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玉皇大帝和张天师是一个人吗?
张天师不是玉皇大帝的老师。 张天师简介: 五斗米道创立者张陵及其后代世袭嗣教者的通称。汉末张陵创教,自称太上老君降命为天师,故世称张天师,其教亦称天师道。置二十四治(即教区),其中阳平治为各治之首,类似中央教区,制“阳平治都功印”,连同“三五斩邪雌雄剑”和经箓,为象征天师掌教权威之法器,规定“绍吾之位,非吾家宗亲子孙不传”。陵传子衡,称嗣师;衡传子鲁,称系师。传说第四代孙张盛由汉中(今属陕西),徙居江西龙虎山,世代相传,子孙嗣教者均称天师,而尊张陵为第一代天师。四代以后史载较著者有:三十代天师张继先(1092~1127)、三十五代天师张大可(1218~1262)、三十六代天师张宗演、三十八代天师张与材(?~1316,一说1317)、四十二代天师张正常。张正常曾撰《汉天师世家》,记述汉天师张陵迄四十一代张正言之谱系,明太史宋濂作序;四十三代天师张宇初删校增次,并作后序。越200余年,五十代天师张国祥又增补从洪武迄嘉靖凡八代事迹,止于四十九代张永绪。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收入其奉旨校刊之《万历续道藏》。自五十代天师张国祥迄六十一代张仁晸之谱系,记于六十二代天师张元旭所作《补天师世家》,傅勤家《中国道教史》曾予转载。清《续文献通考》又辑录有五十二代至六十二代天师事迹。清廷崇佛抑道,乾隆改授正一真人秩以五品,禁止真人差委法员往各省开坛传度 ,限龙虎山天师府统率本山道众,停止朝觐等。道光年间,取消正一真人称号,终止了朝廷和正一道的关系。但正一道内部仍按传统教法续演不止。 张天师生平: 汉天师,字辅汉,沛国丰(江苏省丰县人),东汉建武十年正月十五日生于吴地天目山。其为创汉功臣张良(字子房)之八世孙,史书又称其名为张陵。他七岁时即能诵《道德经》,并能达其要旨。长成后身材高大魁梧,古籍中描绘其形像为:庞眉文额,朱顶绿睛,隆准方颐,目有三角,伏犀贯顶,垂手过膝,使人望之肃然起敬!他生性好学,天文地理,河洛图纬,皆极其妙;诸子百家,三坟五典,所览无遗。先为往来吴越之地的一人大儒,从其学者有千余之众。 永平二年赴“直言极谏科”而中之,汉明帝时拜巴郡江州令(今四川重庆),不久退隐北邙山中(今河南洛阳附近),修持炼形合气,辟谷少寝长生之道。建初五年诏举贤良方正不起,复征为博士,封冀县侯,三诏不就。后入吴,又爱蜀中溪岭深秀,遂入蜀隐于鹤鸣山,修神丹符咒之术。 张道陵有弟子王长、赵升随其习黄老之道,助炼龙虎大丹,丹成,服之返老还童,且去游而参访仙源。 一日,在北岳嵩山遇绣衣使者告诉他说:“中峰石室内,藏有《三皇秘典》、《黄帝九鼎丹书》,得而修之,可以升天!”于是张道陵斋戒而入石室,果然得到丹经道书,遂赴云锦山(即龙虎山),精思修炼,而得分形散影之术。 一日夜半似醒似梦之间,忽见那太上老君下降,对张道陵说:“近来蜀中有六大魔王,狂暴生民,你前往治之则功德无量,名录丹台矣!”乃授以“正一盟威符录”,三五斩邪雌雄剑、阳平治都功印、平顶冠、八封衣、方裙、朱履等。以千日为期,约会于阆苑。 张道陵拜领老君所授,日昧秘文,据说能集三万六千神灵,以供驱使。他随即往青城山,置琉璃高座,左供元始天尊,右供三十六部尊经,立十绝灵幡,鸣钟叩磬,布龙虎神兵,施起法力。 魔王魔鬼同声哀求,尽被折服,表示再不敢虐民。张道陵乃收八部鬼神,歼六大魔王,群妖乃灭表绝迹。他则遂与弟子王长、赵升往川中云台山卜居其地继续修炼。 既伏妖魔,老君乃命使者下降来告道:“子之功业合得九真上仙之位,但灭鬼过多,未免杀气秽空,非大道好生之旨。子须再修三千六日,吾待子于上清八景宫中。”于是道陵乃偕弟子王长、赵升复往鹤鸣山,精修二十余年。 永寿元年正月,据说太上与众真复降,为张道陵说:“北斗延生真经”及“三八谢罪法歼”。永寿二年春,会三界万神于青城山黄帝坛下,盟五岳四渎,立二十四治,福庭鬼狱。定三十会真坛与六十通真靖,七十二福地,命人处明阳、鬼处幽阴,各治设祭酒与男官、妇官,以赞玄化。其时,道教始有正规教团组织。 张道陵率弟子复游各地,斩妖巷孽、夺盐池,建功立德,造福蜀民。据称,功成后蒙太上老君册封为正一天师。 永寿二年九月九日至云合山,见绝岩下桃熟,命王、赵二弟子投身取之,遂亦下传其真道。后以余余丹及印、剑、都功符录。授子衡曰:“吾遇太上亲传至道,此文总领三万都功,正一枢要,世世一子绍吾之位,非吾宗亲子孙不得传。”是与王长、赵升天云台山白日飞升。 张道陵因在蜀汉之境设二十四治,为布化行道的机构,凡入道者交五米为信,后人因称其教为“五斗米道”。因张陵为该教第一代天师,故教徒尊称“祖天师”。人们又称其教为“天师道”。张天师尊老子为教祖,奉《老子五千文》为最高经典,并自撰《老子想尔注》发挥老子的道家思想。