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诗意春秋044|於铄王师,遵养时晦
鲁宣公十二年,公元前597年,楚国伐郑,楚庄王发兵包围了郑国都城。这年夏天六月,晋国派出军队救郑。
晋国这次救郑,三军全部出动:荀林父率领中军,先縠为副帅;士会率领上军,郤克作为副帅;赵朔率领下军,栾书为副帅。赵括、赵婴齐担任中军大夫,巩朔、韩穿担任上军大夫,荀首、赵同担任下军大夫。韩厥担任司马。
但是,晋军刚到黄河,还没见着楚军,郑国已经和楚国讲和了。围绕是否继续进军的问题,晋军将领展开了激烈争论,《左传》作了详细的记述。
荀林父是想撤军回去的,他说:“既然救郑已经没有意义,继续进军空使百姓劳动,等楚军回去以后我们再出兵进攻郑国吧。”攻郑的理由是郑国这次背晋而与楚讲和。
士会同意荀林父的意见,说:“对。用兵之道,择机而动。凡是德行、刑罚、政令、事务、典则、礼仪合乎常道的国家,是难以征服的,不能征讨这样的国家。楚国讨伐郑国,怒其二而哀其卑,既怒其三心二意,贰于楚而亲晋国,但又可怜郑国卑下地向楚国求和,因此,郑国背叛就讨伐他,郑国顺服就赦免他,楚国的德行、刑罚都树立了。讨伐背叛,这是刑罚;安抚顺服,这是德行,这二者树立起来了。楚国去年伐陈国,如今又伐郑国,百姓没有怨气,说明楚之政合于常道。楚军出兵,国内商贩、农民、工匠、店主并没有因此废时失业,步兵车兵关系和睦,说明楚国事务互不相犯。蒍敖做楚国的令尹,制定适合楚国的法令,军事政务不必等待命令而完备,说明楚国运用合适的典则。楚国国君选拔人材,同姓中选择亲近的支系,异姓中选择世代旧臣,提拔不遗漏有德行的人,赏赐不遣漏有功劳的人。对老人有优待,对旅客有赏赐。君子和小人,各有规定的服饰。对尊贵的有一定的礼节示以尊重,对低贱的有一定的等级示以威严。这就是礼节没有不顺的了。德行树立,刑罚施行,政事成就,事务合时,典则执行,礼节顺当,楚国五者都完备了,怎么能抵挡楚国?见可而进,知难而退,军之善政也。兼并衰弱的国家,进攻昏暗的国家,这是用兵的策略。您先整顿军队、准备武备吧!还有弱小而昏暗的国家要讨伐,为什么一定要进攻楚国?仲虺说:‘取乱侮亡。’攻取内乱之国,欺侮可以灭亡之国。说的就是兼并衰弱。《汋》这首诗说:‘於铄王师,遵养时晦。’《武》这首诗说:‘无竞惟烈。’”
先縠说:“不行。晋国所以能称霸诸侯,是由于军队勇敢、臣下得力。现在失去了诸侯,不能说是得力;有了敌人不去追逐,不能说是勇敢。由于我们而丢掉霸主的地位,不如去死。而且军队出动,听到敌人强大就退却,这不是大丈夫。受命为军队主帅,而做出了不是大丈夫所做的事,你们能做到,我做不到。”说完,就带领中军副帅所属军队渡过了黄河。
“於铄王师,遵养时晦”是现存《诗经·周颂·酌》中的一句,“汋”亦作“酌”,全诗是:
於:叹词,此处有赞美意;铄:通“烁”,光明、辉煌;王师:王朝的军队,“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遵:率领;养:攻取;时:是;晦:晦冥,黑暗,借指昏聩的商纣王。纯:大;熙:兴,光明;是用:是以,因此;介:助。龙:借为“宠”,荣,荣幸;蹻蹻:勇武之貌;造:诣,到。载:乃;用:以;有嗣:有司,官之通称;实:是;尔:指周武王;公:通“功”,事业。允:信。
