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为何明朝征粮的粮长,开始是好差事,最后避之不及?
- 2、明朝的“粮长”,是一份什么差事?
- 3、明朝“粮长”有特权,又能吃饱,为何都不愿当?
- 4、明代粮长制度 名词解释
- 5、明朝“粮长”既有政治特权,又能中饱私囊,为何大家却都不愿当?
为何明朝征粮的粮长,开始是好差事,最后避之不及?
大明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九月,明太祖朱元璋颁布了《蠲两浙秋粮诏》,捣鼓出了个“粮长制”。国家不再派官吏收粮,而把征缴重任交给村德高望重的村民,是为粮长。
“其中田土多者为粮长,督其乡之赋税。”
粮长制度首先在浙江实施,后来推行全国,成为了明朝的一项重要制度。
老朱为什么要搞粮长呢?
老朱自己在诏书中说的明白,“兼以贪官污吏害民肥己四载于兹,朕深悯焉”,元代官场,腐败严重,贪官污吏,欺压百姓。本来朝廷各种杂税就压得百姓喘不过气,官吏们又借着征粮中饱私囊。贫苦农民出身的朱元璋,天然地对官吏带有仇恨,他出于爱护百姓的目的,让民间自己收税。老朱以为,大家乡里乡亲的,都是自己人,自己人给自己人收税,不会太为难。所谓“以良民治良民,必无侵渔之患”同时搞粮长还有个好处,就是减少了公务员配额,给国家节省开支。老朱在他的大诰中说:
“粮长之设,便于有司,便于细民。所以便于有司,且如一县该粮十万,止设粮长十人。正副不过二十人。依期办足,勤劳在乎粮长,有司不过议差部粮官一员赴某处交纳。”
原来要养十个人,二十个人才能办好的差事,现在只要两个人,只要两个人,省人又省力,又不会欺男霸女,多么伟大的政策。从历史文献的字里行间,我们都能看得出老朱对他的粮长制是多么的满意。
大有油水的明初粮长
就这样,粮长制推而广之。大概是要产粮大户多承担社会责任的缘由,“田土多者”为粮长,粮长职位落实到了地主乡绅的手上。在封建专制社会,权利必然带来好处,权利给了有资源的人,自然就是大大的好处。地主乡绅,本来就是掌握相当社会资源的人,再坐上了粮长,有了征粮的权利,可谓是如虎添翼,能得到大大的好处。
首先可以借着做粮长中饱私囊。
粮长的主要职责,是粮税的催征、经收、解运。粮长先要领到官府的勘合,之后按照要求给里长下达征粮指标,然后里长再把任务布置给甲长,甲长再挨户征粮。甲长收到的粮食之后,再汇总给里长,里长汇总给粮长,粮长清点汇总完成之后,还有负责押运至指定地点,才算完差。这其中可以通过各种方法巧立名目,营私舞弊,获取暴利。
洪武年间,有个粮长叫邾阿乃的,他起立名色,搞出了一大堆名堂:什么收舡脚米、车脚钱、脱夫钱、造册钱、粮局知房钱、看米样中米等等等等。朝廷给他的收税定额只有一万石大米,结果这厮收了三万两千石大米,一万一千一百贯铜钱,多余部分全部进了自己的腰包。又有嘉定县粮长金仲芳等人,私自附加了十八项税种,捞得盆满钵满。朱元璋治贪甚严,粮长腐败者,都会剥皮实草。但是,
在这严刑峻法之下,仍有不少人铤而走险,可以见得其中的油水有多诱人。
粮长除了收粮的主业之外,朝廷还会给他摊派一些别的任务。比如参与清查核实土地、编制鱼鳞图册、带领民众开垦荒地、还有对乡里百姓进行“道德劝化”,甚至参加司法诉讼,做“陪审员”。这些职位都大有油水,即使没有油水,也可以对百姓呼来唤去,高台教化,好不威风。
其次,粮长享有不少政治特权。
比如粮长犯了一些罪可以罪减一等,乃至花钱免刑。《明实录》载:
“洪武八年十二月癸巳,上谕御史台曰:‘比设粮长,令其掌牧民租,免有司科扰之弊,于民便甚。自今粮长有杂犯死罪及流、徒者,止杖之,免其输作。’御史台臣言:‘粮长有犯,许纳钞赎罪。’制可。”
