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皇帝大权旁落的时候 为何不直接杀了权臣?
- 2、李渊是怎么大权旁落的,为什么没人帮李渊?
- 3、安史之乱后唐朝皇帝大权旁落了吗
- 4、李渊是怎么大权旁落的,为什么没人帮李渊?
- 5、中世纪的日本天皇为何大权旁落
皇帝大权旁落的时候 为何不直接杀了权臣?
我们在了解历史的时候,有很多名为皇帝实为傀儡的例子,只有一个皇帝的头衔,却没有皇帝的实力,权臣一手遮天皇权旁落。这个时候,很多人可能会有一个疑问,既然大权在别人手里,为什么皇帝不干脆直接把权臣杀了?这样子难道不是最快的办法吗?但是很多皇帝都没有这样做,就好像虽然不甘心,但是也任由别人摆布一样,这是为什么?
1.后汉皇帝刘承祐
其实有一个很浅显地道理,但是只有真正拥有权力的人才懂。即权力表面是上级对下级的一种束缚,但是权力实际上的施行需要下级的服从。对于这一“至理名言”,后汉皇帝刘承祐深有体会。
刘承祐的父亲刘知远在临死的时候,给他指派了五位辅命大臣,分别是:杨邠、史弘肇、王章、苏逢吉,还有郭威。这些人或文或武,合作的可谓是非常好。在这一点上面很像国外的议会制度,基本上是各司其职。皇帝更像是一种象征,也就是说小皇帝刘承祐被架空了。
一个个可谓是老谋深算,三两句话就可以把皇帝憋的说不出来话。自己的江山自己说话不算数还要看别人脸色。刘承祐心肯定有不愿,于是开始了自己的谋划。他先是将负责兵权的郭威调到了边关,毕竟这种关乎国家安危之人暂时还得用,同时也是一个下马威。
但是刘承祐又觉得这样不痛不痒,怕没过多久郭威那个老狐狸又会寻找各种理由回来。俗话说杀鸡给猴看,是不是鸡无所谓,关键是要见血。为了树立自己的威严,他又不分“青红皂白”的把杨邠、史弘肇、王章杀了。只留下宰相安抚群臣,毕竟国家不能没有人管理。
所以说不是这些权臣杀不得,只是你要找时机,这才有了后周的建立。没有实力的时候杀个把人,却无法夺得最高权力,这种行为只是徒劳。表面上你面对的是一个权臣,实际上你面对的是一整个利益集团。正所谓唇寒齿亡,要动就要连根拔起,要不然就有了官官相护。嘉庆十五天杀和珅,其实道理差不多。
故而杀人前要做的每个阶层之间的利益分析,谁是我们的朋友谁是我们的敌人。说是上天赋予皇权,可是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也是一直被推崇。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你握不住方向盘,最后别被方向盘甩飞。
2.为什么不能杀权臣
身为一名皇帝,如果不想被权臣要挟,唯有你去代替他,提前为各个阶层分配权力。一旦权臣没有了利益分配权,那么这个权臣也就可有可无。如果你直接开干,人家会以为你要赶尽杀绝。
狗急了也是会跳墙的。惹怒了权臣,便是得罪了整个被权臣赋予权力的利益阶层。而且要知道皇帝其实只是既得利益者们最高的一个代表,随便换个人做也是一样。权臣也是最高代表下的代表,换个人也是当。
皇帝在有实权有能力的时候当然可以为所欲为的杀人,没实力的时候还是忍气吞声。所以先帝一禅让,新帝首要就是先清除了结旧党,很多人还会惊呼真是明君啊,先帝身旁还有这么多罪臣。虽然刘承祐这种事经常有,但是也有玩漏的。
3.北魏孝庄帝
北魏孝庄帝刚刚登基,可谓是年轻气盛、意气风发。当时权臣尔朱荣几乎将其架空,孝庄帝快刀斩乱麻,在朝堂上带了一把匕首直接将其赐死。但是刚到第二天尔朱荣兄弟尔朱兆直接带人闯宫,活捉了孝庄帝将其直接勒死。看来沉不住气是要付出生命的代价,杀了尔朱荣还有尔朱兆。
但是这种事情并不是每个人都有孝庄帝这么狠,可以在殿堂之上血溅五步。也并不是所有人都像孝庄帝这样可以杀死权臣的,也有皇帝是被权臣弄死。比如说盛唐时期李渊儿子李世民,不就是玄武门之变直接逼宫嘛?到了最后李渊还是乖乖交出皇位,做起了太上皇。
当然也有那些权臣和皇帝谁都不敢先动的,比如说宋朝时期的赵构。他与秦桧之间的关系很迷,尤其是秦桧说不定还是个叛徒。据说到了后来的时候,两人身上都带着一把匕首,因为都害怕对方狗急跳墙。可以猜测当时只要稍微一刺激,很有可能血溅殿堂。
在绝大多数时候,权臣只是某一利益集团的代表,这种人是杀不完的。没有了张三,还会跳出来李四。也就是说只要利益集团还存才,这些人永远不会消失。而且皇帝也不会随意杀掉一些权臣,因为这是打自己的脸,不符合规矩,甚至是适得其反。
李渊是怎么大权旁落的,为什么没人帮李渊?
