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三家分晋哪三家
三家分晋之中的“三家”指的是韩、赵、魏。
三家分晋,指晋国被韩、赵、魏三家瓜分的事件。从公元前633年晋文公作三军设六卿起,六卿一直把握着晋国的军政大权。到晋平公时,韩、赵、魏、智、范、中行氏六卿相互倾轧。
后来赵把范、中行氏灭掉后,公元前453年又联合韩﹑魏灭掉了智氏,晋国公室名存实亡。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命韩虔﹑赵籍﹑魏斯为诸侯。到公元前376年,魏武侯﹑韩哀侯﹑赵敬侯瓜分了晋国公室。
扩展资料:
韩、赵、魏是如何把强大的晋国给分走的
西周时期武王建国之后,派了自己的姬姓子孙,去晋国治理这个国家的。但是,在春秋末年,晋国出现了小宗杀大宗的事情,导致了姬姓子孙锐减。
什么是小宗杀大宗,可以这样理解,晋国的晋公这个爵位,应该有嫡出的长子继承,这个能继承长子的人,就被称为大宗。
相反,哪些小老婆生的孩子,没有权利继承公位的人被称为小宗。可是,到了春秋末年,小宗把大宗给杀了。小宗夺了晋公位之后,就对大宗实施了屠杀,导致了晋国姬姓子弟减少了。这时候的晋国还需要人把守,但是,姬姓人手不够,所以,只能从其他异性当中来选取了。
其中智家,韩家,赵家,魏家还有一些异姓,开始掌握了晋国的军权。
后来随着姬姓公爵的没落,实权就跑到了智家,韩家,赵家,魏家的手中。这四家之中,又属智家的势力最大。
所以,智家的主人智伯就开始欺负人了。为了扩大自己的地盘,他开始向韩家,赵家和魏家索要土地。
智伯先给最弱小的韩家的主人韩康子,索要土地。韩康子很害怕,他就找到了自己的管家,给他商量,智伯来索要土地了,我们给不给?
这个管家还是有一些水平的,他告诉韩康子,智伯家的势力太大了,我们不给他,他肯定会来打我们的,我们又打不过他们,所以,还不如把土地给了他。
管家还告诉韩康子,智伯既然给我们要了土地,他也会给魏家和赵家要的,若是他们有不给的,他们之间肯定会发生战争,到时候我们静观其变,再做打算。
韩康子答应把地给了智伯。智伯又开始去给魏家的主人魏桓子去索要土地,魏桓子也找了自己的管家商议。
他们决定也要给,因他们的力量没有人家智家大,他们给地的想法和韩康子一样,就是静观其变。
智伯没想到这么容易就要了两大块土地,所以,他得意了。当他给赵家要地的时候,他就直接指明了,我要你们赵家哪块哪块地。问赵家的主人赵襄子给不给?
赵家的实力仅仅比智伯家差一点。所以,赵襄子决定不给。然后,两家就开始准备打仗了。
智伯找到了韩康子和魏桓子告诉他们两个,一起和自己出兵,等把赵家给灭了,他们三个人把赵给平分了。就这样三家出兵来灭赵了,赵家苦苦支撑了三年,战争打的异常的艰难。
就在这个关键时刻,智伯看到赵襄子家门外有一条大河,也就是说这个仗不用打了,直接把河水灌到赵家,他们将会不战自灭。
赵家的城墙快被水泡塌了,这时候智伯洋洋得意地说,我没记错的话,你们韩家和魏家门口前也有一条河吧。言外之意就是想灭他们的时候也用这种办法。
韩康子和魏桓子吓出了一头汗,这可如何是好。恰在此时,赵家的管家来找韩康子和魏桓子了。
他看出了韩康子和魏桓子的担忧,并且告诉他们,我们赵家马上就顶不住了,若是我们赵家亡了,下面就该轮到你们了。
若是你们不想被灭,就和我们联合把智伯给灭了。三人一商议,说干就干。他们趁着智伯睡觉的时候,把淹赵家的河水改了道,直接去淹智伯家去了。
在智伯家被淹的时候,韩康子和魏桓子率领着自己的军队也杀了过去,最后智伯被杀,赵家的困局也就被解了。
胜利的韩、赵、魏三家就把智家给分了,然后,分了智家之后,没多久,他们就向周天子上报,自己也要建立独立的国家。
周天子最后被迫同意,这就是韩国,赵国和魏国的形成。历史学家往往把韩、赵、魏分晋,当作是春秋时代的结束,战国时期的开始。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三家分晋
春秋战国时期,三家分晋都是哪三家?
