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杨家将的小故事
- 2、历史上杨家将的故事
- 3、杨家将的故事
- 4、杨家将都有谁,有哪些传说故事?
- 5、杨家将有哪些英雄事迹?
- 6、《杨家将》剧情介绍是什么?
杨家将的小故事
图书简介古典通俗小说文库。《杨家将传》中的杨业、杨延昭、杨文广等在历史上确有其人,小说也是在这些真实人物的基础上不断吸取话本、杂剧等其他文艺形式中的情节逐渐形成的。小说在情节上经过大胆虚构和夸张,塑造了一大群有血有肉的爱国英雄形象,热情歌颂了维护国家神圣领土完整的英雄主义精神。千百年来,杨家将的故事已深入人心,成为广大人民群众妇孺皆知的光辉典范,使无数人受到激励和鼓舞。在《杨家将传》中,图书目录叙述第一回 北汉主屏逐忠臣 呼延赞激烈报仇第二回 李建忠力救义士 呼延赞梦神教武第三回 金头娘征场斗艺 高怀德大战潞州第四回 讲和议杨业回兵 迎銮驾豪杰施能第五回 宋太祖遗嘱后事 潘仁美计逐英雄第六回 潘仁美奉诏宣召 呼延赞单马救主第七回 北汉主议守河东 呼延赞力擒敌将第八回 建忠议取接天关 辽主出兵救晋阳第九回 郭进大破耶律沙 刘钧敕书召杨业第十回 八王进
历史上杨家将的故事
杨业本名叫杨重贵,其父杨信是麟州的土豪,趁五代混乱的时候,占据麟州,自称刺史,由于时局的动荡,先后归附过后汉、后周。大约是在杨信归附后汉的时候,为了结交当时任河东节度使的刘崇,派少年的杨重贵到太原。后杨信投靠了后周,杨重贵留在了太原。杨信死,以其子杨崇勋(杨业的弟弟)继任刺史,又以麟州归附了北汉刘崇。其后杨崇勋又归附了后周。虽然有这样的反复,但是由于处于五代那个混乱特殊的年代,杨重贵在太原的生活并没有受到什么影响。年少英武的杨重贵很受刘崇的看重,他以杨重贵为养孙,改名为刘继业。刘继业先担任保卫指挥使,以骁勇著称,以功升迁到建雄军节度使。由于刘继业战功卓著,所向无敌,国人号称无敌。然而刘继业在北汉三十多年的战绩却湮没在茫茫的历史长河中,《宋史》和《辽史》均缺乏这方面的记载,《宋史》中提到几次与刘继业的交锋,全是以刘继业的失败而告终。刘继业与宋将党进战于太原城下,被党进以少击众,大败,刘继业先躲在壕沟里,然后靠城上垂下的绳索,才得以逃生。以这样狼狈的战绩,不知道为何成为无敌?而在《续资治通鉴》中,仅仅提到刘继业在太原城头苦战防守,甚至北汉主刘继元投降以后,还在坚持战斗,知道宋太宗派刘继元亲自招降,刘继业才大哭解甲归降。其中描述这段历史的文字不过几十字,非常简略。同时期的《九国志》曾经记载过刘继业的功绩,但是遗憾的是其中关于这段历史的记载没有流传到今天。《辽史》中有辽将耶律斜轸责问杨业说:汝与我国角胜三十余年,今日何面目相见。可见刘继业在北汉时期主要的对手是辽国。虽然北汉一直臣事辽国,但是处于强势的辽国经常侵掠北汉的边境,刘继业为北汉守边,估计经常与来犯的辽军交锋,虽然规模不大,但三十余年未处下风,这样的经历让刘继业积累了边防的丰富经验。 北汉灭亡以后,刘继业归降北宋,宋太宗素知刘继业威名,授予他左领军大将军,郑州防御使。刘继业归宋以后,复本姓杨,单名业。宋太宗以杨业对防御辽国有丰富经验,派他到代州为三交驻泊兵马部署,为潘美节制。