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闻铁事

登录

倭奴(倭奴国)

wangsihai

本文目录一览:

倭奴国是什么意思?

倭奴国最早称倭奴,后来称呼为倭寇,中国古代对日本的称呼,也是日本最初的国名,倭寇指明朝时期骚扰中国沿海地区的海盗。

公元前后,倭人分为百余国,来汉朝贡,汉光武帝赐倭奴国王印绶 “汉倭奴国王”金印。

日本的由来在汉朝时期,一个来自东方海域的岛国因为久慕大汉文明与繁华,便不远万里涉海越山来朝汉朝,汉光武帝赐倭奴国“汉倭奴国王”之印,至今这块印章仍然陈列在倭奴国的福冈市。

107年,倭国王帅升等献生口于汉安帝。

184年前后,倭奴国大乱,邪马台国女王卑弥呼以“事鬼道,能惑众”立,尊卑有差,收租税。

239年,卑弥呼遣使朝魏。魏赐号亲魏倭王。

最早对日本有确切记载的历史著作是东汉史学家班固写的《汉书》。该书《地理志·燕地》称日本列岛为“倭”,当时日本列岛的人接受了这一称呼。

公元6世纪,倭国开始大力吸收中国的先进技术、文化,从而使其政治,经济迅速发展,国力渐强。倭国国王逐对“倭”的称号感到不满,并自认为居于国之东,乃日出之处,便逐渐用“日”字代国名。据《隋书·倭国传》记载:公元607前倭国派遣小野妹子使隋,国书上写着:“日出处天子致书日没处天子”,由过去自称倭王改为称“日出处天子”。

金印是边长23mm的纯金(23金)方形印,高22mm,底座厚约9mm,重108.7g。印面以阴文刻,汉─委奴─国王三行五字。钮是蛇盘成团状的蛇钮,全身以鱼子文(颗粒状凸纹)呈现鳞,蛇身刻线,头部刻有二眼。

古代日本海寇。日本古称倭奴国,故中国古代史籍将这些日本海寇以及后来与之勾结的内陆奸民,通称为倭寇。自元末至明万历年间,一部分日本武人、浪人(流亡海上的败将残兵)、海盗商人和破产农民,不断侵扰中国、朝鲜沿海地区,前后历时达三百年之久。

公元2世纪末至3世纪初出现了邪马台国。邪马台国统辖约 30个部落,成为部落联盟的盟主,已有统治机构和贫富、阶级差别,是日本奴隶制社会初期粗具规模的国家。该国女王卑弥呼在 239年曾遣使到中国洛阳,魏明帝封她为“亲魏倭王”,授与金印紫绶。其后继女王□与(台与)亦曾遣使向西晋王朝朝贡。

日本为什么叫“倭奴”求解答

据记载,先秦时日本就跟中国有联系了,记载常略称其名为“倭”。

《论衡·恢国》“成王之时……倭人贡畅(《儒増篇》作鬯草)”。

《山海经·海内北经》:“盖国在钜燕南,倭北。倭属燕”(郭璞注:“倭国在带方东大海内,以女为主”)。

汉时则又译有全称“倭奴”了:

《后汉书·光武帝纪》“中元二年春正月……东夷倭奴国王遣使奉献”。

又《东夷列传》记“建武中元二年倭奴国奉贡朝贺,……光武赐以印绶”。

1784年“汉委奴国王”金印在九州筑前国糟屋郡志贺岛叶崎(今福冈县糟屋郡志贺町)出土了,证实了这一记载是完全确凿的。

而旧时有些日本学者讳言日本国王曾对华朝贡,于是三宅米吉等就硬说金印之“委奴国”要读做“倭”之“奴”(傩)国,说指的是倭国所属一个小国——傩国而已。不知金印乃汉王朝授于友善邦主的最高礼遇,岂是轻易得的,如果小大不分,也未免把汉光武帝朝廷上下看的太糊涂了。当时颁略小之国多为银印,而蛮夷则为铜印,而这颗印

金质蛇纽,阴篆三行:“汉-委奴-国王”,唯有云南晋宁西汉墓出土的“滇王之印”金印可以类比,《史记·西南夷列传》亦记元封二年发巴蜀兵临滇,滇王举国降,“赐滇王王印,复长其民。西南夷君长以百数,独夜郎滇受王印”。