这里的犯罪不包括以权谋私,贪赃枉法这些职务犯罪,只能赎免”杂犯”,但也是高人一等的。
粮长每一年还要由官员带领,送到京城“验明正身”,然后朝拜皇帝。乡下的土财主能见到皇帝,可谓也是荣幸之至,可以吹上一辈子牛逼。这时,皇帝看了官员对粮长的考核报告之后,还会对优秀的粮长给与赏赐,有的直接封官。如浙江乌程人严震直,原先就是给粮长,进京述职时候,朱元璋说他办得好,直接给他了个正五品的通政司参议。
明朝初年的粮长可谓是又有权,又有势。自然是好差事,人人爱当,人人想当,当上的不会让给别家,希望自己子子孙孙做下去。所以粮长早期都是“永充”的。
中晚明:“避粮长之役,甚于谪戍”
但是,到了明后期,做粮长却又变成了另外一回事。
明顾元庆《夷白斋诗话》中说,常熟有个暴发户,买了一大片田。这时后来了一个道士找他化缘。土豪不肯给,道士就在他家墙上题了一首诗:“多买田庄笑汝痴,解头粮长后边随。看他耕种几年去,交付儿孙卖与谁?”你现在买田买地一个得瑟劲,以后做了粮长有你哭的时候。当时吴中人“畏(粮长)役如畏死”,宁死不做粮长。
晚明朱国桢的《涌幢小品》上说,“民避粮长之役,甚于谪戍”,还讲了个故事,长洲知县郭波和退休的老尚书刘缨有隙,于是就给刘缨家里的七口人安排上了粮长,老尚书知道后,居然活活地给气死。
从人人趋之若鹜,到躲瘟神似的躲粮长,其中究竟发生了什么呢?
首先,是明代土地的不断兼并,贫富两极分化,但权贵有办法避税,导致公粮难收。
明朝养了一堆王爷,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大朱”生“小朱”,朱越来越多。皇帝给着王爷赏赐赠送土地,万历爷赏给他的宝贝儿子福王,一次就赐地五万亩。湖北的楚王,地多的连湖北全省都装不下了,陕西固原都是他家的地。官僚和大太监也占着手中的势力,不断地抢占土地,嘉靖朝内阁首辅徐阶,在他上海老家,就圈了十五万亩的地。
这些权贵享有各种政治特权,可以减免赋税,甚至不必纳税。或者权势遮天,地方官府不敢收他们家的税。
乡间的普通地主,或买或抢,地也越来越多,他们虽然没有免税特权,但是他们却想着办法偷税漏税,办法就是勾结官府,搞“飞洒”,“诡寄”,把自己家的地产登记到别人家名下,把税给逃掉。
就这样,随着时间的推移,富的人越来越富,穷的人越来越穷,可是富人不必纳税或不肯纳税,穷光蛋又交不起税。
而且明中叶后,南倭北虏,后面又是女真兴起,农民起义,朝廷需要粮食,需要钱,财政需求总额不降反升。粮长的任务指标加重,但却没有办法完成,不少人只好拿倒贴自己的家产来应付。于是如朱国桢所说
“家有千金之产,当一年(粮长)即为乞丐矣,家有壮丁十余,当一年即为乞丐矣。”
做粮长会做得倾家荡产,自然没人愿意做。
其次,粮长的特权逐渐缩小。粮长开始时,统筹十里八乡粮食征收,权力很大,也有很多弊端。
后来朝廷就把粮长职权给拆分了,有“催办粮长”、“兑收粮长”和“长运粮长”,由一人包揽,变成数人乃至数十人分工。互相制约,互相监督,自然不好再伸手乱来了。
明成祖以后,粮长定期入京述职面圣的制度也逐渐废弛,做粮长见到皇帝被夸奖授官的机会也没有了。
做粮长要赔钱,权力也小,原先乡里的土豪劣绅自然不用做这赔本买卖,就互相把粮长差事推来推去,粮长由几家大户轮流来当。
粮长也就由原来的“永充”变成了“轮充”。后来又变成了全村人都要分摊的“朋充”,“朋充”的粮长就连小户人家也要做。
让杨白劳找黄世仁收税,哪里收的动?于是粮长纷纷“告脱”,跑路去了。
朝廷也针对粮长的跑路,做了一些改革。张居正新政,搞“一条鞭法”,丁粮折成田税,田赋折成白银。一些地方,裁撤粮区,由里长收税。一些地方教百姓自己交给官府,又变成官吏收税。一些地方粮长只管收不管运,或只运银不收粮。粮长人数,差事逐渐减少。粮长制也逐渐走向了历史的尽头。
明朝的“粮长”,是一份什么差事?
