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威廉二世是谁??
分类: 社会/文化
解析:
威廉二世 (又名"胡佛",或许是因为他的红脸颊外观)(c.1056年-1100年8月2日)是征服者威廉的次子,自1087年成为英格兰国王直到1100年。其势力也覆盖诺曼底,以及在苏格兰也具有影响力。但他在扩大威尔士的控制上表现并不是很成功。
虽然威廉是个具有战斗力的军人, 但是他是一个冷酷无情的统治者以及在他统治的地方只被少数人喜爱; 在盎格鲁萨克森年代史的记载, 他是"被所有的人民所痛恨". 当然,这也并不算是很出人意料。在那个年代,编年史的写作一般是由教会人士编写的,长久以来他们坚持反对胡佛。在诺尔曼传统中,威廉胡佛是很并不是很看得上盎格鲁萨克森民族和他们的文化的。(Cantor 1993, p 280)
威廉本人的性格似乎很暴躁。他以凶悍和暴烈的性格给人们留下了极深刻的印象。他终身未娶也没有私生子。他最宠幸的是兰道夫·福莱蒙巴德,他于1099年被任命为达勒姆主教。这很大程度上源于政治需要,从中可以看出这是一个重要的封建封邑。据说威廉二世是一个同性恋者。
baike.baidu/view/243585
威廉二世年轻时是否到过远东战场
威廉二世年轻时并未到过远东战场。威廉二世于1911年出生,是英国国王乔治五世的长子,1936年登基,1937年结婚。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威廉二世当时只有三岁,年纪太小,绝不可能参与战斗。此后,威廉二世有过一些领导英国军队的行程,但都是在西欧或中欧战场,而不是远东战场。1944年,威廉二世担任英国大将军,参加了登陆诺曼底的行动,但他并没有参加远东战场的任何行动。1952年,威廉二世逝世,留下了“登陆日”、“胜利纪念日”等战争记忆。他在一生中未曾参加过远东战场。
威廉二世是哪国的
威廉二世,普鲁士国王,德意志帝国末代皇帝,人称小威廉。
1888-1918年在位。小威廉青年时期深受保守的加尔文宗教的熏陶和宫廷封建贵族军官团的影响。按当时王朝习俗,他10岁接受少尉军衔证书,后又接受普鲁士黑鹰章。在军事保守集团的影响下,威廉二世崇敬他上一任皇帝威廉一世,憎恨他有自由思想的双亲——父亲腓特烈三世和母亲维多利亚公主(英女皇维多利亚的女儿)。1888年6月,祖父威廉一世和父亲腓特烈三世在100天内相继病逝,29岁的威廉便顺理成章继承皇位。
威廉二世和他的谋士们认为,向海外发展,必须建立强大的海军,以便同英国展开重新瓜分世界的决斗。他狂妄叫嚣:德国未来在海上,掌握在我们手中。在发展海军方面,梯尔皮茨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他是个天才的组织家和煽动家。1897年他当海军部长以后,为营造舰艇计划能在国会通过,进行了大量舆论宣传。
威廉二世未曾料想到的是,随着大战开始,威廉时代也就终结了。战吋德国是将军们当政。作为皇帝,威廉二世虽然名义上是德国军队的最高统帅,但他对战争毫无了解,根本没有能力掌控战争的进展,也无力用皇权平息国内军方和政界的矛盾。随着战争的进行,军队的权力逐渐压过了政界,兴登堡和鲁登道夫几乎架空皇帝,成了德国政治舞台的实际主宰者。兴登堡对皇帝还表示某种尊重,而鲁登道夫则是用命令的态度对待皇帝。
英格兰国王威廉二世的历史事迹及评价
威廉二世(William II),又名"胡佛",也许是因为他的红脸颊外观,他是征服者威廉的三子,自1087年成为英格兰国王直到1100年。其势力也覆盖诺曼底,以及在苏格兰也具有影响力。但他在扩大威尔士的控制上表现并不是非常成功。虽然威廉是个具有战斗力的军人,但是他是一个冷酷无情的统治者。威廉本人的性格似乎非常暴躁。他以凶悍和暴烈的性格给人们留下了极深刻的印象。他终身未娶也没有私生子。他最宠幸的是兰道夫·福莱蒙巴德,他于1099年被任命为达勒姆主教。这非常大程度上源于政治需要,从中可以看出这是一个重要的封建封邑。
