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闻铁事

登录

春秋繁露(春秋繁露里提倡的张三世指的是什么)

wangsihai

本文目录一览:

春秋繁露原文及译文

原文

《春秋》之所治,人与我也。所以治人与我者,仁与义也。以仁安人,以义正我。仁之於人,义之於我者,不可不察也。众人不察,乃反以仁宽己,而以义设人,逆其理,鲜不乱矣。莫欲乱,而大抵常乱,以暗於人我之分,而不省仁义之所在也。是故《春秋》为仁义法,仁之法在爱人,不在爱我;义之法在正我,不在正人。我不自正,虽能正人,弗为义;人不被其爱,虽厚自爱,不为仁。

仁者,爱人也。昔者晋灵公杀庖厨以善饮食,非不厚自爱也,然而不得为淑人者,不爱人也。不爱,奚足谓仁?兵已加焉,乃往救之,则《春秋》弗美。未至,豫备之,则美之,善其救害之先也。夫救早而先之,则害无由起,而天下无害矣。观物之动而先觉其萌,绝乱塞害於将然而未形之时,《春秋》之志也。其至明矣。是以知明先,而仁厚远。故王者爱及四夷,霸者爱及诸侯,安者爱及封内,危者爱及旁侧,亡者爱及独身。独身者,虽立天子诸侯之位,一夫之人耳,无臣民之用矣。如此者,莫之亡而自亡也。故曰:仁者爱人,不在爱我,此其法也。

义者,非谓正人,谓正我也。虽有乱世枉上,莫不欲正人。奚谓义?昔者楚灵王讨陈蔡之贼,非不能正人也,而《春秋》弗与,不得为义者,以其身不正也。潞子之於诸侯,无所能正,《春秋》谓之有义,以其身正也。故曰:义在正我,不在正人,此其法也。

是义与仁殊。爱在人,谓之仁;义在我,谓之义。君子求仁义之别,然後辨乎内外之分。是故内治反理以正身,据礼以劝福;外治推恩以广施,宽制以容众。《春秋》刺上之过,而矜下之苦。以仁治人,义治我,躬自厚而薄责於人,此之谓也。故求诸己,谓之厚;求诸人,谓之薄。自责以备,谓之明;责人以备,谓之惑。是故以自治之法治人,是居上不宽也;以治人之法自治,是为礼不敬也。居上不宽,则伤厚而民弗亲;为礼不敬,则伤行而民弗尊。弗亲则弗信,弗尊则弗敬。仁义之处可无论乎?虽有天下之至味,弗嚼,弗知其旨也;虽有圣人之至道,弗论,不知其义也。   

译文:

《春秋》研究的,是别人和自己(的关系)。用来研究别人和自己(之间关系)的,是仁和义。用仁安定别人,用义端正自己。仁对於别人(的作用),义对於自己的作用,是不可以不明察的。许多人不明察(这一点),竟然反过来用仁宽待自己,用义要求别人,违背了这个道理,(社会)少有不混乱的。没有人愿意混乱,(社会)却大多常常混乱,是因为不明白别人和自己的分别,不明白仁义(分别施用)在何处。所以《春秋》提出仁义的法则,仁的法则在於爱别人,不在於爱自己;义的法则在於端正自己,不在於端正别人。自己不端正,即使能够端正别人,也不能称为义;别人没有蒙受他的爱,即使(他)非常爱自己,也不能称为仁。

仁,就是爱别人。从前,晋灵公杀厨子来改善饮食,并非不厚爱自己,这样却不能算是善良的人,是因为(他)不爱别人。不爱(人),哪里值得称为仁呢?敌人已经来攻打了,才去救他,那麼《春秋》就不赞美(这种做法)。(敌人)没到(的时候),预先防备,(《春秋》)就赞美他,赞美他能事先预防祸害。在(祸害产生)之前就先预防,那麼祸害就无从产生,天下就没有祸害了。观察事物的发展,事先发现它的苗头,把祸乱消灭在将要发生而没有成形的时候,(这)是《春秋》的思想。这(智慧)极高明啊。所以智慧高明能预先(知道事物的发展),仁爱就能更深远。所以称王的人仁爱惠及四方夷狄,称霸的人仁爱惠及诸侯,能安定(国家)的人仁爱惠及本国,使(国家)危急的人(只)爱身旁的人,使(国家)灭亡的人(只)爱自己。(只爱)自己的人,即使处在天子、诸侯的位置,(也只不过)是独夫罢了,没有臣民让他差遣。像这样的人,没有人灭亡他,他自己(也会)灭亡。所以说:仁是爱别人,不在於爱自己,这就是仁的法则。

