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什么是时尚中式服装?
通过阐述西式服装、传统中式服装、时尚中式服装,以比对的形式,释义时尚中式服装。
时尚中式服装是服装类别之一,又称现代中式服装,或现代时尚中式服装,亦称新中式服装,有别于传统中式服装,是中式服装的发展趋势,也是世界服装发展趋势之一。
服装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服装的精神内涵。从文化根源来分类:
中国人的服装分为中式服装和西式服装。
中式服装又分为传统中式服装和现代中式服装(即时尚中式服装)。
一、西式服装
1、文化内涵方面
西方文化源于海洋文明,崇尚独立,突出个体意识,直面冲突。体现在西式服装上,突出造型、线条、图案带来的直接的美感,通过装饰、裸露、紧身来突出体型美。
2、款式方面
西式服装在古希腊时期是披裹式,古罗马到中世纪以披裹式的非成型类衣和前开式的半成型类衣为主。公元四世纪,体形型服装逐渐渗入到欧洲服装的基本样式中,逐渐占据了主体地位,其基本形制是男子上衣下裤,女子为上下连属的裙装。
3、造型方面
西式服装强调立体感,常采用横向扩张的肩部轮廓、褶领、硬领、轮状领、膨胀袖型、大裙撑、折叠花边蕾丝和各部位的衬垫。
4、剪裁方面
西式服装采用立体裁剪方法,细心对待人体各个方面的凸凹起伏,利用打褶和省道处理等服装工艺手段,最终取得与三维人体相吻合的立体效果服装。
5、装饰方面
西式服装装饰强调立体感和空间感,借助各种立体物如穗饰花结、荷叶边、金银丝带、褶裥、切口等点缀服装表面,层次丰富,立体感强。
6、面料方面
西式服装在古希腊、古罗马时期的面料主要是半毛织物和亚麻布。中世纪西方已有了许多名贵的面料,除东方丝绸、锦缎之外,还有天鹅绒、高级毛料、北欧的珍贵裘皮等。
7、色彩方面
古希腊人喜爱白色,古罗马服饰最流行的色彩是白色和紫色,紫色象征高贵,白色象征纯洁、正直。一般庶民衣服是羊毛、亚麻天然的原色。
哥特式教堂中彩色玻璃窗被装饰得辉煌灿烂,引导人们追求充满宗教气氛的色彩。
欧洲文艺复兴以来,明亮的色彩受到人们欢迎。法国人喜欢丁香色、蔷薇色、天蓝、白色。西班牙人喜欢高雅的玫瑰红和银灰色调。英国人喜欢神秘、高贵的黑色。
8、图案方面
西式服装上的图案随着历史的变迁而不断变化。古代多流行花草纹样,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流行华丽的花卉图案,法国路易十五时期,受罗可可装饰风格的影响,流行表现S形或涡旋形的藤草和轻淡柔和的庭园花草纹样。近代,有影响的流行图案花样有野兽派的杜飞花样,以星系、宇宙为主题的迪斯科花样,利用几何错视原理设计的欧普图案,用计算机设计的电子图案等。
二、传统中式服装
1、文化内涵方面
中华文化源于大陆文明,崇尚天人合一,集体意识,强调和谐、均衡、统一,体现在传统中式服装上,以对称、一体化、舒适、自然为美,注重抒情与寓意,通过简约、平淡、整体感来展示含蓄、形神之美。
2、款式方面
传统中式服装是两种基本形制,即上衣下裳制和衣裳连属制,两种形制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中交叉使用,相容并蓄。女子穿上衣下裳式样的较多,男子多穿上下连属的袍衫。
3、造型方面
传统中式服装强调整体感,自然下垂的线条、长袖、筒形袍裙,无夸张造型。多采用斜交领、对开V领、直立领、衣服下摆两侧开衩,以及衣服的对襟、大襟、一字襟、琵琶襟等。
4、剪裁方面
传统中式服装采用平面直线裁剪方法,无论袍、衫、襦、褂,通常只有袖底缝和侧摆相连的一条结构线,无起肩和袖窿部分,整件衣服可以平铺于地,结构简单舒展。