一般认为,这首诗是武王战胜商纣王、建立丰功伟业的赞歌。这首诗的大意是:
“无竞惟烈”是现存《诗经·周颂·武》中的一句,全诗是:
於:叹词;皇:大,光耀;竞:争,比;烈:功业。允:信然;文:文德。克:能;厥:其,指周文王。嗣:后嗣;武:指周武王。遏:制止;刘:杀戮;耆:致,做到;尔:指周武王。
这首诗的大意是:
士会引用“於铄王师,遵养时晦”、“无竞惟烈”两句诗,旨在说明晋国应当修德、刑、政、事、典、礼,只有强大了,才能天下无敌,到时必然能够战胜楚国。
果然,因为先縠不服,自己率领军队流过黄河。韩厥怕先縠兵败,谁都脱不了干系,就劝荀林父率领全军也渡过了黄河。
“夏六月乙卯,晋荀林父帅师及楚子战于邲,晋师败绩。”晋军、楚军最终在邲交火,晋军战败。《左传》对这次战役记载的很详细,最后说:这次战役,实际上是郑国的石制把楚军引进来的,企图分割郑国,一半给楚国,一半立公子鱼臣为国君,他自己好专权。七月二十九日,郑国人杀死了鱼臣和石制。对于这件事,“君子”评论说:“史佚所谓‘不要依仗动乱’,说的就是这一类人。《诗》说:‘乱离瘼矣,爰其适归。’这是归罪于靠动乱来谋私利的人吧!”石制是郑国大夫,字子服。
“乱离瘼矣,爰其适归”是现存《诗经·小雅·四月》中的一句,全诗是:
这首诗中的“乱离瘼矣,爰其适归”本来是“何处是我们的归宿”的意思,君子引此诗,则表达了另外一种意思,也就是因为石制想卖国,晋、楚 两个大国大打了一仗,还给郑国人带来了灾难,该归罪于谁?当然是归罪于那些靠混乱而想从中谋私利的人了。
【本文是读书笔记。参考书目:中华书局“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丛书”,《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诗经》】
遵养时晦的读音,是什么意思?词语解释及出处
拼 音: zūn yǎng shí huì
释 义: 遵:遵循,按照;时:时势;晦:隐藏。原为颂扬周武王顺应时势,退守待时。后多指暂时隐居,等待时机。
出 处: 《诗经・周颂・酌》:“于铄王师,遵养时晦。”
示 例: 段祺瑞经了此险,越发杜门谢客,~,连几个围棋好友,也不甚往来了。蔡东藩、许父《民国通俗演义》第五十一回
遵养时晦出自何方?
出自诗经.周颂,酌:於铄王师,遵养时晦.意思是暂时隐居起来,以待时机
大雅·生民原文_翻译及赏析
厥初生民,时维姜嫄。生民如何?克禋克祀,以弗无子。履帝武敏歆,攸介攸止,载震载夙。载生载育,时维后稷。诞弥厥月,先生如达。不坼不副,无菑无害,以赫厥灵。上帝不宁,不康禋祀,居然生子。诞寘之隘巷,牛羊腓字之。诞寘之平林,会伐平林。诞寘之寒冰,鸟覆翼之。鸟乃去矣,后稷呱矣。实覃实訏,厥声载路。诞实匍匐,克岐克嶷,以就口食。蓺之荏菽,荏菽旆旆。禾役穟穟,麻麦幪幪,瓜瓞唪唪。诞后稷之穑,有相之道。茀厥丰草,种之黄茂。实方实苞,实种实褎。实发实秀,实坚实好。实颖实栗,即有邰家室。诞降嘉种,维秬维秠,维穈维芑。恒之秬秠,是获是亩。恒之穈芑,是任是负,以归肇祀。诞我祀如何?或舂或揄,或簸或蹂。释之叟叟,烝之浮浮。载谋载惟,取萧祭脂。取羝以軷,载燔载烈,以兴嗣岁。昂盛于豆,于豆于登,其香始升。上帝居歆,胡臭亶时。后稷肇祀,庶无罪悔,以迄于今。——先秦·佚名《大雅·生民》 大雅·生民