以“道”为最高信仰,将“道”和老子相提并论,宣称即是“一”,“二散为气,聚形为太上老君”。 汉祖天师在唐僖宗时被封为“三天扶教辅元大法师”;宋代封为“三天扶教辅元大法师正一静应显佑真君”;元成宗封为“正一冲元神化静应显佑真君”。因嗣第四代天师张盛将天师法裔由陕西汉中迁居江西省龙虎山中。现贵溪县上清镇天师府即其遗脉。 历代传人: 顺序 姓名 简历 1 张道陵 祖籍江苏沛丰,东汉光武帝建武十年生,明帝时中举,任四川江州令,和帝时来龙虎山炼丹,顺帝赴四川创建道教,桓帝时在青城山飞升,年123岁,道教称为祖天师。 2 张衡 陵长子,156年袭教在阳平山飞升,世称嗣天师 3 张鲁 衡长子,以政教合一,雄据巴蜀三十馀年葬邺城,世称系师 4 张盛 鲁三子,汉末迁居龙虎山创龙虎正一道 5 张昭成 盛长子,居龙虎山,年119岁 6 张椒 昭长子,居龙虎山,年百馀岁 7 张回 椒长子,居龙虎山,年百馀岁 8 张迥 回之子,居龙虎山,年90岁 9 张符 迥之子,居龙虎山,年93岁 10 张子祥 符之子,居龙虎山,年120岁 11 张通玄 子实之子,居龙虎山,年97岁 12 张恒 通玄之子,居龙虎山,年98岁 13 张光 恒之子,居龙虎山,年104岁 14 张慈正 光长子,修道于圣井山,年百馀岁 15 张高 兹正长子,居龙虎山,年90岁 16 张应韶 高长子,居龙虎山,年99岁 17 张颐 应昭长子,居龙虎山,年87岁 18 张士元 颐之子,居龙虎山,年92岁 19 张修 士元长子,居龙虎山,年95岁 20 张谌 修长子,居龙虎山,唐武宗赐建真仙观 21 张秉一 谌长子,居龙虎山,建天师 庙,年92岁 22 张善 秉一长子,居龙虎山,年87岁 23 张季文 善长子,居龙虎山,年87岁 24 张正随 季文之子,居龙虎山,宋真宗敕建上清观,年87岁 25 张干曜 正随长子,居龙虎山,年85岁,葬耳口乡曹家源 26 张嗣宗 干曜长子,续建上清观,善吐纳 27 张象中 嗣宗长子,居圣井山,年81岁,其孙张宪为武状元 28 张敦复 象中长子,年53岁,无嗣,弟敦厚之子景端过继 29 张景瑞 敦复侄子,年52岁,无嗣,叔敦信嫡孙继先过继 30 张继先 景端长侄,9岁嗣教,13岁应诏赴阙敕建上清正一宫、天师府、演法观,年36岁,葬安徽天庆观,终生不娶,无子,着《虚靖语录》七卷 31 张时修 敦复长子,张继先叔父 32 张守真 时修长子 33 张景渊 守真长子,葬上清吕家源 34 张庆先 景渊长子,好酒,宴坐而化 35 张可大 守真次子,主领龙虎宫,葬瑞订观,丞相江万里撰碑文 36 张宗演 可大次子,官居二品,书颂而化 37 张与棣 宗演长子 38 张与材 宗演次子,官居一品,善书画,遗颂而化,葬金溪鸣阳山 39 张嗣成 与材长子,化为舟中,工书画,尤善画龙,画作有《庐山图》传世 40 张嗣德 与材次子,能书画,微疾而化,生前在杭州铸“上清宫铜钟”传世 41 张正言 嗣德长子,微疾而化 42 张正常 嗣成长子,敕建大真人府,撰《天师世家》一卷,微疾而化 43 张宇初 正常长子,人称列仙之儒,撰《龙虎山志》10卷,《岘泉集》12卷,历代天师的佼佼者 44 张宇清 正常次子,善书画,敕管武当山,中秋集欢,雷击而化,着有《西壁文集》 45 张懋丞 正常三子,娶王侯刘基侄女为妻 46 张元吉 居一品,但品行不端,死後葬本里播基湾 47 张原庆 元吉之子,娶国公朱仪之女为妻,葬金溪长生观 48 张彦羽页 原庆长子,娶王侯柳文之女为妻,建上清宫、真人府和正一观,善诗文,葬弋阳迭山书院 49 张永绪 彦羽页长子,10岁袭教,善剑术 50 张国祥 娶驸马谢公之女为妻,补写《天师世家》,辑《龙虎山志》三卷,编《续道藏》等书,葬金溪明阳桥 51 张显庸 国祥长子,着《三教同涂论》、《金丹辩惑论《浴梧诗集》等书 52 张应京 显庸长子,妻郡主朱氏封为一品夫人 53 张洪任 应京长子,葬金溪朱坊 54 攻继宗 洪任长子,筱岭背南山 55 张锡麟 继宗长子,年29岁 56 张遇隆 锡麟之子,1740年,娄近恒撰《龙虎山志》16卷 57 张存义 遇隆之子,年28岁,无嗣,以堂未能起隆袭教 58 张起隆 锡麟继子,葬正一观 59 张钰 起隆之子,葬南极观 60 张培源 钰长子,曾在乡里督办团练,葬于南极观 61 张仁政 培源之子,光绪年间赴川省祖,葬于青城山 62 张元旭 仁政长子,中国民国道教总会发起人。病故于上海,葬杨家山 63 张恩溥 元旭长子,善画符,1949年2月去台湾,1969年12月底病故于台北,由堂侄张源先在台湾继承64代天师
天师张道陵有什么传说故事
张道陵本命张陵,他是汉代张鲁的爷爷,道教的创始人就是张天师。张天师在东汉末年创立的道教而他的封号正一真人据说是太上老君下凡封给他的。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天师张道陵有什么 传说 故事 ,希望大家喜欢!
