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普通人在家能修道吗?应该怎么修?
- 2、如何修道
- 3、如何修道?
普通人在家能修道吗?应该怎么修?
修道是人的修为上的最高层面。
其实,每个人的人生都是一场修行、修为、修养,这个修行分为主动修行与被动修行。
人是具有高度灵性动物,其灵性就在于其主动性上。所以,比其它人早懂得修养、修为、修行的人,一般都会成为比较优秀的人和成功的人。
修行的最高境界是趋于道、归于人道、与道同行。能够达到如此境界的人,才能活的通达乐观,才能无畏无惧!
世间修道何其难,不是丈夫不要玩。明白修心或修道,才能进入练功房。到此愚人也来凑一下热闹,关于普通人能不能在家修道,第一首先要明白为什么要修道,修什么道,想修到什么程度方为得道了,但起修之初必须要选门而进,这不是开玩笑闹着玩的。就在我的附近就出现两人,有一人在家瞎修,真所谓傍门瞎修终走火入魔,而他在修的时候也知道在下之名,当时我是不知道他的,他在入魔时脱掉自身的全部衣,裸体在大街上到处乱跑乱叫,而他家里的人无法控制他,送到精神病院也不能解决问题,在经过别人找找愚下我有什么能把他搞好,当时他的家人用绳子把捆起来找到我住处,我也认识他们,在求我能不能把搞好,当时我是决力推托的,我说我又不是医生,不能搞,不想他跪下来求我,我无奈才对他父兄说,搞好搞不好你们不能怪我,所以叫他们把他绳子解掉,像这样人历来都很凶,力气非常大,一般人都怕他,还好他见我不是太凶,解掉绳子他就对树上爬,我一把他抓起就扔进傍边的粪坑里,他父兄要拿他,我阻挡了,在他喊救人时才把他拿了上来,用水给冲洗,他说你们好很心。愚下对他父兄说他好了,并且也对他说你什么不懂不在家瞎修瞎练,他对我点点头,我说你们回去吧,然而的第二个人,是很有技术的电焊工,跟他有点不同的是,他是投了一个出家师傅,修了七八年,而这个师傅,先修显宗,后又修密宗,以后我了解一下,所有他俗家弟子基本上都离他去。而我所说的策二个,确也是入魔之人,谈论佛法头头是道,(都是些傍门邪见)他家里现在所谓的高僧大徳说法的光盘不知其数,他对我说他能放光,我对他说你身末按电池,光从哪来,你固能放光,那也无量毫光之外的,邪光,他不服,就非要我家跟我论短长,我说好就这样,如果你说服了我,就向你学,但我并不想说服你,在到我家他从天南地北,如何如何,并且也提到台湾的,著名的慧律法师,我说慧律法是高僧,但他说的佛法,你一字也没悟到,你要不相信,我颂一段经给你听,你要不掉眼泪,应该我是错的。其结果听了是双眼泪流满面,当场就要拜我为师,我说我没有这样的资格,我对他你回去吧,你己是普通的正常了,三天后我闻知后,他己出家,在相国寺,现在己是住持了,到此愚就不想多废言了。
普通人在家能修道吗?应该怎么修?可以。即然知道自己是个普通人,就要先做好一个普通人才可以修道,也与己心相应,“道”从来都没有离开任何人,一旦入道就会一通百通,足不出户知世界,生活就会变得简单而轻松,化繁为简,简繁由己心。先明白什么是普通人:生在哪里,父母是谁都不是由自己决定的,长相、习气基本上根深蒂固,从某种意义上讲方向已经注定,普通人是无法摆脱这些开始已经注定的,但是结局不一定哦,一母生九子,九子九鸳鸯。这也是修道的关键点,修道不是有个“道”可修,普通人一直都在“道”里面,修不修道都在用,都在寻“道”,只是身不由己不知道而已。我们努力工作,活着的目的和意义都是在寻“道”,人们追求幸福的本身就是“道”,和道并行就是幸福。修道准确来说“悟道”,最终到智慧的最高处“证道”,悟道是修行,证道是启用,这个过程很苦(人生不悟道一直是苦的,苦时间长了就麻木了),也可能很长,因个人根性不同,也是突破自我的过程。修道也只是对优秀的人和想成为优秀的人讲的。