先秦 : 佚名
厥初生民,时维姜嫄。生民如何?克禋克祀,以弗无子。履帝武敏歆,攸介攸止,载震载夙。载生载育,时维后稷。
诞弥厥月,先生如达。不坼不副,无菑无害,以赫厥灵。上帝不宁,不康禋祀,居然生子。
诞寘之隘巷,牛羊腓字之。诞寘之平林,会伐平林。诞寘之寒冰,鸟覆翼之。鸟乃去矣,后稷呱矣。实覃实訏,厥声载路。
诞实匍匐,克岐克嶷,以就口食。蓺之荏菽,荏菽旆旆。禾役穟穟,麻麦幪幪,瓜瓞唪唪。
诞后稷之穑,有相之道。茀厥丰草,种之黄茂。实方实苞,实种实褎。实发实秀,实坚实好。实颖实栗,即有邰家室。
诞降嘉种,维秬维秠,维穈维芑。恒之秬秠,是获是亩。恒之穈芑,是任是负,以归肇祀。
诞我祀如何?或舂或揄,或簸或蹂。释之叟叟,烝之浮浮。载谋载惟,取萧祭脂。取羝以軷,载燔载烈,以兴嗣岁。
诗经 , 咏史 , 赞美写人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当初先民生下来,是因姜嫄能产子。如何生下先民来?祷告神灵祭天帝,祈求生子免无嗣。踩着上帝拇趾印,神灵佑护总吉利。胎儿时动时静止,一朝生下勤养育,孩子就是周后稷。
怀胎十月产期满,头胎分娩很顺当。产门不破也不裂,安全无患体健康,已然显出大灵光。上帝心中告安慰,全心全意来祭享,庆幸果然生儿郎。
新生婴儿弃小巷,爱护喂养牛羊至。再将婴儿扔林中,遇上樵夫被救起。又置婴儿寒冰上,大鸟暖他覆翅翼。大鸟终于飞去了,后稷这才哇哇啼。哭声又长又洪亮,声满道路强有力。
后稷很会四处爬,又懂事来又聪明,觅食吃饱有本领。不久就能种大豆,大豆一片茁壮生。种了禾粟嫩苗青,麻麦长得多旺盛,瓜儿累累果实成。
后稷耕田又种地,辨明土质有法道。茂密杂草全除去,挑选嘉禾播种好。不久吐芽出新苗,禾苗细细往上冒,拔节抽穗又结实;谷粒饱满质量高,禾穗沉沉收成好,颐养家室是个宝。
上天关怀赐良种:秬子秠子既都见,红米白米也都全。秬子秠子遍地生,收割堆垛忙得欢。红米白米遍地生,扛着背着运仓满,忙完农活祭祖先。
祭祀先祖怎个样?有舂谷也有舀米,有簸粮也有筛糠。沙沙淘米声音闹,蒸饭喷香热气扬。筹备祭祀来谋划,香蒿牛脂燃芬芳。大肥公羊剥了皮,又烧又烤供神享,祈求来年更丰穰。
祭品装在碗盘中,木碗瓦盆派用场,香气升腾满厅堂。上帝因此来受享,饭菜滋味实在香。后稷始创祭享礼,祈神佑护祸莫降,至今仍是这个样。
鉴赏
中国传统诗歌源远流长,但以叙事为主的史诗却一向不发达,因此《诗经》中为数不多的几篇具有史诗性质的作品,便受到今人的充分关注。《大雅·生民》就是这样的作品。
此诗带有浓重的传说成分,而对农业生产的详细描写,也反映出当时农业已同畜牧业分离而完成了第一次社会大分工的事实。
诗共八章,每章或十句或八句,按十字句章与八字句章前后交替的方式构成全篇,除首尾两章外,各章皆以“诞”字领起,格式严谨。从表现手法上看,它纯用赋法,不假比兴,叙述生动详明,纪实性很强。然而从它的内容看,尽管后面几章写后稷从事农业生产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却仍不能脱去前面几章写后稷的身世所显出的神奇荒幻气氛,这无形中也使其艺术魅力大大增强。
