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壅蔽是什么意思
壅蔽
拼音 yōng bì
词语解释
壅蔽 yōngbì
隔绝蒙蔽。多指用不正当手段有意隔绝别人的视听,使人不明真相
出处:赵高专权自恣,壅蔽大臣。——《汉书·刘向传》
壅蔽造句
1、此诚‘壅蔽、后时’之见矣!中国之‘积弱不振’,根源不在于‘器不利于人’,而在于‘患贫’。
2、太上皇屡因人言,灼见奸欺,凡四罢免,而近小人,相为唇齿,惟恐失去凭依,故营护壅蔽,既去复用,京益蹇然。
3、是故人君兼听纳下,则贵臣不得壅蔽,而下情必得上通也。
4、王处回执政,事多壅蔽,己未,始置匦函,后改为献纳函。
5、屡经言者论列,或目为壅蔽,或劾其萎靡,或谓其昧于知人。
6、人君兼听纳下,则贵臣不得壅蔽,而下情必得上通也。
7、或商务大臣不公,有循私自利之心,准各省商务局绅董禀呈军机转奏,庶下情上达,不至为一人壅蔽也。
8、陛下践阼以来,所信任者,延己、延鲁、岑、觉四人而已,皆阴狡弄权,壅蔽聪明,排斥忠良,引用群小,谏争者逐,窃议者刑,上下相蒙,道路以目。
蔽组词语和拼音
蔽的拼音:[bì]。
蔽组的词语:
屏蔽、荫蔽、隐蔽、遮蔽、蒙蔽、蔽膝、掩蔽、蔽日、蔽芾、凋蔽、扞蔽、壅蔽、蔽塞、捍蔽、障蔽、蔽体、蔽护、锢蔽、蔽橹、翼蔽、六蔽、蔽翳、阴蔽、幽蔽、固蔽。
四字成语有:才蔽识浅、蔽辜、发蒙启蔽、一言以蔽之、遮天蔽日、隐天蔽日、衣不蔽体、浮云蔽日、浓荫蔽日、干云蔽日、旌旗蔽日、蔽聪塞明、干霄蔽日、漫天蔽野。
释义:
遮,挡,如蔽野、遮蔽;引申含义为隐藏,如蔽匿、隐蔽;欺骗,隐瞒,如蒙蔽、蔽美扬恶。
同音字:币、毙。
偏旁部首:艹。
笔画顺序:横、竖、竖、点、撇、竖、横折钩、竖 、撇、点、撇、横、撇、捺。
笔画数:14笔。
结构:上下结构
蔽造句:
1、一片树林遮蔽住我们的视线。
2、 火箭炮、坦克都用伪装掩蔽着。
3、 他们藏在非常隐蔽的地方。
4、 漫天的浓雾遮蔽了眼前的景色。
5、 一言以蔽之,阿兰像个儿奸母的小坏蛋。
6、 武工队凭借青纱帐作掩蔽,打击了侵略者。
7、战士们用树枝将坦克遮蔽起来。
8、 一言以蔽之,兽人这玩艺,就是战大的。
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什么意思
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虚心:古义,使心虚;今义,一种谦虚的美德。虚指谦虚。
出自《谏太宗十思疏》,作者:魏徵。
“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翻译:担心受蒙蔽,就想到虚心采纳臣下的意见。
《谏太宗十思疏》是魏徵于贞观十一年(637)写给唐太宗的奏章,意在劝谏太宗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积其德义。太宗,即李世民,唐朝第二个皇帝,是中国历史上最有成就的开明君主之一,在他的统治时期,出现了安定富强的政治局面,史称“贞观之治”。“十思”是奏章的主要内容,即十条值得深思的情况。“疏”即“奏疏”,是古代臣下向君主议事进言的一种文体,属于议论文。
全篇以“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为中心展开论述。先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论述,提出为君必须“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结论。然后提醒太宗,守成之君易失人心。因在“殷忧”时易“竭诚以待下”;而在“得志”时则会“纵情以傲物”,便有“覆舟”之危。由此提出“积德义”必须“十思”。着重规劝太宗对于物质享受要适度,在自身修养上要“谦冲”,在用人上要“虚心纳下”,在行施法制上要不计个人恩怨。结尾归结出治国方法的关键在于知人善任,选拔人才,达到“垂拱而治”的理想境界。作者的这些主张,为唐太宗所采纳,有助于成就唐王朝的“贞观之治”。全篇以“思”字作为贯穿行文线索,脉络分明,条理清晰。文中多用比喻,把道理说得生动形象;并采用排比、对仗,句式工整,气理充畅。
壅蔽什么意思
壅蔽 yōng bì隔绝蒙蔽。多指用不正当手段有意隔绝别人的视听,使人不明真相。
君能兼听则奸人不得壅蔽而下情通矣用现代文翻译过来是什么意思?
君主能够多方面的听取意见,那么坏人就无法蒙蔽(君主),下情(民间的情况)就可以通达(到君主这里)
没有找到这句话,但是类似的是《资治通鉴》中的“故人君兼听纳下,则贵臣不得壅蔽,而下情必得上通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