5、装饰方面
传统中式服装装饰强调平面装饰,装饰手段是中国传统的镶、嵌、滚、盘、绣几大工艺。运用平面刺绣方法装饰服装表面空间,这些工艺的巧妙运用,使中式服装虽造型简练,但纹样色彩斑斓,美不胜收。
6、面料方面
传统中式服装最早使用的是葛布、苎麻布和大麻布。葛布是葛藤的茎皮纤维加工制成的。苎麻是我国特有的植物,欧洲人称之为“中国草”,大麻被称之为“汉麻”。享誉世界的是丝绸面料。棉花是从印度引进的,到元明时,棉布才成为人们普遍穿着的布料。
7、色彩方面
传统中式服装色彩受阴阳五行影响,青、红、黑、白、黄色被视为正色,其余颜色则为间色,正色多为上等社会专用,表示高贵。在民间,正色是衣着配色所喜欢的颜色。
中国民间对蓝色有传统喜爱,如蓝印花布、靛蓝蜡染布等。蓝色与黄种人的肤色相配,容易谐调,可产生柔和的色对比效果。
8、图案方面
传统中式服装的图案纹样有飞禽走兽、四季花卉、山峦亭阁、几何纹样等,抽象、具象、夸张、写实等风格俱全,图案纹样精美而且富有内涵。如龙凤呈祥、龙飞凤舞、九龙戏珠、蜥龙闹灵芝等纹图,隐喻着图腾崇拜情感。像鹤鹿同春、喜鹊登梅、凤穿牡丹、团鹤仙寿、福禄寿喜、连年有余、吉祥八宝等图案,反映了人民对美满生活的希望。
三、时尚中式服装
现代的时尚中式服装的特色正处在摸索阶段,还没有形成社会共同认知的、明确的特征,更没有受到大众广泛认可与接受的款式与品牌,所幸的是,一些商家与学者正在研发与思考。根据比较,我们采纳时尚中式服装品牌尚华天的部分对外公布的产品标准共大家参考。
1、文化内涵方面
在中西方文化融合的全球化背景下,新的文明崇尚融合、博爱、包容并蓄、分工与合作一体化。体现在尚华天的时尚中式服装上,则是摈弃现有服饰之短、融合各类服饰之长,以自然、简约、舒适、流畅、一体化为美。
具体表现如下:
1.1.时尚中式服饰不是狭隘的中国传统服饰,而是所有能够体现服章之美、礼仪之大的服饰。
1.2.时尚中式服饰不是一成不变的传承中国传统服饰,而是集众所长,吸收东方传统服饰、西方传统服饰、现代服饰的优点,摒弃东西方传统服饰、现代服饰的缺点。
1.3.时尚中式服饰不应拘泥于现有服饰,应以未来服饰发展趋势为引导,引领时尚潮流。
1.4.我们有一个理念:以“天人合一”为核心的华夏思想文化是未来思想文化的发展趋势。符合“天人合一”的自然、简约、流畅、一体化的服饰风格是未来服饰发展趋势;
1.5.华夏传统服饰文化中应有更多值得挖掘的元素符合自然、简约、流畅、一体化的风格。
2、设计定位
时尚:款式能够引领时尚,有现代感、科技感,符合未来发展趋势。
中式:具有华夏文化元素,符合天人合一的华夏文化理念。
自然:款式与用料的自然、简约、舒适、流畅、一体化。
每件服饰都要能表述出精神内涵,即:通过物质的服饰,体现人的精神追求、文化理念。
服饰体现的精神面貌类别有:
a端庄,休闲;
b华丽,简约;
c成熟,可爱;
d阳刚,温柔;
e严肃,幽默。
我们的服饰必须要能体现出其中一种精神面貌,看服装就看出一个人的心情或性格。比如:可爱,颜色鲜艳来体现;幽默,用特别装饰来体现。
3、造型方面
现代时尚中式服装强调人衣一体化,简约的线条与造型,流畅、舒适、飘逸,不过分突出造型。
4、剪裁方面
现代时尚中式服装视具体服装款式选择立体剪裁和平面剪裁方法,达到结构简洁、穿着舒适的效果。
5、装饰方面
装饰不突兀,不显耀,做点缀为主,融于整体服装中。
6、面料方面
以柔和、舒适、流畅面料为主,注重采用新科技、新面料。
7、色彩方面
以青、赤、黄、白、黑为主色调,以单色及有规律变化的面料颜色为主。
8、图案纹路方面
以简约中式的、传统与未来元素相结合的纹饰为主纹路。适当吸纳西方元素,以无纹路及有规律变化的纹路为主。
新中式风格的衣服怎么穿不会老气?适合多大年纪的女生?
