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闻铁事

登录

杜衍(衍怎么读)

wangsihai

本文目录一览:

北宋名臣杜衍是怎样的人 历史如何评价杜衍

北宋名臣杜衍是仁宗年间,特别是庆历新政的重要支持者。而关于对于杜衍的评价,在详述北宋庆历新政的一书《北宋觉醒-庆历新政与鼎革之殇》中有深切的文字,在此摘录如下:

杜衍(978-1057年)

与章得象同岁的杜衍,此时65岁。小杜衍21岁的范仲淹对于杜衍一直都是以父执事之。两年前,杜衍曾为仲淹仗义执言过,当时范仲淹在西北接到了西夏言语不逊的使者信函后愤而焚之,引起时任参知政事的宋庠责难而要求仁宗严惩时,杜衍义正词严地反击宋庠,让人在边疆的仲淹摆脱了一次政治诬陷。

早前在地方上为官的杜衍就因为官正直,治绩卓著而名闻朝中。此后于执政大臣任内,他荐引贤士,裁抑侥幸,对于不当之事,凛然而争之。

杜衍在庆历新政初期担任枢密使,虽然属军政长官,但是此时作为执政大臣的枢密使已经可以对国家内政建言,而不似宋初时两府事务互不干涉了。在庆历新政后期,即1044年9月,杜衍被擢升为宰相且仍兼任枢密使,虽然他授为与晏殊一样的集贤殿大学士职,但仍低于章得象的昭文馆大学士级。

可早在六月间仁宗对新政的激情已散,加之朋党论浸润朝廷,范仲淹和富弼已经请辞离京了。在新政面临阻碍之时,作为新政的最重要的推动人的杜衍仍能得到擢升,可见其在仁宗心中的地位。举一例便知,抑制侥幸是新政的重要举措,但是,新政开始后心软的仁宗依然还是难以推却请托关说。这些“内降”到了掌管该事务的杜衍手中时,均封还仁宗。仁宗于是得意地欧阳修说:“外人知道这些事吗?现在凡是有人请托,我都推脱说杜衍不会同意的。事实上,没有送到杜衍手上的还很多呢?”

虽然在台面上,新政是由范仲淹主导发动的,但是,在章得像和晏殊两人明哲保身的情况下,如果没有担任宰相兼枢密使的杜衍的鼎力支持,新政的具体执行是不可能落实的。

庆历新政后期,当范富二人被迫离京之后,诋毁的流言甚嚣尘上。杜衍虽据理反驳,但在仁宗对新政已无热情的情况下,总难独撑危局。新任参知政事陈执中借故攻击杜衍是范仲淹等人的朋党,仁宗终于罢免了这位曾被他引以为社稷之臣的杜衍,出知兖州。而且,免职的制书还写得颇为苛刻,说他“自居鼎辅,颇彰朋比之风,难处咨谋之地。顾众议之无法遏制,岂是因其有旧劳之敢对其徇私!”仁宗的弱志薄行于此昭然若揭。

庆历四年正月的这份制书的颁布后,不知杜衍走出乾元门时,是会回望宫城还是会远眺东京高远的晴空慨叹。他不会想到,在仅仅80多年后,他的故乡越州会被南逃的赵宋朝廷改名为绍兴,而这个年号的意思是继承过去的繁荣兴旺之意。但南宋士大夫们没有看透,他们遥望的这个仁宗的太平盛世中的因循无为,实际才是他们这一代人颠沛流离的开始。

杜祁公衍文言文翻译

关于杜祁公衍的文言文意思是指杜衍,别称杜祁公,北宋名臣。

杜祁公衍是出自于司马光的《涞水记闻》,原文如下:

杜祁公衍,越州人,父早卒,遗腹生公,其祖爱之。幼时,祖父脱帽,使公执之,会山水暴至,家人散走,其姑投一竿与之,使扶以自泛。公一手扶竿,一手执帽,漂流久之,救得免,而帽竟不濡。

前母有二子,不孝悌,其母改适河阳钱氏。祖父卒,公年十五六,其二兄以为母匿私财以适人,就公索之,不得,引剑斫之,伤脑。走投其姑,姑匿之重橑上,出血数升,仅而得免。乃谐河阳,归其母。继父不之容,往来孟、洛间,贫甚,佣书以自资。

尝至济源,富民相里氏奇之,妻以女,由是资用稍给。举进士,殿试第四。及贵,其长兄犹存,待遇甚有恩礼。二兄及钱氏、姑氏子孙,受公荫补官者数人,仍皆为之婚嫁。

全文的意思是:杜祁公杜衍,是越州人,父亲去世早,遗腹生杜衍,他的祖父很喜欢他。小时候,他祖父摘掉帽子,让他拿看,适逢山上的洪水忽然来到,家人都走散了,他的姑姑扔给他一根竹竿,让他用竹竿自己游泳。杜衍一只手扶竹竿,一只手拿着帽子,漂了很长时间,才得救,然而帽子竟然没有湿。