义,不是端正别人,而是端正自己。即使是乱世中的邪曲不正的君主,没有人不想端正别人。哪里算是义呢?从前,楚灵王讨伐陈国、蔡国的叛贼,不是不能端正别人,但是《春秋》并不赞许,不能称他为义,是因为他自身不端正。潞子对於诸侯,不能端正什麼,《春秋》(却)称他有义,是因为他自身端正。所以说:义在於端正自己,不在於端正别人,这就是义的法则。

这就是义和仁的不同。爱用在别人(身上),叫做仁;义(用在)自己(身上),叫做义。君子寻求仁和义的区别,这之後辨明对自己与对别人的区别。所以要求自己就要依据道理来端正自身,依据礼的规矩(行事)来求得幸福;对待别人,扩大恩施、广布恩惠,用宽容的原则来容纳众人。《春秋》指责居上位者的过错,怜惜下层百姓的疾苦。用仁(的法则)对待别人,用义(的法则)对待自己,对自己(的过错)严厉(地责备)而轻微地责备别人(的过失),说的就是这个。所以对自己要求严格,叫做宽厚;对别人要求严格,叫做刻薄。用全面(的标准)要求自己,叫做明智;用全面(的标准)要求别人,叫做糊涂。所以用要求自己的标准去要求别人,这是居上位却不宽容;用要求别人的标准来要求自己,这是执行礼制不恭敬。居上位不宽容,就损害了宽厚(的德行),百姓就不会亲近;执行礼制不恭敬,就损害了品行,百姓就不会尊重。(百姓)不亲近就不会相信(他),(百姓)不尊重就不会敬畏(他)。仁义的分别可以不思考吗?即使有天下最好的食物,不咀嚼,就不知道它的美味;即使有圣人最高明的道理,不思考,就不知道它的意义。

春秋繁露作者

《春秋繁露》作者是董仲舒。

《春秋繁露》是中国汉代哲学家董仲舒所作的政治哲学著作。《春秋繁露》推崇公羊学,发挥“春秋大一统”之旨,阐述了以阴阳五行,以天人感应为核心的哲学-神学理论,宣扬“性三品”的人性论、“王道之三纲可求于天”的伦理思想及赤黑白三统循环的历史观,为汉代中央集权的封建统治制度奠定了理论基础。

在西汉中期,战乱频仍的诸侯王国割据局面基本结束,生产得到恢复与发展,中央集权得到巩固与加强,出现了经济繁荣和政治大一统的局面。为适应统一的中央集权的需要,董仲舒的神学唯心哲学思想便应运而生。他的哲学思想主要反映在所著的《春秋繁露》中。

据《汉书·董仲舒传》记载,董仲舒说《春秋》事得失,作《闻举》、《玉杯》、《蕃露》等数十篇。《蕃露》是他讲《春秋》诸篇中的一篇。“蕃”与“繁”古字相通。《史记》说“蕃露”原是冠冕的一种装饰,缀玉而下垂。贾公彦在《周礼·春官大司乐》中作疏说:“前汉董仲舒作《春秋繁露》。繁:多;露:润。为《春秋》作义,润益处多”,认为《春秋繁露》是对《春秋》大义的引申和发挥。

现存《春秋繁露》有17卷,82篇。由于书中篇名和《汉书·艺文志》及本传所载不尽相同,后人疑其不尽出自董仲舒一人之手。《春秋繁露》系后人辑录董仲舒遗文而成书,书名为辑录者所加,隋唐以后才有此书名出现。

中国现存最早的《春秋繁露》版本,是南宋嘉定四年(公元1211年)江右计台刻本,现藏于北京图书馆。注本很多,最详尽的是苏舆的《春秋繁露义证》。其版本有《永乐大典》所载《宋本》,明代兰雪堂活字本,清代卢文弨抱经堂校刊本。注释本有清代凌曙的《春秋繁露注》和苏舆的《春秋繁露义证》等。

《春秋繁露》阴阳义49诗解

《春秋繁露》阴阳义49诗解

题文诗:

情生天地,天地有情,真情至常,常在常再,

天地之常,一阴一阳.阳者天德,阴者天刑.