【算一算你家装修要花多少钱】
新中式衣服适合所有年纪的女生穿,但是在穿搭时要注意搭配,这样才不会显老气:
1、松紧结合
在穿搭时,可以采用上下组合法,将松紧效果呈现出来,比如:上身可以选择浅色宽松的上衣,然后再搭配上紧致的半身裙,这样既可以好看,又可以让身形更显瘦显纤细。
2、复古旗袍+凉鞋
修身的旗袍+凉鞋,这样不但清爽有气质,而且复古而不老气、优雅又不夸张,非常适合日常穿搭。
3、盘扣西装+旗袍
与普通西装相比,这种西装更严谨、复古一些黑色扣盘西装,中式气息浓郁,适合气场强大的姐妹,然后再搭配上白色花朵紧身旗袍,这样既时尚高雅,又有气质。
4、盘扣外套+阔腿裤
盘扣外套中式气息非常浓郁,属于男女生都能穿的类型,然后再搭配上飒气豪爽的同色阔腿裤,再加一款礼帽,这样既充满时尚气息,又多了种干净的少年感。
5、中式风外套+欧美风下装
在穿搭时,利用采用中西结合的方式进行进行,比如:中式外套+欧美小脚裤、微喇裤、直筒裤或长裙,这样既有东方特色,又时尚美观。
【输入面积,免费获取装修报价】
【输入面积,免费获取装修报价】
中国有哪些传统服饰
汉民族有自己悠久华美的服饰,即汉服。 汉服是世界上历史最古老的民族服饰之一,从传说中的黄帝一直延续到甲申之难(1644年)。1644年清军入关后,建立了以满族为核心的高度集权政府。满清统治者下令全国剃发易服,引起全国性的愤怒、不满及武装抵抗,随后满清王朝进行武力血腥镇压与屠杀,汉服逐渐消亡。 1683年,清军入台湾,灭郑成功余部,从此汉服从华夏民族的日常生活中彻底消亡。在经历满清两百多年的统治后,今日的汉族逐渐忘记了自己曾经拥有的华美衣裳,成了世界上惟一没有自己民族服装的古老民族。今天人们看到的“唐装”和旗袍、长衫马褂都不是汉族的民族服饰,而是满族的民族服饰或改良。值得欣慰的是,今天,越来越多的汉族人民又自豪的穿起了自己的美丽服饰,这场民间自发兴起的复兴汉民族服饰的运动,通常被称为“汉服运动”。
民族图腾
一只龙与一只凤组成,意思代表阴阳,也就是男女,由于汉族人口众多,占据了中国历史发展大部分,所以延续了中国最古老的动物龙,作为自己民族的标志。龙飞凤舞,是中原地区与南方地区的民族标志。 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中国人都以自己是¨龙的传人〃而骄傲。那么您知道“龙的传人”出于何处吗? 闻一多先生在他的三篇作品《伏羲考》、《龙凤》、《端午考》中指出,中国人被称为“龙的传人”来源于黄帝时代的传说。相传,黄帝在统一中原之前,以“熊”为标志性图案。战败蚩尤统一中原后,它的标志兼取并融合了被吞并的其它氏族、部落的标志性图案。如鸟的标志图案、马的标志图案、鹿的标志图案、蛇的标志图案、牛的标志图案、鱼的标志图案等。最后拼合成中华民族共同崇拜的形象“龙”,一种虚拟的综合性神灵。这一奇特的形象蕴涵着中华民族发展、各民族相互融合、团结,成为中华民族始祖的标志性图案。后来,“龙”的形象开始出现于各种图案之中,并逐渐成了帝王的符瑞。相传炎帝是一位叫登的女子感天上的“神龙”而生,黄帝是附宝感“北斗”而生,尧帝是庆都感“赤龙”而生,始祖是龙繁衍的后代,因此,中华民族的子孙便是“龙的传人”了。 龙之精神:是万物一体,相容并蓄的精神境界; 是追求和谐、群体本位的人生态度; 是中华大一统的情结。 凤之品德:凤凰涅盘求光明,象征新生与中华民族的觉醒; 凤是集民众责任感与历史使命感于一身的忧患意识; 凤是自强不息,舍身弘道的理想主义; 凤是勤劳俭朴、艰苦奋斗的谋生态度。
文化习俗
