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闻铁事

登录

虞美人枕上(寒窑赋原文)

wangsihai

本文目录一览:

堆来枕上愁何状,江海翻波涛,求整首词。

原文:

《虞美人·枕上》

近代·毛泽东

堆来枕上愁何状,江海翻波浪。

夜长天色总难明,无奈披衣起坐薄寒中。

晓来百念皆灰烬,倦极身无凭。

一勾残月向西流,对此不抛眼泪也无由。

翻译:

我躺在枕上,成堆而来的愁闷让我愁成了什么样子?离别的愁绪,就像江海里翻涌的波浪一样难以平静。黑夜正长,天色总是很难亮起来,寂寞无奈之下,我只好起床披上衣服,独自坐到屋外去数天上的寒星。

等拂晓来临的时候,我的万般思念都已化成了灰烬,身边仿佛只剩有妻子的影子仍在陪伴着我。抬头望见一钩残月正在向西边沉落,面对此情此景,我不抛洒眼泪也没有理由!

此诗是近代·毛泽东所作的《虞美人·枕上》

扩展资料

写作背景:

1920年冬毛泽东与杨开慧结婚,第二年春夏间毛泽东外出考察。旅途中,毛泽东深深思念妻子。一天晚上,万种情思如波涛翻滚、涌上心头,整晚辗转难眠,好不容易熬到天明,却感到百念可遣,只有离别的妻子在眼前。

遥望挂在天边的一弯残月,不由落下相思的泪水。此时的毛泽东情意缠绵,不能自已,于是随手写下了这首《虞美人·枕上》。

全词明快流畅,坦直朴素而富有情趣。“夜长天色总难明,寂寞披衣起坐数寒星”的似水柔情,与“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男儿气概,完全可以同时并存于一人的心胸。

上阕从一“愁”字人手,极写思念之深;下阕以一“泪”字收笔,甚言思念之苦。写此词时,诗人还是个刚离开学校的二十八岁的青年,男女情长,是极自然的,正所谓“无情未必真豪杰”。

下阕写伤别之深。诗人经过一夜苦熬,晓来依然不见离人,只在朦胧中回忆袅袅倩影,故顿生“百念都灰尽”之感。

此时,抬头西望,惟有残月如钩,怎叫诗人不对月抛泪!这使读者联想起宋人吕本中的《采桑子》“恨君不似江楼月,南北东西。南北东西,只有相随无别离。”“恨君却似江楼月,暂满还亏。暂满还亏,待得团圆是几时?”也许,《枕上》的作者此时正有此情此感。

作者简介:

毛泽东,字润之,笔名子任。1893年12月26日生于湖南湘潭韶山冲。1976年9月9日在北京逝世。中国人民的领袖,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理论家、战略家和军事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

虞美人·枕上的作品原文

《虞美人·枕上》

近代:毛泽东

堆来枕上愁何状,江海翻波浪。夜长天色总难明,寂寞披衣起坐数寒星。

晓来百念都灰尽,剩有离人影。一钩残月向西流,对此不抛眼泪也无由。

译文:我躺在枕上彻夜难眠,成堆的愁苦汹涌袭来,像是什么形状呢?犹如江河大海里翻腾起的巨波大浪一样。黑夜正长,天色总是觉得很难亮起来,我无奈,只好起床披衣坐望天空,数算点点的寒星,祈盼黎明。

通宵达旦,尽管天亮时我的万般思念都已化成了灰烬,脑海中却仍然只留下离别的情人的身影。抬头望见一钩残淡的月亮向西下沉,面对此情此景,我情不自禁地抛洒下一行行泪珠!

作品注释

1、虞美人:词牌名,此调原为唐教坊曲,初咏项羽宠姬虞美人,因以为名。又名《一江春水》、《玉壶水》、《巫山十二峰》等。双调,五十六字,上下片各四句,皆为两仄韵转两平韵。枕上:取首句中二字为题,写新婚初别枕上的离愁别绪与相思之苦。

2、堆:堆积,层层堆压。晓:天亮。来:语助词,无实义。百念都灰尽:即万念俱灰,一切想法都化作了灰烬,极言失望。离人:指作者的妻子杨开慧。1920年冬,同毛泽东在长沙结婚。一钩残月:拂晓时形状如钩的月亮。流:沉落。无由:不由自主,情不自禁。