在玄武门之变后李渊选择传位给李世民,这让很多人产生了李渊已经被架空的错觉。可实际上,这个说法有着明显的疏漏。
李世民的声望的确非常高,但是支持李渊的人也不在少数,李靖知道玄武门之变后国家的统治者将会改变,但是他并没有选择参与这个计划,不是他惧怕失败,而是他不愿意背叛李渊。在当时那个时代,像李靖一样对李渊忠诚的人,并不在少数。
而在民间,李渊的声望也不算太低。虽然李世民有功高震主的味道,但李渊也算是一个贤明的君主,所以当时民间并没有出现一边倒的情况,虽有人呼吁将李世民立为太子,但是从来没有人公开支持李渊退位让贤。
而且我们仔细观察玄武门之变当中透露出来的细节,也能发现李渊没有真的大权旁落。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他受到了李渊的疯狂打压。李渊的权力非常大,为了削弱李世民的力量,他把李世民身边绝大多数将领都给调走了。因为李世民手中没有权力,所以他根本不敢对这件事提出异议。
在玄武门之变后,李渊的权力依然没有怎么受到影响。史书有记载,在事变之后原本东宫还在拼命抵抗,但是李渊却能下令:“使黄门侍郎裴矩至东宫晓谕诸将卒,皆罢散。”这变相说明了李渊对于国家的掌控力依旧很高。
除此之外,很多人都以为李世民这边有无数人参与玄武门之变,可实际上由于李渊和李建成的提防,李世民能调动的军队还不到一千人,李世民完全是通过出奇制胜来取得战争的胜利。如果正面硬拼的话,李世民这边肯定率先落败。
还有李世民的态度也能佐证李渊没有大权旁落。李世民不光派尉迟敬德威慑李渊,他自己还选择打感情牌,他跪着吮吸李渊的上乳,以此来表达自己的尊敬,这个态度可以说是相当谦卑了,这证明李世民即使在玄武门之变成功之后,他依然没有足够的信心扳倒李渊。
只不过李世民的这些举动其实是多余的,李渊压根就没有想要再对付他。李世民杀死自己的兄弟,李渊的确心有不满,但他也只能选择认命。毕竟,他只剩下李世民这一个年长儿子了,他也只能安心让李世民接班。
所以准确来说,并不是李世民夺走了李渊的天下,而是李渊自己把天下让给了李世民。如果两个人正面对抗的话,李渊可能没有办法战胜李世民,但是他想要和李世民僵持应该是不难的。 综上所述,李渊并没有大权旁落,他只不过是不愿意去和李世民对抗,徒增烦恼罢了。
安史之乱后唐朝皇帝大权旁落了吗
对地方上的掌控是有一定的下降,但并不是所谓大权旁落。藩镇在安史之乱结束后还是基本比较老实的,不听话的大多数都是原来安禄山和史思明的旧部,集中在河北。 唐朝皇权在安史之乱结束后大概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代宗,德宗期间,河北,淮西一带的藩镇基本成为割据事态,特别是淮西的李希烈,河北的朱泚等人,甚至数次造反,但是西南,淮南一代的藩镇还对朝廷很忠心,听从朝廷调动,而且是朝廷主要财政来源。此时宦官权力逐渐增加,但并未能够达到操纵皇帝的地步。但在长安陷落,泾师之变等变故发生后,中央威信大大下降,也就是在这以后,宦官逐渐取得权力,成为唐朝另一个毒瘤。 宪宗年间,数次征讨各地不听调令的藩镇,使得中央基本收回了各地藩镇的权力,中央集权进一步加强,史称“元和中兴”。但是唐宪宗登基完全是靠宦官帮助,因此宦官专权的恶例也是从此开始,此时的宦官权力,已经远非高力士,李辅国等人能够相比了,他们甚至能够操纵皇帝。