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闻铁事

登录

长干曲四首(长干曲四首其二)

wangsihai

本文目录一览:

《长干曲》崔颢唐诗原文鉴赏

其一

君家何处住?

妾住在横塘。

停船暂借问,

或恐是同乡。

其二

家临九江水,

来去九江侧。

同是长干人,

生小不相识。

崔颢诗鉴赏

《长干曲》属乐府《杂曲歌辞》,由长江沿岸建康(今南京市)的一处街坊长干里而得名,多表现这一带妇女的生活状况和思想感情。崔颢的《长干曲》共有四首,对古辞既有模仿,又有发展。这里选的是其中第一、第二两首。诗篇描写舟行途中男女问答,风格极似民歌。

我国民歌历来有男女唱和的传统,形式生动活泼,早在先秦古籍《诗经》里面,就有了像《郑风·东门之墠》这样的男女对歌,《乐府诗集》的《清商曲辞·吴声歌曲》,也保存了许多民间男女互相赠答的歌辞。

崔颢这两首诗深受民歌影响,用的也是男女对唱的形式。

第一首是女子的问辞。航行在长江中的女子停船向对方发问:“君家何处住?”接着自我介绍:“妾住在横塘。”也许是女主人公听到了对方带有乡音的言语,因此就产生了“或恐是同乡”的想法。

第二首是男子的答辞。“家临九江水”回答了“君家何处住”的询问。“来去九江侧”表明自己也长年往来江上,两人情况相同。“同是长干人”则证实了女子“或恐是同乡”的猜想。两人都生长在长干里一带,但因幼小时就离家外出,所以虽然是同乡却并不相识。

两诗通过对唱形式,记叙了青年男女在舟行途中的友好相处。男女唱和的诗篇形式活泼生动,易于充分表达作品主人公的生活感受和思想感情,具有亲切动人的艺术感染力。

这两首诗采用白描手法,格调清新自然,不刻意藻饰,没有艳丽的色彩渲染,不加无谓的妆饰映衬,也不用多余的背景烘托,而是以质朴的口语、简练的文笔、对唱的`形式,来勾勒男女主人公的形象,表现他们互认乡亲的“真意”。

第一首诗描写女主人公在向对方发出问话之后,不等答复就自诉“妾住在横塘”,于是,这位女子天真纯朴的神态就在问辞中生动地表现出来。第二首诗男主人公在欣然表示我俩本是同乡的答辞之后,发出“生小不相识”的惋惜,以突出他们今日相逢的可贵,从而使他在旅途中喜遇同乡女子的感情心态,也自然地得以展现。

正因为诗篇用的全是白描手法,没有丝毫雕琢的痕迹,所以格调清新自然,如一泓清水。清代诗论家沈德潜在《说诗晬语》中,称之为“五言绝句”中的“绝调”。

诗篇虽用简明而浅近的语言,含意却完备而深远。

如第一首在女子产生“或恐是同乡”的想法之前,并没有描写她听到对方说话的声音,这里省略了女子闻乡音的情节,但意思却是完备的。而女子因闻乡音就停舟相问,也反映了她此时此地的处境和心境。她往来江上,漂泊孤零,处境凄凉,内心寂寞,此刻忽闻乡音,不觉欣慰万分,不顾对方是位素不相识的男子,脱口发问。因此诗的语言虽然浅近,蕴含的意思却很深远,深刻地展示了这位女主人公的个性特征。对此,清代学者王夫之在《夕堂永日绪论》内编中称赞说:

“论画者曰:‘咫尺有万里之势。’一‘势’字宜着眼。若不论势,则缩万里于咫尺,直是《广舆记》前一天下图耳。五言绝句,以此为落想时第一义。唯盛唐人能得其妙,如:‘君家住何处?妾住在横塘。停船暂借问,或恐是同乡。’墨气所射,四表无穷,无字处皆其意也。”可谓深得其中三味。

长干曲四首的注释译文

译文:

你家住在什么地方,我家住在横塘一带。停船我来打听一下,或许我们还是同乡。我家就临靠着九江,来去都在九江边上。我们同是长干的人,可我们从小不相识。

原文:

唐崔颢《长干曲四首》:

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停舟暂借问,或恐是同乡。

家临九江水,来去九江侧。同是长干人,生小不相识。

下渚多风浪,莲舟渐觉稀。那能不相待,独自逆潮归。

三江潮水急,五湖风浪涌。由来花性轻,莫畏莲舟重。

注释

1.长干曲:一作“江南曲”,一作“长干行”,属乐府《杂曲歌辞》。

2.何处住:一作“定何处”。

3.横塘:在今南京市西南,即莫愁湖。

4.借问:请问,向人询问。

5.或恐:也许。一作“或可”。

6.九江:原指长江浔阳一段,此泛指长江。

7.下渚:一作“北渚”。

8.逆潮归:一作“送潮归”。

扩展资料

《长干曲四首》这组诗以男女对话的形式,描写了采莲女子与青年男子相恋的过程:两人偶然水上相逢,初不相识,女子却找出话头和对方攀谈,终于并船而归。

“长干曲”是南朝乐府中“杂曲古辞”的旧题。崔颢这两首诗继承了前代民歌的遗风,但既不是艳丽而柔媚,又非浪漫而热烈,却以素朴真率见长,写得干净健康。女主角的抒怀只到“或恐是同乡”为止,男主角的表情也只以“自小不相识”为限。这样的蕴藉无邪,是抒情诗中的上乘。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长干曲四首