对于“倭奴”的语源,用汉语“倭,顺貌”,或“倭通矮”之类由汉字望文生义而意含贬抑的说法来说,自然不足为训(《玉篇》“倭,於为切,顺貌;乌禾切,国名”。音亦不同)。光武帝所赐金印作“委奴”,已表明那只能是译音,且必为其自称。中国古代史官有个好传统,记夷狄地名都必须“名从主人”,何况国名?何况示好友邦的金印岂会有不用其原名之理?

日本学者内藤虎次郎、稻叶君山等说“委奴”来自“大和”Yamato的急读(yama省ma作ya,音近wa)。但Yamato当为《后汉书·东夷列传》“倭在韩东南大海中,依山岛为居,凡百馀国,……其大倭王居邪马台国”之“邪马台”原语,当释“yama(山)-to(门)”,① 其音义皆很清楚。

而“倭奴”先秦音*'ol-na、汉代音*'oi-na(故倭奴可以通写做“委奴”),其音跟Yamato相差太远了(说“倭”读wa,“奴”读do

所据都是唐代音,而非汉代音。“奴”日文汉音读do,虽与to相似,但此等读法实际来自唐代中期的长安音,怎可用来解释汉代译名呢?)

抗战初1938年学用社出版的李季《二千年中日关系发展史》,其第一章就以54页的篇幅专章讨论“历代对于日本的称呼”问题,力主“倭奴”来自对日本原住民族阿夷奴Ainu(虾夷)的译音。说是黄遵宪《日本杂事》已说到“日本土人即虾夷……,日本称为毛人(亦呼为委奴)”了。但黄、李二先生不谙古音,他们此说都是据今音“奴”读nu立论的(“奴”六朝音

no 后变 nuo,至唐代中期以后方变

曹魏代汉之后,仍用金印授给倭国王,改封为“亲魏倭王”,并指明所封倭王是女王卑弥呼。《三国志·魏志·东夷·倭人传》记明帝景初二年(《梁书》作三年)六月“倭女王遣大夫难米升等诣[带方]郡,求诣天子朝献。”十二月,诏书报倭女王卑弥呼:“今以汝为亲魏倭王,假金印紫绶”(按此印有《宣和集古印史》拓本,收日本《好古日录》中)。该传记载倭境内外诸属国甚详,皆以“女王国”为主叙其方向里数,其称女王国与称倭同。传内点明邪马壹[臺]国为“女王之所都”,而《后汉书·东夷列传》作“大倭王居邪马臺国”,也表明女王即大倭王。

《集韵》乌禾切:“倭,女王国名,在东海中。”唐时日本和尚昌住《新撰字镜》:“倭,东海中女王国”,同样注明“倭”意为女王国无异议,此亦与《山海经》郭璞注“倭国……以女为主”同。

按日语称“女人”为 wonna

(或作wouna,wonago,此据旧时日语词典,现在的写法是

onna),正跟“倭奴”古音相合,当以此为原语。《三国志·沃沮传》记王欣追讨句骊王至其东界,“问其耆老:海南复有人不?耆老言:有一国亦在海中,纯女无男。”那可能就是从女王国讹传来的。

《宋书·倭国传》记其王在刘宋元嘉间来书,尚“自称使持节都督倭、百济、新罗、任那、加罗、秦韩、慕韩七国诸军事,安东大将军倭国王,表求除正,诏除安东将军倭国王”(但其除正之衔去百济,称六国诸军事),齐梁仍之,到唐高宗时方改称“日本”:

《新唐书·东夷传》:“日本,古倭奴也。……咸亨元年遣使贺平高丽,后稍习夏音,恶倭名,更号日本,使者自言近日所出,以为名。”

这是因为后来大和国皇室乃是以男王为主了,② 方才要提出改名的,倒不是只为了嫌恶夏音(汉语)里“倭”有柔顺之意吧。自此以后,因名从主人,我国史传也就改称日本了(所以《新唐书》只作日本,而《旧唐书》同一国却分“倭国”、“日本”两传,贞观22年前事列“倭国”传,嗣圣22年即武周长安三年事就归入“日本传”了)。③