辽国大军从雁门大举进攻,杨业从小路率领数百骑兵绕到辽军背后,与潘美的部队前后夹击辽军,杀死辽国节度使驸马侍中萧咄李,生擒马步军都指挥使李重诲,缴获很多兵甲战马。杨业因功升云州观察使。以后辽国望见杨业的旌旗,就不战而走。守边的主将忌杨业威名,屡次向宋太宗上书,诽谤杨业。宋太宗封其奏交给杨业,以表示对杨业的信任。而实际上书诽谤杨业的人,很可能就是潘美。潘美对杨业早就心存嫉妒,这样的心理,在某个特别的时刻就会表现出来。雍熙三年,宋太宗派出三路大军征讨辽国,其中潘美为西路军主将,杨业为副将。起初各路进展顺利,杨业一路夺取了辽国的寰、朔、云、应四州,但主力军中路曹彬失利。宋太宗命令各路人马班师,后又命潘美等率领大军将收复四州的民众迁移到内地。当时,辽国十余万大军已经反击,攻破了寰州。辽军兵力占有很大的优势,杨业等人的任务只是迁移民众,不需要与敌人决战。他向潘美进言,上万全之计。 杨家将第二代的代表人物是杨业的儿子杨延昭。杨延昭本名杨延朗,为了避讳,而改名杨延昭。幼年的杨延昭沉默寡言,但是总是喜欢玩行军作战的游戏,杨业看了以后说:“此儿类我。”以后出征,必然带杨延昭同行。杨延昭就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熏陶,成年以后,也成为一个职业军人。 杨延昭英勇善战,所得赏赐,全部分给部下,公而忘私。他本人作风简朴,号令严明,与士卒同甘共苦,继承了杨业的作风。杨延昭每战都身先士卒,获得功劳,与部下一起分享,所以部下也乐于为他效命。杨延昭镇守边防二十几年,辽国对他非常敬畏,称他为杨六郎。 杨延昭正好处在北宋对辽国进行防御的时期,他为保卫宋朝的边防而奋战,赢得了百姓的爱戴,延续了杨家将的威名。 杨文广是杨延昭的儿子。杨文广以班行讨贼张海有功,授予殿直。后来与安抚陕西的范仲淹相遇,范仲淹在谈话中发现杨文广很有才能,就把他带在身边。狄青南征广西,杨文广随军从征,但此时的杨文广还是个无名之辈。治平中,选拔宿卫将领,宋英宗以为杨文广是名将之后,而且还有功劳,提拔杨文广为成州团练使,龙神卫四厢都指挥使,迁兴州防御使,秦凤路副总管。他由此参加了对西夏的防御作战。韩琦派杨文广率领部队在筚篥筑城,控制要道,防御西夏。杨文广先扬言要到喷珠筑城,然后率军迅速赶往筚篥,黄昏时赶到目的地,连夜抢修城寨,构筑好了防御工事,作好了战斗准备。第二天天明,西夏骑兵大至,看到宋军已经占据有利地势,作好了准备,只能无奈的撤退,杨文广乘机遣将出击,斩获敌人很多。皇帝下诏嘉奖,赏赐丰厚,并任命他知泾州镇戎军、定州路副总管,迁步军都虞侯。辽国与宋朝在代州的边界划分上发生争执。杨文广向朝廷献上阵图以及攻取幽燕的策略,还没等到朝廷上的回音,杨文广就死于任上,北宋朝廷追赠他同州观察使。 作为杨家将的第三代,杨文广并没有建立能与他祖辈父辈相提并论的功绩,因为此时北宋已经与辽国议和,而对西夏的政策也在和战间摇摆,只是防御。但是杨文广继承了杨家将世代忠心报国的传统,没有忘记收复幽燕,平定北方的理想,还在为这个奋斗了三代的目标努力。但是此时的宋朝积弊已深,而且修文偃武的风气已成,讳言用兵,杨文广的理想,是很难实现的。 杨业,杨延昭,杨文广,这三个人是历史中杨家将的主要人物。杨家将三代血战报国的事迹,为后人所传扬。尤其是杨业和杨延昭,在北宋时期,已经天下闻名。