但是因为唐宪宗能力很强,因此此时皇权还很稳固。但是后来宪宗被宦官毒死,大好局面开始恶化。 穆宗,敬宗,文宗三朝,宦官权力达到顶峰,这才是真正唐朝宦官操纵皇帝政的时候,标志着皇权开始旁落。此时中央情况进一步恶化,牛李党争使得中央对地方控制急剧减弱,此时宪宗年间被抑制的藩镇势力重新抬头。而甘露寺之变后,皇帝成为了摆设,完全被宦官操纵。 武宗,宣宗朝,这两个皇帝比较有能力,特别是宣宗号称小太宗,在他们两人在位时,逐渐收回了被宦官夺走的大权,君权重新回到朝廷手中。此时,牛李党争也终于结束,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有一定恢复,除了淮西,魏博等长期割据的藩镇势力,藩镇基本都能够听从中央调遣,但此时的情况已经不如宪宗元和年间了。 懿宗,僖宗期间,君主昏聩,宦官又逐渐得到了权力,但此时宦官的权力随时可以被皇帝收回,因此可以说皇权还是在皇帝手中,但是此时皇帝宠信宦官,根本就没有吸取教训,使得宦官势力逐渐发展,为昭宗朝的宦官专政造成了恶果。黄巢之乱爆发后,唐朝才真正对地方失去了控制,除了四川,京畿等地,各地藩镇都以勤王为名招兵买马,扩充地盘,完全成了东汉末年军阀混战的翻版。 昭宗时代,此时昭宗和汉献帝差不多,甚至更惨,不仅藩镇不听他的,宦官也可以不听他的,甚至发生了囚禁皇帝的丑闻。昭宗本人也先后被韩建,王行瑜,李茂贞等人挟持。朱全忠控制昭宗后,虽然杀光了宦官,但是唐朝丧钟也敲响了。不久之后,昭宗被杀,哀宗即位。当了两年傀儡就让位给朱全忠,唐朝灭亡。 可以说,唐朝皇权是在与宦官和藩镇进行斗争,应当说皇权是逐步衰落,但是中间也有一定波折,例如宪宗平定藩镇和宣宗削弱宦官,大权旁落其实基本上来说只发生在敬宗,文宗和昭宗时期,其他时候,君主对于宦官和藩镇,还是具有一定控制力的。
李渊是怎么大权旁落的,为什么没人帮李渊?
李渊的大权旁落源自于两个部分,第一个部分就是李渊自身能力的不足,第二个部分就是来源于秦王李世民的取而代之,而在我们看来,李世民的因素是要远远大于李渊自身因素的,如果李渊当时真的能够把持住大权在握的话,那么任凭李世民发动玄武门政变成功杀掉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李世民也是没有办法,从李渊手中夺取唐朝天下的,只是当时李渊已经走向了大权旁落的这条路,迫于当时所面临的综合局势,他不得不在李世民成功发动玄武门之变之后,将皇位交给他。
而且在玄武门之变之后,并不是没有人帮李渊,而是李渊自己认清楚了当时的局势,就算是当时拥护李渊的人还存在,那么李渊也是要考虑“究竟需不需要继续和李世民斗争下去、如果和李世民对质斗争下去的话,这究竟算不算是一次困兽之斗”等问题,李渊选择退位,选择将唐朝天下交给李世民,至少在后人眼中,李渊的选择是比较明智的。
公元626年七月,震惊中外的玄武门之变爆发,李世民成功的亲手杀死了自己的哥哥和弟弟,而后在同一时间便派遣尉迟敬德带领数百名秦王府士兵团团包围住了李渊,表面上看死侍为了保护李渊,实则是为了在第一时间之内对李渊进行控制。李渊并不是平庸之辈,他选择将皇位让给李世民,是审时度势的明智之举。
其一,如果李渊当即做出反应,誓死要和李世民对抗下去的话,那么当时尉迟敬德完全可以亲手手刃掉李渊,谁又敢保证李世民当初派遣尉迟恭监禁李渊,没有给他先斩后奏的特权?
