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闻铁事

登录

香港佛教(香港佛教茂峰法师纪念中学)

wangsihai

本文目录一览:

庄世平的佛教产业

2002年,为继承传统佛教文化工艺,开创现代佛教文化产业,增进世界各地佛教文化交流,立足香港、背靠祖国、面向世界,加强佛教文化与时并进,弘扬佛教的包容与博爱的精神,推动佛教文化具有学术性、教育性、科学性、使佛教文化达到艺术化、生活化、现代化的社会全面影响力,开展佛教文化慈善工作,正确地引导信众,分辨及反对宗教极端势力、暴力恐怖主义和邪教活动,维护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世界和平,作出有意义的贡献,92岁高龄的庄老与藏传佛教领袖祖古白玛奥色仁波切,于香港一同创办了非牟利慈善机构香港佛教文化产业,产业创办至今,为弘扬佛法,宣传世界和平,社会和谐,足迹遍布全球,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简介

香港佛教文化产业创办于2002年,为在香港注册的非牟利慈善机构,在过去数年,受到中央政府、特区政府及宗教各界的信赖和认同,国家宗教局叶小文局长更是该会荣誉主席,又先后收到了已故全国政协副主席霍英东先生、中联办高祀仁主任、全国人大常委曾宪梓博士、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曾荫权先生、澳门特区行政长官何厚铧先生、中国佛教协会会长一诚长老等,及各大道场、诸山长老及社会各界人士题写的50多份贺词。协会成员共118人,由社会名人、各佛教领袖及不同宗教的领袖组成,他们分布于中国、香港、澳门、台湾、印度、蒙古国、韩国、不丹、泰国、意大利、新加坡等世界各地,是一个包容了不同宗教宗派、不同佛教宗派、不同宗教人士,对佛教文化有兴趣的国际平台。

宗旨

【宗旨】:

由佛教界各宗派、商业界、文化艺术界、传媒界、社团领袖、各宗派信众及社会知名人士组成的,为对佛教文化有兴趣之人或组织创造一个平台。

【原则】:

南传、北传、显教、密教、出家、在家、教徒、非教徒,皆可平等参与。

缘起

立会缘于:这个世界,老人家愈来愈少--以下节选自香港《盛世》杂志专访

创会时,庄老已年届92岁高龄,社会公识早已多得数不清,而且他本身并非佛教徒,为何仍然创立此会?庄老有条不紊地表示:“我想,佛教是很好的,它提倡和谐,对人的精神有好的净化作用,弘扬佛教,对社会、对国家、对民族,以至整个世界,以佛教的精神,让世界人民,走向和平和谐的路。大家有善良慈悲的爱心,对世界是很有作用、很有好处的。所以我想这个时候来提倡比任何时候更重要、更需要。”

高龄的庄老,思维灵活清晰,早在创会前,已常常与香港佛教文化产业另一创办人祖古白玛奥色仁波切无所不谈,以仁波切自己的话来说,就是:“我们没有重要的事,什么都聊。”有一次两人在庄老家中一起喝茶,庄老思考了一会儿,慢慢说道:“这个世界,老人家愈来愈少。”然后没有再作声。仁波切说,这话像禅宗的禅,他听后感觉震撼,像当头棒喝。庄老以他的人生智慧,有感社会上有智慧、有地位、有经验的老人愈来愈少,即有内涵的人愈来愈少,于是整个社会变得愈来愈浮躁、表面和不真实。庄老表示:“我觉得现代社会发展,大家都以功利为主,功利太重了,对社会不好;我还是觉得大家和谐、社会和睦,这个是最重要的,因为社会要进步,主要是靠这种精神。离开这个精神去完全追求名利或偏重于这个东西,社会上会造成很多障碍,人与人之间不应该有的事情会发生。提倡佛教,可以调和这个东西(功利)。”两人都有感社会需要正气,需要正统佛教,大家于是兴起成立佛教文化产业的念头。