天师张道陵的传说故事
也有传说张天师是汉朝张良的第八代孙子,他的母亲梦见魁星后才有了身孕,张道陵小时候特聪明,七岁的时候就能通读《道德经》,懂的知识也非常多。
成年后的张天师长相很奇特,但是他能理解四书五经,他知晓天文 地理 ,也曾经进过太学,潜心学习,但是后来觉得做学术研究,没有什么更大的进展,就隐居山林寻求长生不老之法了。
传说魏伯阳曾经收他为徒,并传授了法力,面对朝廷的征召,他也装病不回复,他走访各大名山,研究炼丹之术,研究长生不老之术。
传说,张天师被四川的淳朴民风和秀美的山岭所吸引,来到四川的鹤鸣山修炼丹药,花了三年时间炼成以后,法老还童,然后继续寻求道教仙法,《列仙全传》里记录到,张天师特别擅长用符水给人治病,他救济百姓,获得尊敬。
后来遇见太上老君的真传,得到降妖除魔的宝具若干,当时群魔作乱,闹得百姓不得安宁,张天师就做法,斩妖除魔,妖魔大多法力不及张天师,纷纷投降,百姓获得安宁,张天师也巩固了他道教的地位。
之后他致力于天师教的传播,他设立二十四个传教点,推广学说,广收门徒。张天师准备升天的时候,太上老君说他杀的鬼怪太多,让他继续留在人间,于是他游历百川修行谢罪,终于获得正一平气大法师,功德圆满。
老祖天师张道陵是怎么死的
汉桓帝永寿元年,已经那一百二十二岁的张天师,在道观中寻思,我活了那么久,看尽了人间百态,想着自己也该拱手让位了,我为道家做的该是也到了极限,要寄希望于下一辈,看他们怎么好好发挥了。
他知道自己大限将至,就 决定 在下会这一天,召集各个分治的重要人员和祭祀的法师开个会,一个是想看看自己奋斗一生,创立的道教究竟能吸引多少慕名前来的修道人士;一个也是想把整个教会交给下一代的过渡大会。
大会开始,张天师向在座的各位表示了自己的意思,他觉得是时候歇一歇,把权力交给年轻人,自己这把老骨头,为教会操劳了一生,如今我再也干不动了,所以我要向大家宣布这个我思考了很久的决定。
我天师的位置,就由我的弟子张衡来继承,他是我一手带大的人,我看着他长大,看着他不断加强自己,相信大家对张衡的统帅能力和他自身对道教的研究,都是这个位置的不二人选,我想大家应该没有异议吧。
张天师特别强调,这个天师的位置今后要是不是我张氏的后代,是不传给他的,我不是否定在座的和各位,而是希望大家能一起在我张家的带领下将道教振兴、壮大。张天师此言一出,就正式规定了历代天师的位置,只有和张家有血缘关系的人才能继承。
第二年,张道陵就带着弟子羽化升天了,而他的后代将道教发扬光大。
张天师张道陵原名叫什么
说起道教我们 自然 而然会联想起张天师,据说张天师喜欢拿老虎当自己的坐骑,在一些道教流派中,也有把张天师和另外三位统称四大天师的说法,那么张天师德本命又叫什么呢。
张道陵本来的名字是张陵,之后改成张道陵,传说他是西汉张良的第八代孙子,汉光武年间出生,出生的时候,室内充满了奇异的香气,一个多月都没有散去,他的母亲因为梦到了魁星,才获得的身孕。
张道陵小时候很聪明,七岁就能念道德经,并能探究其中的奥秘,都说能读能背不算什么,但是能理解就是不一样的境界了。但是张道陵放弃了在学术上的研究,他弃官学道,创立了正一盟威道。
汉顺帝的时候,太上老君授予三天正法,张道陵自己给自己取名号为天师,并撰写书籍二十四篇,弘扬自己的道行,传播自己在道教上的理解。
传说第一代天师张道陵得到太上老君的亲传,他道行高深,降妖除魔普度众生,人们都很感谢这位道士,纷纷投靠张道陵的门下,学习道教,张天师也就顺水推舟,稳步的开展起自己的道教传播,他在巴蜀等地设立二十四个治,每个治都由一名道行比较高的人单独管理,并有他们自己经营发展壮大。
三国 时期有一只军队,在汉中建立了自己的割据势力,用得就是道教的思想,对犯错误的人减轻他的罪过,对于犯罪的人也不是一味的严刑逼供,而是给予改过的机会,这一只队伍作风优良,爱戴百姓,受到百姓的欢迎。
猜你喜欢:
1. 春节迎财神是几号
2. 浙江天目山导游词
3. 中华武术的文化内涵
4. 道教与基督__别
5. 武财神赵公明简介
正一道的创始人张道陵的简介
张天师,道教门派之一的“正一道”龙虎宗各代传人的称谓。下面是我为专门您整理好的正一道的创始人张道陵的简介。
正一道的创始人张道陵的简介
张天师,道教门派之一的“正一道”龙虎宗各代传人的称谓。“正一道”(即“天师道”)由张陵(张道陵)创立,后世称张陵为“(祖)天师”,其子张衡为“嗣师”,其孙张鲁为“系师”,曰“三师”(“三张”)。其传人为其子孙世袭,后皆称为“天师”,因此张姓即被称为“张天师”。从元世祖忽必烈开始,官方上正式承认“天师”的称号,在《制》文中称张宗演为“嗣汉三十六代天师”。此前的天师称号则一直是张道陵子孙自称,以及民间的称呼,从未被官方正式承认过。从此时开始,张天师开始总领江南道教,并在元代中后期,各种符箓道派都集合在周围,形成正一道。
张天师为五斗米道创立者张陵及其后代世袭嗣教者的通称。汉末张陵创教,自称太上老君降命为天师,故世称张天师。
正一道的创始人张道陵的人物介绍