他父亲的前妻生有两个儿子,不孝顺不友爱,他们的母来改嫁河阳姓钱的人。祖父去世,杜衍オ十五六岁,他的两个哥哥认为他的母来私藏财物用来嫁人,就公然索要,没有要到,就拿剑砍他,伤到了头。杜衍跑着投奔他的姑姑,姑姑把他藏到房屋重叠处的夹层上,流了几升血,才能够逃脱。于是到河旧去找他的母亲。

继父容不下他,来往在孟、洛之间,很穷困,受雇抄写书札来活用度稍微充足。杜衍中了进士,殿试第四名。等到他富贵了,他的兄长还活看,对待他们很有恩义礼遇。他两个哥哥和钱氏、姑姑的子孙、,受到杜衍庇生活。曾经到济源,姓相离的富民认为杜衍很奇异,把女儿嫁给他,从这生护当官的有好几个人,全为他们操持婚嫁。

文言文衍字解释

1. 文言文的翻译

杜衍,字叫世昌,是越州山阴人。杜衍从小刻苦磨砺品行节操,尤其重视学习。殿试中被选拔为进士甲科,任平遥县县令,皇上下诏举荐良吏,被提拔为乾州知府。后调任凤翔知府。在他被免去知府返回京城时,凤翔、乾州二府的百姓沿途迎候,说:“为什么夺去我们的好太守?”后朝廷派杜衍到河东路巡察刑狱,在巡行考察潞州时,判断冤案。高继升主持石州,有人告发继升串通蕃族图谋叛乱,高继升被捕关在狱中,长时间不能定案。杜衍分辨案卷,搞清楚高继升是受人诬陷,为之纠正,并把诬告者关押抵罪。宁化驻军将领审讯逼供,定人死罪,不根据实情,杜衍审察后予以改正。章献太后派使者安抚淮南,使者回来后还未来得及汇报,章献太后就先问杜衍身体怎么样,使者把杜衍治理地方的情况报告给了太后,章献太后感叹道:“杜衍治理地方的情况我早就知道了。”

杜衍从政谨慎细密,从不用严厉的刑法督促属下,而下属、百姓还是敬畏他的清廉整肃。后来杜衍又兼管吏部选授官职。原先吏部选授官职的规章繁杂冗长,主管官员不能尽阅,分管的下级官吏借机索要贿赂。杜衍上任之后,就让下属将吏部选授官职的规章全都呈送上来,问下属:“选授官职的规章全都呈送上来了吗?”属下回答说:“全部呈送上来了。”杜衍下功夫全部读完,全部掌握了吏部选授官职的规定。第二天,杜衍命令下属不必升堂,只在各自分管的部门听候命令,官吏任免的事情都由他自己裁决,从此吏部下属办事的官员再也无法徇私舞弊、卖官自肥。几个月后,杜衍的名声震动京城。后来杜衍调任到审官院,他管理的办法和在吏部时一样。

契丹与元昊在黄河以北交战,参知政事范仲淹安抚河东,打算出兵防御。杜衍说:“二国刚刚交战,敌方自顾不暇,势必不会来侵犯我,我们不可随便出兵。”范促淹在皇帝面前力争,并诋毁(指责)杜衍,言辞很激烈。范仲淹曾经像对待父辈一样侍奉杜衍,杜衍并不因此记恨。契丹皇帝的女婿刘三嘏因逃避罪责来归顺大宋,辅政大臣主张很好的招待收留他,借以了解契丹的内幕。谏官欧阳修也主张收留三嘏,皇帝就此征求杜衍的意见。杜衍说:“中国与邻国交往以诚信为根本,如果我们自己违背誓约,招降纳叛,那样我们就要背负理亏的责任。况且刘三嘏作为契丹皇帝的女婿,却逃离契丹来投归大宋,他为自身谋划尚且如此,还值得和此人谋划国家大事吗!接纳他有什么好处,还不如把他送回契丹。”皇帝最终听从了杜衍的意见,把刘三嘏送回到契丹。

杜衍喜好引荐贤士,而阻止投机钻营的小人,小人大都不喜欢他。庆历七年,杜衍刚进入七十岁,即上表请求退休,他被加封太子少师退休。八十岁时去世。去世前自立遗嘱,大体意思是:“不要因为长时间天下太平就忽视边防,不要因为国库充裕就挥霍浪费,应该早立储君,以安定人心。”遗嘱一点不涉及自家私事。

转自:

2. 文言文——字的解释

1、武库兵器充足

2、用来

3、帅通率,率领

4、因为

5、向……禀报

6、

7. (对)之疲睡

8.发觉

9.跑

10.表被动,可译为被

11. 价低

12.适逢,恰好

13.食物

14.调戏,调侃

15.离开

16.正在

17.回到

18.现在

19.是“人才出众”的意思

20. 闻(是)语

21.当然

22.隐瞒

实在是太多了,我不行了,写不下去了。我把我学过的/会的都写了。别的我无能为力了

3. 文言文中“或”字的解释

或 #huò

【释义】 ①表示选择关系:或早或晚|或多或少|星期六逛书店或在家睡觉。②也许,表示不能肯定:或许|或者。③相当于“ 有人 ” 、“ 有的 ” :人固有一死,或重如泰山,或轻如鸿毛|或红如丹砂,或黑如点漆。④稍微:不可或缺。

【或者】 #huòzhě ①也许;可能。②表示选择关系。

〖例句〗你们可以用钢笔或者圆珠笔写作业,可别再用铅笔写了。

【或许】 #huòxǔ 也许。

〖例句〗这小包硫酸亚铁你带回去,给那盆花上一点儿,或许能起到增绿的作用。

===================关于这个字的更多的信息=================

或 ;代

(会意。甲骨文字形从囗(象城形),从戈(以戈守之)。表示以戈卫国。本义:国家。有人,有的――泛指人或事物

或,有也。――《小尔雅·广言》

或跃在渊。――《易·乾》

殷其弗或乱正四方。――《书·微子》

或群或友。――《诗·小雅·吉日》

庶或饷之。――《礼记·祭义》

或赐二小人酒。――《左传·昭公二十八年》

或说处杀虎斩蛟。――《世说新语·自新》

或立或卧。――清·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

或坐或俯。

或笑或哭。

或饮或博。

又如:或人(某人。不称名而暗指的人。有些人);或时(有时);或一,或种(某种

或huò

⒈也许。〈表〉不肯定,选择:~许。~者。~近~远。~多~少。这个~那个。

⒉有人。有的人:~曰。人固有一死,~重于泰山,~轻于鸿毛。

4. 文言文之字解释

给你用一段话来说明一下吧

水陆草木之(的)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主谓之间)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语助,表限制、可译为的。下同)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为了强调宾语菊,之为提宾标志)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菊、牡丹、莲、花之君子者也。此三句是判断句。

5. 文言文中“之”字的解释

(一)代词。 1.第三人称代词,他、她、它(们)。有时灵活运用于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 ①太后盛气而揖之。(《触龙说赵太后》) ②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之:我)(《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臣乃市井鼓刀屠者,而公子数存之。(之:我)(《信陵君窃符救赵》) ④且公子纵轻胜,弃之降秦,独不怜公子姊邪?(之:我)(《信陵君窃符救赵》) ⑤然语之,又恐汝日日为吾担忧。(之:你)(《与妻书》) 2.指示代词,这,此。 ①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季氏将伐颛臾》) ②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前一个“之”,这样。后一个“之”,它。)(《季氏将伐颛臾》) ③之二虫又何知。(《逍遥游》) ④均之二策,宁许之以负秦曲。(《廉颇蔺相如列传》)

(二)助词。 1.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放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 ①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季氏将伐颛臾》) ②子而思报父母之仇,臣而思报君之仇。(《勾践灭吴》) 2.放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①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烛之武退秦师》) ②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③不患其众之不足也,而患其志行之少耻也。(《勾践灭吴》) ④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3.放在倒置的动(介)宾短语之间,作为宾语提前的标志。 ①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师说》) ②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信陵君窃符救赵》) ③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齐桓晋文之事》) 4.放在倒置的定语与中心语之间,作为定语后置的标志。 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②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屈原列传》) 5.用在时间词或动词(多为不及物动词)后面,凑足音节,没有实在意义。 ①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 ②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项脊轩志》) ③顷之,烟炎张天。(《赤壁之战》)

(三)动词,到……去。 ①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归去来兮辞》) ②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逍遥游》) ③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齐桓晋文之事》) ④卒之东郭墦间,之祭者,乞其余;不足,又顾而之他。(《齐人有一妻一妾章》)

参考资料:position123/Article/ShowArticle?ArticleID=1059

6. 在文言文中,“于”字有那些解释

于 #yú

【释义】 ①在:生于某年|位于阴山脚下。②到:于今十年|光荣归于党。③对;对于:于己无益|于人有害|忠于职守。④自;从:出于自愿|青出于蓝|取之于民。⑤向:求教于人。⑥被:见笑于人|敌军败于我军。⑦给:强加于人|献身于祖国|造福于人民。⑧比:重于泰山,轻于鸿毛|霜叶红于二月花。

