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王沂公已中状元,而太守却叹其为“真状元”你如何理解太守对王沂公的评价
王沂公中了状元回乡 却不为名利所惑,不敢扰民 微服只身拜见太守。太守对王状元的这种精神十分佩服。所以说他是真状元 不仅文才高而且品德也高尚
王殿元的事迹
1942年11月下旬,日本侵略军驻华北派遣军总司令冈村宁次指挥日伪军两万多人,对胶东抗日根据地进行空前残酷、拉网式的大“扫荡”。来自莱阳、海阳、文登、牟平、栖霞、福山等地的几千名群众,也被敌人网进了包围圈,围困在马石山等地。
王殿元带领全班战士去东海军分区执行任务,完成任务归队途中路过马石山。他们见几千群众被围进了敌人包围圈,其中大部分是妇女、儿童和老人,决定留下来带领乡亲们突围。王殿元坚定地对大家说:“各位父老乡亲们放心,我们是人民子弟兵,是共产党、毛主席教导出来的革命战士,生死和乡亲们在一起,我们一定把大家带出去!”夜色中,他们利用事前侦察好的路线,分几批带领上千群众先后冲出了包围圈。
天色将明时,战士们又返回来,准备把困在马石山前的乡亲们也救出去。当护送最后一批群众突围时被敌人发现了。敌人的机枪、步枪一齐向突围的人群扫射。王殿元一看情势危急,立即向战友们喊道:“机关枪吸引敌人火力,其他人跟我来坚决顶住敌人!”
就在群众突围的时候,王殿元果断命令全班战士:“同志们,牵制住敌人,把鬼子引到山上去!”战士们将敌人的火力吸引过来后,边打边退,上了马石山主峰。在战士们的掩护下,群众大部分突出了敌人的包围圈,王殿元和9名战士们陷入了重围中。
晨曦中的马石山主峰上,六班战士以压倒一切敌人的英雄气概,凭借有利地形,与数十倍于己的敌人拼杀了5个多小时,抗住了敌机的几番投弹轰炸,打退了敌人一次又一次的冲锋。子弹打光了,就用刺刀拼、石头砸,与敌人展开短兵相接的白刃战,打死了七八十个鬼子兵。战至最后只剩下身负重伤的共产党员、班长王殿元和另外两名同样身负重伤的战士,以及最后两颗手榴弹。就在日军再一次冲上阵地时,王殿元用尽全力把一颗手榴弹扔向了敌群,另一颗拉响后与冲到跟前的敌人同归于尽。
战斗结束后,乡亲们来到烈士们浴血奋战的主峰,找到了王殿元、赵亭茂、李贵、王文礼等十勇士的遗体,把他们安葬在山顶那棵平顶松附近,并为十勇士竖立了纪念碑。“马石山十勇士”作为一个英雄群体,永远活在中国人民的心中。
在宋朝的时候,哪一个名相,他是一个绵里藏针的人呢?
母亲怀他时,梦见孔子的高徒曾参投胎,所以取名“曾”,这来头相当大。
01宋仁宗刚继位那年(1022),大权在宰相丁谓手里。仁宗皇帝才十来岁,大臣议定太后刘娥垂帘听政。副宰相王曾建议:皇帝太后五天见大臣一次,太后座位在皇帝的右边,一起听政。丁谓不同意,他的主意是每月初一十五皇帝见大臣事,遇到大事太后和大臣们商量,小事由太监头子雷允恭传递给太后,盖上章就可以了。王曾说:“皇帝和太后分开不地点办公,这不正是给宦官弄权的机会吗?”
这本是丁谓要的结果,他和雷允恭早就是一路货。现在一个在内一个在外,更是把控住权利,唯我独尊。果然雷允恭到宫内请示太后,还是按丁谓说的办。早几年,丁谓把寇准、李迪等名臣贬出京城,王曾就替寇准说话。丁谓盯着王曾,阴森森地说:“原房子的主人是不是也有责任呢?”王曾曾经把房子借给寇准住,王曾不吱声了。这次再输给丁谓,王曾见了老丁,低眉顺眼。丁谓眼里,老王这一回服气了。
内阁班子成员中,曹利用又是丁的人,冯拯话不多,王曾老实了,大家和太后见面,都由丁谓讲话算数。一天,王曾小心翼翼对丁谓说:我老王没有儿子,想让弟弟的儿子入嗣。退朝后,请您和我一起向太后汇报行不?丁谓轻松道:这个小事,你自己去讲嘛!