在家怎么修?脚踏实地做好每一个当下的事情,勇敢的面对每一个当下遇到的问题和烦恼,解决不了的勇敢的放下,不是放弃,而承担结果。尊重感恩过去的一切,是为了做好每一个当下的事情,守护每个当下的起心动念,感觉不对当即放下,做些积极的事情,克服惰性,任何投机取巧都必须舍弃。过去的无法改变都必须放下,彻底放下,遇见再拿起解决。生活的目标必须有,就是希望,目标要大必须能实现才行,目标是方向不是目的,确定了也要放下。希望也是为当下服务的,人不能活在希望里,也不要活在过去,只能活在当下。活在当下就是“道”,难!活好当下,更难!只有两种人真正活在当下:糊涂人和得道之人。 知道自然就知道怎么修。因为笨才笨,因为糊涂才糊涂,因为穷才穷,不破不立,不死不生。
如何修道
修行人要明白这样的真空 ,识自本心,见自本性,清清白白,明见无疑,就是见道。拿北京来作比喻,若从地图看北京 ,有方的圆的,横的竖的,宫殿街道,南海西山等等名目。看到能背得出,终不如亲到北京一次,随你提起那里,他不用看图就能说得清清楚楚,只看图而未曾到过北京的人,别人问起来虽然答得出,但不实在,而且有很多地方答不出的。 修行人见道之后,如亲到北京,亲见“本自清净,本不生灭,本自具足,本无动摇。”一能生万法的本性。不同依文解义的人,只见北京图而未亲到北京。“空”就能摆得开,无挂无碍;‘不空’就摆不开,就有挂碍;所说和所作就不一样。所以说:“空可空非真空,色可色非真色;无名名之父,无色色之母。”色空原来无碍,若实在明见此理,则任他天堂地狱,随缘不变,不变随缘,无挂无碍。不明此理的人,虽能说得天花乱坠,也无真实受用。 古来有一位老修行 ,在大聚会下住了多时,度量很宽,待人厚道,常能劝人放下放下。有人问他:“你这样劝人教人,你自己做到没有?”他说:“我在三十年前就断无明了,还有什么放不下呢?”后来觉得在大众会下,还是有些不自由自在,所以就跑到深山住茅庵去。这回独宿孤峰,无人来往,自由自在,以为就真无烦恼了。谁知有一天在庵中打坐,听到门外有一群牧童,吵吵闹闹的说到庵裹去看看。有说不要动修行人的念头,又有说既是修行人,念头是不会动的。后来牧童都追去了,老修行坐在蒲团没有理他,他们找喝的找吃的闹得不休。老修行不动不声,牧童以为他死了,摇他也不动 ,但摸他身上还有暖气,有人说:“他入定了。”有人说:“我不相信!”于是有人拿根草挑他的腿,念修行还是不动。挑他的手也不动,挑他的肚脐也不动,挑他的耳朵亦不动,挑他的鼻孔,老修行忍不住,打了一个喷嚏。于是大骂道:“打死你这班小杂种!”那时观世音菩萨在空中出现说:“你三十年前断了无明的,今天还放不下吗?”可见说得一丈不如行得一尺,说得一尺不如行得一寸,不被境转真不容易。 憨山大师《费闲歌》说:“讲道容易修道难,杂念不除总是闲;世事尘劳常挂碍,深山静坐也徒然!”我们既为佛子,若不下一番苦心,徒然口说,是无补于实际的!摘自《虚云和尚年谱》
如何修道?
1.看大乘佛经,以尽快地明白佛法的根本,首先明理,先看《楞严经》,都看文言文 、白话文对照的:《金刚经》《大般涅磐经》《法华经》《地藏菩萨本愿经》《圆觉经》《楞伽经》《净土诸经》等。
2. 看修行的书,明理不求实证,则无意义。目前时代,最好最易成就的,就是藏区的大圆满法,能即生开悟。大圆满法,天赐众生福泽,能修习,当累世修的机缘,甚难得!