其二,如果李渊想要在玄武门之变之后动用自己之前的那些势力来对抗李世民的话,李世民确实有一些可以动用的军队,但是我们要看清楚当时的局势,李渊所能掌握的病例远远不及李世民,因为李世民打下了大唐的多半江山。
其三,玄武门之变爆发,太子李建成被杀,太子党的领袖都没有了,那么谁还会去继续选择和李世民对着干呢?纵观李渊底下的几个儿子,李建成和李元吉已死,剩下的就只有秦王李世民自己能够承担大任了,而当时李世民的表现,也确实赢得了朝廷当中绝大多数人的支持,所以面临着这种抉择,没人愿意帮李渊,同时也没有人敢帮李渊。
更何况李世民在玄武门之变后对李渊的态度,我们便能够看出李世民的用心良苦,“跪而吮上乳”这样的举动都能做出来,李世民的孝心是给所有人看的,同时也是在给李渊一个台阶下,如果李渊不把握住这个台阶的话,那么等待他的,将是一场父子之间的残杀。如果当时太子李建成还尚存在世的话,或许李渊的斗争还是值得的,但如今太子李建成已经不在,而且李世民颇有能力不说,对自己也十分善待,他继续斗争,岂不是徒劳吗?
中世纪的日本天皇为何大权旁落
日本的封建时代起步很晚,在中国唐朝时期,日本刚刚建立起集权制度(注意,当时唐帝国已经向中央集权发展,而日本还只是集权,两者是有区别的),孝德天皇曾经发起过变革,一度使天皇权力发展到最大
所谓日本平安京时代,由天皇、朝臣执掌政权(藤原道长时代就是典型的官吏贵族执政),这也是天皇权力发展到顶峰的标志。
不过,当时日本的集权制度权力主要集中在地方领主手里,天皇的直接权力和势力有限,地方领主具备相当大的势力,随着地方领主间不断兼并,出现了大名主(名在日语里的意思为土地,大名主指的是大土地的所有人,幕府建立后,以1万石为界,1万以上为大名,1万以下为小名),而大名主之间的联合,兼并使得他们的势力越来越大。
因此,从经济角度看,大名主占据了更多的土地,而封建时代,土地是经济基础,谁掌握了更多的土地谁就把持着经济,而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因而大名把持了经济基础后,就逐渐主张政治权利。
而在大名主不断兼并的同时,一些较大势力也出现了,以平清盛为首的平氏集团和源赖朝为首的源氏集团逐渐成为大名主们的集合地。当时,平氏集团倾向于皇权,也就可以说是皇权的支柱(虽然不是无私的支柱,但毕竟和源氏不同),当时平清盛与朝廷关系不错,得到朝廷支持,平氏集团占据京都,皇权与武士集团相互勾结,平氏一门接受朝廷任命,得到了很多高官,其也逐渐和公卿同化。但第一次战败的源赖朝不甘心失败,集合支持他的大名们又一次发动了对平家的攻击,由于平氏集团长期沉醉于朝廷公卿生活,战斗力大不如前,最终平氏战败,源赖朝攻入京都,武士集团第一次真正取得政权。
关于征夷大将军:这个职务月长石个人认为,在幕府取代天皇成为天下实际支配人的过程里,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征夷大将军一职,本来是朝廷为了对抗北方虾夷人而设立的职务,其最初的实际品阶并不高,只有三品(日本朝廷也是把官员分品阶的),但是征夷大将军有一个权力,就是开设幕府(幕府将军一词也是由此而来),开设幕府,将军就可以招募幕僚,而将军招募的幕僚,实际上是听命于将军,可以说,一旦建立幕府,将军就有了自己的统治机构和集团,并拥有了官员的任免权!这对于朝廷来说是致命的打击:过去,无论是谁执政,包括藤原道长时期或平清盛时期,官吏的任免权在于朝廷,而到了源氏幕府建立后,由于国家大权落入源赖朝之手(后来落入幕府执权北条氏之手),源赖朝开设幕府,成立了自己的官僚体系--守护制度,地方的土地由幕府的守护来控制,朝廷任命的官吏实际上成了空架子(玩过日本战国游戏的玩家可能会清楚,例如织田信长,最初的官职是上总介,后来取得尾张守护是其夺取尾张国实权并上京谒见足利义辉后被册封的,上总介是朝廷任命的官职,实际上当时信长估计连上总都没去过,但尾张守护可以把持尾张军政大权,因此,守护逐渐取代了朝廷的地方官,从政治角度来说,武士统治国家具备了法律制度的基础。