五斗米道创立者张陵及其后代世袭嗣教者的通称。汉末张陵创教,自称太上老君降命为天师,故世称张天师,其教亦称天师道。置二十四治(即教区),其中阳平治为各治之首,类似中央教区,制“*阳平治都功印”,连同“三五斩邪雌雄剑”和经箓,为象征天师掌教权威之法器,规定“绍吾之位,非吾家宗亲子孙不传”。陵传子衡,称嗣师;衡传子鲁,称系师。 传说 第四代孙张盛由汉中(今属陕西),徙居江西龙虎山,世代相传,子孙嗣教者均称天师,而尊张陵为第一代天师。四代以后史载较著者有:三十代天师张继先(1092~1127)、三十五代天师张可大(1218~1262)、三十六代天师张宗演、三十八代天师张与材(?~1316,一说1317)、四十二代天师张正常。[2]
张正常曾撰《汉天师世家》,记述汉天师张陵迄四十一代张正言之谱系,明太史宋濂作序;四十三代天师张宇初删校增次,并作后序。越200余年,五十代天师张国祥又增补从洪武迄嘉靖凡八代 事迹 ,止于四十九代张永绪。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收入其奉旨校刊之《万历续道藏》。自五十代天师张国祥迄六十一代张仁晸之谱系,记于六十二代天师张元旭所作《补天师世家》,傅勤家《中国道教史》曾予转载。清《续文献通考》又辑录有五十二代至六十二代天师事迹。清廷崇佛抑道,乾隆改授正一真人秩以五品,禁止真人差委法员往各省开坛传度 ,限龙虎山天师府统率本山道众,停止朝觐等。道光年间,取消正一真人称号,终止了朝廷和正一道的关系。但正一道内部仍按传统教法续演不止。
史载天师
第三十代天师张继先(1092~1127)
三十五代天师张可大(1218~1262)
三十六代天师张宗演(1244—1292)
三十八代天师张与材(?~1316,一说1317)
四十二代天师张正常。张正常曾撰《汉天师世家》,记述汉天师张陵迄四十一代张正言之谱系,明太史宋濂作序;
四十三代天师张宇初删校增次,并作后序。越200余年
第五十代天师张国祥又增补从洪武迄嘉靖凡八代事迹,止于四十九代张永绪。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收入其奉旨校刊之《万历续道藏》。自五十代天师张国祥迄六十一代张仁晸之谱系,记于六十二代天师张元旭所作《补天师世家》,傅勤家《中国道教史》曾予转载。
清《续文献通考》又辑录有五十二代至六十二代天师事迹。清廷崇佛抑道,乾隆改授正一真人秩以五品,禁止真人差委法员往各省开坛传度 ,限龙虎山天师府统率本山道众,停止朝觐等。道光年间,取消正一真人称号,终止了朝廷和正一道的关系。但正一道内部仍按传统教法续演不止。
正一道的创始人张道陵的天师起源
元朝忽必烈开始,官方上正式承认“天师”的称号,在《制》文中称张宗演为“嗣汉三十六代天师”。此前的天师称号则一直是张道陵子孙自称,以及民间的称呼,从未被官方正式承认过。从此时开始,张天师开始总领江南道教,并在元朝中后期,各种符箓道派都集合在周围,形成正一道。
嗣汉第六十三代天师张恩溥教主,于民国三十八年夏,率长子允贤、侍从邱建忠离开上清乡嗣汉天师府,经广东韶关,此时收留由江西吉安逃来之龚行健(正名干升是龚群的叔叔),再经广州、澳门、香港等地,翌年春申请获准来台定居宏教。
六十三代天师张恩溥的长子允贤于民国四十三年病故,而六十三代天师于民国五十八年十二月二十五日羽化,乃传堂侄源先为六十四代天师。
张天师生平汉天师,字辅汉,沛国丰(江苏省丰县人),东汉建武十年正月十五日生于沛国丰县盘冢村(今江苏丰县宋楼镇费楼村)。其为创汉功臣张良(字子房,江苏丰县人)之八世孙,史书又称其名为张陵。他七岁时即能诵《道德经》,并能达其要旨。长成后身材高大魁梧,古籍中描绘其形像为:庞眉文额,朱顶绿睛,隆准方颐,目有三角,伏犀贯顶,垂手过膝,使人望之肃然起敬!他生性好学,天文地理,河洛图纬,皆极其妙;诸子百家,三坟五典,所览无遗。。先为往来吴越之地的一人大儒,从其学者有千余之众。
江苏丰县至今有张老汉巧占天门穴、药盒子等神话传说。张道陵父亲张刚,为一乡间卖香油农夫。当地一家大地主请了一风水先生为其先人看坟地,风水先生为其选了一绝好阴穴,言:此为天门穴,埋此必出神人,子子孙孙无穷尽。张老汉一日卖油回来,适逢大地主发丧埋葬先人,他路过挖好的坟地时突然狂风大作,大雨如注,误打误撞跌入挖好的坟坑中,大雨将泥土冲入坟坑将其埋葬,大雨接连下了数天。天晴后,由于大水缘故,大地主埋葬先人却找不到坟坑,只好另择吉地埋葬先人。宋楼镇费楼村东北里许,张陵祖父张纲的墓基犹存,比周围的地面高出丈许,据当地老百姓讲,虽大旱之年,却湿润不减,被奉为风水宝地。在张陵故居西北隅,就是北周天和观遗址。该遗址上曾出土天和年玉造像一尊,“”中被砸碎。根据明代县志记载,丰县历史上有名的道观有8座,天和观是创建时代较早的道观之一。唐、宋时期是天师府的护家道观,倍受历代皇家的器重和保护,是道徒祀奉师祖和传教布道的活动道场,元代淤于黄泛。以天和观为中心,周围的庙宇道观林立,徐州市文物部门调查统计,方圆几里之地,竟有三十余座,弹丸小地,庙宇密集程度实属罕见。
永平二年赴“直言极谏科”而中之,汉明帝时拜巴郡江州令(今四川重庆),不久退隐北邙山中(今河南洛阳附近),修持炼形合气,辟谷少寝长生之道。建初五年诏举贤良方正不起,复征为博士,封冀县侯,三诏不就。后入吴,又爱蜀中溪岭深秀,遂入蜀隐于鹤鸣山,修神丹符咒之术。
张道陵有弟子王长、赵升随其习黄老之道,助炼龙虎大丹,丹成,服之返老还童,且去游而参访仙源。
一日,在北岳嵩山遇绣衣使者告诉他说:“中峰石室内,藏有《三皇秘典》、《黄帝九鼎丹书》,得而修之,可以升天!”于是张道陵斋戒而入石室,果然得到丹经道书,遂赴云锦山(即龙虎山),精思修炼,而得分形散影之术。