总之,“倭奴”的汉语古音与日语的“女人”相合,汉魏至晋日本正是女王当政,“倭奴”即是指的“女王国”。

*************

① 星野恒《日本国号考》谓在筑後国山门郡,王辑五《中国日本交通史》说在今九州肥後菊池郡山门乡。又其语原也可能yama源于古汉语“岩”(参日语yama对汉越语“岩”nham,犹如家ya对“庌”nha),而to源于古汉语“止”,yama-to即依山岛居止之意。

② 《隋书·倭国传》“开皇二十年,倭王姓阿每,字多利思比孤,号阿辈鸡弥,遣使诣阙。”《通典》185引,末作“其国号作阿辈鸡弥,华言天儿也,遣使诣阙。”(《唐类函》则“天儿”

作“天皇”)。按该传又记“大业三年,其王多利思北孤遣使朝贡,……其国书曰:日出处天子,致书日没处天子无恙。”阿辈鸡弥相当ame-kimi“天-君”,此当证其在国内已号称天皇。阿每也相当ame天,或amani天儿,木宫泰彦《日中文化交流史》(胡锡年译,商务印书馆1980)认为“阿每-多利思比孤”相当于Amanotarihisuko

③ 汪向荣《中日关系史文献论考》(岳麓书社,1985)39页。12页考其改名在712-720年间,按长安三年是703年。

汉朝把日本人蔑称为倭奴,不只是因为他们矮,还有什么恶心的原因?

古代的时候,日本国家叫大和,和古代的倭字读音很像,没什么特别的原因。在汉朝之前,日本那个岛屿有很多小国,古代有“乐浪百余国”的说法。而乐浪是当时中国古代设的一个郡,和日本很近,乐浪的汉人发现日本很多效果。然后小国被大国征收之后,大和这个名字就成为了日本民族的代名词。而大和在日语里面读yamato,古代汉字倭,和这个发音很像,所以就称他们为倭人。

汉朝的时候,日本刚刚脱离原始社会,营养跟不上,身高上比汉人矮得多。当时,日本民族的物产不算特别丰富,自己种的粮食只能勉强维系自己的生活,土地比较贫瘠,而且缺乏大型牲畜供给他们养殖,自然肉类食物就不算很多,这就导致日本民族从小就发育不良,营养跟不上的话,身高自然不能够高到哪里去。因此说他们是倭人也有说他们矮的意思。

但是汉朝人似乎普遍对日本民族的观感都不是很好。就好像,东汉的时候,光武帝时期,日本有一个国家,邪马台国曾经向光武帝入贡,当时,东汉给他们的女王卑弥呼回礼的时候,送上一个金印,金印的名字就叫“汉委奴国王印”。由此可见,汉人对他们的厌恶程度。而倭奴这个称呼,似乎是从和日本民族有密切来往的汉人口中传出来的。

而当时日本民族以为倭奴是什么好的称呼,欣然接受了。日本民族刚刚脱离原始社会,有了自己的文字,自然是不懂倭奴是什么意思。直到后来才发现其中真相,因此当时日本天皇就将日本国家改名为日本。

倭奴是什么意思

“倭在韩东南大海中”,这是“倭”字第一次用于指代日本并出现在中国正史上。公元57年,日本列岛南部的“倭王”遣使朝贡,欲借臣属于汉王朝树立自己权位和王位,故求汉皇赐封,而光武帝赐其为“倭奴王”。倭举国大喜,并受赐“汉倭奴国王印”(1784年,在日本北九州地区博多湾志贺岛,出土一枚刻有“汉倭奴国王”五个字的金印。金印为纯金铸成,印体方形,长宽各2.3厘米,高二厘米,蛇纽,阴刻篆体字)。“倭”一字由于形近“矮”,被不少人误认为是指矮,但实际上并没有史料支持这一点。也有人认为“倭”一字的定号来源于三国的“魏”。

汉朝人为什么称呼日本为倭奴?

