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黄琬的主要事迹 黄琬的人物生平 黄琬的人物简介
中文名:黄琬
别名:黄子琰
国籍:中国(东汉)
民族:汉
出生地:江夏郡安陆县(今湖北安陆北)
职业:官员
代表作:《驳迁都长安议》
主要成就:治理豫州,政绩为天下表与王允等定计诛董卓
官职:太尉、司隶校尉
封爵:阳泉乡侯
典故:黄琬巧对?
结局:为李傕、郭汜所执,下狱死
黄琬——东汉中后期名臣
早而辩慧
相关连环画黄琬字子琰,籍贯江夏郡安陆县(今湖北安陆北)。少年时丧父,自幼聪慧善辩。
永兴元年(153年),其祖父黄琼担任司徒,黄琬因为是三公的子孙而被任命为童子郎,但黄琬托病不到任。
当时司空盛允身患疾病,黄琼命黄琬前往问候,正好江夏郡上奏当地蛮人反叛的副本送达司空府,盛允因此随便逗弄黄琬说:“江夏这个地方,蛮人太多而士人太少了。”盛允本意也只是逗一逗黄琬,但没想到黄琬却因此拱手回答道:“蛮夷扰乱华夏,责任都在司空身上。”说完就拂袖而去,盛允因此大感惊奇。
正直选贤
黄琬后来逐渐升迁为五官中郎将,受到光禄勋陈蕃的敬待。当时的旧制,光禄勋府负责举荐三府的郎,要以一定的成绩、任期,并且才德优异为选举茂才的四科。但当时权贵子弟大多因人情而被举荐为郎,而贫困守节的人却被遗弃。京师特地为这个现象做了谚语说:“欲得不能,光禄茂才。”
针对这个现象,黄琬和陈蕃同心协力,共同选举贤才。平原人刘醇、河东人朱山、蜀郡人殷参等人都因才德品行被选举。但此举却侵害了权贵子弟郎官的利益,于是他们联合中伤陈蕃、黄琬,二人的案件交由御史中丞王畅及侍御史刁韪处理。王畅及刁韪素来敬重陈蕃和黄琬,就不弹劾此事,但宠臣因此诬陷黄琬、王畅等为朋党。陈蕃被免职,黄琬及刁韪则遭禁锢。
黄琬是个什么样的人
译文:
黄琬字子琰,年幼丧父,早年就聪慧善辩。祖父黄琼起初担任魏郡太守,建和元年正月发生了日食,京城看不到而黄琼把情况上报。太后下诏询问,食去多少,黄琼正思考如何回答却不知道具体的情况。黄琬才七岁,正在旁,说:“何不就说日食所剩,就如新月一般?”
黄琼很惊奇,就拿他的话回报了皇太后,而深深地惊奇喜爱他。后来黄琼担任司徒,黄琬因是他的孙子被授为童子郎,他推辞有病不就职,在京城闻名不久(黄琬)升职为五官中郎将。当时陈蕃担任光禄勋,十分敬佩他,多次与他一起议事。
旧有的制度:光禄勋推举朝廷三署的郎官,待合功高久于任所才学和德行特别优异等条件,方可入茂才四行之列。当时权势富豪子弟多以人事请托而得到推举,而清贫简约守志的总是因穷困而不能求进被遗弃,京师流传一句讽刺这情况的民谣说:“想找无能哪里去,光禄茂才有的是。”
于是黄琬和陈蕃同下决心,正大光明地选用有远大志向的人,平原的刘醇、河东的朱山、蜀郡的殷参等都因才能和德行而被选中。陈蕃、黄琬于是被权势富家子弟中伤,案子交到御史中丞王畅、侍御史刁韪手中。
刁韪、王畅平素就敬重陈蕃、黄琬,没有检举他们的事,而左右近臣又诬陷他们四人是朋党。王畅因这事被降职为议郎而陈蕃被免去官职,黄琬、刁韪都被禁锢起来。黄琬被废弃差不多有二十年。