欧阳修在《供备库副使杨君墓志铭》中写:“父子皆为名将,其智勇号称无敌,至今天下之士,至于里儿野竖,皆能道之”。这里的父子就是指杨业和杨延昭,这位供备库副使杨君,叫杨琪,其祖父是杨崇勋,杨业是其伯祖。宋朝积弱,最后亡于外敌,所以遗民们更加追思那些血战保国的将领。于是杨家将的故事得以广泛流传,在流传过程中,民间加入了许多神奇的人物和故事。在南宋遗民所著的《烬余录》中,将杨嗣的功绩安到杨延嗣身上,将杨文广的事迹,创造出了一个杨宗保。还杜撰了杨家将父子救援宋太宗的情节。而在元朝的杂剧中,有关杨家将的剧目更是很多,比如《昊天塔孟良盗骨》等 其实历史上杨家将没有杨宗保,也没有穆桂英。但是的确有佘太君的存在,佘太君原名折太君,于后汉乾佑二年(949年)与杨继业成婚。 害死杨业的,应该是王冼,而非潘美。王洗是个小人,以诬陷主帅而起家,详见(《刘娥》第五章西夏之乱)可能是由于王洗官职太小,不足以突出杨家,所以潘美很倒霉地摊上了这件事。按照宋史说法,潘美当时与杨业的立场相近,只是没有力争,王侁军离开防地时还曾予以制止,似乎潘在其中责任不大。从战后的处分来看也是如此,潘美仅受降职处分,而两个监军皆被撤职发配 杨延昭为什么称为杨六郎? 历代杨家将传说中,以为杨延昭是杨业第六子,故称杨六郎。但是据史所载,杨延昭应为长子。 辽人迷信,相信天上北斗七星中,第六颗星是专克辽国的,因为杨延昭对于辽人很有威慑力,辽人以为他是那第六颗星转世,因此称他为杨六郎。
自己去看嘛
杨家将的故事
“杨家将”故事发生在北宋初年,在北宋中叶就已迅速流传于天下, 讲述了北宋年间杨家名将杨业、杨延昭等人保家卫国的感人故事。戏说中,杨家名将可谓一口金刀八杆枪,令辽兵闻风丧胆,对宋朝可谓居功至伟。 怎奈奸臣当道,潘仁美大奸大佞,杨家名将遭到严重迫害。
辽国皇帝约请太宗,赴金沙滩 “双龙会”,暗藏杀机,兵困行宫。声声怒吼,阵阵击鸣,战车交错,刀光血影。大郎、二郎和三郎战死、四郎和五郎失踪,七郎被潘仁美万箭射死。
而杨门女将是一部秦腔传统经典剧目,讲述宋朝将领杨氏一族灭门后,杨家女眷挂帅出征,歼灭西夏兵将的故事。这些传说故事基本上都是虚构,其中的一些人物如、杨宗保、穆桂英、八姐九妹、杨排风、十二寡妇更与历史无涉。
扩展资料:
民间传唱的长篇汉族英雄史诗《杨家将》,给学术界以极大的震撼和惊喜。对它的发掘整理及研究刊布,将改写中国汉族没有民间史诗的历史,并将对杨家将传说及有关的戏剧、曲艺和民间故事提供丰富生动的材料。
《杨家将》史诗的问世将足以使之与世界其它民族的著名英雄史诗相媲美,成为世界人类文化史上的一大贡献。史诗是以汉族为主,融汇历史上契丹族、蒙古族民间艺人共同创作智慧的结晶,反映了共同的民族记忆和集体文化积淀,是前人留给我们的一笔巨大的文化财富。
《杨家将》是一部集汉、契丹、西夏民族文化沉淀的长篇史诗,添补了汉族史诗上的空白。而在结尾中提及佘太君带领着整个家族西迁至西宁,这点在历史上是一片“新大陆”。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杨家将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杨家将传说
杨家将都有谁,有哪些传说故事?