扩展资料

1、写作背景

早在1914年至1918年,毛泽东在长沙湖南第一师范学校求学期间,就深受他的老师杨昌济夫妇的器重与钟爱,也赢得了他们的女儿杨开慧的青睐与倾慕。1920年冬,毛泽东与杨开慧结婚。

1921年春夏间,毛泽东离别新婚的爱妻 ,到沿洞庭湖的岳阳、华容、南县,常德,湘阴等地进行社会调查。虞美人枕上,正是写于此时。

2、毛主席诗词风格

毛泽东的诗词创作,同他诗词的兴趣密切相关。他的诗词绝大多数为豪放风格,也有融豪放与婉约于一体的词章如《贺新郎》,《虞美人·枕上》是他的婉约词歌风的代表作。

3、无情未必真豪杰

鲁迅先生在《答客诮》中,曾唱出“无情未必真豪杰”的佳句。《虞美人·枕上》生动而深刻的启示我们:毛泽东是一位光照千秋的伟人,也是一位情深意挚的普通人;毛泽东诗词偏于豪放,长于“言志”又不废婉约,善于“缘情”。

无情未必真豪杰--毛主席《虞美人 枕上》赏读

  主席一生爱好写诗词,虽然诗作不多,但是霸气十足。主席的诗赋予诗词革命性的东西,如《沁园春雪》,《送瘟神》,《长征》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

      主席的诗词大气磅礴,气势宏伟,精益求精,有的诗词多次修改,流传下来的现在有100多首诗词,大都是上乘之作,放眼历史的长河,也是屈指可数的佼佼者,在当代中国的诗坛更是难以有人超越。

    主席是伟人,主席也是凡人,主席也有眼泪,主席也有相思,在主席的诗词中多是革命豪情,其实主席也有儿女情场,主席早年的一首爱情诗词《虞美人 枕上》,这首词最早发表在一九九四年十二月二十六日《人民日报》,伟人也洒相思泪,这就是非凡与平凡在一位伟人身上的高度统一,应该说这首词也是上乘之作。

我们一起欣赏一下:

《虞美人 枕上》

堆来枕上愁何状,

江海翻波浪。

夜长天色总难明

无奈披衣起坐数寒星。

晓来百念皆灰烬,

剩有离人影。

一勾残月向西流,

对此不抛眼泪也无由。

译文

我躺在枕上彻夜难眠,成堆的愁苦汹涌袭来,像是什么形状呢?犹如江河大海里翻腾起的巨波大浪一样。黑夜正长,天色总是觉得很难亮起来,我无奈,只好起床披衣坐望天空,数算点点的寒星,祈盼黎明。

通宵达旦,尽管天亮时我的万般思念都已化成了灰烬,脑海中却仍然只留下离别的情人的身影。抬头望见一钩残淡的月亮向西下沉,面对此情此景,我情不自禁地抛洒下一行行泪珠!

创作背景

1920年冬毛泽东与杨开慧结婚,第二年春夏间毛泽东外出考察,在旅途中,毛泽东深深思念妻子,一天晚上,万种情仇如波涛翻滚,涌上心头,整晚辗转难眠,好不容易熬到天明,却感到自己百念俱灰,只有离别的妻子在眼前。遥望挂在天边的一弯残月,不由落下相思的泪水。此时的毛泽东情意缠绵,不能自已,于是随手写下了这首《虞美人·枕上》。

词的上阕写离愁之浓,失眠之苦。“堆来”,极言愁多;“枕上”,透出思念中辗转反侧之态:“愁何状”?犹如“江海翻波浪”。这与李煜著名的《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几有相同意境。可见诗人的枕上深愁是何等不可遏抑!“夜长天色总难明,寂寞披衣起坐数寒星。”两句就写失眠的情态。从农历夏至以后,夜逐渐增长,到冬至达到最长。这两句使人联想到白居易“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先说夜长难明,然后就是披衣起坐,看天色,看星空。不管是白居易笔下的“耿耿星河”,还是毛泽东笔下的“数寒星”,因为涉及异地相思,所以暗含一层意思——失眠者在夜空中寻找两颗星,隔在银河两边的牛郎星和织女星。这是暗写。也有挑明的,如杜牧《秋夕》“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当不眠的人在夜空中寻找牛郎、织女星时,其“寂寞”无聊是可想而知的。

上阕从一“愁”字人手,极写思念之深;下阕以一“泪”字收笔,甚言思念之苦。写此词时,诗人还是个刚离开学校的二十八岁的青年,男女情长,是极自然的,正所谓“无情未必真豪杰”。