“粮长制”是朱元璋在大明洪武四年9月推出来的,他决定不再安排朝廷官吏向农民征收粮食和赋税,而是把这个征缴任务交给当地田土较多或者德高望重的农民来完成,这些替朝廷征收赋税粮食的村民就是“粮长”。
可以中饱私囊
我们在拥有5000年灿烂文化的同时,同时也拥有5000年的生存之道,在这几千年里各行各业的人为了谋取利益可以说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而做上了“粮长”这个差事的村民,也有他谋利捞油水的方法,在初期做粮长的都是一些拥有大片土地的地主乡绅,他们利用手里催征解运粮食的特权,从中巧立名目中饱私囊,大多都富得流油。而且朝廷还会附带给他们另外一些权力和任务,比如清查田地、参加司法诉讼等,实际上更像是一个地方官员,这也让他们捞到了很多油水。
拥有不少特权
由于这些粮长为朝廷做了不少事,所以能够在犯罪之后享受一些特权,比如花钱免刑、比普通百姓罪减一等。粮长每年还有机会进京面圣一次,回来了可以跟乡亲们吹牛一辈子,有的粮长表现比较优秀,还会被朝廷直接封官,可以说在粮长制推行初期,很多人都得了不少好处。
后期无人想做
但是粮长制推行到后期几乎就没有人愿意做了,因为现实社会已经发生了变化,导致没那么多油水捞了,而且太辛苦,对社会各方势力也难以平衡处理。主要原因是许多权贵拥有大片土地,但是他们却能利用关系和方法避税,还有贫富两极分化的问题,有许多百姓确实穷得叮当响,交不起赋税和公粮,这些都导致粮食很难收上来,完不成任务自然要被朝廷责怪,以至于后来人们都把做粮长当成一件特倒霉的事情。
明朝“粮长”有特权,又能吃饱,为何都不愿当?
洪武四年,朱元璋突然宣布要搞“粮长制”,什么是粮长制呢?就是朝廷不再派官吏到地方收粮,而是将此重任,交给每个村里一位德高望重的村民,这个人就称之为“粮长”。
至于朱元璋为何要搞“粮长制”,他自己的解释是:“兼以贪官污吏害民肥己四载于兹,朕深悯焉。”就是说朱元璋认为,元代的官场腐败严重,受苦的都是百姓,到他这里,绝对不能再让百姓受苦。出于保护老百姓的心理,朱元璋才决定搞粮长制,让老百姓自己给自己人收税,这样“以良民治良民,必无侵渔之患。”
一开始大家都争着做粮长,因为做粮长有两个最大的好处:
其一,可以中饱私囊。粮长需要负责粮税的催征、经收、解运。他需要下达命令给里长,里长再交代给甲长,甲长负责挨家挨户征粮。当征粮结束,甲长要先汇报里长,里长再汇报粮长。也就是说,粮长要负责最后的清点工作,然后押送到指定地点,这才算完成任务。
就是在这一套运作当中,粮长就可以找无数方法获取暴利。就好比当时有个粮长叫邾阿乃,他就搞了一大堆名堂来征粮,朝廷给他的任务是征收一万石大米,结果他却收了三万余石。然后他将这些大米换成钱,全部放进自己的腰包。这足以证明,粮长的确是个“肥差”。
其二,享有政治特权。《明实录》里有明确记载,当粮长犯错的时候,可以罪减一等,甚至是可以花钱免刑。对于粮长这个“肥差”来说,花钱免刑无疑是轻而易举的事。
除此之外,粮长每年要进京朝拜皇帝,同时也顺便考察他的功绩。普通百姓能够见到皇帝,那是无上光荣,分分钟成为“全村的骄傲”。不仅如此,如果皇帝对他的业绩感到满意,还会有诸多赏赐,甚至是直接封官。
就比如有个叫严震直的粮长,朱元璋就是因为满意他的业绩,就直接封他做了五品的通政司参议。由此可见,明朝的粮长既有政治特权,又能中饱私囊,简直是人们梦寐以求的职务。然而到了明朝后期,大家却都不愿当粮长了,这是为何呢?
