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法制中国的难点是什么
法律、法规仍不健全,且缺少一整套完备的法律运作机制
A.近年来,在对社会问题整治中,法律空白大量显现,如:对社会游医, 国家长期治理却仍长期并大量存在。究其因就是因为对于该问题,法律法规不 够到位;B.随着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加入WTO以后,法律滞后、与时不适也不 断体现出来。曾有一段时间成为热点的“海外管家难当家”问题就是与此有关 的一个实例;C.许多法律缺少相应的运行保障。规范是有了,但是执行问题没 有解决,如:我们已经制定《矿山安全法》、《矿山安全实施条例》等消除煤 矿安全隐患的法律法规,但由于法律运转问题的存在,诸如小煤矿爆炸塌陷事 故仍常有发生。
法治理论研究与实践相隔距离
一些学者在作理论研究的时候,常不从事实际的调研工作,随便搜集一些 “小报”信息,就可作为事实依据来进行理论研究与创作。现如今,许多法治 理论中没有对法治行为研究的部分;
一些有可实践性的法治化理论又被仅仅当作红头文件来执行,没有起到实 际效果。理论无法真正发挥指导实践的作用,致使表面上中国法治化理论超前 繁荣,而实践长期难行。
此外,在一些法治理论中甚至拥有错误的思想认识,不但不能够起到推动 法治化的作用反而带来负面影响,阻碍法治化。例如,中国矿业大学法学院张 旭科讲的“法治理论中法律工具主义思想的存在” “冷却了公众的法律情感”。 妨碍了公众投身于法治建设中的热情的增长。
四。解决屮国法治化困难的对策中国法治化面临的困难很多,非本文上一 部分简单的几点可以概括详尽。相对应的是,解决中国法治化的困难是一项大 型工程。需要全社会全方面努力,这里讨论的对策仅是更新、加快中国法治化 的必不可少的比较紧迫的几点:
1. 加强党和政府0身的建设,改变与法治不适应的领导方式和习惯,创造 出适应并能促进法治化的政治领导层 中国社会科学院钱弘道研究员认为:“法治的最大困难就在于公权力的滥 用得不到有效的制约”。故要想实现法治,首先要解决的最大问题之一就是国 家领导层的法律思想与政治体制中的法治化问题。党与政府要更新认识,通过 自身的建设,主动接受法律的约束,“真正落实依法行政,减少甚至消灭公权 力滥用的现象,并且引导、促动法治建设。”
2. 发掘本土法律文化资源,展开法律文化宣传、教育工作,完善社会公众 的法律意识
西方国家中,法治得以实现依靠的思想文化根源可简单归结为以“个人” 为主体的自由理论,这在古代中国是不存在的。但在传统的儒家思想中,存在 着以“家”为单位的利益中心理论。
二者在本质上有相似之处,古代中国以“家”为单位,注重“家”的利益, 要求充分发挥一个家的独立而不受干扰的社会地位。这也充分体现了追求ft由 的思想,因此,在传统儒家思想中的这种思想可以发展成为建设法治所依靠的 文化根源。
在法治化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政府与民间社会团体的作用,共同宣传法律 至上、人民主权、个人自由等相关观念。政府还要充分调动社会公众的参与意 识、民主意识,实现政府与公众法律意识的共同提升,最终要实现的是“转变 权力至上观念,树立法律权威观念;转变人治观念,树立法治观念;转变义务 本位观念,树立权利义务统一观念;转变厌诉观念,树立依法行事观念”。
3. 建立完善的法律体系,健全各项法律制度,为法治化提供必要的基础
此方面的工作主要是:A.针对社会问题反映出来的法律空白进行法律法规 的制定修改工作。以宪法为根本法,建立起实用性强、理论充足的社会法律体 系;B.针对长期以来执法监督机制不健全问题,加强权力机关的监督、专门机 构的监督、群众监督的法律制度的建设,促进我国社会主义法制监督体制的构 成与发挥作用;C.要尽快建立起违宪审查制度,确保恶法不能够存在,违宪可诉。
4. 法学理论界要把握法治的真谛,积极参与法治建设,在实践中开拓法治 化理论的新境界
行政法学家袁曙宏认为“法治理论与法治实践是法治发展的两个轮子,任 何一个轮子的颠簸和缺失都会导致法治运行的失衡”。法学家的法治理论“不 能仅仅是纸上的法治”,法治理论工作者必须同时“感悟实际运行中的法治”。 作为法治理论工作者,参加法治实践主要可以通过如下几个渠道:A.参与立法。 用法治理论原理指导立法,创制符合法治化国家要求的法律规范;B.进行依法 治国和依法行政的实证调查、研究,参与法律实务工作中的重大疑难法律问题 的讨论。
5.加快发展法学教育,更新法学教育理念,培养高素质法律理论与实践人
才
什么是法治中国
法治中国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目标之一。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进程中;
中国共产党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成功开辟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道路,有力促进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法治中国建设。
依照宪法和法律来治理国家,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显著标志,还是国家长治久安的必要保障。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人民当家作主根本保证。
扩展资料:
法治中国的基本要求:
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既是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客观要求,也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确保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保障。在中国这样一个13亿人口的大国,要实现政治清明、社会公平、民心稳定、长治久安,最根本的还是要靠法治。
法治中国建设推进得越持久、越深入,其成效就会成倍放大。政法机关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执法司法力量,行使的是国家权力,服务的是人民群众,在建设法治中国、法治政府、法治社会进程中发挥着特殊重要作用。
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不动摇,紧紧围绕建设法治中国的总目标,以构建公正高效权威社会主义司法制度为重点,切实将加强法治建设贯穿于政法工作全过程,带头严格依法履行职责、行使职权,肩负起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者、实践者的重任。
要把严格执法、公正司法作为基本要求,严格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履行职责、行使权力,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切实维护国家法制的统一、尊严和权威。
要把以人为本、公平正义作为灵魂,紧紧抓住影响司法公正和制约司法能力的关键环节,优化司法职权配置,完善诉讼法律制度,规范执法司法行为,进一步提升执法司法公信力。要把促进全社会学法尊法守法用法作为重要目标,深化法治宣传教育,弘扬法治精神、塑造法治文化,努力形成尊重法律、崇尚法治的良好氛围。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全面依法治国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法治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目标)
推进“法治中国建设”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中明确提出,建设法制中国,必须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加快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维护人民权益.要维护宪法法律权威,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确保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检察权,健全司法权力运行机制,完善人权司法保障制度.
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与深化司法体制改革构成了建设法治中国的两大重要支柱和改革内容.行政执法体制是行政体制的核心内容,是指我国行政机关依据宪法和法律履行行政职能、治理国家和社会的机制和方式的综合体现.
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的目标,是要全面正确履行政府职能,优化政府组织结构,提高科学管理水平,高效便民,实现公平正义,达到有效的政府治理;是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创新行政管理方式,增强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建设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
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也是“严格执法”的要求.党的十八大报告确立了“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十六字法治建设方针.科学立法是法治中国建设的前提;严格执法是法治中国建设的关键;公正司法是法治中国建设的保障;全民守法是法治中国建设的基础.我们之所以要抓住“严格执法”这一关键,是因为中国当下法治建设中的主要问题,显然不是无法可依的问题,而是执法不严、执法疲软的问题.这一法治建设的“短板”已经困扰了我们几十年.执法不严、执法疲软,主要表现为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不作为、弱作为、乱作为.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就是要从体制机制上解决“执法不严、执法疲软”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