六祖以后,禅宗已不适合人的根性,能度脱现代人的,最佳的就是大圆满法了。正如莲华士大师所预言:铁鸟(飞机)飞翔时,大圆满法将传遍世界。
推荐修行的两本书:元音老人著《大手印浅释》。
丹贝旺旭仁波切著《金刚密乘大圆满》。
修习大圆满法,须拜有“仁波切”称谓的大师为师,灌顶修行。
有“仁波切”称谓的大师,不仅仅是开悟,且证量足,能够灌顶加持,并非是普通意义上的活佛摩顶。
去青海省果洛洲久治县的德合隆寺
去拜: 丹贝旺旭仁波切 为师
或 四川省甘孜洲白玉县阿宗寺 :江央确吉宁玛仁波切
修习大圆满法,能即生开悟 !
3.所谓念念修行,就是终生念一佛名,念到一心不乱。从而能往生极乐世界。
(念佛名:一是消业障;二是佛力感应加持)
(当然要持戒、行善、发愿、生菩提心)
(生真信,发切愿,志诚恳切,念佛名号。勿用观心念法,当用摄心念法。楞严经大势至菩萨说,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念佛时,心中(意根)要念得清清楚楚,口中(舌根)要念得清清楚楚,耳中(耳根)要听得清清楚楚。意、舌、耳、三根,一一摄于佛号,则眼也不会东张西望,鼻也不会嗅别种气味,身也不会懒惰懈怠,名为都摄六根。都摄六根而念,虽不能全无妄念,校彼不摄者,则心中清净多矣,故名净念。净念若能常常相继,无有间断,自可心归一处。
所谓十念记数者,当念佛时,从一句至十句,须念得分明,仍须记得分明。至十句已,又须从一句至十句念,不可二十三十。随念随记,不可掐珠,唯凭心记,若十句直记为难,或分为两气,则从一至五,从六至十。若又费力,当从一至三,从四至六,从七至十,作三气念。念得清楚,记得清楚,听得清楚,妄念无处著脚,一心不乱,久当自得耳。须知此之十念,与晨朝十念,摄妄则同,用功大异。晨朝十念,仅一口气为一念。不论佛数多少。此以一句佛为一念。彼唯晨朝十念则可,若二十三十,则伤气成病。此则念一句佛,心知一句。念十句佛,心知十句。从一至十,从一至十,纵日念数万,皆如是记。不但去妄,最能养神。随快随慢,了无滞碍。从朝至暮,无不相宜。较彼掐珠记数者,利益天殊。彼则身劳而神动,此则身逸而心安。但作事时,或难记数,则恳切直念。作事既了,仍复摄心记数。则憧憧往来者,朋从于专注一境之佛号中矣。大势至谓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利根则不须论。若吾辈之钝根,舍此十念记数之法,欲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大难大难。又须知此摄心念佛之法,乃即浅即深,即小即大之不思议法。但当仰信佛言,切勿以己见不及,遂生疑惑,致多劫善根,由兹中丧,不能究竟亲获实益,为可哀也。掐珠念佛,唯宜行住二时。若静坐养神,由手动故,神不能安,久则受病。此十念记数,行住坐卧皆无不宜。卧时只宜默念,不可出声。若出声,一则不恭,二则伤气,切记切记。——净土宗念佛法门)
而开悟、明心见性,也就是在念念修行中:
前念已灭,后念未起,一念不生,回光返照,了了分明,当下抓住,觉性显前——《大手印浅释》
《金刚密乘大圆满》:有所谓:“内观心性,向内观!”之口诀。
如是不散以自心自观。
此偈诵的意思是说:使能想、能念之心识,向它自己稍微地内转;稍微地内向;轻微地内收,这样便能认识本觉。华智仁波切说由此不能认识的话,便再也没有其他办法可以认识了。当以自心稍许向内轻微地观于它自身的时候,会有一种远离一切散乱分别的赤裸明清,这就是觉性。
念:
南无(音:那摩)阿(音:a) 弥陀佛
南无(音:那摩)观世音菩萨
南无(音:那摩)地藏王菩萨
4.修行需要先消业障,在消业障方面《地藏菩萨本愿经》甚佳,读经、念:南无(音:那摩)地藏王菩萨 名号。
《地藏菩萨本愿经》:更能每日念菩萨名千遍,至于千日,是人当得菩萨遣所在土地鬼神,终身卫护,现世衣食丰益,无诸疾苦,乃至横事不入其门,何况及身。是人毕竟得菩萨摩顶授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