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避实击虚是三十六计吗
避实击虚不是三十六计,是汉语成语。
拼音:bì shí jī xū
意思:指避开敌人的主力,找敌人的弱点进攻。又指谈问题回避要害。
出处:春秋·孙武《孙子·虚实》:“兵之形,避实而击虚。”
用法:连动式;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军事方面。
近义词
避重就轻
读音:bì zhòng jiù qīng
意思:回避主要问题,只谈次要问题。
出处:宋·刘挚《忠肃集·待御史黄君墓志铭》:“民始不以多男为患;父子始不以避重就轻相去。”
例句:我们有了错误,应认真检查,决心改正,不能采取避重就轻的态度。
在现实生活中如何运用“避实击虚”原则
避实击虚的法则应用商场时:
1、避市场饱和之实,击市场空缺之虚。市场达到饱和,厂商企图进入新市场,或小厂商希望在市场找到一块主以安身立命的空间,就要研判市场区隔,寻找利基,选择适合公司进攻的目标市场切入,避免和大厂商正面冲突。当市场迈入成熟化时,整个市场就是呈现实的装态,此时转实为虚,新的商品才有生存空间。亦即商品必须反映消费者的需求,并挑起他们的购买欲。
2、避免竞争对手长处之实,击竞争对手短处之虚。在行销战争里,采取截长补短,避开对手之长不理,针对对手弱点攻击。
如何理解避实击虚的内涵?
所谓避实击虚,就是对思想理论一些没有现实事物可以借鉴的东西进行攻击,就是理论理想足够强大就可以了
避实击虚的意思 避实击虚的意思简单介绍
1、避实击虚,汉语成语,拼音是bì shí jī xū,意思是指避开敌人的主力,找敌人的弱点进攻。又指谈问题回避要害。
2、近义词:避实就虚。
3、反义词:以卵投石。
4、成语出处:《孙子·虚实》:“兵之形,避实而击虚。”
5、成语用法:连动式;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军事方面。
击虚避实
随着古代贵族式战争的终结,战争变数极多,战争的胜负曾经不是单凭敌对双方的军事实力能够决议的了。中国 历史 上不乏以极弱赢极强的战例。这是由于弱的一方将兵法准绳发挥到了极致。在这些兵法准绳之中,孙子“避实击虚”的进攻准绳是其中最为重要的准绳之一。
避实击虚指避开敌人的坚实之处而攻击其虚弱的中央。“虚”和“实”是孙子兵法两个重要的根本概念。“实”是指敌人的强大之处;“虚”是指敌人的单薄环节。“避实击虚”谋略之所以可以旗开得胜,主要是虚弱之处容易被进攻,而虚破,则实必定遭到影响;攻下了虚弱处,敌人也就由实变虚,难免失败了。能够看出来,避实击虚最基本的指导思想依然是以最小的代价获取最大的利益。不战而屈人之兵自然最好,但是在很多状况下,它只是我方一厢甘愿的想法。当战争不可防止的时分,无论如何要做出牺牲的时分,我们希望这种牺牲尽可能的少,却同样能到达打败敌人的目的。既然攻打敌人的单薄环节和空处耗费最小,那么就应该成为首选。
避实击虚是科学选择攻击目的的谋略,也是历代兵家用兵作战的一条根本准绳。孙子的“实”和“虚”既有数的含义,也有形和势的含义。就数来说,以众击寡是以实击虚;就形而论,以饱待饥、以逸待劳也是避实击虚;而势则指的是军队所依赖的外部条件。孙子说,“兵形似水”,就是说用兵打仗和水的活动是一个道理。只需有上下落差,水就会永不休止地活动,而且水只会从高处往低处流;战场形势也是千变万化,但无论如何变化,都要因势利导,以避实击虚为准绳。由于敌我力气的真假比照是不时变化的,在一定条件下就会发作转化,因而,战争攻守的方式有几种,避实击虚的战术也就有几种。比方,出乎意料,攻其不备,避勇击怯,避强击弱,避难击易,避主击次,避锐击惰,等等。但无论其方式如何变化,其本质都是避开敌人的坚实强大之处,集中力气攻击其虚弱和关键。