因为日本在汉朝时期人非常落后的,公元57年,日本首领“倭王”向汉朝遣使朝贡,而光武帝赐其为“倭奴王”,并受赐“汉倭奴国王印”(1784年,在日本北九州地区博多湾志贺岛,出土一枚刻有“汉倭奴国王”五个字的金印。金印为纯金铸成,印体方形,长宽各2.3厘米,高二厘米,蛇纽,阴刻篆体字)。 “倭”是小的意思,古代的日本人普遍身材矮小,所以起名为倭奴。

倭奴的倭奴大意

《大汉和辞典》里“倭奴”项目注明了“古代中国人对日本人的称呼”。比如,《魏书》卷2的“道武帝本记”中记载后燕的鲁阳王的名字就是“倭奴”。同样的内容在《资治通鉴》108卷《晋纪》中也有。所以“倭”未必就是恶意的词。而且当时的日本人也接受了这样的称呼,并且开始使用。朝鲜半岛也同样以此称呼日本或日本人。小学馆出版的《国语大辞典》中明确记载:倭,从前中国和朝鲜对日本的称呼,或者是日本的自称。

但是,中国的史书也的确记载了日本人不喜欢“倭”而改成“日本”的事情。《新唐书》220卷《日本国传》中记载:咸亨元年,日本派遣使者,祝贺平定高丽。使者说,学习中国文字后,不喜欢倭的名字,改名为日本,因为国家靠近日出的地方。这应该如何理解呢?以下考证日本改名的经过和国号的成立。

尽管例如“倭国”,“倭人”等词汇已普遍受日本人所认可使用,但倭奴还是反映了古代中国对日本的贱称。 使用“倭”为国名的例子,在据说是战国秦汉期间的《山海经》里就有。卷12的《海内北经》里,盖国在钜燕之南,倭国之北。倭国,属于燕国。当然,这个“倭国”是不是日本的位置,尚有疑问。在后汉王允的《论衡》的“异虚”“儒增”“恢国”里,还有西周成王时期,倭人进贡畅草的记载。将这些和史书中的记载联系起来,可以说用“倭”来表现日本及其住民的做法,最迟也是在秦汉时期吧。

不过,虽然“倭”只是从发音而来,并无特殊含义,隋唐之后,日本接受了汉文化,而且本身是崇拜太阳的传统,开始渐渐喜欢起“日本”这个国号了。这大概是主要原因吧。除此之外还有另一个说法。同样的《新唐书》《日本国传》中记载:日本是一个小国,被倭国合并,且沿用了国名。由此看来,是日本列岛的内部争斗导致日本的改名。这个时期应该是前述《新唐书》《日本国传》中记载的咸亨元年(670年)。也和唐代张守节的《史记正义》中“倭国在武则天皇后时改名日本”相符合。自然,这只是证明了倭国的改名得到了大唐的承认。真正改名的时期应该最迟是隋炀帝时期吧,因为那时给隋炀帝的日本国书里有“日出之国的天子”的句子。

但是,从日本国号成立的过程中再进行考证,可能可以得出如下的推论:即最初给出日本国号的并不是日本人。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地球上无论哪里看太阳都是从东面升起,在日本也是如此。但是,从中国方面看,日本是在日出的东方。那么,中国人问当时来华的日本人哪里来,日本人会指向东方。听到这个回答,中国人会想到日出的地方,而日本人因此也领悟到自己就是来自太阳之本。看上去好像是笔者的极端论,但并不是简单的推测而已。“日出之地”是中国方面的观察,而从西方看来,中国也是“日出之地”。《北史》卷97《西域传》里有“祈愿日出之地的汉中的天子”的文字,是西方波斯人说的中国。再举旁证:古代美索不达尼亚文明中的Orient地名在拉丁语中就是“日出之地”,这是从意大利半岛看到的景象。欧洲(Europe)由来于希腊语黑暗(Erebus)的称呼。因为这是在希腊的西方,即日落处。这样的看法,唐诗中也有。刘长卿的“同崔载华赠日本聘使”中有:遥指来从初日外,始知更有扶桑东。(全唐诗卷150)齐己的“送僧归日本”中有:日东来向日西游,一钵闲寻遍九州。(全唐诗卷847)另一方面,日本的《万叶集》卷19也有古代日本的歌人称西方的中国为“日落之地”的描写。就此问题,日本史学者所功写道:有关日本国号的成立,与其说是日本列岛内部产生的想法,不如说是基于日本西面朝鲜或者中国的想法来得自然。这和笔者的想法并不是偶然的一致吧。