庄老清晰地说:“我想,佛教文化产业在香港这个地方,是个开端,过去没有人这么来说,这么新的一个概念,做起来也相当有困难,但是我们也是要排除万难,应该做的事情,如果理念对了,对社会有好处的,我们会一步一步地走,相信这个会起着良好的作用。对国家也有好处,因为国家过去一个时期比较动荡,人心在过去一个时期,在解放之后曾经有很多斗争,特别是文化大革命之后,这个社会的人与人之间都不大和气,但是改革开放之后,以经济为主导来搞我们的国家,所以现在改过来了,我想我要改变一个观念,观念一改变,讲斗争,现在讲和谐,大家提倡努力,搞生产、发展精神文明。除了物质文明之外,我们还注重精神文明,这恰恰需要佛教这种文化来推动。”

结构

佛教文化+产业--以下节选自香港《盛世》杂志专访

其实“香港佛教文化产业”这个名字的意义深远,它蕴含着创会的宗旨。以庄老的话说就是:“因为佛教没有产业的支持,就好像很绝对,好像是只搞精神,不搞物质,但其实这是同一样的东西。我们发展精神是需要一定的物质,大家知道(需要)有物质来支持,两者并不矛盾。”

祖古白玛奥色仁波切解释道:“‘佛教’是内心的、精神上的,要弘扬这种‘文化’,就要用具体的表达,例如佛像、音乐、书籍和报刊等;而‘产业’,则是‘方便和智慧’,这是佛教语言,‘方便’即是‘方法’、‘物质’,它可以用物质的方式表达,例如佛像,而‘智慧’是内心的修为‘精神’,两者结合起来,便是精神与物质的结合,即‘产业’。”

3大核心价值

人才产业、佛教艺术产业和佛教媒体产业组成香港佛教文化艺术产业的3大核心价值。据祖古白玛奥色仁波切介绍,该会成员共118人,皆为志同道合或对佛教文化有兴趣的知名人士。这些成员分为两个层面,在僧人的层面,包括了佛教的多位宗教领袖,以宗教界别来说,该会没有佛教宗派界别。其余为社团领袖、名人之后、传媒领袖及各界知名人士,包括文化人士、著名易经学者,也有基督教和道教人士。

佛教艺术产业是该会不可或缺的一环,该会生产的木雕佛像、琉璃佛像和纯金佛像,工艺水平达到世界一级水平,其中大部份的设计都由祖古白玛奥色仁波切包办,且每一尊佛像都经他亲自监制。

而媒体产业则是该会向基层推动佛教文化发展的手段。该会拥有自己的般若电视台,负责拍摄和制作佛教节目;拥有自己的佛教报纸,更与北京的艺术制作公司制作较为现代的高质素佛教节目,并以知名歌手演绎,雅俗皆宜、又迎合年轻人的口味。祖古白玛奥色仁波切表示,现时佛教面临的情况,是较为封闭,没有现代的方式包装,该会在这方面的创新,相信能突破佛教对年轻人的推广瓶颈。3大核心价值互相紧扣,互相滚动,去推广佛教文化的发展。

麻烦介绍一下香港佛诞节的由来和民俗?

佛诞节,一般指浴佛节。

浴佛节,为每年的农历四月初八,是中国佛教徒纪念教主释迦牟尼佛诞辰的一个重要节日,又称佛诞节、灌佛会、龙华会、华严会等。中国历史记载佛诞为周昭王二十四年(公元前1027年),释迦牟尼从摩耶夫人的肋下降生时,一手指天,一手指地,说“天上天下,惟我独尊。”于是大地为之震动,九龙吐水为之沐浴。因此各国各民族的佛教徒通常都以浴佛等方式纪念佛的诞辰。

佛诞是北传佛教纪念和庆祝佛教创始人佛祖释迦牟尼佛诞生的日子。佛诞节又称浴佛节、灌佛会、龙华会、华严会等。自古以来,在当天佛教庙宇都举行一连串盛大的浴佛仪式、庆祝活动,祈求佛祖福泽社会,消弭灾难,以及礼请法师开坛说法,说教论道。佛教徒都会在这一天回顾和学习佛祖慈悲的教导。

历史上,由于各地历法的转换,依据不同佛经以及流传到不同地域形成的传统,可能在公历日期上差距甚大。大部份北传佛教国家地区,多少受到中国影响。于中国而言,其历法认为阴历四月初八是最吉祥的日子,故一般把佛诞日定在这一天!