王曾进宫,时间很久了还没有出来,丁谓这才省悟过来,中王曾的计了!前些日子,雷允恭主抓真宗皇帝的陵墓建设,听别人说把墓地往高处移百来米是个“龙穴”,就擅自决定移墓。结果挖出水来,陵墓进水,一塌糊涂。王曾去调查,狠狠告了雷太监一状。雷允恭已被关押起来。王曾要的就是单独见到太后刘娥的机会,他抓住雷允恭事件,一句话点出要害:“丁谓和雷允恭勾结,擅自移动真宗皇帝的陵墓到绝地,包藏祸心!”。刘娥大吃一惊,王曾详细地把丁谓揽权为私,打压忠臣,祸害国家各事讲给刘娥听。
刘娥太后本来也是个女强人,大怒。第二天太后让内阁大臣们开会,不通知丁谓。丁谓知道危险,匆匆跑到太后座前跪下就辩解开来,讲了半天,太监揭起帘子道:“大人您和谁说话?”帘子内空无一人。丁谓分寸已乱,拿着手板猛敲额头。几天后诏令下来:丁谓发配到海南,抄家。太监雷允恭乱棍打死。当时朝野有个歌谣:欲使天下清,拨去眼中钉。王曾智除丁谓,为天下去一大害,人人称快。
02王曾这样用小人的手段整倒小人,正是其高明之处。这个政治斗争的高手,本来就是一个天才。年青时科考,连中三元,是不折不扣的状元郎。整个宋朝,才六个人得此殊荣,智商那是绝对的高。难得的是这个状元非常低调,他给养育他的叔父写报喜信:我今天在金殿上,唱名第一。这都是祖宗积德结的果,叔叔没必要太过高兴。少年老成,非同一般。回到老家青州,官府派了吏员敲锣打鼓在城门迎接,百姓都挤着来看状元风采。戏文里的状元都是鲜衣怒马,前呼后拥,风光无限。不料小王远远换下新衣服,骑了匹小驴子,从偏门进去见了长官。长官大为惊异,小王说:“在下侥幸中个状元,怎么敢惊动家乡长官和父老乡亲?这样隆重仪式,只怕承受不了。”长官叹息道:“你这才叫真状元。”
03他是棉里藏针的人物,扳倒丁谓就是明显的例子。以退为进,找机会反击,算是官场善于韬光养晦的人物。丁谓倒台,同党曹利用也被搞倒。老曹的资历非常高,原来职务在王曾之上。王曾渐渐超过他,让老曹很不高兴。在朝廷典礼上,曹利用要排在王曾前面,礼仪官没了主意,王曾说:“你只要回答宰臣王曾等人告谢就行了。”老曹怒火妒火一起烧,老是说王曾的坏话。这回倒台,王曾倒在太后面前说他没有“大恶”。太后问:“你以前说曹利用蛮横,现在怎么替他说话?”王曾说:“以前曹利用会仗势欺人,所以我揭发他。但现在说他有非常大的罪过,我以为没有。”
04孔子曰过:不语怪力乱神。讲的是个正字,一个稳字,这是大儒的风范。王曾任应天府市长时,市面上有谣言:有妖怪晚上飞来飞去,像个帽子,扑住了人就完了。搞得人心惶惶。王曾下令夜间大开官门,士兵加紧巡逻,有说看见妖怪的就抓起来。镇住了妖风,再也没人说看到妖怪,妖怪也就没有了。
05太后刘娥掌权后,越来越超权。大臣们担忧:大宋国会不会也出现个“武后”?可当面和刘娥对顶不是办法。大臣钱惟演和太后是亲戚,王曾找到老钱:“皇帝年幼,没有太后支持做不成事。太后帮助小皇帝,其实就是帮助自己,就是帮助老刘家。”钱惟演道:说的对。这话就传到太后耳朵,太后收敛了不少。
06仁宗继位之时,王曾起草诏书:“以明肃皇后辅助皇太子。权听断军国大事。”这个权字,就是代理,限制了刘娥的权力。丁谓建议把“权”字去掉。王曾不同意:“现在皇帝年幼,太后听政,本来就是走霉运时期。这个权字,就是给后世示范。更是去不得。”所以王曾和刘太后的关系,并不是很好。