直到灵帝光和末年,太尉杨赐上书推荐黄琬有拨乱的才能,这才被征召为议郎,提拔为青州刺史,升任待中。中平初年,出任右扶风,征召任命为将作大匠、少府、太仆。又出任豫州牧。那时盗匪十分嚣张,豫州境内凋残破败,黄琬率军讨伐攻打平定了他们,威名大振。政绩是天下表率,封爵为关内侯。
等到董卓当权,因为黄琬是名臣,征召为司徒,升迁为太尉,又封为阳泉乡候。董卓讨论迁都长安,黄琬与司徒杨彪一起进谏反对。时人惧怕董卓的凶暴,认为黄琬一定会受到祸害,坚决劝阻他。
黄琬回答说:“当年白公胜在楚作乱,屈庐迎着白刃上前谏止;崔杼在齐杀害了君主,晏子不惧其胁迫。我虽没什么德行,实在倾慕古人的品节。”黄琬竟因此而罢官。
董卓尚且敬重他出身有名望有德行的家族,不敢加害。后来与杨彪同任光禄大夫,等到迁都长安,改任司隶校尉,和司徒王允共同谋划杀死董卓。等到董卓大将李催、郭汜攻破长安,于是逮捕黄琬投入监狱而死。当时他五十二岁。
相关信息:
黄琬早年时即聪慧善辩。后任五官中郎将,因公平选举而得罪权贵,被诬陷为朋党,遭禁锢二十余年。直到光和(178年-184年)末年,才为太尉杨赐举荐,解锢拜为议郎。
迁青州刺史,转任侍中。中平(184年-189年)初年,出任右扶风,征拜为将作大匠,历任少府、太仆。后出任豫州牧,讨平寇贼,安定一州,政绩为天下表率,封关内侯。
黄琬文言文翻译
1. 黄琬聪慧\陆绩怀橘 两篇文言文的译文
黄婉小时侯聪明,祖父黄琼做魏郡太守。建和元年正月发生日食。京城看不见日食情况,黄琼把听见的情况告诉皇上。皇太后招他问日食遮了多少。黄琼思索答案却不知道日食情况。黄婉当时7岁,在旁边:“为什么不说日食剩下的像刚出来的月亮?”黄琼恍然大悟,立刻用他的话回答诏书。
陆绩,是三国时期吴国人。官职最大时曾居太守之职,精通天文、历法,陆绩六岁那年,在九江见到袁术,袁术叫人拿了橘子给他吃,陆绩偷偷藏了三只,临走时告辞袁术时,橘子掉在地上。袁术笑着说“陆郎在这里做客却怀揣着橘子回去,是什么原因呢?”陆绩跪着回答说:“是因为橘子很甜,想拿回去给我母亲吃!”袁术说:“陆郎这么小就知道孝顺,长大后必然成大才!”袁术感到很惊奇,往后常常称道此事。
2. 黄碗巧文言文翻译
原文
黄琬早而辩慧。祖父琼,初为魏郡太守。建和元年正月日食。京师不见而琼以状闻。太后诏问所食几何。琼思其对而未知所况。琬年七岁,在旁,曰:“何不言日食之余如月之初?”琼大惊,即以其言应诏,而深奇爱之。
译文
黄琬从小就聪明,祖父黄琼担任魏郡太守。建和元年(公元147年)正月发生日食。京城里看不到那次日食情况,黄琼把他听到的情况告诉皇上,皇太后召见他问他日食的情况。黄琼思考该如何回答太后的询问但却又不知道该如何描述。黄琬7岁,在旁边,说:“为什么不说日食剩下的像初升之月?”黄琼恍然大悟,立即按照黄琬说的回答诏令,于是认为黄琬十分特别,十分喜爱他。
3. 黄琬聪慧原文译文
原文:黄琬幼而慧。
祖父琼,(初)为魏郡太守。建和元年正月日食。
京师不见而琼以状闻。太后诏问所食多少。
琼思其对而未知所况。琬年七岁,在旁,曰:“何不言日食之余如月之初?”琼大惊,即以其言应诏,而深奇爱之。
出处:南朝宋时期的历史学家范晔编撰的《后汉书 黄琬传》 翻译:黄琬虽然年幼但聪明。祖父黄琼,早年担任魏郡太守。