一、杨家将主要人物
杨家将主要人物如下:
1、令公:杨继业;
2、七郎八虎:渊平、延广、延庆、延朗、延德、延昭、延嗣、杨顺;
3、杨门女将:佘赛花、穆桂英、八姐、九妹、杨排风、七郎八虎的妻子等;
4、杨门小将:杨宗宝、杨宗英、杨宗勉、杨文广、杨怀玉、杨怀英等。
5、杨门家将:焦赞、孟良、杨排风、杨洪等;
二、相关文学作品
杨家将的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诞生了很多演义小说、戏曲评书,主要作品如下:
1、演义:
明代:《杨家府演义》、《北宋志传》;
清代:《北宋金枪全传》、《两狼山》、《天门阵》、《十二寡妇征西》、《平闵十八洞》;
2、戏曲
南宋:《杨令公》、《五郎为僧》;
元代:《谢金吾诈拆清风府》、《吴天塔孟良盗骨》、《八大王开诏救忠臣》、《杨六郎私下三关》、《杨六郎调兵破天阵》、《焦赞活拿萧天佑》;
清代:《金沙滩》、《天门阵》、《杨文广征西》《四郎探母》、《牧虎关》、《杨八姐游春》、《金沙滩》、《天门阵》、《杨文广征西》;
近代:《李陵碑》/《四郎探母》/《穆柯寨》/《辕门斩子》/《雁门关》。
三、杨家将的主要故事
1、血战金沙滩
辽国皇帝摆“鸿门宴”,包围了宋太宗,杨令公让大郎代替皇帝出席宴会,随后一场厮杀,保太宗杀出了重围。在这场战斗中,杨家七郎八虎出征,最后只有六郎一人得以生还。大郎替皇帝死,二郎力举千斤闸门被杀,三郎受伤被马踏成肉泥,四郎流落番邦,五郎出家做了和尚,六郎杀出重围,七郎回去搬救兵被潘仁美乱箭穿心射死,八郎同样遗落番邦。老令公孤军奋战,援兵不至,撞死在李陵碑。
2、十二寡妇征西
西夏来犯,宋朝五人可敌,佘老太君八十三岁、又率领穆桂英等十二寡妇征西,并得胜而还,太君活到一百多岁,还眼不花、耳不聋。
3、穆桂英大破天门阵
辽犯宋境,杨延昭率兵抗辽。杨延昭的儿子杨宗保在押运粮草经过慕柯寨,和穆桂英交手,桂英爱宗保忠良之后,赚宗保上山成亲,随后夫妻双双下山,穆桂英助杨延昭破敌。因杨宗宝“阵前招亲”,杨六郎坚持要问斩宗宝。穆桂英以实力为基础,以助宋抗辽为大义,即以宋朝最高利益――破天门阵为筹码,终于说服杨延昭释放了杨宗保。
四、历史中杨家将
据历史记载,杨家有杨继业、折太君,延朗、延玉、延浦、延训、延环、延贵、延彬,杨文广。其中杨继业七个儿子中,有名的将军只有大儿子杨延朗。
1、杨继业
杨业本名叫杨重贵,并州太原人,北宋名将。官至云州观察使、判代州,赠太尉、大同军节度使。杨继业年少英武,刘崇很看重他,以他为养孙,改名为刘继业。由于杨继业战功卓著,所向无敌,国人号称无敌。刘继业在北汉时期主要的对手是辽国。
宋朝灭亡北汉后,杨继业归宋,宋太宗授予他左领军大将军,郑州防御使,杨继业在边关屡立战功,辽国兵马看到杨业的旌旗,就不战而走。
雍熙三年,宋朝三路大军攻打辽国,中路军失利,太宗命各路回军。当时,辽国十几万大军反击,兵力占据很大优势,杨继业向潘美建议不宜出战,但护军王冼和刘文裕却认为应该出战,并嘲笑杨业胆小怯敌,潘美并没有支持杨业的意见。最后杨业被迫冒险出击,他和潘美约定好,杨业吸引敌军,潘美安排强弩步兵在陈家谷接应。当杨业力战数日,转战到陈家谷,却没有援兵,最后杨业力尽被俘,绝食而死。
2、杨六郎
杨六郎应该是杨继业的大儿子,“六郎”是北方辽国人对他的称呼。辽人迷信,认为北斗七星中第六颗星是专克辽国的,因为杨延昭对于辽人很有威慑力,辽人以为他是那第六颗星转世,因此称他为杨六郎。杨延昭在边关镇守二十多年,辽人对他很是畏惧。
3、杨文广
史书中并没有杨宗保,杨文广是杨延昭的儿子。曾跟随范仲淹、狄青,杨文广主要活跃在广西、西夏战场。
4、佘太君和穆桂英
佘太君在历史上是存在,是一员女将,穆桂英可能是杨文广的妻子慕容氏。
五、相关评价
杨家将在北宋时期,已天下闻名。欧阳修曾经写道:“父子皆为名将,其智勇号称无敌,至今天下之士,至于里儿野竖,皆能道之。”
《二十四史?宋史》中记载,杨继业被称为”杨无敌“。
正史中的杨家将勇猛坚强、保国安民、一门忠烈,值得世代被人们所敬仰。
、
杨家将有哪些英雄事迹?