《长干曲·其一其二》古诗赏析

【诗句】 家临九江水,来去九江侧。同是长干人,自小不相识。

【出处】 唐·崔颢《长干曲四首·其一其二》。

【意思】 我家面临九江水,来去九江侧。来去都在九江侧。你我同是长干人,可惜从小不相识。

【鉴赏】 原来我们都是住在长干的人,只因我从小就离家在外,所以彼此并不认识。原诗共有两首,采取男女赠答的形式,内容是在描述水乡儿女彼此爱慕之情,语意亲切,却自然地把绵绵情意表露无遗。

【翻译】 同住在长干里,我俩小时候 融洽欢快,毫无嫌隙和猜忌。长干:古 金陵街巷名,故址在今江苏省南京市 南。里:居民聚居之处称为里。

【用法例释】 用以形容同住一地的 男女孩童相处欢洽,天真无邪。[例]钟 晴,你又搬回祖上的老屋去了,老屋多 么令人留恋啊! 那里给我留下了许多 甜蜜的回忆,我永远记得“同居长干里, 两小无嫌猜。十四为君妇,羞颜未尝 开”的那些日子。(熊光炯《“台风”的思 乡曲》)

【全诗】

《长干曲四首·其一其二》

.[唐].崔颢

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

停船暂借问,或恐是同乡。

家临九江水,来去九江侧。

同是长干人,自小不相识。

【注释】

①长干行:乐府旧题,属杂曲歌辞。源于长干地方的民歌,多写爱情。长 干,在今江苏江宁县境。晋左思《吴都赋》:“长干延属,飞甍舛互。”刘渊林《注》:“建 邺之南有山,其间平地,吏民居之,故号为干中有大长干、小长干,皆相属,疑是居称干 也。”

②横塘:在江苏南京市西南。宋张敦颐《六朝事迹·江河门》:“吴大帝时,自江 口沿淮筑堤,谓之横塘。”

③九江:指长江下游南京段。古代长江水系的九条支流,说 法不一。

【鉴赏】

这是两首清丽健康、带有江南民歌风味的诗,是作者南游吴越时写的。

先 看其一。首二句起笔,言横塘女子泛舟时,向邻船男子发问:“你的家住在什么地方?” 不待男子回答,就急忙介绍自己说:“我的家住在横塘。”这“君”字,点出对方是男性; “妾”字,点明了女主角的性别。“横塘”,则点出了住处。她急于自报家门,一方面写出 了少女天真娇憨之态,也暗示听到对方男子的片言只语带有乡音。后二句说,仓促之 间,停舟而问,或许我们是同乡! “停舟”,表明二人是泛舟偶遇,“或恐”表揣测,照应了 前二句的暗示。此诗开头直接发问,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女主角之音容笑貌,活 灵活现,如在眼前;同时,省略了“因闻声而相问”之关节,使此诗更为集中而凝练。此 乃一石二鸟之法,所谓“不写之写”也。此诗还从侧面写了女主角水上行舟的孤寂和偶 听乡音的喜悦,深深地开掘了她的内心世界。

其二紧承其一,乃民歌中之答词。在民歌对唱中,其一是女问,其二则是男答。首 句说,我家面对浩荡的九江水,回答了“何处住”的.问题;次句言,来来去去都在九江的 两岸,说明自己也是行船漂流之人;第三句说,我们同是建康长干里的人,落实了“或恐 是同乡”的想法。这样层层写来,写出了二人的共同之处。最后不言“今日得相识”的 幸运之语,而言“生小不相识”,这不是相逢恨晚么? 这又抒发了多少惋惜之情啊! 结 句乃翻腾之笔,蕴含无限深情,洗尽艳丽柔媚,显出劲爽热烈,真是健康无邪的上乘之 作。此诗善用白描勾画人物,且富有戏剧性,于平凡之中见其不平凡也。此二诗以对 答的形式,写得风趣自然,尤显清新活泼,别具韵味。

相关阅读

  • 横七竖八造句,横七竖八造句子四年级
  • 热爱生活小学作文
  • 生活质量作文
  • 难忘的小学生活500字作文怎么写
  • 生活的烦恼作文500字
  • 笔友是什么意思,笔友的意思是什么意思
  • 暑假补课生活作文
  • il是什么牌子(libdhil是什么牌子)
  • 霸王洗发水致癌(霸王洗发水致癌事件公关处理方案)
  • 标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