“晓来百念都灰尽,剩有离人影。”两句紧接长夜失眠,写黎明前痛苦的心情。如果把词中抒情主人公直接定位为毛泽东本人,“百念灰尽”的说法,是怎么也说不过去的。就算唐代李商隐有“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的名句为词人所本,对于像毛泽东那样意志坚强的人,一个以苍生为念的人,一个革命家,决不会爱情至上。他纵然会想念妻子,怎么会达到“百念灰尽”的程度呢?怀着“百念灰尽”的心情,又怎么去做明天的工作呢?然而,把抒情主人公掉个个儿,把这两句视为为杨开慧写心,“百念灰尽”的说法倒贴切得多。          据茅盾回忆,毛泽东和杨开慧给他的第一印象,就是性格反差很大,毛泽东待人接物谈笑风生,非常洒脱;杨开慧在一旁带着孩子十分沉静,有些内向。在毛泽东为革命东奔西走时,杨开慧独自支撑着一个家,有多么艰难是可想而知的。“百念灰尽”,应是出于一种深深的理解和同情。当杨开慧读到这两句的时候,一定会得到一种精神补偿,会为之深深地感动。

“一钩残月向西流,对此不抛眼泪也无由。”两句写侵晓时的清景和词中人悲极而泣。宋代梅尧臣写清晓的情景,有“五更千里梦,残月一城鸡”(《梦后寄欧阳永叔》)的名句。当鸡声叫起的时候,一钩残月淡出了西边的天空,感觉会更寒冷。词中人想克制自己的感情是不能够了。此处的泪,是“流不尽相思血泪抛红豆”的泪,是王昌龄《从军行》所说的那种情况——“无那金闺万里愁”流下的泪。词人在此表达了对家中妻子深深的理解和同情。

全词明快流畅,坦直朴素而富有情趣。“夜长天色总难明,寂寞披衣起坐数寒星”的似水柔情,与“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男儿气概,完全可以同时并存于一人的心胸。

毛泽东的情诗自然比不上《沁园春 雪》,《沁园春 长沙》,《长征》,《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等诗词,但是依然颇有可观,比起同代和近现代其他人的诗作要清雅高明许多。

偌大的世界中,面对的只有“一钩残月向西流”,这残月显得凄凉,似乎又流露出阅尽人间愁苦的悲悯,怎不让人泪流难禁呢?男儿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伤心处。离愁即思恋的力量压倒了男儿的自尊和矜持,拓出了一个把一切世俗礼法置之度外、甘于和敢于全身心沉浸到爱河之中的“情圣”形象。词中的爱情既是缠绵的,又是强烈的,既是婉约的,又是豪迈的。

李清照有一首情诗,也算是上乘之作。

一 剪 梅

红藕香残玉簟秋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

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漂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

才下眉头又上心头.

南唐李后主李煜也有一首情诗写愁也的比较好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春花秋月何时了?

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

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

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都是写愁,南唐李后主李煜: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清照:才下眉头又上心头;毛泽东:江海翻波浪。各有千秋,相比而言毛泽东的是大气豪放,在我看来胜人一筹。

毛泽东诗词《虞美人·枕上》的赏析

这首词写于1921年,1920年冬毛泽东与杨开慧结婚,翌年春夏间毛泽东外出考察,此词写的是新婚初别的愁绪。枕上,取首句中语词,表明写枕上思念之情、乍别失眠之苦。

上阕写惜别之愁。一个“堆”字,形象地表现了愁闷之多;一句“愁何状”的设问,自然引出“江海翻波浪”。诗人因愁闷而失眠,更感长夜难明,于是只好披衣起坐,仰望夜色苍穹,寂寞无奈中查数夜空中的寒星。那夜空中的“寒星”正像是离人的眼睛。

下阕抒伤别之苦。开头两句,直抒胸臆,一个“晓”字点出是彻夜未眠;一个“影”字写出若即若离的别样之苦,“烬”与“剩”的鲜明对比写出伤别的深重。辗转反侧,彻夜无眠,捱到破晓,百念俱毁,只有离人的影像浮现眼前,拂也拂不去,唤又唤不来,令人十分的伤痛和无奈。

《虞美人·枕上》原文:

【现代】毛泽东

堆来枕上愁何状,江海翻波浪。夜长天色总难明,寂寞披衣起坐数寒星。

晓来百念都灰烬,剩有离人影。一钩残月向西流,对此不抛眼泪也无由。

《虞美人·枕上》译文:

我躺在枕上,成堆而来的愁闷让我愁成了什么样子?离别的愁绪,就像江海里翻涌的波浪一样难以平静。黑夜正长,天色总是很难亮起来,寂寞无奈之下,我只好起床披上衣服,独自坐到屋外去数天上的寒星。

等拂晓来临的时候,我的万般思念都已化成了灰烬,身边仿佛只剩有妻子的影子仍在陪伴着我。抬头望见一钩残月正在向西边沉落,面对此情此景,我不抛洒眼泪也没有理由!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毛泽东和杨开慧相识于1913年,在长达七年的交往中产生了爱情,1920年冬天在长沙结婚。他们爱得深沉,是一对革命夫妻。一天晚上,毛泽东整理好白天考察所作的笔记,写了寄给《通信报》的通讯,夜已很深了。

他熄灯二床,想起新婚的妻子杨开慧,怎么也睡不着。那娇好的身影,温馨的笑靥,似乎就在眼前。定睛观看,却又不见伊人的倩影,室内空静寂寥,颇有:“可堪孤馆闭寒”之况昧。他情思涌动,便披衣起身写了这首佳作。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虞美人·枕上

虞美人·枕上的介绍

《虞美人·枕上》是毛泽东的词作。这首词写于1921年(有争议),1920年冬毛泽东与杨开慧结婚,翌年春夏间毛泽东外出考察,此词上阕写的是诗人自己的离愁别绪。起句以自问自答的形式表现了愁苦之多,“江海翻波浪”,形象的比喻流露出作者内心的愁绪。接着两句写诗人因愁苦而辗转反侧,只好披衣、起坐、仰望星空数星星,“寂寞”“寒”等形容词透露出作者寂寞、孤独的处境和对杨开慧的深情思念。词的下阕抒发的是诗人对离人的思念之情。“晓来百念都灰尽,剩有离人影”,这是化用了王实甫《西厢记》中的名句“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天上的寒星随着天亮而逝去,在诗人眼中只留下了离人清晰的身影。百念成灰的时刻,剩下的就只有对离人的思念了。当诗人将视线转向西边的天空时,一钩残月渐向西落。古时常用月圆表示亲人的团聚,而用月残来表现亲人的离别。如今,面对着西沉的残月,怎能不让人伤心而流泪呢?一个“流”字,形象生动,不仅刻画出月亮西沉的动态美,而且自然而然地引出了下文对“抛眼泪”的议论。抒写离别,歌咏爱情,在毛泽东的诗词中是弥足珍贵的。诗贵情,情贵真,没有感情的诗篇,就等于没有诗魂,也就失去了打动人心的力量。这首词在语言方面并没有过多的藻饰,但句句如感慨之言,发自肺腑,情真意切。这种纯真质朴情感,读后动人心肠,令人难忘。

毛泽东诗词《虞美人·枕上》原文赏析

赏析是欣赏并分析(诗文等),通过鉴赏与分析得出理性的认识,既受到艺术作品的形象、内容的制约,又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经验、艺术观点和艺术兴趣对形象加以补充和完善。以下是我收集整理的毛泽东诗词《虞美人·枕上》原文赏析,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虞美人·枕上

毛泽东

堆来枕上愁何状,江海翻波浪。夜长天色怎难明,无奈披衣起坐薄寒中。

晓来百念皆灰烬,倦极身无凭。一勾残月向西流,对此不抛眼泪也无由。

【注释】

①离人:指作者的夫人杨开慧。参看《蝶恋花·答李淑一》〔骄杨〕注一九二○年冬,同毛泽东在长沙结婚。

②残月:拂晓时形状如钩的月亮。宋代梅尧臣《梦后寄欧阳永叔》:“五更千里梦,残月一城鸡。”

