕皇帝。六月(756年7月15日)马嵬驿之变。
名人有:
李白(701-762),字太白,晚年自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先世于隋末流徙西域,出生于当时唐安西大都护府所在的碎叶城(今吉尔斯坦境内)。天才横溢,被誉为谪仙人。其诗想象丰富,构思奇特,气势雄浑瑰丽,风格豪迈潇洒,是盛唐浪漫主义诗歌的代表人物。
杜甫(712-770),字子美,其先代由原籍襄阳(今属湖北)迁居巩县(今属河南),为初唐诗人杜审言之孙。因诗中常自称少陵野老,又做过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少陵、杜工部,其诗善于选择具有普遍意义的社会题材,反映出当时政治的腐败,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人民的愿望,他的许多优秀作品,显示了唐代由开元盛世转向分裂衰微的历史过程,因被称为“诗史”。诗风沉郁顿挫,语言精炼传神,对后世诗人影响极大。
王维(701-761),字摩诘,原籍祁(今山西祁县),其父迁居于蒲州(今山西永济西),遂为河东人。开元进士。任过大乐丞、右拾遗等官,安禄山叛乱时,曾被迫出任伪职。其诗、画成就都很高,苏东坡赞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尤以山水诗成就为最,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晚年无心仕途,专诚奉佛,故后世人称其为“诗佛”。王昌龄(约690-756?),字少伯,今陕西西安人,一说为南京人或山西太原人。开元十五年进士,一生只做过中下级官吏,安史之乱时,于还江宁途中被亳州刺史闾丘晓杀害。诗以写宫怨、边塞、送别为佳,尤长于七绝,有“七绝圣手”之称,时人推为“诗家天子”。
丘为(694-789?),苏州嘉兴(今属浙江)人,天宝年间进士,历官太子右庶子,与王维、刘长卿等友善,活到95岁,相传是唐代享寿最高的一位诗人。
綦毋潜(692-749?),字孝通,今湖北江陵人,一说江西南康人。开元十四年进士,由宜寿尉入为集贤院待制,迁左拾遗,终著作郎,后归隐江东。诗多写山林隐逸生活和方外之情,清秀俊丽。
常建(708-765?),籍贯不详,开元十五年与王昌龄同榜进士,只做过盱眙尉的小官。诗以写山水田园为主,选语精妙,境界超远。
岑参(715-770),南阳人,一说湖北江陵人,少时隐居河南嵩阳。天宝三年进士,初为小官,后做过嘉州刺史等官,世称“岑嘉州”。诗以写边塞生活著称,与高适齐名,合称“高岑”。
元结(719-772),字次山,号漫郎、聱叟,曾避难入猗于洞,因号猗于子,河南人。天宝十二年进士,因招募义军抗击史思明有功,广德二年授道州刺史,后迁容管经略史。诗多讽喻时政,反映人民疾苦。
贺知章(659-744),字季真。越州永州(今浙江萧山)人,武则天证圣元年进士,曾任礼部侍郎、太子宾客、秘书监等。自号四明狂客,与李白、张旭等人在长安称“饮中八仙”。工书法,尤善草隶,诗多祭神乐章和应制之作,偶有小诗清新可喜。
张旭(675-750?),字伯高,吴(今江苏苏州)人。曾官常熟县尉,金吾长史。善草书,性好酒,世称张颠,也是“饮中八仙”之一。其草书当时与李白诗歌、裴文剑舞并称“三绝”,诗亦别具一格,以七绝见长。
郭子仪(697—781),汉族,华州郑县(今陕西华县)人。祖籍山西汾阳。唐代著名的军事家。武举出身,高七尺三寸,勇武不凡。安史之乱时任朔方节度使,在河北打败史思明。后连回纥收复洛阳、长安两京,功居平乱之首,晋为中书令,封汾阳郡王。代宗时,叛将仆固怀恩勾引吐蕃、回纥进犯关中地区,郭子仪正确地采取了结盟回纥,打击吐蕃的策略,保卫了国家的安宁。郭子仪戎马一生,屡建奇功,以84岁的高龄才告别沙场。天下因有他而获得安宁达20多年。他“权倾天下而朝不忌,功盖一代而主不疑”,举国上下,享有崇高的威望和声誉。
基本上就是这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