诗的第一章写姜嫄神奇的受孕。这章最关键的一句话是“履帝武敏歆”,对这句话的解释众说纷纭,历来是笺注《诗经》的学者最感兴趣的问题之一。毛传把这句话纳入古代的高禖(古代帝王为求子所祀的禖神)祭祀仪式中去解释,云:“后稷之母(姜嫄)配高辛氏帝(帝喾)焉。……古者必立郊禖焉,玄鸟至之日,以大牢祠于郊禖,天子亲往,后妃率九嫔御,乃礼天子所御,带以弓韣(dú),授以弓矢于郊禖之前。”也就是说高辛氏之帝率领其妃姜嫄向生殖之神高禖祈子,姜嫄踏着高辛氏的足印,亦步亦趋,施行了一道传统仪式,便感觉怀了孕,求子而得子。唐代孔颖达的疏也执此说。但汉代郑玄的笺与毛传之说不同,他主张姜嫄是踩了天帝的足迹而怀孕生子的。云:“姜嫄之生后稷如何乎?乃禋祀上帝于郊禖,以祓除其无子之疾,而得其福也。帝,上帝也;敏,拇也。……祀郊禖之时,时则有大神之迹,姜嫄履之,足不能满履其拇指之处,心体歆歆然,其左右所止住,如有人道感己者也。于是遂有身。”这样的解释表明君王的神圣裔传来自天帝,是一个神话。然在后世,郑玄的解释遭到了王充、洪迈、王夫之等人的否定。现代学者闻一多对这一问题写有《姜嫄履大人迹考》专文,认为这则神话反映的事实真相,“只是耕时与人野合而有身,后人讳言野合,则曰履人之迹,更欲神异其事,乃曰履帝迹耳”。他采纳了毛传关于高禖仪式的说法,并对之作了文化人类学的解释:“上云禋祀,下云履迹,是履迹乃祭祀仪式之一部分,疑即一种象征的舞蹈。所谓‘帝’,实即代表上帝之神尸。神尸舞于前,姜嫄尾随其后,践神尸之迹而舞,其事可乐,故曰‘履帝武敏歆’,犹言与尸伴舞而心甚悦喜也。‘攸介攸止’,‘介’,林义光读为‘愒(qí)’,息也,至确。盖舞毕而相携止息于幽闭之处,因而有孕也。”闻一多的见解是可取的。还有两点:一、足迹无非是种象征,因此像王夫之等人那样力图在虚幻和事实之间架桥似乎是徒劳的。二、象征的意义是通过仪式的摹仿来完成的,舞蹈之类都是摹仿仪式,而语言本身也可以完成象征的意义,如最初起源于祭仪的颂诗;正是由于语言的这种表现能力的扩张,神话才超越了现实,诗歌乃具有神奇的魅力。
诗的第二章、第三章写后稷的诞生与屡弃不死的灵异。后稷名弃,据《史记·周本纪》的解释,正是因为他在婴幼时曾屡遭遗弃,才得此名。此篇对他三次遭弃又三次获救的经过情形叙述十分细致。第一次,后稷被扔在小巷里,结果是牛羊跑来用乳汁喂养了他。第二次,后稷被扔进了大树林,结果正巧有樵夫来砍柴,将他救出。第三次后稷被扔在了寒冰之上,结果天上飞来只大鸟,用温暖的羽翼覆盖他温暖他。初生的婴儿经历了如此大的磨难,终于哇哇哭出了声,声音洪亮有力,回荡在整条大路上,预示着他将来会创造辉煌的业绩。那么,对于后稷遭弃这一弃子之谜,历代经史学家有许多解释。贱弃说在鲁诗中就已产生,刘向《列女传》和郑玄笺都执此说。另一较早的说法是遗腹说,首先由马融提出。此后,苏洵持难产说,朱熹持易生说,王夫之持避乱说,臧琳持早产说,胡承珙持速孕说。另外又有晚生说、怪胎说、不哭说、假死说、阴谋说等等。