征服者威廉的土地一分为二使得在英吉利海峡两岸都裂土分茅的贵族进退维谷。因为年轻的威廉和罗伯特生性不合,使得贵族们担心他们不可以同时取悦双方。因而非常大概因为取悦一方领主而得罪另外一方(甚至得罪双方)。当时看来仅有的解决方案莫过于在领主的旗号下再一次联合英格兰和诺曼底。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在征服者威廉同父异母的兄弟,广有势力的主教,贝也的欧多的领导下,贵族们开始反对威廉并投向罗伯特最后终于酿成了1088年反叛。而威廉凭借手中的银子和对建立更好的 *** 的许诺获得了英格兰人民的支援,击退了叛乱。罗伯特没能在英格兰重振旗鼓并从此再也没有踏上英格兰的土地。1090年,威廉二世进攻诺曼底,摧毁了罗伯特的抵抗力量并强迫他放弃了自个一部分领地。他们事后达成了一致,威廉同意帮助罗伯特恢复他在法国的失地。特别是法国的缅因省。
这样,威廉胡佛就保障了这个欧洲最强大的王国。(与撒利王朝的解体形成了鲜明对比)(撒利王朝是神圣罗马帝国法兰克尼亚王朝的别名),在英格兰境内,他也最少受封建责任的羁绊,在诺曼底,出于他的封建义务,迫使他修建了修道院并设立主教。在授权争论的年代,他在诺曼底授权的传统在没有异议的情况下被带到了英格兰,威廉借此成功地将撒利族的君主,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亨利四世逐出了教会。盎格鲁-诺曼底的皇家机构在中世纪的欧洲效率怎样已不得而知了。在当时的法国,通过地方法院传达出的国王权威具有无可匹敌的效果。而这些威严有的则是通过各级教堂的宗教仪式来体现出来的。进而通过国王的管理权和法律来统一王国。因而,威廉想要证明的是,国王在罗马教廷的谴责面前享有一定的豁免权。
决定权斗争
威廉胡佛继承了盎格鲁诺尔曼的所有权,这些都在1086年的末日审判书上详细地反映了出来。做这样的调查在当时的欧洲是不可想象的,这充分反映出威廉已完整控制了这个国家。但这并不是源于威廉本人超凡的政治手腕和超凡魅力。好景不长。1089年,威廉就失去了他的顾问和心腹,罗马教廷在诺尔曼的坎特伯雷大主教,兰法郎克。
兰法郎克去世后,大部分威廉的属地与教会产生了激烈的矛盾。他没有立即任命一个新的大主教,在这个过渡时期,他延迟分配了教会的收入,这引发了广泛的批评。最终,在1093年,就在威廉身染沉疴之时,罗马教廷任命了一位当时最伟大的神学家安塞姆为坎特伯雷大主教。这导致了君权与教权的长期斗争。与兰法郎克相比,安塞姆更加倾向于支援教皇格利高里改革。威廉和安塞姆在教会问题上分歧极大。英格兰的牧师,由于在优先居住权问题上得到了国王的帮助,并没有旗帜鲜明地支援安塞姆。1095年,威廉在北安普敦郡的罗金厄姆召集教士召开了一次 *** ,本想要罢黜安塞姆但教士们坚持应当将他送回罗马发落。1097年10月,安塞姆遭到驱逐,把在英格兰的遭遇向当时的教皇乌尔班二世做了汇报。乌尔班是一位老练变通的教皇,他并不想扩大他和君主之间的矛盾。当时日尔曼的皇帝支援一位僭立的教皇,这使得他急需得到其他君主的支援。因而,乌尔班与威廉胡佛达成协议,威廉承认乌尔班的教皇权威,而教皇则批准盎格鲁-诺尔曼教会享有特殊地位。在安塞姆流放期间,威廉获得了坎特伯雷大主教的税收。在威廉的继任者,英格兰的亨利一世掌权之前,安塞姆将一直处于流放状态。
在制约和限制诺尔曼贵族的决定权上,威廉胡佛不如其父能成功地运用武力和纪律来限制他们地行为。1095年,罗伯特·莫泊莱,诺森比亚伯爵没有出席一年三次地国王政务会,这种会议的作用在于决定政务并通过与会贵族传达政务。威廉随后带军前去征讨并击败了他。伯爵兵败逃往旋即被捕。另一个贵族,被控反叛刺瞎了双眼并去势。同年,威廉二世再次进攻威尔士但无功而返。1097年他再次进兵,还是没有成功。从1097年到1099年,他转战诺曼底确保已占领了的缅因北部地区的安全,但是他还是不可以够获得法国控制的维辛地区。在他去世之时,他正准备攻占法兰西西南部的阿基坦。