佛教中一共有几种佛?

佛教中一共有几种佛?

佛经分为三藏十二部。三藏是经藏、律藏、论藏。经藏为佛所说的经文;律藏为佛所制的戒律;论藏为佛弟子所造的论。十二部是佛所说的经分为十二类,亦称十二分教,即长行、重颂、孤起、譬喻、因缘、无问自说、本生、本事、未曾有、方广、论议、授记。

佛一共有几种

佛教的顺序是:佛、菩萨、缘觉、声闻。楼上的回答受道教干扰,与佛教风马牛不相及。 “佛”是梵语Buddha的翻译,含义为“觉悟的人”,具备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三层含义。佛教认为“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有佛性者,皆得成佛”,而虚空界不可尽、众生界不可尽,因此过去有无量佛,现在他方有无量佛,未来也有无量众生成佛。过去世佛,比如燃灯佛;未来世佛,比如弥勒佛(现在还是菩萨,未成佛);现在他方佛,比如阿弥陀佛(西方极乐世界)、药师佛(东方净琉璃世界)。 “菩萨”是梵语Bodhi-sattva的音译“菩提萨埵”之简称。bodhi在这里是致使动词,sattva意为“有情”、“众生”。“菩萨”的含义是“觉有情”,即“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为众生服务,引导他们进入觉悟和解脱的人。菩萨具备自觉、觉他两层含义。 “缘觉”是梵语pratyeka-buddha的意译(音译为“辟支佛”),指的是并未随佛闻法,而独自悟十二缘起等教理,且好寂静孤独,不事说法教化,的修行人。 “声闻”是梵语s/ra^vaka的意译,指听闻佛陀之声教而依四谛之教修行、获得成就的佛弟子。具体而言分为“阿罗汉”、“阿那含”、“斯陀含”和“须陀洹”四个果位。一般所说的“罗汉”即为此中的阿罗汉。 缘觉和声闻,具备自觉一层含义。 以上佛、菩萨、缘觉、声闻,是佛教成就者的基本分类。至于说神和仙,佛教认为仍然在六道之中,只不过是处于天道(或天界,deva-loka)而已。天与人、阿修罗、畜生、饿鬼、地狱同处于六道轮回之中,佛教认为其本质仍然是痛苦的。 至于“圣”,它的梵文词是A^rya,基本上这个词是对应于英文的“noble”,既可以形容天、人,也可以形容佛、菩萨、声闻、缘觉。这个词本来在印度是用于指称高贵的人,“雅利安人”这个词语就是来源于这个词(A^ryan)。而在佛教中,对佛学理论有重大贡献、在佛教修行方面精进不懈、有所成就并享有威望的人,都可以称为“圣”。它并不是一个特定的果位。 回答补充: 罗汉在上面所列的“声闻”之中。声闻分为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这“声闻四果”,阿罗汉为其最高果位。 “力士”在佛经中有三种含义。一是指力大的男子;二是指印度的一个“大力族”,即“末罗族”;三是指金刚力士。前两个含义是在人道;后一个则是那罗延天,属天道。 除佛、菩萨、缘觉、声闻以外,佛教里面出现的神祗,都是六道中不同生命形态的护法众生。这些当中,本身天的层次就有很多,名称也多种多样,那罗延天(金刚力士)只是其中一种;除天以外,佛教还归纳了所谓“天龙八部”,即:天(deva)、龙(na^ga)、夜叉(yaks!a)、阿修罗(asura)、迦楼罗(garud!a )、乾闼婆(gandharva)、紧那罗(kim!nara)、摩睺罗迦(mahoraga)。

目前香港有几种佛教?