迹法阴阳,终岁之行,以观天之,所亲而任.

成天之功,犹谓之空,空者之实,空含万有.

清溧于岁,酸咸于味,仅有而已.圣人之治,

亦从而然.天之少阴,用之于功,天之太阴,

用于之空.人之少阴,用于之严,人之太阴,

用之于丧.丧亦空也,空亦丧也:天道四时,

三时成生,一时丧死.死之者谓,百物枯落;

丧之者谓,阴气悲衰.天亦有情,喜怒之气.

哀乐之心,与人相副.以类合之,天人一气.

春喜气生,秋怒气杀,夏乐气养,冬哀气藏.

四者之情,天人同有,情通天人,天人一理.

与天同治,与天异乱.人主正道,身与天同,

择而用之.喜怒义出.如寒暑时.德厚于刑,

如阳多阴.天行阴气,少取成秋,余以归冬;

圣行阴气,少取立严,余以归丧.丧者冬气,

人之太阴,不用于刑,而用于丧,天之太阴,

不用于物,而用于空.空亦为丧,丧亦为空,

至一不二,以无御有,慎终追远,以情治国.

阴阳义第四十九 

天地之常,一阴一阳。阳者天之德也,阴者,天之刑也。迹阴阳终岁之行,以观天之所亲而任。成天之功,犹谓之空 (1),空者之实也。故清溧(2)之于岁也,若酸咸之于味也,仅有而已矣。圣人之治,亦从而然。天之少阴用于(3)功,太阴用于空。人之少阴用于严,而太阴用于丧。丧亦空,空亦丧也。是故天之道以三时成生,以一时丧死。死之者,谓百物枯落也;丧之者,谓阴气悲衰也。

 天亦有喜怒之气、哀乐之心,与人相副。以类合之,天人一也。春,喜气也,故生;秋,怒气也,故杀;夏,乐气也,故养;冬,哀气也,故藏。四者天人同有之。有其理而一用之。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故为人主之道,莫明于在身之与天同者而用之,使喜怒必当义而出,如寒暑之必当其时(4)乃发也。使德之厚于刑也,如阳之多于阴也。是故天之行阴气也,少取以成秋,其余以归之冬。圣人之行阴气也,少取以立严,其余以归之丧。丧亦人之冬气,故人之太阴,不用于刑而用于丧,天之太阴,不用于物而用于空。空亦为丧,丧亦为空,其实一,也皆丧死亡之心也。 

【注释】 (1)犹谓之空:还要居处空虚之处。阴气居空是为了辅助阳气完成终岁,所以名为空,实际为实,下句“空者之实”即此意。(2)清溧(lì) :指阴阳。(春秋繁露暖燠孰多 第五十二 是故非薰也不能有育,非溧也不能有熟,岁之精也。在此当做 熏溧,溧:同“栗”。栗:果实饱满)(3)天之少阴用于功:意指上天的秋季用在植物成熟之上。少阴:指秋季。:功指秋熟。(4)当其时:正当其时。当:正值、正当。 

【译文】天地的运行规律,是一阴一阳。阳气是上天的恩德,阴气 是上天的刑罚。以阴阳二气整年运行作为踪迹,来观察上天所亲近和任用。阴气为成就上天的功绩,还要居处在空虚,这是空虚的实质。清溧之对于年岁,如同酸咸之对于味道,只是有一点点就可以了。圣人治理社会,也从此例就是了。上天的少阴用在功绩之上,太阴用在空虚之上。人类的少阴用在严厉上,而太阴用在忧丧上。忧丧就是空虚,空虚就是忧丧。所以上天的原则,是以三季组成生长期,以一个季节丧死。死亡,叫做百物枯竭衰落;忧丧,叫做阴气悲哀。