07做为国家的总理大臣,王曾平常不苟言笑,严肃正经。大臣杨亿很会讲笑话,唯独对王曾不敢开他玩笑。话说王曾长得相当漂亮,眉眼如画。有一回,真宗有急事,穿着便服就匆忙召见王曾。看来皇帝对他也相当地客气,就是要讲究礼法。
08后来王曾到洛阳当留守,他的前任是钱惟演。老钱对洛阳的一批文人欧阳修、尹洙、梅尧臣等非常好,几个年轻人吟诗风月,不大理会政事。王曾严肃地批评:“你们不能不珍惜时光。像寇莱公(寇准)那样的才华,还因为没把握光阴,被朝廷贬斥,何况你们?”快嘴的欧阳修答道:“寇莱公最后仕途不顺,是因为一把年纪,胡子都白了还不懂退休。”王曾的白胡子突然显眼起来。一个人太严肃认真了,也是别人眼里头痛的对象。
09 在朝中与刘娥太后明暗间斗争,结果王曾被贬到北方王天雄军。这儿与辽国交界,经常有辽国使者来往。辽国人到了王曾的地盘,大家自觉约束自己,不敢喧哗,安安静静地过境。老王的威严,不可犯。因为能力强,所以又回到中央,后来又被发到郓州,死在那了。
10据说王曾死前不久,有颗大星坠落在他家附近,随从吓坏了,赶紧报告王曾。老王从容道:“一个月后,就有结果了。”果然,月后,王曾生病去世。朝廷给的谥号是“文正”,这是帝制年代,文臣能得到的最高荣誉。如大宋名臣范仲淹的谥号,也是文正。
11王曾的妹夫,是孔子嫡系后人,但夫妻不和。王状元心生一计,主动去拜访妹夫。出来之后,就派手下人四处散播谣言:孔冕在茶水中下毒,自己勉强捡回了一条命。孔冕对大舅哥下毒的事情闹得满城风雨的时候,王曾又给真宗皇帝秘密上书说:孔家是圣人之后,一定不会做出这种事。现在是封禅的关键时期,不宜被其他事打扰,还是大事化小为好。结果,真宗真就没管。事情在民间闹得挺大,孔冕,干吃哑巴亏。
12“恩欲归己,怨使谁归?”这是王曾所言,见于《王文正公笔录》。很多时候人都是会下意识的去规避自己的不讲理,把过错推给他人,对方当然不愿意了,于是从互相推诿扯皮变成了互相争吵,素质差一点的或许还会动起手来。但换作另一种考虑,那么与其让自己在毫无意义的争吵中心力交瘁,还不如直接说一句:“我的错,对不起。”所以说,人有黑白两面,不是后人故意诋毁,而是圣人太少,两面人属于普遍现象。
谁有清朝第一位陕西籍状元王杰的真实资料?
一、王状元秉公执法审贪官
王杰,字伟人,号惺园,陕西韩城庙后村人,于乾隆二十六年考中头名状元,任翰林院修撰之职,后屡屡升迁,乾隆 五十二年正月人阁为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嘉庆五年继和王申后为内阁首辅,嘉庆七年因疾致仕,加太子太傅衔,食俸十年。在王杰返回韩城故里时,嘉庆皇帝恩赐御制诗条幅,其中有“真道一身立廊庙,清风两袖返韩城’’之赞语,并命皇次子摆宴饯行,以示褒荣。王杰人军杌后,对当时朝中的东阁大学士、内阁首辅和王申,利用权势贪赃枉法、卖官鬻爵、横征暴敛、巧取豪夺十分愤慨。和王申的这些滔天罪行,王杰心中有数,他对和王申态度漠然,毫不趋附,除议政外,总是默默独坐,距和王申甚远。和王申为了结好于王杰,一次曾拉着王杰的手说:“王相的手如此柔软,生得真好啊!,,王杰正色道:“杰手虽好,但不会要钱!’’和王申当场碰钉,落个脸红,愤然而退。由于王杰的“耿直清廉、铁面无私,,而受到乾隆皇帝的宠爱和看重,和砷虽然心存芥蒂,伺机报复,但因斜不压正、无机可乘,和王申只得打掉牙往肚子里咽,也奈何不得。