汉族的文化丰富多彩,在其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过程中,开放虚怀、兼收并蓄,形成了齐鲁、中原、燕赵、关中、巴蜀、荆楚、吴越、岭南、滇黔、闽台、松辽、徽赣等各具特色的区域文化,反映了汉族文化的多元性和多彩性。 汉族自古对各种宗教信仰采取兼容并蓄的态度。乐天知命(命自我立,福自己求),和尊敬祖先(而不是祖先崇拜)是汉族的主要传统观念。历史上汉族人一部分信仰道教和佛教;后来天主教、基督教传入中国,又有一些人开始信仰这些宗教。几千年来,提倡以仁为中心,重视伦理教育,由孔子、孟子思想体系形成的儒家学说对汉族产生着深刻的影响。
汉族是一个历史从未中断过的、历史悠久的民族。汉族的起源是多元的,而且既有主源又有支源。
炎黄集团是汉族的一个主源。在中国的原始社会末期,在黄河两岸中原地区崛起的炎帝部落和黄帝部落结成部落联盟后,为了争夺部落联盟首领的权位而酿成了历史上有名的“阪泉之战”,黄帝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而称雄于中原。追本溯源,汉族世称“炎黄世胄”、“黄帝子孙
汉族一出现于世界,便以世界历史上独一无二的稳定性,少有的凝聚力和吸引力,开始了世界民族史在西北的秦国,是战国时代的后起之秀,本是犬戎的一支,而非“诸华”族。因护送平王东迁有功,秦襄公始列为诸侯。在春秋战国之交,秦与西方诸戎族展开了激烈的搏斗,“遂霸西戎”,《史记·秦本纪》。成了西方各民族融合的中心。公元前395年商鞅变法后,秦后来居上,成为战国七雄中实力最强的国家,不仅打败了韩、越、魏三国,而且先后兼并了周围的少数民族,增设了黔中郡、巫郡、南郡、南阳郡、三川郡、太原郡等。昔日西方落后的戎族国家,成为西方民族融合的中心,一跃而成为华夏民族的骨干和核心。
从春秋到战国民族大融合的历史中,我们可以看到,继夏、商、周、楚、越诸族相继崛起的此起彼伏的中国古代民族形成和发展史上雄壮的一幕之后,在中国古代民族形成和发展史上又演出了波澜壮阔的民族大融合的一幕。在这一幕历史活剧中,一个崭新的民族--华夏民族,在民族大融合的熔炉中铸成,分别形成了东以齐、西以楚、南以秦、北以赵、燕为代表的四个大支系,为统一的汉民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这是汉族形成的第二阶段。
3.汉族在“大一统”中形成
在春秋战国民族融合的熔炉中铸成的华夏民族是一个分散的,不统一的民族,生产力水平的进一步发展和提高。
所有这一切,集中到一点,就是要求有一个统一的政治中心。于是,秦始皇雄才大略,用十年时间统一了六国,结束了诸侯割据纷争,建立了中央集权的“大一统”封建国家--秦王朝。在“大一统”中,华夏民族也从分散走向了统一。秦王朝建立后,秦始皇采取了推行郡县制,规定“书同文字”,统一货币、度量衡和“车同轨”、“行同伦”,以及筑长城等一系列的措施,统一和稳定华夏民族。
正是由于秦始皇的这些“大一统”的措施使得华夏民族更加确定地成为一个稳定的人们共同体,所以虽然秦王朝国运短暂,但汉承秦制,在“大一统”思想的指导下,政治上,汉武帝创设了刺史制度,把全国分为十三州部,实行“编户齐民”;经济上,汉武帝接受桑弘羊建议,颁行均输法、平准法,以京师为中心,建立了全国范围的商业网,商品流通大大发展;文化思想上,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使儒学发展成了经学,取得了占统治地位的优势,使儒学成了正在形成的汉民族共同心理素质血肉部分。所有这些,表明西汉时中央集权“大一统”封建国家更集中、更强大,使统一成了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使华夏民族完成了向汉族的发展和转化。