近世学者则多从民俗学角度出发,各倡轻男说、杀长说、宜弟说、触忌说、犯禁说等。英雄幼时蒙难是世界性的传说故事母题,一连串的被弃与获救实际上是仪式性的行为。古代各民族中常有通过弃置而对初生婴儿体质作考验或磨练的习俗,这种做法名为“暴露法”(Infantexposure),弃子传说则是这种习俗遗迹的反映,弃子神话正是为了说明一个民族的建国始祖的神圣性而创造的,诞生是担负神圣使命的英雄(具有神性)最初所必经的通过仪式,他必须在生命开始时便接受这一考验。而所有的弃子神话传说都有这么一个原型模式:一、婴幼期被遗弃;二、被援救并成长为杰出人物;三、被弃和获救都有神奇灵异性。此诗第三章中的弃子故事,自然也不例外。这一章除了叙事神奇外,笔法也可圈可点,对此前人也有所会心,孙鑛说:“不说人收,却只说鸟去,固蕴藉有致。”俞樾说:“初不言其弃之由,而卒曰‘后稷呱矣’,盖设其文于前,而著其义于后,此正古人文字之奇。”(均见陈子展《诗经直解》引)
诗的第四至第六章写后稷有开发农业生产技术的特殊禀赋,他自幼就表现出这种超卓不凡的才能,他因有功于农业而受封于邰,他种的农作物品种多、产量高、质量好,丰收之后便创立祀典。这几章包含了丰富的上古农业生产史料,其中讲到的农作物有荏菽、麻、麦子、瓜、秬、秠、麇、芑等。对植物生长周期的观察也很细致,发芽、出苗、抽穗、结实,一一都有描述。而对除杂草和播良种的重视,尤其引人注意。这说明汉民族已经开始成为以农耕为主要生产方式的民族。甲骨文中,“周”字写作“田(四格中各有一点)”,田是田地,四点像田中密植的农作物,可见汉民族的命名是与农业密切相关的。据史载,弃因善于经营农业,被帝尧举为农师,帝舜时他又被封到邰地。弃号后稷,后是君王的意思,稷则是一种著名的农作物名。周人以稷为始祖,以稷为谷神,以社稷并称作为国家的象征,这一切都表明汉民族与稷这种农作物的紧密联系。那么对于稷具体究竟是哪一种谷物的问题,唐宋人多以为稷即穄,是黍的一种,清代经学家、国小家则普遍认为就是高粱,这几乎已成定论。今人又有新说,认为它是禾的别名,也就是粟,去种皮则称小米。这几章修辞手法的多样化,使本来容易显得枯燥乏味的内容也变得跌宕有致,不流于率易。修辞格有叠字、排比等,以高密度的使用率见其特色,尤以“实……实……”格式的五句连用,最富表现力。
创作背景 这是周人叙述其民族始祖后稷事迹以祭祀之的长篇史诗。《毛诗序》:“《生民》,尊祖也。后稷生于姜嫄,文武之功起于后稷,故推以配天焉。”有女同车,颜如舜华。将翱将翔,佩玉琼琚。彼美孟姜,洵美且都。有女同行,颜如舜英。将翱将翔,佩玉将将。彼美孟姜,德音不忘。——先秦·佚名《有女同车》
有女同车
先秦 : 佚名
诗经女子于铄王师,遵养时晦。时纯熙矣,是用大介。我龙受之,蹻蹻王之造。载用有嗣,实维尔公允师。——先秦·佚名《周颂·酌》
周颂·酌
于铄王师,遵养时晦。
时纯熙矣,是用大介。
我龙受之,蹻蹻王之造。
载用有嗣,实维尔公允师。 诗经乐舞扬之水,不流束楚。终鲜兄弟,维予与女。无信人之言,人实诳女。扬之水,不流束薪。终鲜兄弟,维予二人。无信人之言,人实不信。——先秦·佚名《郑风·扬之水》
郑风·扬之水
先秦 : 佚名
诗经民谣
遵养时晦什么意思?