花开数枝,又表一头,清朝嘉庆四年,就是1 7 9 9年,乾隆太上皇“龙驭宾天’’,嘉庆皇帝在守孝持服之间,其他军国大事均难顾及,就冒着巨大风险:“缟素而正先王之非”,抱着先下手为强,后下手遭殃的念头,狠了狠心,大胆心细作出了正确的抉择,毅然下诏,将权倾朝野的内阁首辅和王申削职下狱,随之,一桩史无前例的大臣贪污案水落石出,其数额之庞大,举世惊闻,成为轰动朝野的“天下第一案”。 禄氏,满州正红旗人,少贫无籍,因喜爱读书,面貌又长得非常漂亮,加之口齿伶俐,能言会道,刁钻圆滑,既善于看风使舵,看人下菜碟,又能揣摸帝意,故此受到乾隆皇帝的宠爱
和喜欢,数年之间,扶摇直上,由皇帝跟前的一名轿夫、侍奉皇帝的銮仪卫竟然反常地升至东阁大学士,成了万人之上一人之下的内阁首辅。和王申这个权奸做好事没有他,做坏事数他坏,屡屡有几位正直天不怕地不怕的忠臣上书弹劾和砷,但因为乾隆皇帝的包庇和重用,几个忠臣都以“莫须有’’的罪名受到了和王申的毒杀和暗害,以致一个个平白无故丧了命。上海籍御史曹锡气死狱中,武进籍御史管世铭写好奏章未及上本弹劾和王申,忽然莫名其妙地府中暴亡,昆明籍御史钱沣联名弹劾和王申,竟然被和王申借劝酒之机投毒鸩杀。从此以后,众官缄口箱舌、明哲保身,和王申气焰更为嚣张。乾隆六十年,八十五岁的乾隆皇帝“内禅,,让位给三十六岁的皇太子颞琰,嘉庆帝即位后,和王申毫不收敛,反而明目张胆地违制僭行,广开当铺,与民争利,一些军国大事,不经和王申点头,皇帝的诏书也无法施行,这不是明摆的欺压天子吗?多行不义必自毙,和砷成了嘉庆皇帝的眼中钉肉中刺,迟早是王的心头大患,碍于太上皇乾隆的情面,嘉庆皇帝只好逆来顺受忍气吞声。嘉庆三年腊月,太上皇乾隆寿终正寝,嘉庆四年正月初八,嘉庆皇帝就迫不及待地向执柄中枢多年的和王申开了刀,亲自下诏逮捕了和王申,和王申虽然入狱,但其身为皇亲国戚(其儿媳是乾隆的十公主),大学士苏凌阿、侍郎吴省三、李璜、太仆寺卿李光云等权臣均是和和王申,这个当时朝中天字号大奸贼到底是个什么样的货色呢?请翻阅他的丑恶历史看看吧!和砷,字致斋,钮祜坤死党,封疆大吏也多为其用,所以朝中竞无人敢任主审,惟有大学士兼礼部尚书王杰见时机已到,挺身而出,主动要求担此重任。和砷入狱后,仍然目中无人,倨傲不服,王杰铁面无私,秉公执法,大义凛然,按照和砷所犯罪实,判处和王申死刑,籍没家产,朝中大小官员、民间百姓非常震惊。
嘉庆四年正月十八日,嘉庆皇帝长出了久久闷在心中的不平之气,亲自下诏赐和砷自尽。同日,开始查抄和瑚家产,结查之日,共列出一百零九号清单,计有赤金五百八十万两,生沙金二百万两,元宝银九百四十万两,当铺七十八座,银号四十二座,土地八千余顷,加上大量的奇珍异宝和古玩字画诸物总值为十亿两白银。很快地,一首别出心裁、生动形象的民谣盛传京师内外:“和砷跌倒,嘉庆吃饱",嘉庆执政期间,“天下第一贪官”和王申的臭名也名扬举国上下了。
王杰不愧是神州大地上的炎黄子孙,不愧是华夏母亲顶天立地的儿子,中华民族的子孙万代将永远怀念他,不会忘记哺育王杰的故里——陕西韩城庙后村。
二、王杰巧对
清朝乾隆年间,韩城县书生王杰中了状元,皇上赏赐已毕,奉旨巡游江南。
一日,来到会稽地面,人们听说从京城来了一位新科状元,便纷纷拥向街头。忽然有一儒生拦住状元大轿说:“恭喜新科状元步步高升,想大人必定是才华过人!今有一上联欲请状元赐个下联,望万勿推辞。’’王杰说:“你且讲来,待本状元见识见识!”