三家分晋是指东周时代,韩、赵、魏等氏族纷纷独立建国、致使晋解体的事件。因此韩、赵、魏三国又被合称为“三晋”,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周天子始封三家为诸侯国。司马光的编年体史书《资治通鉴》的记载就从这一事件开始:“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初命晋大夫魏斯、赵籍、韩虔为诸侯……”,作为春秋与战国的分界。
晋无公族
周代各诸侯国通常都将公室子孙分封为大夫,各家大夫都有封地,以血缘关系作为公室的屏卫。而晋国骊姬之乱时,晋献公却逐杀诸公子,从此晋国不再分封公子、公孙为大夫,史称“晋无公族”。到晋成公时以“宦卿之适子而为之田,以为公族”,赵盾又将各家异姓大夫代为公族,晋公室的力量由此衰微,独立意识渐强的异姓卿大夫力量兴起。
六卿
晋文公、晋襄公时,狐氏、赵氏、先氏、郤氏、胥氏等氏族颇有权势,以后又有韩氏、魏氏、栾氏、范氏、荀氏等强大世族。春秋中期以后,十余家卿大夫控制晋国政局。经过激烈兼并,到春秋晚期只剩下赵、魏、韩、范、智、中行氏六家,称为“晋国六卿”。
三家灭智
春秋末期,范氏、中行氏两大夫被灭,晋国只剩下智、赵、韩、魏四家,其中以智氏最强。担任正卿的智伯荀瑶恃强向韩康子、魏桓子索得土地,在向赵襄子索地遭拒后,于周贞定王十四年(前455年)攻打赵氏,并胁迫韩、魏两家出兵合围。赵襄子退居晋阳固守。智伯围困晋阳两年,而不能下,引晋水淹灌晋阳城。危急中,赵襄子派张孟谈说服韩、魏两家倒戈,放水倒灌智伯军营,大破智伯军,擒杀智伯。十六年(前453年),三家尽灭智氏宗族,瓜分其地,是为晋阳之战。此战为日后“三家分晋”奠定了基础。
三家分晋
周考王七年(前434年),晋哀公死,晋幽公即位。韩、赵、魏瓜分晋国剩余土地,只有绛与曲沃两地留给晋幽公。从此韩、赵、魏称为三晋。
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由周天子封魏斯、赵籍、韩虔为诸侯,是为三家分晋,与晋侯并列。此即《资治通鉴》中春秋时代与战国时代的分界点。
周显王二十年(前349年),韩、赵二家瓜分晋后悼公残余的食邑,晋国彻底灭亡。
哪三家瓜分晋国?
三家分晋是指中国春秋末年,晋国被韩、赵、魏三家瓜 三家分晋的事件.
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周威烈王封三家为诸侯.司马光的编年体史书《资治通鉴》的记载就从这一事件开始:“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初命晋大夫魏斯、赵籍、韩虔为诸侯……”,作为春秋与战国的分界. 前376年,韩、赵、魏废晋静公,将晋公室剩余土地全部瓜分.因此韩、赵、魏三国又被合称为“三晋”.三家分晋是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事件.它是中国奴隶社会瓦解,封建社会确定的标志.
“三家分晋”的“三家”,是哪三个国家?
“三家分晋”的“三家”,是指韩,赵,魏。春秋战国时期,晋国被韩,赵,魏三个国家给瓜分了。所以后期他们说三家分晋是指这三个国家将当时的晋国给瓜分。
一、晋国政治腐败
在春秋战国时期,晋国其实是一个非常强大的国家,当时晋国的政治非常的严明,并且当时百姓过的非常的安居乐业。他们的地区也是属于一个土地肥沃的地区,所以他们整个国家的治理也是非常的优秀,但是当时的黄士晋献公为了防止自己的皇室血统被混淆。出现争夺皇位的事件的爆发,所以他直接设立了一项政策。除了。位继承人之外,所有其他的皇子都必须送到其他国家去生长。所以当时大部分的皇室儿女都放在了其他国家。生长,所以他们对于自己的国家其实是不熟悉的这样一个手段。很大程度上克制了皇室夺嫡的现象。
二、只想到好处,未想到弊端
但是这样的措施在某一种程度上还是有弊端的,这样就使得当时晋国。外卿干权非常的严重,各种外姓大臣直接掌握了皇室政权。晋国当时掀起了七年之久的六卿干政,他们直接藐视皇室的权威。当时的六斤抢夺政权,搜刮百姓,他们大量的希望自己的麾下有大量的百姓,但是他们当时其实对待百姓是非常残暴的。这就造成了许多的百姓在当时生活是非常民不聊生的。六亲夺权之后,当时的韩,赵,魏,三个国家就联合制式直接灭掉了其他三个卿,最后只剩下了韩,赵,魏,而韩,赵,魏将晋国瓜分之后,就形成了三个国家。
并且其实这一举动在当时的历史意义来说是非常有必要的,因为他们属于。平民阶级,而当时奴隶制度当中等级制度是非常森严的,而他们六个人直接突破了当时奴隶制度当中等级的划分。使当时晋国的奴隶制度名存实亡,对于当时中国历史的进步还是有一定的进步意义。但是后来周天子也直接承认了他们三个国家的。在中原的地位,所以这三个国家,韩,赵,魏也就成为了当时春秋战国时期三个鼎盛的国家。
历史上“三家分晋”是指哪三家?