但此时,朝廷并不是完全的空架子和傀儡,朝廷依然具备相当的权力和影响力,朝廷依然拥有相当的土地和权力,尤其是源赖朝死后,其子年幼即位(源赖朝突然坠马身亡,疑为被害),当时朝廷方面意图趁幕府新老交替之际夺回权力,联合地方上受到迫害的武士,浪人以及平氏旧部等反幕府势力在京都集结,意图推翻源氏幕府。当时幕府将军年幼,但其母的家族,时任幕府执权,是源氏幕府得力助手的北条氏却站在了幕府一边,时任幕府执权的北条义时立刻将拥护幕府的大名们汇集到镰仓,要求他们支持将军。北条义时集结十九万大军,迅速攻入京都。京都方面没有意料到幕府有如此大的动员力和行动力,旋即被攻破。
于是,在北条义时的主持下,武士集团占据京都,做了几条措施:第一,现任天皇逊位,改立新天皇(建立傀儡);第二,流放三位反对幕府的上皇(放逐反对势力);第三,诛杀支持朝廷反对幕府的官僚(屠杀反对势力);第四,所有参与反对幕府的武士,浪人等全部剥夺一切权利(断绝根基);第五,没收参与反幕府成员的土地(包括大部分皇室土地以及很多高官贵族的土地)
在北条义时的一系列措施下,皇室失去了经济基础,而天皇也成了幕府拥立的傀儡。
朝廷第二次恢复权力则是在中国元朝时期:当时日本实际统治者为幕府执权北条时高(北条义时帮助幕府打败朝廷后把持幕府实权,不甘心做傀儡的将军向北条义时发起挑战,失败,源氏幕府实权遂掌握在北条手里,将军和天皇一样成为傀儡),由于元朝两度入侵,使幕府政权受到严重打击,而此时,无论是朝廷还是幕府将军,都因长期受到北条氏的压制而对其不满,北条政权处于内忧外患的境地。于是,一批支持朝廷的武士集结于朝廷身边,联军攻入镰仓府,北条时高不敌战败,率一门300余人自杀,北条政权灭亡。而北条政权是幕府的支柱,北条的灭亡也标志着源氏幕府的解体。此时,由于各方势力相互间的制约,天皇取回了本应属于皇室的权利,并着手改革,意图恢复孝德天皇时期的权威。
不过,此时的皇室所获得的权利不过是诸多反幕府的武士集团联合给予的,内部之间其实各怀鬼胎。而出身于源氏的足利尊氏则不甘于天皇重新掌权,按照武士集团的话:掌握天下的应该是武士而不是贵族!足利尊氏打起源家的旗号,起兵反对朝廷。第一次战役,从关东起兵的足利尊氏败于楠木正成,逃亡九州,得到大友,大内等豪门的支持,而朝廷方面,在第一次胜利后却出现了分歧,结果,足利尊氏起兵50万(水分很大)从关西进攻,楠木正成战败而死,足利家进入京都,要求担任征夷大将军开设幕府。此时的后醍醐天皇不同意,尊氏便兵入京都,后醍醐天皇逃亡大和国,建立朝廷,而足利尊氏另立天皇,并因拥立有功册封为将军。
由于存在两个朝廷,为了让自己所拥立的傀儡朝廷能够掌控天下,足利尊氏将本城从镰仓迁入京都,设立二条御所,这样,将军由过去的关东地区迁入京都,进一步加强了对朝廷的控制,自此,朝廷完全成为了傀儡,一举一动都在将军的监视之下。
到足利三代义满将军时,后醍醐天皇所居的南朝迫于北方越来越大的军事政治压力,经过和谈,体面地交出政权,南北朝结束,自此,皇室反对幕府的最后一支力量也消亡了。
自此,日本皇室基本被架空,只剩下两个权力:一是祭祀权,好像全国的大神官;二是朝官册封权,也就是任命一些有名无实的官员的权力。
不过,到了足利幕府的中后期,在应仁之乱后,幕府权威开始丧失,各地大名开始做大,日本进入战国时期,各地大名主往往私自任命官职,例如柴田胜家的官位是修理亮,而当时这个官位却被很多人冒用。此时,由于幕府自身难保,朝廷收入锐减,天皇一度过年吃不上年糕,有时候不得不通过卖官鬻爵过活,由于幕府势力衰退,对朝廷的控制减弱,朝廷和地方大名接触增多,实际上天皇也和地方大名暗中联络,由此获得一些利益。
此时的皇室,实际上已经没有实力反对武士集团,但仍保留一些权力。不过,这一切到江户幕府建立后结束。
1582年,当时最有可能统一日本的织田信长在本能寺被部下明智光秀谋反所杀,之后,光秀又被羽柴秀吉在山崎合战击败,被武之狩者所杀,秀吉又通过一系列的外交和战争手段,先夺取织田家实权,继承了信长的遗产,又通过三大战役,取得了全国统治权。此时,菊亭晴季向秀吉谏言,希望他担任朝官首领关白--月长石个人认为,这是朝廷意图恢复权威的努力!