香港佛教最大特色是以大乘教义为主,各宗并容,其中禅宗、净土宗、法相宗和密宗最为兴盛

佛教受戒有几种/佛教受戒有几种

分不同的佛弟子,则受不同的戒:

1、若为居士,则受五戒;

2、若为沙弥或沙弥尼,则受沙弥十戒;

3、若受具足戒,则为比丘(250戒)、比丘尼(348戒)

4、根据修行程度,可受菩萨戒。

VB中一共有几种“过程”?

VB6.0内有:

Sub 过程

Function函式过程

Property属性过程

event事件过程

佛教有几种

确实只有两者,大乘和小乘。

若是佛宗的话,有十大宗。

高中一共有几种函式?

一次函式 二次函式 反函式 指数函式 对数函式 导数 三角函式 无理函式 幂函式 数列 一次函式 研究直线 二次函式 研究抛物线 反函式 研究与原函式的关习(关于y=x对称) 指数函式 研究y=a^x 对数函式 研究指数函式的反函式 导(函)数 研究原函式某点切线的斜率和原函式的单调性 三角函式 研究以角为自变数的函式 反三角函式;就是三角函式的反函式 无理函式 一般不做要求 幂函式 一般与指数函式一样 数列 研究函式的规律(由点构成的特殊函式) 复合函式 研究单调性(内外是否一致) 我想也就这些了 呵呵 基实我想这个数学还有很多种函式,,,全靠人们的不断努力,,,从这些基本的东西中,,,变化出很多的东西,,,这个世界就是这样的神秘!!!

印度有几种佛像有几种

胜义谛上说话应该是无穷尽的,也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没有。在文化层面上说话,据《甘珠尔》上所画应要多于756尊。

佛教有那几种佛珠

佛教有那几种佛珠

l、菩提子

2、太阳子

3、月亮子

4、金蟾子

5、缅茄

6、五眼六通

7、仙桃

8、“满贯”

9、天意子

l0、金刚子

11、阿修罗子

l2、陀罗尼子

13、摩尼子

14、金丝菩提子

l5、天竺

16、凤眼菩提

17、龙眼菩提

18、麒麟眼菩提

l9、通天眼

2O、莲花座

21、莲花

22、蜜瓜菩提子

23、白菩提根

24、天台豆

25、天台菩提

26、木鱼果

27、元宝菩提子

28、金龟子

29、金樱子

30、铁莲子、铜莲子

31、金佛珠

32、金佛草

33、蟾宝菩提

34、天意菩提

35、雪莲菩提

36、巴西血菩提(红菩提)

37、罗汉果菩提

38、桃木佛珠

39、雕刻佛珠

40、仙桃木

41、自然深海珍宝---砗磲

42、印度佛珠---避邪木

43、降龙木----招财珠

人类中一共有几种血型?

临床上最重要的血型系统为ABO血型,分为A.B.AB.O型.在我国人口中A.B.O型各占人口总数的30%,AB型占人口总数的10%.

其次为Rh系统,分为Rh阴性和Rh阳性.在我国汉族中Rh阳性占99%以上.

还有一些不常用的分类方法:MN血型系统,P血型系统,Lewis血型系统

佛教有影响香港市民的生活态度吗?