官渡之战中,曹操以不满一万之兵对立袁绍十万之敌,胜在奇袭乌巢,烧掉了袁绍的粮屯,一举奠定胜局。周亚夫平定七国之乱,也是切断了敌军的粮道。在古代,虽然军粮是战争必备,军事指挥者也常常会派兵守护,但是相关于整体来说,驻守军粮的部队不可能是部队的主力。在这里,主力是“实”,驻守军粮的部队是“虚”,但是这“虚”处却能牵制以至决议整支部队的意向,因而,与其花鼎力气去和敌军主力部队对峙,不如花一局部力气去攻打敌军的这些虚处,同样也能收到制敌和败敌的效果。这就是避实击虚。
孙子在《军争》篇中说,擅长带兵打仗者,总是躲开敌人的锐气,攻击其气弱、气虚的中央;总是攻打敌人次序紊乱、纪律松弛、急躁喧哗的部队;总是以逸待劳,以饮食饱足的部队攻打敌人饥饿疲倦的部队。相反,他们从不阻拦队形划一的敌人,也不攻击阵容强大的部队。秦国老将王翦在奉命攻打楚国时,一开端采取据守阵营、不与楚军交兵的计谋,避开敌军的锐气;当楚军由于屡次应战而秦军闭垒不出,官兵们渐显疲惫之态、士气低落之时,王翦乘机挥师出击,于是大败楚军。这就是所谓的“避敌锐气,击其惰归”。三国时期,司马懿奉魏明帝之命征讨公孙渊。公孙渊派遣数万步骑凭据辽隧,企图固守坚城壁垒以抵御司马懿的进攻。司马懿却率军乘船偷偷渡过辽水后,依傍辽水构筑一道长围,摆出一副正面攻打辽隧的阵势,然后又命令部队放弃该城不攻,转而向其老巢襄平进发。公孙渊发现司马懿直指其前方老巢,果真脱离坚城辽隧去拦截魏军,此时,司马懿趁机挥军迎头痛击,大破敌人,三战三捷。司马懿避开了和敌人阵形严整、实力强大的主力正面交锋,而是进攻其力气相对单薄的襄平,等到敌人被迫改动初衷出击时,顺势打击敌人。司马懿将避实击虚的战略运用得十分灵敏自若。
孙武以为,假如进攻敌人那些不留意防卫或不容易防卫的中央,常常必然得手,这就是“攻其不守”的进攻谋略。“不守”才是敌人真正的虚懈不实之处,也是敌人的最单薄之处,其中包括地形、武器、兵力、将领、后勤保证等构成战役力的诸种要素。三国后期,魏国兵分三路,大举征伐蜀国。魏国兵力强大,一路势不可挡,蜀军连连失利。蜀将姜维退走白水,集中兵力防卫蜀汉门户剑阁。邓艾和诸葛绪所率魏军准备从江油进袭成都。而钟会一路魏军却为姜维所阻,一直未能攻克。加以粮道悠远风险,部队缺粮,因而钟会准备撤离。但邓艾不同意撤离。他自阴平经人烟稀少的地域行军七百余里,凿山开道,造桥梁修栈道。由于山高谷深,极为艰险,而且运粮艰难,军队行将断粮,简直陷于绝境。但邓艾所率魏军克制重重艰难,终于在蜀国援军之先抵达目的地江油城,蜀军守将措手不及,只得投诚。蜀军预想不到魏军忽然抵达心腹之地,遂陷于紊乱不听指挥的状态;百姓也惊惶失措,纷繁向山泽逃窜,不可制止。蜀后主刘禅向邓艾投诚。邓艾胜利运用孙子兵法“攻其不守”的谋略,比钟会早到成都,抢了灭蜀的头功。
南宋时期,金国多次南侵。宋朝将领毕再遇和金兵经过屡次交手,非常理解金兵的特性,他以为金兵强悍,骑兵特别骁勇。假如与其正面直接交锋,很难取胜,即使取胜,也一定会给己方形成严重的伤亡。因而,他主张和金兵交兵时,一定要抓住他们的致命弱点,设法加以钳制,然后再寻觅好战机,一举取胜。一次,毕再遇和金兵遭遇,他命令兵士采取游击活动战术与他们交兵。敌人假如行进,他就命令队伍后退;等敌人刚刚安排下来,他就下令出击。当敌人准备还击时,他又率部逃得无影无踪了。这样,一进一退,时打时停,金兵想打打不着,想摆脱又摆脱不了,被搞得疲惫不堪。等到夜晚时,金兵人困马乏,毕再遇命人准备许多用香料煮好的黑豆,偷偷撒在阵地上。然后再停止偷袭。金兵无法,只得尽力还击。毕再遇战了一段时间,又全军而退。金兵乘胜追击。不料金兵的战马闻到豆香,只顾抢着吃,任金兵抽打,也不肯迈步。这样,金军无法调动战马,非常紊乱。毕再遇这时又调集军队,四面包抄,直杀得金兵人仰马翻,尸横遍野。不正面直接交锋,而是巧妙天时用骑兵的弱点,采取相应的对策,毕再遇对兵法的运用,可谓深得孙武“避实击虚”的精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