华夏民族发展、转化为汉族的标志是汉族族称的确定。华夏民族统一于秦王朝,其族称曾经改称为“秦人”,西域各国就有称华夏民族为“秦人”的习惯。但是秦王朝短命的国运,使“秦人”的称呼很快被人们遗忘了。而汉王朝从西汉到东汉,前后长达400多年,为汉朝之名兼华夏民族之名提供了历史条件。另外,汉王朝国势强盛,在对外交往中,其他民族称汉朝的军队为“汉兵”,汉朝的使者为“汉使”,汉朝的人为“汉人”。于是,在汉王朝通西域、伐匈奴、平西羌、征朝鲜、服西南夷、收闽粤南粤,与周边少数民族进行空前频繁的各种交往活动中,汉朝之名遂被他族称呼为华夏民族之名。吕思勉说:“汉族之名,起于刘邦称帝之后。”(《先秦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第22页。)吕振羽则说:“华族自前汉的武帝宣帝以后,便开始叫汉族。”(《中国民族简》,三联书店1950年版,第19页。)总而言之,汉族之名自汉王朝始称。
从华夏民族向汉族发展、转化的历史活剧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继华夏民族在春秋战国民族大融合的熔炉中铸成之后,在“大一统”思想的指导下,又演出了民族形成和发展史上气贯长虹的一幕。从此以后,汉族就以世界上人口最多的一个民族跻身于世界民族之林,屹立在世界的东方,这就是汉族形成的第三阶段。
汉民族的发展
汉族一出现于世界,便以世界历史上独一无二的稳定性,少有的凝聚力和吸引力,开始了世界民族史上最宏伟的民族发展历史进程。
人口的发展,是民族繁荣昌盛的重要标志之一,此即俗话所说:国泰民安,人丁兴旺。封建社会时期汉族人口的发展经过了两个大的发展时期,即魏晋南北朝至隋唐和宋辽夏金元至明清。两汉之时,汉族形成的初期约有五千万人口,经魏晋南北朝至隋唐的发展,到宋代时人口突破一亿大关,滕泽元:《宋代人口突破一亿大关》,(《人口研究》1986年第6期)。又经宋辽夏金元至明清的发展,到清代道光年间人口增至四亿多。
封建社会时期的汉族人口为什么能得到这么巨大的发展,其中显然有恩格斯所说的“人类自身的生产,即种的繁衍”(《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第2页)。的机制作用,但了解和认识汉族人口的大发展,必须了解和认识汉族发展史上的一个突出现象,即民族同化问题。所谓民族同化,就是一个民族丧失民族特性,变成另一个民族的问题。在中国民族发展史上,有汉族同化少数民族的情况,也有少数民族同化汉族的情况,但两者相比,前者是主流,是汉族能发展成为世界第一大族的一个重要原因。
东汉以后,中原大乱,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四分五裂,到处是封建割据,到处是纷争战乱。在大分裂、大混战、大动荡之中,各民族或部族四处流徙,北方匈奴、鲜卑、乌丸、氐、羌纷纷入主中原,江汉地区的部分蛮族也涌进中原,在中原地区形成汉族与匈奴、鲜卑、乌丸、氐、羌及蛮族交错杂居的局面;而北方汉族人民又大批南移;在长江及珠江流域形成汉族与蛮、俚、僚等南方少数民族或部族交错杂居的局面。但是,曾几何时,这些少数民族的全部或部分为什么在历史上销声匿迹了呢?还有,唐以后,在新的大分裂、大动乱中,在中国历史上也曾显赫一世的契丹族、党项族、女真族等少数民族,曾几何时,其全部或部分为什么也在历史上销声匿迹了呢?这就是因为他们被汉族同化,丧失了本民族的特点,变成了汉族的一部分了。
总之,在中国历史上民族融合潮流的席卷之下,杂居得愈久,民族心理沟通得愈深,汉族先进经济和文化的发展越快,汉族这个由许多民族混血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民族,就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越来越发展,终于成为世界第一大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