正一天师
一日夜半似醒似梦之间,忽见那太上老君下降,对张道陵道:“近来蜀中有六大魔王,狂暴生民,尔等前往治之则功德无量,名录丹台矣!”乃授以“正一盟威符录”,三五斩邪雌雄剑、阳平治都功印、平顶冠、八卦衣、方裙、朱履等。以千日为期,约会于阆苑。
张道陵拜领老君所授,日昧秘文,据说能集三万六千神灵,以供驱使。他随即往青城山,置琉璃高座,左供元始天尊,右供三十六部尊经,立十绝灵幡,鸣钟叩磬,布龙虎神兵,施起法力。
魔王魔鬼同声哀求,尽被折服,表示再不敢虐民。张道陵乃收八部鬼神,歼六大魔王,群妖乃灭表绝迹。他则遂与弟子王长、赵升往川中云台山卜居其地继续修炼。
既伏妖魔,老君乃命使者下降来告道:“子之功业合得九真上仙之位,但灭鬼过多,未免杀气秽空,非大道好生之旨。子须再修三千六日,吾待子于上清八景宫中。”于是道陵乃偕弟子王长、赵升复往鹤鸣山,精修二十余年。
永寿元年正月,据说太上与众真复降,为张道陵说:“北斗延生真经”及“三八谢罪法歼”。永寿二年春,会三界万神于青城山黄帝坛下,盟五岳四渎,立二十四治,福庭鬼狱。定三十会真坛与六十通真靖,七十二福地,命人处明阳、鬼处幽阴,各治设祭酒与男官、妇官,以赞玄化。其时,道教始有正规教团组织。
张道陵率弟子复游各地,斩妖巷孽、夺盐池,建功立德,造福蜀民。据称,功成后蒙太上老君册封为正一天师。
天师飞升
永寿二年九月九日至云合山,见绝岩下桃熟,命王、赵二弟子投身取之,遂亦下传其真道。后以余余丹及印、剑、都功符录。授子衡曰:“吾遇太上亲传至道,此文总领三万都功,正一枢要,世世一子绍吾之位,非吾宗亲子孙不得传。”是与王长、赵升天云台山白日飞升。
张道陵因在蜀汉之境设二十四治,为布化行道的机构,凡入道者交五米为信,后人因称其教为“五斗米道”。因张陵为该教第一代天师,故教徒尊称“祖天师”。人们又称其教为“天师道”。张天师尊老子为教祖,奉《老子五千文》为最高经典,并自撰《老子想尔注》发挥老子的道家思想。以“道”为最高信仰,将“道”和老子相提并论,宣称即是“一”,“二散为气,聚形为太上老君”。
汉祖天师在唐僖宗时被封为“三天扶教辅元大法师”;宋代封为“三天扶教辅元大法师正一静应显佑真君”;元成宗封为“正一冲玄神化静应显佑真君”。因嗣第四代天师张盛将天师法裔由陕西汉中迁居江西省龙虎山中。现贵溪县上清镇天师府即其遗脉。
天师承袭
道教由东汉张陵〈张道陵〉创始,后世乃称张陵为“天师”或“祖师爷”,其子张衡为“嗣师”,其孙张鲁为“系师”,被尊为“三师”。
根据中国江西龙虎山张天师第六十三代亲传弟子殷明石表示,道教五大派门中,只有张道陵一脉是坚守把职位传授给亲族的作法,也就是“非我宗亲不能传”,“张天师”的传承。
猜你喜欢:
1. 张道陵有什么故事
2. 名刀的介绍
3. 养生之道的介绍
道教四大天师(道教四大天师的介绍)
道教四大天师简介
张天师为道教的创始人张道陵,又称“降魔护道天尊”,“高明大帝”,“正一真人”,“祖天师”。张道陵本名张陵(34-157年),字辅汉,号天师,道教尊称为张道陵。他于东汉末年创建五斗米道,后被道教奉为创教者。正一真人是太上老君授予他的称号。
许天师,为晋代道人许逊,字敬之,南昌(今江西)人,又称“许真君”。许逊生于吴赤乌(238-251年)二年(239年)正月十八日。
萨天师,又称萨真人,崇恩真君。相传为宋代着名道士萨守坚,号全阳子。一说为蜀西河(今西川崇宁县西)人,一说南华(南华山今广东曲江县南)人。元赵道一《历世真仙体道通鉴》云:自称汾阳萨客。
天师姓葛,名玄,字孝先,丹阳句容(今江西句窖)人。三国时的方士,据《抱朴子》记载,曾经从左慈学道,修炼道术,受《九鼎丹经》、《太清丹经》、《金液丹经》等,并受诸秘诀,后以之俱传郑隐,相传他在江西阁皂山修道,常辟谷服饵,擅符咒诸法。道教尊其为“葛仙公”,又称“太级左仙公”。
道教四大天师的传奇故事
一 张天师
张道陵(公元34年正月十五日晚 -156年或178年),字辅汉。东汉时期正一盟威道(即天师道)的创始人。上承黄老下启道教诸派。道教徒称他为"老祖天师"即天师张氏之始祖,也因是道教三祖之一的创教之祖;又称"正一真人"、"三天扶教大法师"、高明上帝等号。民间则常俗称张天师。
张天师最为着名的故事就是降服六天
传说东汉顺帝年间某夜,太上老君降临在他住的地方,授给他雌雄剑和许多符箓,要他诛灭横行四川的六天魔王、八大鬼帅。张道陵精修千日,炼成了种种降魔的法术。不久八部鬼帅各领鬼兵共亿万数为害人间,他们带来各种瘟疫疾病、残害众生。张道陵于是在青城山上设下道坛,鸣钟扣罄,呼风唤雨指挥神兵和这些恶鬼大战。张道陵站立在琉璃座上,任何刀箭一接近他就立刻变成了莲花。鬼众又放火来烧,真人用手一指,火焰又烧了回去。鬼帅一怒又招来千军万马重重包围,不料真人用丹笔一画,所有鬼兵和八大鬼士都纷纷叩头求饶。但是他们口服心不服,回去后又请来六大魔王,率领鬼兵百万围攻青城山。张道陵神闲气定,不为所动,他只用丹笔轻轻一画,所有的鬼都死光了,只剩下六大魔王倒在地上爬不起来,只好叩头求饶。张道陵再用大笔一挥,一座山分成两半把六个魔王困在里面,动弹不得。于是魔王只得答应永世不再为害人间。
二 葛天师
葛玄(164-244):字孝先,被后人奉为道教灵宝派祖师。被尊称为葛天师。《三国志·吴书》记载:孙权好道术,葛玄尝与之游,得权器重,特于方山立洞玄观。