上天也有高兴发怒的现象、悲哀快乐的心情,和人相一致。用类别关系符合它们,上天和人是一致的。春季是喜气,所以主生长;秋季是怒气,所以主衰退;夏季是乐气,所以主养成;冬季是哀气,所以主贮藏。这四种,天和人都同样具。有有共同的道理原则并一样利用它们。和上天相同就天下太,平和上天不同就天下大乱。所以君主的治国方法,没有比选取自己和上天相同的道理并利用它更聪明的,使喜怒务必符合规律才可发出,如同寒暑一定正符合它的季节才出现。使德多于刑罚,如同阳气比阴气多。所以上天运行阴气,取来少部分以成就秋季,其余将其归入冬季。圣人运行阴气,取来少部分确立威严,其余将其归入悲丧衰落。忧丧也是人的冬天之气,所以圣人运用太阴,不用在刑罚上,而用在忧丧上。天运用太阴,不用在实物上,而用在空虚上。空虚是忧丧,忧丧也就是空虚,其实质是相同的,全是忧丧、死去、没有的意思。 

《春秋繁露》王道通三44诗解下好恶当时

《春秋繁露》王道通三44诗解下好恶当时

题文诗:

人生於天,取化於天.喜气取春,乐取诸夏,

怒气取秋,哀取诸冬.四肢各处,之如四时;

寒暑不移,之若肢体.肢体移易,谓之妖人;

寒暑移易,谓之败岁;喜怒移易,谓之乱世.

明王情真,正喜当春,正怒当秋,正乐当夏,

正哀当冬,上下法此,以取天道.春爱秋严,

夏乐冬哀.爱气生物,严气成功,乐气养生,

哀气丧终,天之情志.春气暖者,爱而生之;

秋气清者,严而成之;夏气温者,乐而养之;

冬气寒者,哀而藏之.春生夏养,秋收冬藏.

生养死藏,孝子之行.四时之行,父子之道;

天地之志,君臣之义;阴阳之理,圣人之法.

阴者刑气,阳者德气.阴始於秋,阳始於春.

春之为言,偆偆喜乐;秋之为言,湫湫忧悲.

春喜夏乐,秋忧冬悲,悲死乐生.以夏养春,

以冬藏秋,大人之志.先爱后严,乐生哀终,

天之至常,至常至当.好恶喜怒,王变习俗,

暖清寒暑,天化草木.人主大守,谨藏禁内,

好恶喜怒,当义乃出,暖清寒暑,当时乃发.

真情至正,至正至适,至适至当,非差非过,

诚参天地.天地仁通,勿使妄发,至情至天.

正文:

人生於天,而取化於天。喜气取诸春,乐气取诸夏,怒气取诸秋,哀气取诸冬,四气之心也。四肢之答各有处(16),如四时;寒暑不可移,若肢体。肢体移易其处,谓之壬人(17);寒暑移易其处,谓之败岁;喜怒移易其处,谓之乱世。明王正喜以当春,正怒以当秋,正乐以当夏,正哀以当冬。上下法此,以取天之道。春气爱,秋气严,夏气乐,冬气哀。爱气以生物,严气以成功,乐气以养生,哀气以丧终,天之志也。是故春气暖者,天之所以爱而生之;秋气清者,天之所以严而成之;夏气温者,天之所以乐而养之;冬气寒者,天之所以哀而藏之。春主生,夏主养,秋主收,冬主藏。生溉(18)其乐以养,死溉其哀以藏,为人子者也。故四时之行,父子之道也;天地之志,君臣之义也;阴阳之理,圣人之法也。阴,刑气也;阳,德气也。阴始於秋,阳始於春。春之为,言犹偆偆也;秋之为言,犹湫湫也。偆偆(19)者喜乐之貌也,湫湫(20)者忧悲之状也。是故春喜夏乐,秋忧冬悲,悲死而乐生。以夏养春,以冬藏秋,大人之志也。是故先爱而后严,乐生而哀终,天之当(21)也。而人资诸天(22) ,天固有此,然而无所之(23)如其身而已矣。人主立於生杀之位,与天共持变化之势,物莫不应天化。天地之化如四时。所好之风出,则为暖气而有生於俗;所恶之风出,则为清气而有杀於俗。喜则为暑气而有养长也,怒则为寒气而有闭塞也。人主以好恶喜怒变习俗,而天以暖清寒暑化草木。喜怒时而当则岁美(24) ,不时而妄则岁恶。天地人主一也。然则人主之好恶喜怒,乃天之暖清寒暑也,不可不审其处而出也。当暑而寒,当寒而暑,必为恶岁矣。人主当喜而怒,当怒而喜,必为乱世矣。 是故人主之大守(25) ,在于谨藏而禁内(26),使恶喜怒必当义乃出,若暖清寒暑之必当其时乃发也。人主掌此而无失,使乃好恶喜怒未尝差(27)也,如春秋冬夏之未尝过也,可谓参天矣。深藏此四者而勿使妄发,可谓天 (28)矣。 