“三家分晋”中的三家分别是指韩、赵、魏。众所周知,中国在历史上曾经有过一段名为“春秋战国”的历史时期,而这其中的“春秋”与“战国”便就是以“三家分晋”这一历史事件作为时间分水岭。
春秋时期,天下诸侯国数量众多,其中像齐、宋、楚等实力较为强大的诸侯国竞相争夺中原霸主之位。在这一社会形势之下诞生了“春秋五霸”,晋文公便就是其中之一。晋国竟然得以称霸,这就表明这个诸侯国的实力是非常强大的。拥有称霸实力的晋国后来之所以会落得被瓜分的结局则也需从晋文公统治时期开始说起。
因“骊姬之乱”的发生而在外流亡长达十九年的晋文公于前636年返回晋国并登上王位。之后他为了促进晋国国力发展,对内采取了诸多改革措施。其中在军事方面,晋文公于前633年设立了“三军”(中军、上军、下军),后又于前629年改为“五军”。而在三军制度之下,每军又都各设有一名将、佐,也就是三军共有六名将、佐。这六人即为“六卿”,其中中军将为正卿。
晋国六卿手握兵权,掌管政务,可以说是掌握着晋国的军政大权。且这六卿还是以世袭的方式进行人员更换,这便意味着相关世族得以一直执政。这其中所涉及到的世族大家原先有智氏、韩氏、赵氏、魏氏、先氏等十一个世族,后发展至晋平公时期这些世族因相互争斗、兼并而仅剩赵、魏、韩、范、智、中行氏这六家。而后,这其中的范氏与中行氏也遭遇吞灭,晋国六卿只余四家,其中智氏最为强大。
春秋晚期,执掌晋国大权的智伯仗势欺人向其余三家索要封邑,其中韩、魏两家因忌惮其势力乖乖献出封邑,而赵家则不愿将自家封邑拱手让人。于是,智氏便联合韩、魏对赵发动攻伐,结果临近获胜之时韩、魏却临阵倒戈,智氏因此遭到反杀。之后,智氏因战败而遭遇瓜分,晋国自此为韩、赵、魏三家所控。前438年,晋幽公成为晋国国君,而韩、赵、魏三家则趁机瓜分晋国土地,晋幽公因此只得绛与曲沃两地。自这之后,韩、赵、魏三家便称“三晋”。而待前375年,晋国国君仅剩的一点土地也遭遇韩、赵、魏三家的瓜分,晋国彻底走向灭亡。
三家分晋是哪三家?
三家分晋是指春秋末年,晋国被韩、赵、魏三家瓜分的事件。
公元前5世纪,原是晋国卿大夫的赵、魏、韩三个大家族,架空了国君的权力,实际上等于瓜分了晋国的大权。应赵、魏、韩三家的要求,早已形同虚设的周王朝,终于在公元前403年,正式承认并册封赵、魏、韩三家为诸侯。
赵国国君赵鞅立赵无恤为赵家继承人后,赵鞅经常亲自教导他。几年后晋国四卿中实力最强的智氏,联合赵氏攻打郑国。攻破了郑国好几个城池,并举行了盛大的庆功宴。赵无恤随智伯出征伐郑回来后,没过几年,父亲赵鞅便应病去世,无恤继任为赵氏的族长,而晋国的正卿职位,则改由智伯担任。继任族长的无恤,上任后的第一件事,便是用巧计占领了代国。赵无恤上任后的第四年,智伯联合赵、魏、韩三家,私自瓜分了以被灭掉的范氏和中行氏两家的封地。晋国国君大怒,打算请齐、鲁两国出兵灭掉四卿,让自己夺回权力。但这个计划很快被智伯知道,于是他联合三卿打跑了国君晋出公,扶立了新的国君。从此,智伯掌控了晋国的全部国政。智伯野心越来越大,让三卿都拿出一万户封献给智国。韩、魏两国都献出了一万户封,而赵没有献。智伯大怒,水淹晋阳,而韩、魏叛变,始智军大乱,智伯战亡。
智伯被杀后,韩、魏、赵共同瓜分了智氏,逐步形成了三家分晋的局面。
水淹晋阳50年后,也就是公元前403年,晋国由此变成小国,反倒要去朝拜赵、魏、韩三个新诸侯。公元前376年三国终于废了晋静公,晋国从此灭亡。中国进入了天下混战的战国时代。
“三家分晋”成为了中国春秋时代和战国时代的分界点。同时也标志着新兴地主阶级登上历史舞台,推动了封建制度的确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