对于葛天师,我相信绝大部分的中国人都对他有印象,只是不知道这个是他所传。
《度人经》为葛玄受太极真人徐来勒索传,而度人经是全道经中最为当代中国人所熟知的经典。
在原版的《仙剑奇侠传三》中蜀山弟子曾经念诵过《度人经》,为徐长卿超度。
在原版的《仙剑奇侠传一》中蜀山弟子也曾经念诵《度人经》,为锁住赵灵儿。
度人经是道教经典之中文辞优美的典范,借着葛天师的光,截取一段度人经供大家欣赏。
第一欲界飞空之音
人道渺渺。仙道莽莽。鬼道乐兮。当人生门。仙道贵生。鬼道贵终。
仙道常自吉。鬼道常自凶。高上清灵爽。悲歌朗太空。
唯愿仙道成。不愿人道穷。
北都泉曲府。中有万鬼群。但欲遏人算。断绝人命门。
阿人歌洞章。以摄北罗酆。束诵祆魔精。斩馘六鬼锋。
诸天气荡荡。我道日兴隆。
三 萨天师
萨天师又称萨真人,崇恩真君。是宋代着名道士,号全阳子。一说为蜀西河(今四川郫县唐昌镇)人,一说南华(南华山今广东曲江县南,南华山在今山东东明县东南)人。
说起萨天师就不能不说王灵官,很多人一进道观就会看到一位身披金甲,手持金鞭,须发皆黑的威猛神将,这位神将就是王灵官,名为王善。
但是早年的王灵官并不叫王善,而是叫王恶,是一位邪神。
传说当年萨天师路过湘阴,看到乡人用童男童女祭司王恶,于是大怒道:“此等邪神,该焚其庙!”说毕,雷火穿空,上焚此庙,人莫能救。
之后王恶不服去玉帝更前告状,说乡人祭祀和他何干,不是他让乡人祭祀的,于是玉帝便让王灵官跟着萨天师,只要看到萨天师做什么不法之事,就许他便宜行事直接打杀萨天师,结果王恶跟着萨天师十二年不见天师做一恶事,于是显身告诉萨天师此事,并且发誓护持萨天师护持道教。
从此王恶改名王善成了道教的护法灵官,更有纠察道士不良行为的指责。
王灵官的故事也反应了道教的一个观点,正人先正己,不想要别人攻击道教,重点是在道士自身有德行,如果都学习萨天师那样不行一恶事,世人就想攻击道家也只能造谣生事。
四 许逊
许逊(239—374),字敬之,豫章南昌人,东晋道士,净明道派尊奉的祖师。
许天师学道的原因是后世道教子弟的楷模。相传天师在在少年时入山打猎,看到了一头母鹿于是追捕,结果母鹿流产了。流产后的母鹿也不躲避少年的追捕,只是一心舔自己的幼崽,希望自己的幼崽可以复活,一直这样做的母鹿还发出阵阵哀鸣,最后母鹿哀伤致死。目睹这一切的许天师从此再也不捕猎,而一心追求仙道,期望可以弥补罪过。
许天师留下了许多警告后人的话,在这里给大家介绍五则。
存心不善,风水无益。
一个人心底不善良,什么好风水都是白搭,反应了道教的观念既人在事做好人还是坏人,是神灵对他赐福还是赐祸的最高准则。
不惜元气,服药无益。
古有帝王不断吃灵丹妙药,但是还是夜夜笙歌,依然早亡。而今天也有富豪身体不好天天吃补药,依然要纵情声色,到头来依然无益。养生重再珍惜元气。
行止不端。读书无益。
这点例子太多了。
做事乖张,聪明无益。
很多所谓的聪明人都疑惑自己为什么倒霉,但是不愿意想想自己怎么做人做事的,白白浪费了聪明。
不孝父母,奉神无益
这点是许天师说的最为伤人的一句话,有的人宁愿给寺庙捐献千万,也不愿意对父母露一个笑脸,这种人神是不会保佑的,但是一个人愿意对父母有孝心,神灵必然庇佑。
人物介绍
张道陵字辅汉,是张良的八世孙。他身长九尺三寸,浓眉大脸,红顶绿眼,鼻子高挺,眼睛有三个角。垂手过膝,有浓密的胡子,龙行虎步,十分威武。汉光武进武十年生于天目山,他母亲梦见巨人自称是魁星下降。身穿锦绣并且拿了一枝奇花给她。他母亲接过来就醒了,只觉得满室异香,整月不散。由此感应而怀孕,张道陵诞生那天,有黄云笼罩在房子上,紫气弥漫在庭院中。房间里光华如有日月照耀,并且又闻到梦中的异香,久久不散。
张天师张道陵简介
张道陵
张道陵字辅汉,是张良的八世孙。他身长九尺三寸,浓眉大脸,红顶绿眼,鼻子高挺,眼睛有三个角。垂手过膝,有浓密的胡子,龙行虎步,十分威武。汉光武进武十年生于天目山,他母亲梦见巨人自称是魁星下降。身穿锦绣并且拿了一枝奇花给她。他母亲接过来就醒了,只觉得满室异香,整月不散。由此感应而怀孕,张道陵诞生那天,有黄云笼罩在房子上,紫气弥漫在庭院中。房间里光华如有日月照耀,并且又闻到梦中的异香,久久不散。
张道陵自幼聪慧过人,七岁就读通了老子道德经,天文地理河图洛书地无不通晓。后来被选为贤良方正的官,然而虽然做官,而他却志在修道,不久就隐居到北邱山里,有一只白老虎衔神符送到他座榻旁。汉和帝曾经赐他做太傅,并封他为冀县侯,三次下诏他都婉拒了。他后来到了四川,爱上四川的山明水秀,于是就隐居在鹤鸣山上。山上有只石鹤,每次一叫就表示有得道的人来了。张道陵在此苦心修道,不久就听见神鹤的叫声。
张道陵和弟子王长一起修炼龙虎大丹,一年有红光照室,两年有青龙白虎来保护丹鼎,三年丹成,他也就成了真人。不久他又遇到神人指点,修成了最高的道术。他能飞行天上,能听见极远的声音,又能分身隐形,比如他能一面在池上划船,同时又在堂上吟诗,变化万千、神奇莫测。