【注释】 (16) 四肢之答各有处: “答”字为衍文 (17) 壬人:应作 “夭人”。夭:同“妖”。 (18) 溉:沾染上。 (19) 偆偆: 同“蠢蠢”,动摇的样子。(20)湫湫(jīu jīu) :悲愁的样子。(21)天之当:应作“天之常”,上天的常理。 (22) 人资诸天:人类从上天那里取得资质。资:指生天 的性情、才能。(23)无所之:应作“无所在”,即无处存在。指上天的四季、造人质的本事,无处不在(却又不能用眼见到。(24)岁美:年景好,农业收成好。岁:景、年收成。(25)守:操守,办事的原则。(26)谨藏:谨慎地收贮,即不随意挥霍资财。禁内n(à):严禁接受财物。内:同“纳”。(27)使乃好恶喜怒未尝差:应作“使好恶喜怒未尝差”, “乃”为衍文。(28)天:最高的,最大的,指最高的原则。 

【译文】

人由上天生出,又从上天取得教化。喜气是由春气取得的,乐气是由夏气取得的,怒气是由秋季取得的,哀气是由冬季取得的,这就是四季的内容。人的四肢各有生长的地方,如同四季一样;严寒酷暑不可更移,如同人的肢体一。样肤体更换原来的地方,就称作妖怪;寒暑更换原来的顺序,叫做坏的年岁;喜怒更换了原有的表达,就叫做乱世。圣明的君主匡正喜气使之正当春季,端正怒气使之正当秋季,端正乐气使之正当夏气,端正哀气使之正当冬季。从上到下都效法这个原则,以便取得上天的规律。春气慈爱,秋气严厉,夏气快乐,冬气哀痛。慈爱之气可以使万物生长,严厉之气可以使之成就功业,快乐之气足以使之养成生长,哀痛之气可以使之哀丧终结,这是上天的想法。因此春气温暖,是上天的慈爱并使万物生长;秋气清爽,是上天的严厉并使万物长成;夏气温热,是上天的快乐并使之养成;冬气寒冷,是上天哀痛并使万物隐藏。春季主生出,夏季主养成,秋季主收获,冬季主贮藏。生长沾染上快乐便可以养成,死亡沾染上哀痛便可以收藏,这是做人子的原则。因此四季的运行,如同父子的关系;天地的意志,是君臣的规则;阴阳的原,则是圣人的法则。阴是刑罚之气;阳是恩德之气。阴从秋天开始,阳从春季开始。春天作为语言,如同蠢蠢而动的样子;秋季作为语言,如同湫湫而悲的样子。蠢蠢是快乐高兴的样子,湫湫是忧伤悲愁的样子。所以春季欢喜,夏季快乐,秋季忧愁,冬季哀伤,对死悲伤对生快乐。用夏季养活春天,在冬季收藏秋天,这是大人的思想。所以先慈爱而后严厉,以生为快乐,以生命终结为悲哀,这是上天的常理。人类从上天那里取得资质。上天本来就有这种本事,然而又无处存在,如同资质在人身一样罢了。君主站在可以使人生也可以使人死亡的最高位置上,和上天共同把持事物变化的形势,事物没有不顺应上天而变化的。上天大地的变化如同四季的变化。所喜好的风俗出现,做为温暖之气便对世俗有滋生作用;所厌恶的风俗出现,做为清凉之气便对世俗有杀灭作。用欢喜作为暑热之气便有养成生长的作用,愤怒作为寒冷之气便有闭塞作用。国君凭藉好恶、喜怒改变习惯风俗,而上天凭据温暖、清凉、严寒、酷暑改变草木。喜怒适时并恰当就年景好,不适时并任意行事就年景坏。上天、大地、君主是一致的。然而君主的好恶、喜怒,本是上天的温暖、清爽、严寒、酷暑,不可不认真分析它们是由何处而出。应当暑热却寒冷,应当寒冷却暑热,一定构成坏的年景。君主应当高兴却发怒,应当发怒却高兴,一定构成动乱的社会。所以君主的最大的守则,在于审慎收藏和禁止随意接纳财物,让好恶喜怒必定在合适时才发出,如同温暖、清爽、寒冷、暑热必定在适当的季节才发出一样。君主掌握这一标准不要失去原则,使令自己的好恶喜怒从不出现差错,如同春夏秋冬的出现从不出现差错,可以说是参验了上天的做法。深深收藏这四样东西,不让它们随意发出,可以说是最大的治国规则。 