我国北宋时期,有一个名将叫杨业。他从小喜好骑马射箭,学了一身武艺。因为他武艺超强,英勇善战,人们称他“杨无敌”。宋太宗对杨业相当器重,起初让他担任郑州刺史,后来又让他担任代州刺史,镇守北方边境。
980年3月,辽国出动10万大军,侵犯代州北面的雁门关。警报传到代州,杨业手下只有几千骑兵,力量相差太远,大家都很担心。杨业决定出奇制胜,带领几百骑兵,从小路绕到雁门关北面,在敌人背后进行攻击。
辽军正大摇大摆向南进军,不料一声呐喊,宋军从背后杀了出来。辽军大惊,不知道宋军有多少人马,吓得四散逃奔。这一仗,辽国的一个驸马被杀死,还有一个大将被活捉。
杨业以少胜多,打了一个大胜仗。宋太宗非常高兴,特地给杨业升了官。从此,“杨无敌”的威望越来越高了。
辽军不堪失败,稍作修整之后卷土重来,气势汹汹,山西大片土地失陷。杨业父子和他们的部下虽然英勇善战,毕竟寡不敌众。他们从正午一直打到黄昏,只剩下一百多人,好不容易突出重围,且战且走,退到陈家谷。
哪知将领潘仁美的军队不顾杨业的安危,早已逃跑了。杨业只好带领部下,再跟辽军死战。将领王贵用箭射死了几十个敌人,箭射完后,又用弓打死了几个敌人,最后壮烈牺牲。杨业的儿子杨延玉和其他将士也在战争中牺牲了。
杨业受了十几处伤,还继续苦斗,杀死了几十个敌兵。他因为伤势太重,加上战马重伤,实在走不动了,就到树林中去躲一躲,不幸被敌人射倒。他被俘以后,坚贞不屈,绝食而死。
杨业有7个儿子,除杨延玉牺牲外,最著名的要数杨延朗。杨延朗后来改名杨延昭,他镇守边关20多年,曾多次打败辽军的侵扰。杨延昭的儿子杨文广,也是一个将军,曾在西北和河北一带镇守边境。
杨家三代人英勇抗辽,为保卫宋王朝做出了巨大贡献,而他们戍守北疆、满门忠烈、精忠报国的动人事迹,赢得了人们的尊重。
由于史籍中关于杨家将的记载实在过于简略,显然满足不了人们对英雄的期待。于是,“杨家将”在传颂的过程中,不断被丰富、充实、发展,原本只有三代的杨家将被铺写成了五代。原本只是男儿的铁血沙场,又融入了杨业的妻子佘太君、女将穆桂英等生动如花的女英雄。这或许是人们在以历史谱写英雄,抑或借英雄寄语历史。
同时,在抗击敌侵过程中,妇女曾经发挥过重要作用。在这种情况下,以杨业一家忠烈勇武的事迹为基础,逐步扩衍而成了“杨门女将”的传奇故事。
相传辽国的护国军师任道安借助杨家将的力量,已经将天门阵提升至人阵合一的境界,附近村落的无辜百姓被妖阵迷惑心智,相互残杀,生灵涂炭。
天门阵人阵合一,其中暗藏玄机,往往令人防不胜防。穆桂英认为,妖阵必定与任道安生辰相连,由此推算出了天门阵的心脏位置便是其死门。如果可以直捣此地,便可一举摧毁天门阵,但闯阵之人也会与天门阵同归于尽。
谁知杨家护院杨安早已决定以身犯险来报杨家恩情,结果杨安战死于天门阵,军中将士情绪低落,无心恋战。佘太君无奈之中下了遣散令。此时出家为僧的杨五郎及时赶到,激励大家重燃斗志,团结一心,誓死与天门阵同归于尽。
众人决定3日之后,趁天门阵阵势正弱将其一举攻破,商议布下竹笛阵,以五音十二律克制妖阵幻音,以降龙木之正气化解阵中幻影,杨家上下一心视死如归。最终天门阵在正义之剑下化为灰烬。
经此一役,辽朝萧太后心灰意冷,答应与杨家将化干戈为玉帛,自此之后永不犯境。
大破天门阵之后,杨家将班师回京,宋真宗亲自迎接,并犒赏三军,御赐金匾“巾帼英雄”,下旨普天同庆。自此,杨门女将和杨家将的美名开始在民间代代相传。
到了南宋,民间艺人把杨家将,包括杨门女将在内的故事编成了话本,并在民间越传越盛。由于北宋最终为外敌所灭,南宋人们崇拜英雄的心情非常强烈。面对屈辱求和的南宋政府,他们对那些血战保国的将领更加敬仰和怀念。
到了元代,杨家将故事形式又有新拓展,出现了杂剧,比如《昊天塔孟良盗骨》等。到了明代,杨家将故事进一步丰富,出现了《杨家将演义》、《杨家将传》,杨家将故事以小说、评书的形式广泛流传。这些故事反映的时间跨度加大,从宋太祖赵匡胤登基一直写到宋神宗赵顼,约100年的历史,编织了杨家祖孙世代抗敌的英勇故事。
明代中后期,外敌虎视,这种局面与宋代何其相似,杨家将成了借古言今的最好武器。另一方面,明政府也非常推崇杨家将,希望借此宣扬忠君思想。
在这样的时代氛围之下,民间艺术家在传说和戏曲的基础上,改编出历史演义小说,如明代纪振伦的《杨家将通俗演义》,加上清代熊大木的《北宋志传》,这两部书使得杨家将故事定型,为后来的戏曲和说唱文学提供了丰富素材。
明清两代,戏曲舞台上以杨家将为题材的剧目就有360出之多。京剧和其他地方剧种还经常上演《四郎探母》、《穆桂英挂帅》等剧目。这些小说和戏曲,与历史事实出入已经很大,成了英雄传奇。
凝聚在杨家将传说故事中的前仆后继、忠心报国的伟大精神,是千百年来我国人们面对侵扰和欺凌,反抗侵略、保家卫国、追求和平美好希望的一种寄托。充满了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闪耀着璀璨的理想主义光芒。
《杨家将》剧情介绍是什么?