顺帝年间某夜,太上老君降临在他住的地方,授给他雌雄剑和许多符箓,要他诛灭横行四川的六大鬼神。张道陵精修千日,炼成了种种降魔的法术。不久八部鬼帅各领鬼兵共亿万数为害人间,他们带来各种瘟疫疾病、残害众生。张道陵于是在青城山上设下道坛,鸣钟扣罄,呼风唤雨指挥神兵和这些恶鬼大战。张道陵站立在琉璃座上,任何刀箭一接近他就立刻变成了莲花。鬼众又放火来烧,真人用手一指,火焰又烧了回去。鬼帅一怒又招来千军万马重重包围,不料真人用丹笔一画,所有鬼兵和八大鬼士都纷纷叩头求饶。但是他们口服心不服,回去后又请来六大魔王,率领鬼兵百万围攻青城山。张道陵神闲气定,不为所动,他只用丹笔轻轻一画,所有的鬼都死光了,只剩下六人魔王倒在地上爬不起来,只好叩头求饶。张道陵再用大笔一挥,一座山分成两半把六个魔王困在里面,动弹不得。于是魔王只得答应永世不再为害人间。
由于张道陵除魔去病,救活万人,百姓都跑来追随他,拜他为师的一时竟达好几万人。张道陵就把他们组织起来,并且订定律令、分配职务,教给他们道理,劝他们努力行善,就这样慢慢成立了道教团体,而张道陵本人也就名副其实地成了道教的祖师。
东汉桓帝永寿元年九月九日,在四川赤城渠亭山中,上帝派遣使者持玉册,封张道陵为正一真人,他在飞升前授给长子衡斩邪二剑,叫他要驱邪诛妖,佐国安民,世世由一个子嗣来继承他教主的地位。嘱咐完毕,张道陵就和弟子王长、赵升三人一起升天而去,而他所创立的道教一直在民间传到今天,由于他规定入教者需交五斗米,因此也称「五斗米教」。
摘自《仙佛奇踪》
张道陵简介
张道陵是东汉时期天师道的创始人,道教徒称他是天师老祖,民间一般叫他张天师,传说张天师的坐骑是老虎,他的弟子有三百多人,并且还设立了二十四个传教点,为天师道的发展打下基础。
张道陵的出生颇具神话色彩,传说他的母亲梦见魁星下降,感觉怀孕了,张道陵出生的时候整个房间充满奇异的香气,说是腾云驾雾来的天神。张天师从小就特别聪明,他七岁的时候能读《道德经》,他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在成为太学书生的时候,就能掌握《五经》里的知识。
他觉得再这样专注学术研究,始终不能解决生老病死的问题,到最后,研究的再多,掌握的知识再多,还不是只能和其他人一样,躺在那个小盒子里。他放弃了儒家学说,研究长生之道,永远初年的时候汉和帝多次想招张天师回国,为国家效力,他都拒绝了,他说自然的运营法则谁也改变不了,还是让我在大山中静静的探究自己想要的吧。
汉顺帝年间,传说太上老君降临,张天师就打着斩妖除魔,保护百姓的名号在青城山做起法来,因为张天师道行很高,妖魔鬼怪都惧怕他,纷纷投降,表示愿意皈依正道,张天师顺利降服了妖魔,至今青城山还留有天师和鬼怪战斗的祭台的遗迹。
张天师降服了妖魔,在百姓面前树立了威信,百姓都愿意听张天师的教化,于是他设立了二十四和传教点,收学生传播自己的天师道。
张天师的事迹感动了上苍,上帝派使者封张天师为正一真人,在一百二十三岁的时候,张天师去世。
张道陵是怎么死的
汉桓帝永寿元年,已经那一百二十二岁的张天师,在道观中寻思,我活了那么久,看尽了人间百态,想着自己也该拱手让位了,我为道家做的该是也到了极限,要寄希望于下一辈,看他们怎么好好发挥了。
他知道自己大限将至,就决定在下会这一天,召集各个分治的重要人员和祭祀的法师开个会,一个是想看看自己奋斗一生,创立的道教究竟能吸引多少慕名前来的修道人士;一个也是想把整个教会交给下一代的过渡大会。
大会开始,张天师向在座的各位表示了自己的意思,他觉得是时候歇一歇,把权力交给年轻人,自己这把老骨头,为教会操劳了一生,如今我再也干不动了,所以我要向大家宣布这个我思考了很久的决定。
我天师的位置,就由我的弟子张衡来继承,他是我一手带大的人,我看着他长大,看着他不断加强自己,相信大家对张衡的统帅能力和他自身对道教的研究,都是这个位置的不二人选,我想大家应该没有异议吧。
张天师特别强调,这个天师的位置今后要是不是我张氏的后代,是不传给他的,我不是否定在座的和各位,而是希望大家能一起在我张家的带领下将道教振兴、壮大。张天师此言一出,就正式规定了历代天师的位置,只有和张家有血缘关系的人才能继承。
第二年,张道陵就带着弟子羽化升天了,而他的后代将道教发扬光大。
张道陵四不吃有哪些
张道陵本名是张陵,被道教尊成为张道陵,因为他在东汉末年创立的道教,被尊为张天师,后来传说太上老君给张道陵授予正一真人的称号。
张天师世家可以娶妻生子,算有斋戒日一说,但是在平常,道士是可以喝酒,吃肉的,这和佛教比起来可好多了。据说张天师世家有四样食物是不能碰的。
这四大荤指的是牛肉、乌鱼、鸿雁、狗肉,这四样食物是张天师碰也不会碰的。
说不吃牛肉,是因为牛善良,牛一辈子吃的是草,但是挤出的确是奶,牛勤勤恳恳耕田,太辛苦了,不能吃他,我们都知道,太上老君是骑着牛的,牛对于道家来说应该是有特殊意义的,所以牛羊这么善良的动物,我们怎么忍心去吃呢。
不吃乌鱼是因为乌鱼有孝道,何以见得,都说乌鱼精最可恶,连自己的孩子都吃,但是道教的说法不同,他们认为乌鱼一到产软期,就会什么都看不清,只能等着饿死,或者被别的鱼吃了,小乌鱼最有孝心,把自己作为粮食给父母充饥,古代人都不吃乌鱼,一捉到就放了它。所以不吃乌鱼。
不吃鸿雁是因为鸿雁贞洁,两只鸿雁一旦结为夫妇,就算对方死亡也保持贞操,一生只孤孤单单,雌雁产软的时候,雄雁会异常凶猛,拼死保护雌雁,鸿雁这么贞洁不吃。
不吃狗肉是因为狗忠诚,都说子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贫,说的就是狗一生一世都为主人效命,不会背叛,不会嫌弃,狗是人类最忠诚的朋友,不吃狗肉。