【赏析】

这首词写于1921年,1920年冬毛泽东与杨开慧结婚,翌年春夏间毛泽东外出考察,此词写的是新婚初别的愁绪。枕上,取首句中语词,表明写枕上思念之情、乍别失眠之苦。

上阕写惜别之愁。一个“堆”字,形象地表现了愁闷之多;一句“愁何状”的设问,自然引出“江海翻波浪”。以流水与离愁关合,是古典诗歌中常用的表现方式。“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化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都是借东流之水来比喻绵绵不断的愁思。这里诗人推陈出新,“江海翻波浪”以形象的比喻、强烈的夸张,化无形为有形,化抽象为具体,可谓是写愁的又一经典。如果和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作一比较,本句在状形、摹声、绘色方面,则更突出、更鲜明地写出“愁状”。诗人因愁闷而失眠,更感长夜难明,于是只好披衣起坐,仰望夜色苍穹,寂寞无奈中查数夜空中的寒星。那夜空中的“寒星”不正是离人的眼睛吗?这里,景与情完美融合,充分显示出诗人寂寞孤独的情怀。在毛泽东的手迹上此句原为“无奈披衣起坐薄寒中”,后改作“寂寞披衣起坐数寒星”,遣词造境上的改动,使此句的意蕴和色调更深更浓更富感染力。

下阕抒伤别之苦。开头两句,直抒胸臆,一个“晓”字点出是彻夜未眠;一个“影”字写出若即若离的别样之苦,“尽”与“剩”的鲜明对比写出伤别的深重。辗转反侧,彻夜无眠,捱到破晓,百念俱毁,只有离人的影像浮现眼前,拂也拂不去,唤又唤不来,这是多么令人伤痛和无奈啊!望月思友,见月怀人,明月最能牵动离愁别绪。“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写出了柳永的寂寞无奈,而诗人遥对着西流的一钩残月,此时的.情状和心情可想而知,以至两行酸泪汹涌倾斜出来,这是诗人不停的在心中涌动的无法抑制的情感的波涛。这种感情是真实的,也是一般人所俱有的。读者至此,其不同样“对此不抛眼泪也无由”吗?

抒写离别,歌咏爱情,在毛泽东的诗词中是弥足珍贵的。诗贵情,情贵真,没有感情的诗篇,就等于没有诗魂,也就失去了打动人心的力量。这首词在语言方面并没有过多的藻饰,但句句如感慨之言,发自肺腑,情真意切。这种纯真质朴情感,读后动人心肠,令人难忘。

赏析二

词的上阕写离愁之浓,失眠之苦。“堆来”,极言愁多;“枕上”,透出思念中辗转反侧之态:“愁何状”?犹如“江海翻波浪”。这与李煜著名的《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几有相同意境。可见诗人的枕上深愁是何等不可遏抑!偏偏在这种时候,“天色总难明”,只得于寂寞无奈之时,“披衣起坐数寒星”,聊遣愁思。“数寒星”三字极有情趣,可从中看出诗人的孤单与寂寞。

下阕写伤别之深。诗人经过一夜苦熬,晓来依然不见离人,只在朦胧中回忆袅袅倩影,故顿生“百念都灰尽”之感。此时,抬头西望,惟有残月如钩,怎叫诗人不对月抛泪!这使读者联想起宋人吕本中的《采桑子》“恨君不似江楼月,南北东西。南北东西,只有相随无别离。”“恨君却似江楼月,暂满还亏。暂满还亏,待得团圆是几时?”也许,《枕上》的作者此时正有此情此感。

上阕从一“愁”字人手,极写思念之深;下阕以一“泪”字收笔,甚言思念之苦。写此词时,诗人还是个刚离开学校的二十八岁的青年,男女情长,是极自然的,正所谓“无情未必真豪杰”。

全词明快流畅,坦直朴素而富有情趣。“夜长天色总难明,寂寞披衣起坐数寒星”的似水柔情,与“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男儿气概,完全可以同时并存于一人的心胸。

创造背景

1920年冬毛泽东与杨开慧结婚,第二年春夏间毛泽东外出考察。旅途中,毛泽东深深思念妻子。一天晚上,万种情思如波涛翻滚、涌上心头,整晚辗转难眠,好不容易熬到天明,却感到百念可遣,只有离别的妻子在眼前。遥望挂在天边的一弯残月,不由落下相思的泪水。此时的毛泽东情意缠绵,不能自已,于是随手写下了这首《虞美人·枕上》。

相关阅读

  • 中国传奇人物,中国传奇人物刘超
  • 关于泸沽湖的美文
  • 男士染发(男士染发剂哪个牌子最好最安全)
  • 网恋随笔文案
  • 雪的伤感散文随笔
  • 颓废的随笔
  • riddle(riddlejoker)
  • 什么是行星,什么是行星际物质
  • 散文随笔集
  • 标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