《杨家将》剧情介绍是:
北宋年间杨家名将可谓一口金刀八杆枪,令辽兵闻风丧胆,对宋朝可谓居功至伟。 怎奈奸臣当道,潘仁美大奸大佞,杨家名将遭到严重迫害。
辽国皇帝约请太宗,赴金沙滩 “双龙会”,暗藏杀机,兵困行宫。声声怒吼,阵阵击鸣,战车交错,刀光血影。大郎、二郎、三郎、四郎和五郎战死,七郎被潘仁美万箭射死。
《杨家将 杨家将 1985》百度网盘高清免费资源在线观看
链接:
?pwd=lh9e
提取码:lh9e 雹并没
简介:
公元960年,宋太祖赵匡胤蔽并被弟太宗害死,冤魂向玉帝告状。玉帝为惩治赵光义妄自扰乱天数,于是派赤须龙母下凡助辽扰乱宋室。但宋室天数未尽,于是天鹏神、文曲星、天机星三神下凡辅助宋室。天鹏神下凡期间误伤山鼠妖,而与其结怨,辽国起兵犯宋,开始了杨家将助宋讨辽的故事。
宋国丈潘洪一家横行霸道,恃势凌人。杨家一门忠烈,杨业父子八人饶勇善战,屡立奇功,甚得太宗重用。辽宋和谈,结果却中了潘洪与萧太后设下的毒计。
杨业寿诞之日,杨六郎偶遇柴郡主,一见钟情,却引潘家嫉妒。后者借皇妃之口逼婚,幸好八贤王及时化解,以抛绣球招亲。几经波折,最终,六郎抱得美人归。潘家怀恨在心,暗通辽国。此时,辽军犯境,潘洪不愿其子作先锋,为此摆下擂台。
潘家仗势欺人,引得七郎登台,打死潘豹。潘顺势状告杨家满门抄斩,经调停,最终潘洪挂帅,杨家为先锋,征辽。路上遇贼人打劫,七郎阴错阳差与女扮男装的贼人杜金娥成亲。
潘洪与辽暗中勾结,合计倾覆大宋王朝。辽起兵犯宋,潘挂帅,杨家将为先锋。潘设下毒计,令杨家全军覆没:老令公杨业兵败自杀;杨大郎和杨二郎被下毒后遭刀杀;杨三郎中伏后被马踏死;杨七郎虽冲出重围,却被潘洪生擒,以乱箭射杀,弃尸荒滩。
杨四郎被俘但被辽青莲公主招为驸马;杨五郎为五台山高僧所救,出家为僧。杨六郎回京告御状,潘洪被寇准判发配边疆,六郎在途中趁机将潘氏父子一并杀灭,为战死的父兄及五万杨家军报仇。
其后六郎征辽被困,杨令婆得汉钟离指点迷津,亲率四郎、五郎及杨家女将破阵救出六郎。但吕洞宾为与汉钟离斗法而违抗天意助辽国,令青莲为救四郎而死,幸汉钟离及时带走吕洞宾。
四郎因青莲之死而耿耿于怀,最后丢下情深义重的四娘飘然远去。五郎重回五台山,杨令婆不胜唏嘘,决意告老归田,带杨家上下回火塘关归隐,以享天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