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是什么意思?
- 2、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怎么翻译?
- 3、“积善成德 而神明自得 圣心备焉中的焉”是什么意思?
- 4、风雨兴焉和圣心备焉焉字的区别
- 5、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翻译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翻译是什么
- 6、《劝学》 “圣心备焉”的焉什么意思?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积累善行养成高尚的品德,自然就会达到最高的智慧,具备圣人的精神境界。
出处:《荀子·劝学》
全文节选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扩展资料:
1、译文:
土堆起来成了高山,风雨就从这里兴起;水流汇积成为深渊,蛟龙就从这儿诞生;积累善行养成高尚的品德,自然就会达到最高的智慧,具备圣人的精神境界。
所以不积累一步半步的行程,就没有办法达到千里之远;不积累细小的流水,就没有办法汇成江河大海。骏马一跨跃,也不足十步远;劣马连走十天,它的成功在于不停止。
(如果)刻几下就停下来了,(那么)腐朽的木头也刻不断。(如果)不停地刻下去,(那么)金石也能雕刻成功。
蚯蚓没有锐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健的筋骨,却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喝到地下的泉水,(这是由于)它用心专一。螃蟹有六条腿,两个蟹钳,(但是)没有蛇、鳝的洞穴(它就)无处藏身,(这是因为)它用心浮躁。
2、赏析
学习的成效来源于辛勤的积累。只有通过学习,才能增长才干,完善自我,使自己超越前人,以成赫赫之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和“积水成渊,蛟龙生焉”是比喻,“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才是正意。对一个人来说,“积善”要达到了“成德”的境界,才能改变气质,具备圣人的思想感情。
另外荀子这种用比喻说理的写法,在其他先秦诸子散文中也是罕见的,应当说这是他的一种独创。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劝学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怎么翻译?
这句话的翻译是:积累善行养成高尚的品德,自然会心智澄明,也就具有了圣人的精神境界。
拓展资料
《劝学》是《荀子》一书的首篇。又名《劝学篇》。《劝学》全文的中心思想是:一、 学不可以已;二、 用 心 一也,三、学也者,固学一之也。荀子认为,学习首先需要修养品德气质,保持专一的品质,专门学习一门技术才能速成(学一速成),然后保持持之以恒、坚持不懈是正确的学习方向; 要善始善终,切忌半途而废,以期达到完全而纯粹的精神境界。
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名况,时人尊而号为“卿”,西汉时因避汉宣帝刘询讳,因“荀”与“孙”二字古音相通,故又称孙卿,汉族,战国末期赵国(今河北邯郸)人,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儒家代表人物之一。
曾三次出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后为楚兰陵(今山东兰陵)令。荀子对儒家思想有所发展,提倡性恶论,其学说常被后人拿来跟孟子的“性善说”比较,此外还提出“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等观点。荀子对重新整理儒家典籍也有相当显著的贡献。代表作品《荀子》,他是战国末期儒家学派中的大师,李斯、韩非都是他的学生。
“积善成德 而神明自得 圣心备焉中的焉”是什么意思?