一、贫富差异巨大
朱元璋登基后创立了明朝的“宗室制度”,随着时间的推移,明朝宗室成员越来越多,就形成“天下养朱”的现象。朱元璋把最好的都留给了子孙后代,这就导致明朝中后期,天下的地基本都被宗室给占了。而且宗室享有特权,可以减免赋税,甚至不必纳税,所以富的人越来越富,穷的人越来越穷。
在这种情况下,富人不必纳税或不肯纳税,穷人又根本交不起税。加上国家要打仗,需要的粮食和钱越来越多,这样粮长的任务就越来越重。很多粮长无法完成任务,由于害怕朝廷怪罪,就只好自己倒贴。久而久之,地主家也没有余粮了,也就没人愿意当粮长了。
二、特权逐渐缩小
之前粮长享有特权,他可以有很多种方法去中饱私囊,但后来朝廷为了避免这种现象,就分化了粮长的特权。明朝将粮长分为催办粮长、兑收粮长、长运粮长几种,每一种还有数人担任,让他们互相帮助,也互相监督。如此一来,就没人可以一手遮天了。
在朱元璋时期,粮长每年还能进京面圣,或许还有机会得到赏赐。可在朱棣之后,进京面圣的规矩也被取消了,粮长不仅见不到皇帝,更是失去得到赏赐的机会。
粮长由一个“肥差”,逐渐变成既要倒贴,又没多少特权的赔本买卖,于是自然就没人愿意当了。没有人愿意当,朝廷便规定大家轮流担任,想想都知道结果,根本无法完成任务,因此许多“粮长”都纷纷跑路。
明朝后期的时候,也为了粮长制改革过,可惜没什么效果。久而久之,这种粮长制就消失在历史了。
明代粮长制度 名词解释
粮长制,是中国明代在各州县设置的由粮长负责征解税粮的制度。始创于洪武四年(1371)。其法,每州县按征收粮额分为若干粮区,区设粮长。最初粮长先在粮区内纳粮最多之大户中公推。后为政府指派。行粮长制的目的,在于杜绝官吏之侵渔,便于民户就地交纳,以保证税收。明初,还具有基层政治首领的职能,职权为率同里长丈量土地、编造鱼鳞图册及黄册制度、劝导农民耕种生产、检举逃避税粮人户、呈报灾荒和蠲免事宜、揭发不法官吏和地方顽民等。有的还兼掌听讼理狱之权。后粮长职权仅限于税粮的征解。 粮长制度是由明代朱元璋建立的一种赋税制度,起初是指定一些大户人家负责征收粮食,并押送进京。后来由于成本大,大户人家纷纷退出,强迫一些贫穷人家负责。
明初,朱元璋别出心裁地建立了粮长制度,设计了一套“以良民治良民”的民收民解办法:把缴纳田赋一万石左右的地方划为一区,政府指派该地区土地最多、纳粮最多、且具有威望的大地主担任粮长,替政府负责催收和解运田赋。
朱元璋为了笼络这些粮长,规定了许多优待的办法,如粮长可以参加乡村诉讼案件的会审和裁判;粮长如犯法,甚至死罪都可以用纳钱赎罪,并可以继续当粮长。粮长把粮食运到京城时不仅能受到皇帝的接见和嘉奖,一些优秀的粮长还能封官晋爵,最高可担任省一级的布政司(相当于今财政厅兼民政厅厅长)。
明朝“粮长”既有政治特权,又能中饱私囊,为何大家却都不愿当?