威廉与苏格兰国王马尔科姆三世之间的关系也相当紧张。他强迫苏格兰向他称臣并于1092年出兵攻占了英格兰于苏格兰边界城镇卡莱尔和坎布里亚,1093年11月13日,在阿尔维克战斗中,马尔科姆和他的儿子被残杀。马尔科姆死后,威廉得以在非常大程度上影响苏格兰地王位继承。他有力地支援了埃德加王子驱逐马尔科姆三世的兄弟唐纳德·本恩,并扶持自个的外甥(也叫埃德加)继承了王位。新继位的埃德加一世,1097年到1107年在位,由于威廉胡佛的支援才得以继位,因而对他感恩戴德。
1096年,威廉的哥哥罗贝尔二世·柯索斯参加了第一次十字军东征。他需要金钱去提供这冒险活动的资金所以他向威廉抵押他的公国以换取10,000马克的付款;等于威廉的整年税收的四分之一。为展示由征服者开始、有力的诺曼税收,威廉征收一个特别,繁重,和更怨声载道的税款,于全英格兰以筹集金钱。接着,在罗贝尔二世·柯索斯不在管理国家下,威廉以摄政王身份统治诺曼地-----在1100年九月,威廉死去一个月后,罗贝尔才回到诺曼地。
二世朝政
威廉胡佛并不尊重教会;最热烈反对他的人都是神父等神职人员。11-12世纪英国历史学家埃德玛 叙述威廉胡佛试图说服犹太人改变信仰,或试图使犹太人重新信奉犹太教的两件事件;事变插曲易发生的;伴随而来的矛盾愈演愈烈。在和坎特伯雷大主教安塞姆的争吵中,威廉声言,昨天他"就非常恨他(坎特伯雷主教),今天他更恨他,明天和将来,对他的仇恨将与日俱增。"
梅尔斯伯里的威廉形容威廉胡佛的朝廷,依照他的说法,充斥着穿着奢靡衣服,脚着花哨鞋子,柔腔柔调的青年男子,根据记载,这样的同性恋和 *** 者是威廉胡佛朝中最受宠爱的人。令人满意的是当英格兰的亨利一世继位后,他的第一个行动就是下令让他国内那些长发男人剪发。
不寻常死亡
威廉胡佛最让人回忆深刻的大概是他在新森林打猎时的意外死亡。他被一箭穿心而射杀。但事情的真实情况到今天不得而知。
在1100年8月的一个白天,威廉组织了一场在新森林的游猎,奥德利克·维塔利斯详细地描述这壹次打猎的准备情况:一个军士长为胡佛准备了六支箭。国王非常快高兴地拿起了这些箭,表扬了军士长的工作,自个拿去了四支。剩下的两支箭交给沃尔特·泰尔......说道:"照道理说最锋利的箭应当给那些能够一箭中的的人"。
在后来的狩猎中,这帮猎手展开队伍追捕猎物,被分配在沃尔特·泰尔的行伍中。泼伊克斯爵士则与其他人隔离开来,这是威廉生前最后一次在人前露面。
第二天,威廉被一大群农民发现。躺在树林里,一支箭正中肺部。威廉的尸体被贵族们遗弃在他倒下的地方,因为不管是依照英格兰的法律还是习俗,他们不得不赶回自个在英格兰和诺尔曼的封地去确保自个领地的安全。传说中他们被留在当地的炭房里,一个叫普吉斯烧炭工人将国王的尸体用自个的大车拉到温彻斯特大教堂。
根据那些编年史的作者的记录,威廉之死并不是出于谋杀,沃尔特和威廉一起去打猎,沃尔特瞄准了一只雄鹿,一箭射去却正中威廉的胸膛。沃尔特试着想要去救助威廉但此时已无能为力。因为害怕被控弑君,沃尔特惊慌之中,跃马而去,这个传说版本被保留在梅尔斯伯里的威廉1128年编写的"英国国王编年史"中:
"在国王去世的前一天,国王梦到他去了天堂,他突然被惊醒。他命令侍卫掌灯,并禁止仆人离开他。第二天他走进森林,他由几个人陪着。沃尔特·泰尔陪着他,其他人则追随着他。太阳下山了,弯弓射箭,轻伤了一只从他们身边穿过的雄鹿。鹿还在往前跑。由于阳光直射,国王眯缝着眼睛穷追不舍,一直追了好长一段路。说时迟,那时快,当沃尔特瞄准了另外一只鹿,即刻弯弓射箭,噢,天哪!箭却正中国王的胸膛。
受了重伤的国王一声不吭,只是一手折断了射入他胸口的箭。这加速了他的死亡,沃尔特赶紧抱起他,却发现他已不省人事,他跃马而去,拼命地逃跑,尽管当时没有人在追踪他:有些人为他感到遗憾,有的人则协助了他的逃亡。