“积善成德 而神明自得 圣心备焉中的焉”的意思是语气助词
“积善成德 而神明自得 圣心备焉”出自《荀子·劝学》《劝学》是《荀子》一书的首篇。又名《劝学篇》。劝学,就是鼓励学习。本篇较系统地论述了学习的理论和方法。前一部分(第一段),论述学习的重要性;后一部分(第二、三段),论述学习的步骤、内容、途径等有关问题。
《劝学》全文的中心思想是:一、 学不可以已;二、 用 心 一也,三、学也者,固学一之也。荀子认为,学习首先需要修养品德气质,保持专一的品质,专门学习一门技术才能速成(学一速成),然后保持持之以恒、坚持不懈是正确的学习方向; 要善始善终,切忌半途而废,以期达到完全而纯粹的精神境界。
荀子是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之一,他的学生中最优秀的是法学家韩非子、秦朝丞相李斯、汉朝丞相张苍。可见荀子之学为实学也。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fromid=2154648fromtitle=%E3%80%8A%E8%8D%80%E5%AD%90%C2%B7%E5%8A%9D%E5%AD%A6%E3%80%8B
风雨兴焉和圣心备焉焉字的区别
焉字的区别:用法不同,具体解释如下:
风雨兴焉的焉释义:兼词,相当于“于是”、“于之”。
圣心备焉的焉释义:句末语气词。
圣心备焉的意思:也就具有了圣人的精神境界。
风雨兴焉的意思:风雨从这里兴起。
《荀子·劝学》赏析
《荀子·劝学》系统地论述了学习的理论和方法,分别从学习的重要性、学习的态度以及学习的内容和方法等方面,全面而深刻地论说了有关学习的问题。
全文可分四段,第一段阐明学习的重要性,第二段讲正确的学习态度,第三段讲学习的内容,第四段讲学习应当善始善终。
全文说理深入,结构严谨,代表了先秦论说文成熟阶段的水平。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翻译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翻译是什么
1、翻译是:积累善行,养成良好的品德,于是就能达到很高的精神境界,智慧就能得到发展,圣人的思想也就具备了。
2、出自《荀子·劝学》
【原文】: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3、【译文】土堆起来成了高山,风雨就从这里兴起;水流汇积成为深渊,蛟龙就从这儿诞生;积累善行养成高尚的品德,自然就会达到最高的智慧,具备圣人的精神境界。
4、《劝学》是《荀子》一书的首篇。又名《劝学篇》。劝学,就是鼓励学习。本篇较系统地论述了学习的理论和方法。前一部分(第一段),论述学习的重要性;后一部分(第二、三段),论述学习的步骤、内容、途径等有关问题。
5、《劝学》全文的中心思想是:学不可以已;用心一也,学也者,固学一之也。这是月牙山人(朱金城)对荀子核心思想解释。所以荀子认为,学习首先需要修养品德气质,保持专一的品质,专门学习一门技术才能速成(学一速成),然后保持持之以恒、坚持不懈是正确的学习方向;要善始善终,切忌半途而废,以期达到完全而纯粹的精神境界。
《劝学》 “圣心备焉”的焉什么意思?
圣心备焉的焉释义:句末语气词。圣心备焉的意思:也就具有了圣人的精神境界。
一、所在原文选段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二、所在原文选段释义
堆积土石成了高山,风雨就从这里兴起了;汇积水流成为深渊,蛟龙就从这里产生了;积累善行养成高尚的品德,自然会心智澄明,也就具有了圣人的精神境界。所以不积累一步半步的行程,就没有办法达到千里之远。
不积累细小的流水,就没有办法汇成江河大海。骏马一跨跃,也不足十步远;劣马拉车走十天,(也能到达,)它的成绩来源于走个不停。(如果)刻几下就停下来了,(那么)腐烂的木头也刻不断。(如果)不停地刻下去,(那么)金石也能雕刻成功。
蚯蚓没有锐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健的筋骨,却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可以喝到土壤里的水,这是由于它用心专一啊。螃蟹有六条腿,两个蟹钳,(但是)如果没有蛇、鳝的洞穴它就无处存身,这是因为它用心浮躁啊。
三、焉的相关信息
1、焉的拼音:yān
2、焉的部首:灬
3、焉的笔顺:横、竖、横、竖、横、横、竖折折钩、点、点、点、点
4、焉的释义
1、跟介词“于”加代词“是”相当。
2、疑问代词。哪里;怎么(多用于反问)。
3、乃;于是。
4、表示肯定的语气。
5、姓。
扩展资料
一、焉的字形演变
二、焉的相关组词:焉乌、焉提、焉支、乌焉、焉尔、异焉、焉能、飘焉、焉廼、焉逢、于焉、嗒焉、忽焉、焉知、焉耆
1、终焉[zhōng yān]
临终,最后,末期。
2、焉能[yān néng]
怎么能?
3、乌焉[wū yān]
乌、焉字形相似,容易致误。泛指文字讹误。
4、焉尔[yān ěr]
亦作“焉耳”。于是,而已。
5、焉耆[yān qí]
古西域国名。又作乌耆、乌缠、阿耆尼。国都在员渠城。居民务农、捕鱼、畜牧。有文字,语言属印欧语系。初属匈奴,西汉神爵二年(公元前60年)后属 汉 西域都护府。西汉末又属匈奴。东汉永元六年(公元94年)班超破匈奴,又内属。唐初附西突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