佛教的宗旨有很多,通俗的说,佛教是对宇宙人生至善圆满的教育。宇宙就是人生活的环境,人生就是人的行为,思想,决定,处事方式等等一切的言行所组成的。 最简单的说,佛教最基本的宗旨就是使一切众生离苦得乐。有哪个人不希望远离痛苦、烦恼,有哪个人不希望幸福、快乐? 那么,如何能够离苦,又如何能够得乐?佛经中所阐述了很多的方法与原理。 那么就您所发的题目来看: 香港佛教是香港宗教中最具影响力的宗教之一,也是香港宗教历史最悠久的宗教,同时因其历史久远,而代表着香港文明的起源。当今香港佛教拥有八十万信徒,单从信教人数讲,可称得上香港第一大宗教。香港佛教庙宇众多,宗派众多,机构众多,所办的社会服务众多,这里不可能面面俱到的介绍,仅就一些切题的方面做简单的阐述: 香港佛教在经历了早期的“茅蓬时代”后,于二十世纪初开始渐渐与香港社会的发展相结合,逐步出现城市化趋势。从二十世纪初到九十年代初,香港佛教大致经历了两个大的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从一九二四年到一九四八年,从镇江金山寺纪修和尚来港当“大茅篷”第一任主持开始到香港佛教联合会的创立。香港佛教经历了由“茅蓬佛教”向“城市佛教”的演进,“城市佛教”倡导“人世”的传道方式,由“弘扬佛法”向“参与社会”纵深发展。其中,创办佛教学校标志着香港佛教参与社会取得实质性发展。 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开始,香港佛教出现了较大的跃迁。由“茅蓬”向“城市”转化。香港佛教由“禅农自给”形态向“市区社会”形态的转变。历史上禅宗隐居山林,自给自足的佛禅生活,随着香港社会的发展及时代的变迁,出现了突破农禅自给的新转变。弘扬佛法,推广佛教、走出山林,步入都市,弘法新形式新方法新组织相继现出、佛教与香港的都市生活开始融为一体。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创办佛教学校。香港佛教进入市区社会的重要标志,就是创办第一所佛教学校。一九三○年,何东夫人张莲觉及霭亭法师于香港波斯富街正式创办了香港佛教学校宝觉义学。其后,发展为宝觉女子中学,在澳门及新界洪水桥设有分校。宝觉学校以为贫家女子提供教育机会、为佛教培育人才、为国家培育人才及为香港社会培育人才等为其教育目标。该校以慈悲博爱,国家兴亡,人人有责为发展方向,体现了战前佛教参与投身时代,为国分忧的爱国爱教精神。课程设置大多适应贫家女子参与社会生活的基本技能,如珠算、缝纫、编织,以保证她们独立谋生。一九四五年佛教学校大光义学于新界大埔成立;一九四六年青山义学于屯门成立;一九四八年志莲义学于九龙钻石山成立,同年佛教耀山学校于九龙加林边道成立。这些学校都遵循了“入世宏化,参与社会”的办校思想。 创办佛教团体。一九三九年法静法师在港首建“静庐”,为佛教从山林走向市区提供了发展模式,随后创立了宏法精舍佛学院。二战前,香港知识分子中一批佛教居士周寿臣、蒋法贤、刘德谱等组织成立了香港佛学会,推举高浩文为会长。进行经常性佛学研讨,念佛,并请法师讲经。二战后,香港社会满目苍痍,孤儿乞丐,触目皆是。为了给劫后余生的香港社会提供精神依托、觉光法师在陈静涛、王学仁等居士的支持与协助下、创办了香港正觉莲社。针对市区社会人心虚浮等弊病,提供持戒以自律,念佛以净化自心,将自行化他的佛教理念融入市区生活,在港首开“严持戒律,宏修净土”的佛教先风。与此同时,莲社还举办了“108周念佛活动”,每次参加者在廿五至五十人间,广泛团结四众信徒,形成了以净土宗(晋代慧远大师首创净土宗)为主要特色的都市佛教风范。战后,香港佛教另一重大转变,就是创办了佛教联合社团。一九四五年香港佛教联合会正式成立。推筏可大和尚为会长。其宗旨就是肩负战后建成香港的使命,团结香港佛教僧俗男女,联合佛教四众,弘扬佛法,同修佛道,上弘佛法,下济众生,以社会弘法方式及教育宏化方式,取代农禅传统弘法,为香港佛教发展开拓新方向。 创办佛教刊物。一九三一年,香港佛教首份刊物《人海灯》正式出版发行,创办人、编辑、校对、发行,都是佛教徒,并来自佛教宝觉仪学女校监、女校长、女教员、女学生。在二战前,该刊物成为香港佛教界颇受欢迎的读物,使城市居民及佛教徒能够汲取佛教教育,在茫茫人海中,看到导航“明灯”。这份刊物对于战前“烽火离乱”香港贫家妇女的处境及人们彷徨的心态进行了适时介绍,并启发世人面临乱世临降,必须要有忧患意识,起了很好的教育作用。经过战时的停刊,后又复刊。继《人海灯》后,相继又出现了《宝觉同学》、《宝觉季刊》、《无尽灯》、《圆音》等刊物。 推广佛教音乐。在二战前,由知识分子组织的香港佛学会在宗教实践及教义宏化方面做了积极的探索与改进。城市的市区佛教,除了请法师讲经外,佛学会还极力倡导并推动念佛与音乐合一,致力五会念佛。五会念佛是,分别以二音,五音,七音,二十音;收板,共五组乐韵,持续以五种格调,轮替变化旋律,往返重复、唱颂佛号:“南无阿弥陀佛”。念佛音和谐、悦耳、易学。香港佛学会根据大势至菩萨自述念方式,编订了《五会念佛新声》,组织宝觉女校学生,参与唱念,灌制唱片,推广流行。战前有广州及广东各大寺院流行,深入人心,影响深远。 第二阶段,从一九四九年至一九九三年、从北僧大批南下香港到内地佛教协会协助宝莲禅寺建成天坛大佛。香港佛教经历了由吸纳内地僧众来港全面发展佛教事业,到同内地佛教交流合作拓展活动空间的发展历程。这其间,香港佛教抓住了两个机遇,一是抓住内地僧众大量南下抵港及大批难民涌入香港的机遇,拓展佛教慈善及社会服务事业;二是抓住内地改革开放的机遇,积极寻求内地佛教界的支持。扩大香港佛教的影响力。二十世纪下半叶,香港佛教,无论是佛教团体、佛教场所的建立及佛教传法活动,还是佛教团体办的医疗、教育、慈善及社会服务等公益事业都有了长足的进步,出现了全面兴盛的局面。 香港回归后,香港佛教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同内地的联系更加密切,香港佛教在支持内地“希望工程”、促进同内地的佛教友好交往等方面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同时其地位亦日益提升,其影响力日益增强。 总的看,以香港佛教联合会为主体的香港佛教界,在香港回归祖国的历史进程中,做了大量积极有益的工作,同时借回归的历史机遇,有力地推动了香港佛教的发展、提升了佛教在港的地位,使香港佛教进入到一个崭新的历史发展时期