洪武四年,朱元璋突然宣布要搞“粮长制”,什么是粮长制呢?就是朝廷不再派官吏到地方收粮,而是将此重任,交给每个村里一位德高望重的村民,这个人就称之为“粮长”。
至于朱元璋为何要搞“粮长制”,他自己的解释是:“兼以贪官污吏害民肥己四载于兹,朕深悯焉。”
就是说朱元璋认为,元代的官场腐败严重,受苦的都是百姓,到他这里,绝对不能再让百姓受苦。出于保护老百姓的心理,朱元璋才决定搞粮长制,让老百姓自己给自己人收税,这样“以良民治良民,必无侵渔之患。”
一开始大家都争着做粮长,因为做粮长有两个最大的好处:
其一,可以中饱私囊。粮长需要负责粮税的催征、经收、解运。他需要下达命令给里长,里长再交代给甲长,甲长负责挨家挨户征粮。当征粮结束,甲长要先汇报里长,里长再汇报粮长。也就是说,粮长要负责最后的清点工作,然后押送到指定地点,这才算完成任务。
就是在这一套运作当中,粮长就可以找无数方法获取暴利。就好比当时有个粮长叫邾阿乃,他就搞了一大堆名堂来征粮,朝廷给他的任务是征收一万石大米,结果他却收了三万余石。然后他将这些大米换成钱,全部放进自己的腰包。这足以证明,粮长的确是个“肥差”。
其二,享有政治特权。《明实录》里有明确记载,当粮长犯错的时候,可以罪减一等,甚至是可以花钱免刑。对于粮长这个“肥差”来说,花钱免刑无疑是轻而易举的事。
除此之外,粮长每年要进京朝拜皇帝,同时也顺便考察他的功绩。普通百姓能够见到皇帝,那是无上光荣,分分钟成为“全村的骄傲”。不仅如此,如果皇帝对他的业绩感到满意,还会有诸多赏赐,甚至是直接封官。
就比如有个叫严震直的粮长,朱元璋就是因为满意他的业绩,就直接封他做了五品的通政司参议。由此可见,明朝的粮长既有政治特权,又能中饱私囊,简直是人们梦寐以求的职务。然而到了明朝后期,大家却都不愿当粮长了,这是为何呢?
一、贫富差异巨大
朱元璋登基后创立了明朝的“宗室制度”,随着时间的推移,明朝宗室成员越来越多,就形成“天下养朱”的现象。朱元璋把最好的都留给了子孙后代,这就导致明朝中后期,天下的地基本都被宗室给占了。而且宗室享有特权,可以减免赋税,甚至不必纳税,所以富的人越来越富,穷的人越来越穷。
在这种情况下,富人不必纳税或不肯纳税,穷人又根本交不起税。加上国家要打仗,需要的粮食和钱越来越多,这样粮长的任务就越来越重。很多粮长无法完成任务,由于害怕朝廷怪罪,就只好自己倒贴。久而久之,地主家也没有余粮了,也就没人愿意当粮长了。
二、特权逐渐缩小
之前粮长享有特权,他可以有很多种方法去中饱私囊,但后来朝廷为了避免这种现象,就分化了粮长的特权。明朝将粮长分为催办粮长、兑收粮长、长运粮长几种,每一种还有数人担任,让他们互相帮助,也互相监督。如此一来,就没人可以一手遮天了。
在朱元璋时期,粮长每年还能进京面圣,或许还有机会得到赏赐。可在朱棣之后,进京面圣的规矩也被取消了,粮长不仅见不到皇帝,更是失去得到赏赐的机会。
粮长由一个“肥差”,逐渐变成既要倒贴,又没多少特权的赔本买卖,于是自然就没人愿意当了。没有人愿意当,朝廷便规定大家轮流担任,想想都知道结果,根本无法完成任务,因此许多“粮长”都纷纷跑路。
明朝后期的时候,也为了粮长制改革过,可惜没什么效果。久而久之,这种粮长制就消失在历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