建和元年正月里发生日食,京城看不见(日食)的情况,黄琼把当地所见报告朝廷。太后下令问日食多少,黄琼思考如何回复太后,可不知道怎样来描述(日食的)情况。
黄琬当时7岁,在祖父身旁,说:“何不说日食后余下的太阳,好像一弯新月?”黄琼大为惊讶,立刻用黄琬的话回答太后的询问,于是特别喜爱这小孙子并认为他与众不。 人的思维不能拘泥于固定的格式,看问题要从多重角度发掘问题、分析问题,这运用到你的学习中就是要放开思维、开动脑筋,在考虑问题时不妨换个角度。
不能把眼光只放在这里。 扩展资料: 黄琬(141年—192年),字子琰。
江夏郡安陆县(今湖北安陆北)人。东汉中后期名臣,尚书令黄香曾孙、太尉黄琼之孙。
早年时即聪慧善辩。后任五官中郎将,因公平选举而得罪权贵,被诬陷为朋党,遭禁锢二十余年。
直到光和末年,才为太尉杨赐举荐,解锢拜为议郎。迁青州刺史,转任侍中。
中平初年,出任右扶风,征拜为将作大匠,历任少府、太仆。后出任豫州牧,讨平寇贼,安定一州,政绩为天下表率,封关内侯。
董卓秉政之时,征召黄琬入朝为司徒,又迁太尉,进封阳泉乡侯。因与杨彪一同反对董卓迁都长安而被免职。
不久拜光禄大夫,转任司隶校尉,与司徒王允等共同谋划诛杀董卓。李傕、郭汜攻入长安,收黄琬下狱,不久即遇害,时年52岁。
黄琬巧对的注释?
黄琬巧对
【原文】黄琬幼而慧。祖父琼,为魏郡太守。建和元年正月日食。京师不见而琼以状闻。太后诏问所食多少。琼思其对而未知所况。琬年七岁,在旁,曰:“何不言日食之余如月之初?”琼大惊,即以其言应诏,而深奇爱之。
【注释】建和:汉桓帝年号。建和元年为公元147年。
京师不见:京城里看不到那次日食的情况。
诏:即“诏书”,皇帝的命令。
以:凭借。
如:像。
为:担任。
爱:喜爱。
应:回答。
奇:认为与众不同。
而:并且。
黄琬:东汉人。
辩慧:能说会道且聪明伶俐。
食:指"蚀”。
余:剩下来的;多余的
【文化常识】“太后”及其他。自从秦朝起,天子称“皇帝”,皇帝的妻子称“皇后”。“太后”(或皇太后)指皇帝的母亲(周朝诸侯王的母亲也称“太后”),皇帝的父亲称“太上皇”。皇帝的祖母称“太皇太后”,皇帝的祖父叫“太上太皇”。“太”有至高至大的意思,因此皇帝的医生叫“太医”,皇帝的老师叫“太师”,皇帝的祖庙叫“太庙”。
黄琬对文言文翻译
1. 黄碗巧文言文翻译
原文
黄琬早而辩慧。祖父琼,初为魏郡太守。建和元年正月日食。京师不见而琼以状闻。太后诏问所食几何。琼思其对而未知所况。琬年七岁,在旁,曰:“何不言日食之余如月之初?”琼大惊,即以其言应诏,而深奇爱之。
译文
黄琬从小就聪明,祖父黄琼担任魏郡太守。建和元年(公元147年)正月发生日食。京城里看不到那次日食情况,黄琼把他听到的情况告诉皇上,皇太后召见他问他日食的情况。黄琼思考该如何回答太后的询问但却又不知道该如何描述。黄琬7岁,在旁边,说:“为什么不说日食剩下的像初升之月?”黄琼恍然大悟,立即按照黄琬说的回答诏令,于是认为黄琬十分特别,十分喜爱他。
2. 黄琬聪慧原文译文
原文:黄琬幼而慧。
祖父琼,(初)为魏郡太守。建和元年正月日食。
京师不见而琼以状闻。太后诏问所食多少。