国王的尸体被放在一辆大车上被运往温彻斯特大教堂。鲜血一滴一滴往下掉。在那里他被埋葬在塔里。第二年,塔就倒了。威廉胡佛死于1100年,终年40岁,教会对他的死深表遗憾,却无法拯救他的灵魂。他深得士兵的喜爱但是他过去掠夺过地方的人们却非常仇恨他。"
对那些编年史作者而言,他们常用例如不可抗力这样的词汇来形容这个邪恶国王之死。当然,几个世纪以来,关于威廉二世是被谋杀的传言屡禁不止,因为这样征对威廉二世的蹊跷事件层出不穷,历史学家以为像沃尔特那样的神箭手,是不大概出这样的纰漏。威廉的兄弟亨利一世,过去参与了那次狩猎活动,是威廉之死的直接受益人。在威廉死后不久他就登基。
泰尔的朋友,沙迦教士,在他亡命法国的时候保护过泰尔。之后过去说过:有个贵族过去声言,沃尔特·泰尔就用一只箭射死国王,但是我常常听说他,他无所畏惧,无所希翼,过去就那一事件庄严宣誓保证说,他既没有在国王打猎的那片林子出现,也根本没有在树林里看到过国王。
胡佛纪念碑
一块叫"胡佛石"被立在那个据说他落马而死的地方。
胡佛石上的碑铭如下:
"在这棵橡树下,一支沃尔特·泰尔爵士射向雄鹿的箭却射中了威廉二世(本姓胡佛)的胸膛,正是因为此箭,国王暴毙。公元1100年8月2日,威廉二世(胡佛)被残杀。依照以前记述的那样,被放在大车上,从这里运往温彻斯特,最后埋葬在这个城市的大教堂。"
这块纪念碑是由铁铸成并于1865年立在这里的。
威廉二世是个怎样的人
威廉二世的登基颇具传奇色彩。1888年3月,他的祖父凯撒·威廉一世去世,他的父亲腓特烈三世一生都是王储。他终于等到了这一天,但苦不堪言的腓特烈三世只坐了三个多月的王位,就突然死于喉癌。就这样,本与皇位失之交臂,手臂残疾,心灵蒙上阴影。29岁的威廉二世登上顶峰,成了皇帝。
威廉二世的个性傲慢而自卑,是一个人格分裂的人。因为幼年手臂残疾,无法跟随武学,这对于一个出生在武学立国的人来说,是一个严重的缺陷,经常被人看不起。所以他的童年心理留下了阴影,这也是他自卑的原因。但他的自大,源于他的出身、国力和自卑的自我保护。因此,威廉二世外表坚强,内心脆弱。总之,他喜欢炫耀来弥补自己的自卑。
这样的人成为一个国家的元首,那么这个国家的前途和命运会怎样?不言而喻。
威廉二世于1888年6月正式掌权,1890年3月,他和他的支持者推翻了俾斯麦,这位75岁的德国开国元老到处反对他们。这一举动震惊了欧洲各国,预示着德国的俾斯麦时代一去不复返了。
这个时候,最不安的是俄罗斯。因为俄德签订的再保险条约即将到期。俄罗斯仍在东部与日本交战。为防止双方都忙不过来,俄罗斯希望与俾斯麦再续签6年再保险条约。结果俾斯麦下台了。
这时,威廉二世听了他的宠臣幕僚长维德·韦斯特和议会顾问霍斯坦的话,认为俄法两国政治制度不同,意识形态不同,不太可能结盟。因此,没有必要为了孤立法国而对俄罗斯示好。威廉二世和他的心腹也嘲笑俾斯麦的疯癫,坚信俄法不可能结盟。
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当然没有把俄罗斯的好意当回事,而是去接近英国,想和它结盟。但俄罗斯还是想续约,最后被拒绝了。然而,不死心的俄罗斯提出恢复昔日的“三皇同盟”,并以牺牲巴尔干利益为代价续约。
然而,俄国的诚意并没有打动威廉二世。相反,在与俄罗斯保持外交关系的同时,威廉二世告诉他的铁杆盟友奥匈帝国,德国与俄罗斯没有任何关系,我们应该在未来加强合作。
这完全背离了俾斯麦与奥匈帝国和俄国结盟的初衷。至此,“俾斯麦体系”被彻底摧毁。
本来,在俾斯麦体系中,奥匈帝国是德国用来牵制和压制俄国的棋子,而不是你死我活的盟友。然而,不管怎样,威廉二世与奥匈帝国结成了铁杆盟友,这意味着德国将与奥匈帝国同生共死。奥匈帝国和俄国会有一战,德国自然会成为俄国的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