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布衣,青衿分别指的是什么人?
青衿:1.青色交领的深衣。周朝学子和北齐、北周、隋唐、两宋国子生的常服。
《诗·郑风·子衿》“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毛 传:“青衿,青领也。学子之所服。”[2]
北周庾信 《谢赵王赉息丝布启》:“青衿宜袭,书生无废学之诗;春服既成,童子得雩沂之舞。”
《新唐书·礼乐志九》:“其日,銮驾将至,先置之官就门外位,学生俱青衿服,入就位。”
《儒林外史》第四四回:“蒙前任大宗师考补博士弟子员。这领青衿不为希罕,却喜小侄的文章前三天满城都传遍了。”
2.借指学子。
明 清 亦指秀才。《魏书·逸士传·李谧》:“方欲训彼青衿,宣扬坟典。”
唐 杨炯 《大唐益州大都督府新都县学先圣庙堂碑文》:“绛帐语道,青衿质疑。”
《幼学琼林》衣服篇:“布衣即白丁之谓,青衿乃生员之称”。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如是我闻四》:“身列青衿,败检酿命。”自注:“科举时称秀才为青衿。”
康有为 《大同书》甲部第一章:“ 明 以来之文臣不为公侯,必待艰难考试乃得青衿。”
3.有时亦借代普通读书人或学有所成但未得其位的文士。
4.穿青色衣服的人。多指青少年。
宋 苏轼 《坤城节集英殿宴教坊词·放小儿队》:“青衿旅进,虽末技而毕陈;黄屋天临,知下情之无壅。”
布衣:“布衣”原指穿麻布衣服的人,后来成为一般平民的代称,其中包括农民、手工业者及没有官爵的地主。
“布衣”可以指百姓,也可以指没有做官的读书人。
古诗中布衣指的是什么
问题一:古诗文中布衣指代什么 布衣
指代平民
布衣,麻布衣服,借指平民。古代平民不能衣锦绣,多穿布衣。
问题二:古诗文中汗青指代 桑梓指代 须眉指代 巾帼指代 布衣指代 汗青 (hànqīng): 古代在竹简上书写,先以火烤竹去湿,再刮去竹青部分,以便于书写和防蛀,称为汗青,因此后世把著作完成叫做汗青 也用汗青借指史册 你问的是“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汗青是什么意思吗?在这首诗中汗青就是史册的意思。
桑梓:“桑梓之地,父母之邦” 桑梓构想于1998年形成,原引于《儒林外史之范进中举》典故中。 桑梓指的是房前屋后的桑树和梓树,后被引喻成家乡。
须眉 须眉就是胡子和眉毛,都是男子的特征所在。《汉书・张良传》有“年皆八十有余,须眉皓白,衣冠甚伟。”的说法。借指男子,《红楼梦》:“我堂堂须眉,诚不若裙钗。”后来的人就把男子比作“须眉”了。
巾帼 “巾帼不让须眉”中”巾帼” 帼,妇女头发上的饰物。巾帼,妇女的头巾和头发上的装饰物。诸葛亮派人给司马魏送去巾帼,意谓司马懿如同妇人。后以“巾帼”为妇女的代称。
布衣 《盐铁论》中说:“古代普通人要到八九十岁才能穿丝绸衣服,在这以前,只能穿麻衣。”所以老百姓称为布衣。 阅读古文甚至近来作品时,都可碰到“布衣”一词。“布衣”指平民百姓的最普通的廉价衣服;“布衣蔬食”常形容生活俭朴;“布衣百姓”干脆指广大劳苦大众了。
请采纳。
问题三:布衣指的什么人 阅读古文甚至近来作品时,都可碰到“布衣”一词。“布衣”指平民百姓的最普通的廉价衣服;“布衣蔬食”常形容生活俭朴;“布衣百姓”干脆指广大劳苦大众了,布制的衣服,借指平民。古代“布”指麻葛之类的织物,“帛”指丝织品。富贵人家穿绫罗绸缎与丝绵织物,平民穿麻、葛织物。今人说的“布”,是指棉布,棉花是南宋时才从外城传入中原。后也以布衣称没有做官的读书人
古诗文中汗青、桑梓、须眉、巾帼、布衣分别指代什么
汗青——古代的书。古代用竹片写字成书,在写之前,要将青竹用或烤,将水分烘干,这一过程,竹子表面会析出水珠,故称“汗青”。
桑梓——家乡。因为古代宅旁常栽的树,是梓和桑。
须眉——胡须和眉毛,借指男子汉,大丈夫。
巾帼——古代妇女配戴的头巾和发饰,后借指具有男子汉气慨的女子。
布衣是什么意思
布衣的意思是:布制的衣服。
【词语】:布衣
【拼音】:bù yī
一、布衣的基本释义:
指平民百姓的最普通的廉价衣服。
二、布衣的引证解释:
平民。
三国蜀汉 诸葛亮《前出师表》:“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
白话释义:我本来是平民,在南阳务农亲耕。
三、布衣的用法示例:
1、老军长离休后自愿回到山乡,过着布衣蔬食的生活。
2、他一生粗茶淡饭,睡硬板床,穿粗布衣,生活极为简朴。
扩展资料
布衣的近义词:平民
【词语】:平民
【拼音】:píng mín
【释义】:普通老百姓。
示例:
1、平民百姓有自己的忧愁,有权有势者也有他的烦恼。
2、平民百姓对达官贵人常常是侧目而视。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布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