董仲舒《春秋繁露》全文翻译

《春秋繁露》

原文 :

    《春秋》之所治,人与我也。所以治人与我者,仁与义也。以仁安人,以义正我。仁之于人,义之于我者,不可不察也。众人不察,乃反以仁宽己,而以义设人,逆其理,鲜不乱矣。莫欲乱,而大抵常乱,以暗于人我之分,而不省仁义之所在也。是故《春秋》为仁义法,仁之法在爱人,不在爱我;义之法在正我,不在正人。我不自正,虽能正人,弗为义;人不被其爱,虽厚自爱,不为仁。

    仁者,爱人也。昔者晋灵公杀庖厨以善饮食,非不厚自爱也,然而不得为淑人者,不爱人也。不爱,奚足谓仁?兵已加焉,乃往救之,则《春秋》弗美。未至,豫备之,则美之,善其救害之先也。夫救早而先之,则害无由起,而天下无害矣。观物之动而先觉其萌,绝乱塞害于将然而未形之时,《春秋》之志也。其至明矣。是以知明先,而仁厚远。故王者爱及四夷,霸者爱及诸侯,安者爱及封内,危者爱及旁侧,亡者爱及独身。独身者,虽立天子诸侯之位,一夫之人耳,无臣民之用矣。如此者,莫之亡而自亡也。故曰:仁者爱人,不在爱我,此其法也。

    义者,非谓正人,谓正我也。虽有乱世枉上,莫不欲正人。奚谓义?昔者楚灵王讨陈蔡之贼,非不能正人也,而《春秋》弗与,不得为义者,以其身不正也。潞子之于诸侯,无所能正,《春秋》谓之有义,以其身正也。故曰:义在正我,不在正人,此其法也。

    是义与仁殊。爱在人,谓之仁;义在我,谓之义。君子求仁义之别,然后辨乎内外之分。是故内治反理以正身,据礼以劝福;外治推恩以广施,宽制以容众。《春秋》刺上之过,而矜下之苦。以仁治人,义治我,躬自厚而薄责于人,此之谓也。故求诸己,谓之厚;求诸人,谓之薄。自责以备,谓之明;责人以备,谓之惑。是故以自治之法治人,是居上不宽也;以治人之法自治,是为礼不敬也。居上不宽,则伤厚而民弗亲;为礼不敬,则伤行而民弗尊。弗亲则弗信,弗尊则弗敬。仁义之处可无论乎?虽有天下之至味,弗嚼,弗知其旨也;虽有圣人之至道,弗论,不知其义也。                              (取材于董仲舒《春秋繁露》)

注释 :【1】潞子:小部落的首领。

相关阅读

  • 企业对员工的中秋祝福语
  • 丛的部首是什么(采的部首是什么)
  • music音标,music音标u发什么音
  • 蓇葖(蓇葖果和蒴果的区别)
  • 赞美小草的现代诗简短
  • 鱿鱼丝怎么做好吃(鱿鱼丝怎么做好吃又简单窍门)
  • 仙女用英语怎么说(独宠仙女用英语怎么说)
  • 冬夜读书示子,冬夜读书示子聿陆游
  • 赞美教师节的自创歌曲
  • 标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