儒生道:“半朝微雨,洒乾坤之秀气。试问:河之光?湖之光?海之光?一片之光。沾星、沾斗、沾日月,德配天地。,,
众人的目光一齐射向王杰,只见王杰不慌不忙地扫视了一周,开腔答道:“一介书生,读圣贤之余业。中了:解之元,会之元,状之元,三次之元。安邦、安国、安天下,道冠古会”
众人听了齐声喝彩,不料又一儒生拦住说:“新科状元可否说出古名人一百位,让我们效法效法!’’王杰毫不在意地说:“七十二贤,二十八将。”众人惊叹不已,方知新科状元确有真才实学。
三、王杰对联故事三则
王杰是清代的状元宰相,历经乾隆、嘉庆两个皇帝,韩城有很多关于他的传说。他在京都时,常以其敏捷才思使得皇帝喜悦、赞叹。这里有几段关于对联的轶事。
(一)才思敏捷天子喜
传说当初王杰在京面试,面试当中,考官出上联命他对下联,出联为:“风吹竹叶龙摆尾。”王杰对日:“雨打梨花凤点头。"众考官皆称其妙。考官在将试卷送皇帝审阅时,把王杰“答对纨隋由也报告了一下,皇帝亦称奇妙。后来经过殿试,就点王杰为状元。’ 王杰入阁,自然常与大臣们一起朝见皇帝。一日,帝与众臣议事已毕,雅兴又起,命大臣撰联助兴。可是皇帝又觉得作普通对联谁都会,今天就出个新点子让大家费点脑筋。就说:“请众卿作一副对联,要求是‘三字对联五字披’,众卿
试为之。,’众臣一听,向来都是对子长,横披短,谁见过这“披长联短”的怪事?于是个个搔首挠腮,无从答对。可是王杰一想,不论几字,亦无非是颂扬帝德之大,社稷之固,就将平日挂在口头上的话,顺手招来,构思成对,只见他从容回答:臣以为上联‘清统一,,下联‘帝万年’。横披为‘天子重英豪,,,。皇帝及众大臣皆服其才。
(二)远见卓识太子师
清乾隆时,王杰曾为太子师,这个幼年太子就是后来的嘉庆皇帝。
有一次,太子读书时很有些懒散之气,王杰一番责备,仍无济于事。王杰就引太子到室外廊下,罚他跪在那里。一会儿,乾隆皇帝散步路过,见太子被罚跪,心中已有几分不快。走到近处,太子见了乾隆,更加哭泣不已,乾隆立即将太子拉起,同时面向屋内说到:学之亦皇上,拒之亦人君,何须难为如斯?”王杰在内室闻其言,从容反问:“前者有尧舜,后者有桀纣,不知欲法何人?”乾隆听后,心思:难得王杰为太子师,如此远见卓识,令人震惊,连忙又叫太子跪下,并叮咛说:“非你师之命,不得起也!”遂悠闲自去。
(三)途经华县写寿联
王杰做官不久,回家省亲。为了体察民情,他不骑马坐轿,而是乔装读书人,带一书僮结伴而行。
一日,行至华县某地,见一大户人家张灯结彩,鼓乐阵阵。经打听,方知是这户人家的老太太过一百二十岁大寿,因已七世同堂,故宾客盈门,分外热闹。
由于寿事盛大,主人便遵照老人的吩咐,凡过往行人,不分贵贱,一律热情款待,王杰一行自然应邀赴宴。
席间,主人提议为其寿事赋联,众宾客一一谢让。轮至王杰,众人见他是远道来客,又有书僮随行,断定他是位饱学之士,故执意要他命笔。王杰推辞不过,便提笔写来:
封庆双甲子,
眼观六世丁。
最后一个“丁”字刚落笔,围观者莫不交口称绝,既赞其辞意贴切,又叹其笔力不凡,遂恳请提名。王杰不肯,请求再三,王杰便在下款位置恭书“韩城王杰”四字。
众人一见是状元王杰,纷纷叩头,口称失礼,王杰连忙还礼相扶,殷口致谢,告别主人,重踏归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