琼思其对而未知所况。琬年七岁,在旁,曰:“何不言日食之余如月之初?”琼大惊,即以其言应诏,而深奇爱之。
出处:南朝宋时期的历史学家范晔编撰的《后汉书 黄琬传》 翻译:黄琬虽然年幼但聪明。祖父黄琼,早年担任魏郡太守。
建和元年正月里发生日食,京城看不见(日食)的情况,黄琼把当地所见报告朝廷。太后下令问日食多少,黄琼思考如何回复太后,可不知道怎样来描述(日食的)情况。
黄琬当时7岁,在祖父身旁,说:“何不说日食后余下的太阳,好像一弯新月?”黄琼大为惊讶,立刻用黄琬的话回答太后的询问,于是特别喜爱这小孙子并认为他与众不。 人的思维不能拘泥于固定的格式,看问题要从多重角度发掘问题、分析问题,这运用到你的学习中就是要放开思维、开动脑筋,在考虑问题时不妨换个角度。
不能把眼光只放在这里。 扩展资料: 黄琬(141年—192年),字子琰。
江夏郡安陆县(今湖北安陆北)人。东汉中后期名臣,尚书令黄香曾孙、太尉黄琼之孙。
早年时即聪慧善辩。后任五官中郎将,因公平选举而得罪权贵,被诬陷为朋党,遭禁锢二十余年。
直到光和末年,才为太尉杨赐举荐,解锢拜为议郎。迁青州刺史,转任侍中。
中平初年,出任右扶风,征拜为将作大匠,历任少府、太仆。后出任豫州牧,讨平寇贼,安定一州,政绩为天下表率,封关内侯。
董卓秉政之时,征召黄琬入朝为司徒,又迁太尉,进封阳泉乡侯。因与杨彪一同反对董卓迁都长安而被免职。
不久拜光禄大夫,转任司隶校尉,与司徒王允等共同谋划诛杀董卓。李傕、郭汜攻入长安,收黄琬下狱,不久即遇害,时年52岁。
黄琬是什么出身?他最后为何会兵败被杀?
黄琬少年时父亲去世,从小聪明雄辩。 永兴元年(153年),祖父黄琼任司徒,黄琬因三公后人被任命为童子郎,但黄琬因病未任。 黄琬后来逐渐晋升为五官中郎将,受到光禄勋陈蕃的尊敬。 东汉末年,黄瑛和陈蕃齐心协力,共选拔贤才。 平野人刘醇、河东人朱山、蜀郡人殷参等人都是以才德品行选举出来的。
但这侵犯了世家望族的利益,他们联合中伤陈蕃、黄琬,陈蕃被免职,黄琬也被冷藏。 因此,黄瑛在将近20年的时间里没能得到东汉朝廷的任用。 到灵帝光和(178年(184年)末,杨赐太尉推荐黄瑛有治乱之才。 为此,朝廷首次向议郎征伐它,就任青州刺史,并迁居侍中。
中平初年,任右扶风,又任将军、少府、太仆等职。黄琬后来逐渐晋升为五官中郎将,受到光禄勋陈蕃的尊敬。 在当时的旧制,光禄勋府负责三府推荐的太郎,必须以一定的成绩、任期、以及才能和品德优秀为选举茂才四科。 但是,当时的权贵子弟大多出于人情而被推荐为郎朗,因贫困守节的人被抛弃。
京师特意为此现象编了一句谚语:“欲不成,光禄茂才,针对这一现象,黄瑛和陈蕃联手评选贤才。 平野人刘醇、河东人朱山、蜀郡人殷参等人都是以才德品行选举出来的。 但由于这侵犯了权贵子弟郎官的利益,他们共同中伤陈蕃、黄琬,两人的案件交由御史中丞王畅和侍御史颚处理。
王畅和韬本来就很尊敬陈蕃和黄琬,所以没有弹劾这件事,但宠臣把黄琬、王畅等人诬告为朋党。 陈蕃被免职,黄琬和韬被困。当时,人们强烈董卓勃然大怒,害怕黄琬被杀害,要求他不要这样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