香港佛教协会在哪里

香港佛教协会地址:香港水车馆街70号。

地图详情:

香港佛教文化协会成立於1991年,宗旨在於致力推广佛教文化工作。在香港佛教联合会会长觉光法师的倡导下,於1999年4月初推出全世界第一部汉文电子大藏经--“佛梅电子大藏经”,此鄣电子经筹划制作长达七年之久,把五层楼高的经典收录成六只光碟。“佛梅”二字,取自古诗:“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 香港出版总会会长李祖泽先生,在《佛梅电子大藏经》开光典礼上代珍香港出版总会表示祝贺,并指出:“人类进入90年代,在出版技术上发生了两次伟大的革命。第一次是冲破了一千多年纸张印刷的传统进入光盘印刷;第二次是从光盘印刷进入到无印刷阶段。主要是电子纲络的普遍使用。现供销伟人邓小平先生说过:‘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新资讯、高新科技的发展,大大扩阔了出版领域,使人类知识以最快的速度变普及和传世。

参考链接:

香港有哪些佛教杂志

香港佛教联合会湾仔骆克道338号。《香港佛教》月刊。

由香港素食学会主办的素食月刊 《茹素》 。

《宗风》。

香港佛教杂志主编秦梦萧

相关阅读

  • 数学名词,数学名词英语
  • 物不平则鸣的简单介绍
  • 短信怎么收费,现在手机短信怎么收费
  • 如何分辨公猫母猫(怎么分辨猫的公母)
  • 诸葛亮发明了什么,诸葛亮发明了什么牛马
  • 侧面积公式(侧面积公式圆柱形和表面积)
  • 最难的乐器(民乐里最难的乐器)
  • 周日英文,周六英文
  • 夸张的好处(夸张的好处与作用)
  • 标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