词目
遵养时晦
发音
zūn yǎng shí huì
释义
遵:遵循,按照;时:时势;晦:隐藏。原为颂扬周武王顺应时势,退守待时。后多指暂时隐居,等待时机。
近义词
遵时养晦
引用
《花月痕》第十四回 中奸计凌晨轻寄柬 断情根午夜独吟诗 ...月以后,天气渐凉,痴珠的病也渐渐大好了。雨槛弄花,风窗展卷, 遵养时晦 ,与古为徒,这也省却多少事。无奈谡如多情,却要接他入署... 《昭明文选》卷五十六 ...铭也。铄王师兮征荒裔,毛诗曰:於铄王师, 遵养时晦 。剿凶虐兮截海外,毛诗曰:相土烈烈,海外有截。敻其邈兮... 《全后魏文》卷四十 ...索然;兼往岁弗稔,民多饥馑,二三之际,嗟惋易兴。天道悠长,宜 遵养时晦 。愿抑赫斯,以待后日。(《魏书·楼伏连附传》)... 《全后周文》卷二 ...高氏因时放命,据有汾、漳,擅假名器,历年永久。朕以亭毒为心, 遵养时晦 ,遂敦聘好,务息黎元。而彼怀恶不悛,寻事侵轶,背言负信... 《全晋文》卷十九 ...包含隐忍,使其有地,一月潜严,足下军到,是以得风发相赴,岂非 遵养时晦 以定大事者邪?(《晋书·陶侃传》)... 《全晋文》卷八十 ...处其朝者恒惧危亡,故人士结舌,道路以目,诚贤人君子道穷数尽, 遵养时晦 之辰也。且敦为大逆之日,拘录人士,自免无路,原其私心,... 《全晋文》卷八十五 ...◇ 露拍刀铭露拍在服,威灵远振。 遵养时晦 ,曜德崇信。(《御览》三百四十六。) ... 《两晋演义》第三十七回 平大憝群臣进爵 立幼主太后临朝 ...朝者,恒惧危亡,故士人结舌,道路以目,诚贤人君子,道穷数尽, 遵养时晦 之辰也。且敦为大逆之日,拘录人士,自免无路,原其私心,... 《两晋演义》第四十回 枭首逆戡乱成功 宥元舅顾亲屈法 ...方州,倘再害宰相,莫非便使为宰相么?”诘问得妙!导复书谓:“ 遵养时晦 ,留待足下。”侃览书大笑道:“这乃遵养时贼哩。”遂驱兵... 《全三国文》卷十二·魏十 ...入寿春,凭阻淮山,敢拒王命。公躬擐甲胄,龚行天罚,玄谋庙算, 遵养时晦 。奇兵震击,而朱异摧破;神变应机,而全琮稽服;取乱攻昧... 《南北史演义》第五十回 废故主迎立广陵王 煽众兵声讨尔朱氏 ...往告广陵王,他竟说出“天何言哉”四字,才知他并非真瘖,实是“ 遵养时晦 ”的意思。彦伯返报世隆,世隆大喜,便决意改立广陵王。... 《全唐文》第08部 卷七百八 ...美颜子之行藏与我同志,称宁武愚不可及,叹蘧瑗卷而怀之,则圣人 遵养时晦 ,可谓至矣。以仲尼之德,足以塞叔孙之毁;以仲尼之仁,足... 《晋书》卷二·帝纪第二 ...入寿春,凭阻淮山,敢距王命。公躬擐甲胄,龚行天罚,玄谋庙算, 遵养时晦 。奇兵震击,而朱异摧破。神变应机,而全琮稽服。取乱攻昧... 《晋书》卷六十六·列传第三十六 ...苞含隐忍,使其有地。一月潜严,足下军到,是以得风发相赴,岂非 遵养时晦 以定大事者邪”侃省书笑曰“是乃遵养时贼也”侃既至,默将... 《晋书》卷六十七·列传第三十七 ...处其朝者恒惧危亡,故人士结舌,道路以目,诚贤人君子道穷数尽, 遵养时晦 之辰也。且敦为大逆之日,拘录人士,自免无路,原其私心,...
遵养时晦什么意思
原为颂扬周武王顺应时势,退守待时。后多指暂时隐居,等待时机。
出处唐·陈子昂《感遇》诗之十一:“浮云不足贵,遵养晦时文。”遵养时晦,汉语成语,拼音是zūnyǎngshíhuì,遵:遵循,按照;时:时势;晦:隐藏。原为颂扬周武王顺应时势,退守待时。后多指暂时隐居,等待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