【于是】 #yúshì 表示两件事紧接着,后一事往往是由前一事引起的。

〖例句〗两个同学真诚地交换了意见,消除了隔阂,于是又成了好朋友。

===================关于这个字的更多的信息=================

于〈动〉

(象形。甲骨文字形,表示气出受阻而仍越过。本义:超过)

往;去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诗·周南·桃夭》。毛传:“于,往也。”

予惟以尔庶邦于伐殷,逋播臣。――《书·大诰》

昼尔于茅,宵尔索陶。――《诗·豳风·七月》

如;好像

《易》曰:“介于石,不终日,贞吉。”介如石焉,宁用终日,断可识矣。――《易·系辞下》

又如:于何(如何)

于 ;介

引进动作、行为的时间、处所,意义相当于“在”、“到”或“在…方面(上、中)”

捐金于野。――《后汉书·列女传》

成于机杼。

射于家

于yú

⒈介词。

①引出动作的处所、时间和对象,义同"在"、"到"、"从"、"给"、"向"、"对"等:生~北京。光荣归~人民。~此向前。己所不欲,勿施~人。请教~人。~民有益。~国有

利。严~律己。

②用在形容词后〈表〉比较,义同"过":大~。重~。高~。人浮~事。

③用在动词后〈表〉被动:见笑~大方。

④自,由:来~民间。出~自觉。

吰???呵酳?????嗢氺?磾?坛轊串?雟?哷亲?????????呰???摧???亯?????怀?澡??吒??驼??各皯??燚亯???磾咳熌??缃?各?酉翧?各??皯綷汴???綷??咛?????澖???

酳亰?鋖?煪锽?哷亲?镹?????譳??聦??各矐?吵??澖??酳亰?鋖?钮??鍿憯??缇??魔?澏?緛?皯轊???魔鍷???吰粑?镠酳??鋖?咚呈吵?亰枙礛?周??喤??粑?镪?吸?

于xū 1.见"于嗟"、"于咨"。

于wū 1.鸟名。参见"于鹊"。 2.叹词。

吰???呵酳?????嗢氺?磾?坛轊串?雟?哷亲?????????呰???摧???亯?????怀?澡??吒??驼??各皯??燚亯???磾咳熌??缃?各?酉翧?各??皯綷汴???綷??咛?????澖???

酳亰?鋖?煪锽?哷亲?镹?????譳??聦??各矐?吵??澖??酳亰?鋖?钮??鍿憯??缇??魔?澏?緛?皯轊???魔鍷???吰粑?镠酳??鋖?咚呈吵?亰枙礛?周??喤??粑?镪?吸?

于xū 1.见"于嗟"、"于咨"。

于yú

⒈介词。

①引出动作的处所、时间和对象,义同"在"、"到"、"从"、"给"、"向"、"对"等:生~北京。光荣归~人民。~此向前。己所不欲,勿施~人。请教~人。~民有益。~国有

利。严~律己。

②用在形容词后〈表〉比较,义同"过":大~。重~。高~。人浮~事。

③用在动词后〈表〉被动:见笑~大方。

④自,由:来~民间。出~自觉。

晓来一朵烟波上,似画真妃出浴时 的作者是谁

“晓来一朵烟波上,似画真妃出浴时 ”来自北宋杜衍写的《莲花》诗中,全诗如下:

《莲花》

凿破苍苔作小池,芰荷分得绿差差。

晓来一朵烟波上,似画真妃出浴时。

译文:

我凿破青色的苔藓挖了个小池,池上菱荷碧绿高低参差;清晨水气弥漫的池面上,只见一朵水灵灵的荷花亭亭玉立。微风里摇曳多姿,散发着淡淡的幽香,恰似那杨贵妃从华清池浴罢缓步走出之时。

作者简介:

杜衍(978-1057),字世昌,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大中祥符元年(1008)进士,历仕州郡,官至御史中丞,枢密使。庆历间与韩琦、范仲淹共行新政,遭阻抑,为相百日而罢。以太子少师致仕,封祁国公。卒谥“正献”。善作花草诗。

相关阅读

  • 泰迪狗作文300字
  • 初中写秋天的优秀作文600字
  • 三阴三阳(三阴三阳位置图解)
  • 东西伯利亚山地(东西伯利亚山地最高峰)
  • 武则天活了多少岁(武则天活了多少岁在位几年)
  • 危栏(危栏的危)
  • 奇妙的望远镜作文
  • 锁骨发怎么扎好看(锁骨发怎么扎好看 直发)
  • 梦见妈妈生病,梦见妈妈生病了哭的很伤心
  • 标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