如前述《新唐书》中记载,将“倭”改名为“日本”,是因为不喜欢这个“倭”字。但是,即使改称日本后,日本人也并不是讨厌“倭”的旧称。唐宋之后直至近代,日本的大量书籍和物名还是在使用“倭”字,就是对此的证明。比如,织物和文字的倭字,作为书名的《倭玉篇》《倭名类聚抄》。《本朝文萃》中的“倭唐”“倭皇”“倭才”等,屡见不鲜。就这点而言,东亚古代史学者李成市说:8世纪之后,即使开始对外使用“日本”的国号,国书上冠名“日本”,奈良的平安时代的贵族们也并没有很关心这点。圣武天皇在他的宣命书里也没有写“日本国”,而是“倭国”。 倭字,在历史上被长期指代日本,从最开始的后汉书到之后的唐书都是如此。“倭”一字可能来源于音译;也有人因为“倭”字形近“矮”而认为是因为当时的日本人身高矮小,但从唐书和明史对日本及日本遣唐使的描述来看并非如此。

从元朝后期到明,中国东南沿海发生倭寇入侵的骚乱。这是中国人给“倭”带来了贬义的意味的根本原因。倭寇作为武装的海盗集团,最初是从贸易上的纠纷发展起来的。在南宋时代已经开始了。《宋史》卷491《日本传》中有“倭船的火儿滕太明打死郑作”的记载。此后这个杀人犯滕太明被遣送回日本。可能是这类事件发生的太多了吧,宋朝曾有禁止进入倭船领域的命令。到了元朝后期,《元史》中记载“至正18年以来,倭人屡犯临海的郡县”。 但是,正史中将“倭”和“寇”一起使用,是从《明史》开始的。《明史》的“倭寇”中的“寇”字,其实是动词,表示“侵犯”。《明史》中大约有60处用到这个词。大半是像如下的记载:“倭,寇山东临海郡县”(洪武纪卷2),“倭,寇雷州”(洪武纪卷3),“倭,寇福州”(成祖纪卷 6),“倭,寇浙江”(世宗纪卷18),“倭,寇上海”(汤和传卷126),“倭,寇嘉兴”(胡宗宪传205)。照现代的翻译法,倭寇就是“日本侵略”的意思。这里“日本”本身并无恶意,而“侵略”则是指责不正当的行为的意思。但长此以往,进行这类行为的人自然染上了坏人的形象。“倭寇”也终于成为“日本侵略者”的意思。《明史》中“倭寇”终于作为名词而被使用,这样从“倭寇”到“倭”,形象渐渐的成为蔑称。又反过来影响了日本人对“倭”的理解。

有关日本历史的文字记载,最早见于我国南北朝时宋国·范晔所著的《后汉书》。

《后汉书.倭传》中说,建武中元二年,倭奴国奉贡朝贺,使人自称大夫,倭国之极南界也,光武赐以印绶。安帝永初元年,倭国王帅升等献生口百六十人,愿请见。

书中有汉光武帝刘秀时 “汉委倭王”之记载。“倭”是对日人的最早称呼。恐怕没有几个人能正确地 说出“倭”字的原意。

时过境迁,我们在一般 场合已不用这个字,据说是因为带有歧视性。我们的字典,很是谦谦有礼,只是 将“倭”字解释为指古代日本,不再触及原意。

相关阅读

  • 描写桃花的优美句子
  • fly的复数形式(fly的复数形式怎么写)
  • 慎重近义词,慎重反义词
  • 向日葵生长过程,向日葵生长过程简笔画
  • 关于描写樱桃的诗句经典
  • 丑时是几点到几点,丑时是几点到几点,丑时出生的女孩命好吗
  • 腰带怎么系(男士腰带怎么系)
  • 描写樱桃的句子短句
  • 听字拼音,听字拼音怎么拼读
  • 标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