如果秀吉担任将军,就将开设幕府,实际上仍然是把朝廷边缘化,但如果秀吉担任关白,虽然是代表了官员最高权威,却依然是朝臣,和朝廷比较亲近,一旦关白执政,就恢复到了藤原道长时期的模式,文官掌权。而朝廷要想恢复权威,第一步就是要让文官取代武士成为统治者。
然而,朝廷的愿望落空了:秀吉发动侵朝战争失败,忧愤而死,其子秀赖8岁即位,以德川家康为首的武士集团(又叫源家康,家康曾经在镰仓拜祭过源赖朝并自称源氏后人)和拥立秀赖的石田三成集团爆发了关原合战,由于小早川秀秋的临阵倒戈,家康军最终取得胜利--石田三成被斩首,秀吉所建立的文官体系崩溃。
之后,家康一步步夺取了丰臣家的实权,并最终发动大阪合战,攻破大阪,秀赖母子自焚。秀赖的死,标志着丰臣政权的彻底灭亡。此时,家康,秀忠父子已经担任了将军一职。家康深感朝廷与武士勾结所带来的风险,于是下发一系列命令,其中包括:将军一职不再由朝廷任命,直接由幕府传承;朝廷不得再任命任何官员;天皇继承人要由幕府认定;朝廷不得私下与武士联系等。
这样的命令很血腥,不仅仅是架空朝廷,而是整个把朝廷变成了一个毫无用处的机构!以前,将军的任免名义上是朝廷决定,将军虽然是内定的,但是形式还是要走的,但现在,将军变成上下传承,朝廷已经不具备对幕府的任何权利,这就意味着朝廷对幕府发布的任何指令都不具备合法性,幕府已经完全独立于朝廷之外;皇室继承人的认可权,则彻底让天皇由谁继承都成了幕府的权力,实际上幕府在制度上也凌驾于朝廷;隔断朝廷与武士间的联系以及官员任免权,则是彻底摧毁了朝廷复兴的基础。自此,天皇仅剩下的权力就是决定年号(连祭祀权也不全面)。此时整个朝廷年收入约50万石,皇室15-16万石,远不及很多大名,可以说朝廷连一个大名都不如,不得不全面依靠江户幕府。
实际上,日本皇权的旁落,主要理由月长石大概整理了以下:
1,经济上,皇室不占有统治地位:中国随着集权制度的发展,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皇帝是土地唯一的所有者,而日本皇室只拥有一部分土地,大部分土地掌握在武士集团手里。随着土地兼并,强大的武士集团产生,拥有对抗朝廷的经济基础。
2,政治上,文官集团对抗武士集团从源氏幕府诞生之前就存在,而实际上,由于武士集团占据更多的经济基础-土地,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武士集团拥有更庞大的政治资源,文官集团则必须依附朝廷,缺乏对抗武士集团的资本,最终武士取代文官是必然的。
3,军事上,武士集团属于地方武装,本身拥有强大的军事力量,而决定军事强弱的则还是经济。武士拥有土地,还拥有作战凶狠的战士,而朝廷方面缺乏的也正是此。
4,关于文化:这方面,是因为自源氏幕府后,武士集团获得了统治权,他们认为天下就应当由武士来统治,久而久之形成的“武士统治”文化和“武士道”精神,并形成的层层效忠模式,使得武士治国合法化,广泛化,形成了社会文化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