张道陵七试赵升
张天师在考验弟子的时候试探了七次,最终才能定下合适人选,我们一起来看看古代道家是怎样选择弟子的。都说张道陵法力高深莫测,想向他求道的人也非常多,所以张天师有一套自己的选人法则。
张天师的徒弟众多,但是只有王长一个人得到了真传,他的弟子认为天师偏心,有所保留,这一天一位叫赵升的人来拜访张天师,张天师知道此人道行不浅,已经有把他纳入门下的决心,但还是决定考验他一番,他让弟子不要和赵升交流,为的就是考验他的决心。赵升看众人都很冷漠,晚上了也没人招待他,就自己在门外露宿。
赵升就这样一直在门外呆了好几天,众人看赵升没有离开的意思,对他很厌恶,把他当乞丐,又过了几天,师父终于发话了他看赵升已经受了折磨,同意将他收为弟子。
张天师在赵升外出的时候,用一个貌美的女子诱惑赵升,赵升先是自己和女子分开睡,后来又照顾女子吃喝,当他发现女子有些邪气,干脆连茅屋都不进了,张天师知道赵升又通过了自己的考验。
赵升去山上砍柴,因为用力过猛树木被拦腰截断,从里面蹦出了成块的金子,但是赵升认为自己是出家之人拿土埋了后挑柴回家。
赵升有一次砍柴砍得很累,就坐下休息,忽然狂风大作,身边出现野兽在撕咬自己,但是赵升丝毫不畏惧,他认为生死有命,有什么好怕的。
赵升买了布准备回家时,被店主诬陷自己是小偷,赵升就把自己身上的衣服抵给店主,只因为这布匹是师傅所要。
张天师对赵升进行了七个大大小小的考验,都没能动摇赵升一心求道的决心,张天师也顺利将自己的秘法传授给了赵升。
张道陵是怎么创造出道教的
很多人认为,道教是老子创立的,其实不是,道教是东汉时候的张道陵创立的。张道陵创立的教派是以老子的经典学说为宗旨的,因为老子一直说的就是道,所以,张天师把他创立的教派叫做道教。又因为入教的人要交五斗米,所以又叫五斗米教。
东汉时期在蜀山中修炼的张道陵,自称太上老君传授他道法,要让他推行正一道,又一张道陵就决定立教为正一盟威道,他对外说太上老君封他为正一真人,有了太上老君的封号,张道陵在进行学术传播的时候更为便利。
他的道徒都尊称他为天行道之师,后人慢慢也开始接受这个称呼,都叫他张天师了,有因为想要加入教会的人,无论贵贱,都必须上交五斗米作为费用,所以张天师的道教学派又叫五斗米道。
张道陵把老子的《道德经》作为教会学习的标准,张道陵亲自写了《老子想尔注》推广自己推行的教义,此外张道陵还写了二十四篇道书,作为教徒的行动准则,张道陵将教徒分成二十四治,让他们分别管理,每个只都有一个统领的宗教首领,而且他还必须担任主持祭祀的法师他要具备和鬼怪战斗的道行。
五斗米教的活动日上,张道陵设立静室,让教徒们在这里反省思过,祷告跪拜,道徒生病了,让他写上自己的名字,说明已经忏悔认罪过了,张道陵122岁的时候,宣布天师的位置由自己的儿子张衡继承,而且规定道教的传承只能有张氏来担当。
张道陵后人
张天师升天以后,他的子孙都世袭了张天师的道法,可以说,张天师对他的后人的帮助非常大,统治者对张天师的道教也有推崇的,张天师后人都守到历朝历代的封号。
唐僖宗给张天师的封号是三天扶教辅元大法师,宋理宗,元成宗都给张天师加了封号,明洪武元年的时候,更是改叫天师为真人,可见统治者对道教的支持程度,不亚于儒家和佛教。
天师的名号是从庄子里来的,相传皇帝就是拜了天师,才取得战斗的胜利,天师的名字也就是那个时候出现的,张道陵在进入蜀山潜心修道的时候,就自称是天师,之后陆陆续续有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称自己是天师的。
但是“天师”这个名号的确是从张天师那才开始的,虽然明代不用天师这个代号,但是之后还是恢复了对他的使用,而且一直沿用至今。
张天师作为道教的创始人,他道法高深,降妖除魔,神通广大,又作为飞升的先人,他的地位非常高,再加上民间神话故事的渲染,人们对他的尊敬愈加明显,因为传播的广泛,祭祀他的现象现在仍存在。
关于天道师的后裔,他的第五十六代子孙,张金涛在天师符主持,是全国人民大会代表,是中国道教协会的常务理事;张金华是世界易经风水研究院的院长,可以说他的后人都致力于道家学说的研究。
为了继承祖先的优秀品质,在各行各业他们都从事着与道家相关的工作。
张道陵原名叫什么
说起道教我们自然而然会联想起张天师,据说张天师喜欢拿老虎当自己的坐骑,在一些道教流派中,也有把张天师和另外三位统称四大天师的说法,那么张天师德本命又叫什么呢。
张道陵本来的名字是张陵,之后改成张道陵,传说他是西汉张良的第八代孙子,汉光武年间出生,出生的时候,室内充满了奇异的香气,一个多月都没有散去,他的母亲因为梦到了魁星,才获得的身孕。
张道陵小时候很聪明,七岁就能念道德经,并能探究其中的奥秘,都说能读能背不算什么,但是能理解就是不一样的境界了。但是张道陵放弃了在学术上的研究,他弃官学道,创立了正一盟威道。
汉顺帝的时候,太上老君授予三天正法,张道陵自己给自己取名号为天师,并撰写书籍二十四篇,弘扬自己的道行,传播自己在道教上的理解。
传说第一代天师张道陵得到太上老君的亲传,他道行高深,降妖除魔普度众生,人们都很感谢这位道士,纷纷投靠张道陵的门下,学习道教,张天师也就顺水推舟,稳步的开展起自己的道教传播,他在巴蜀等地设立二十四个治,每个治都由一名道行比较高的人单独管理,并有他们自己经营发展壮大。
三国时期有一只军队,在汉中建立了自己的割据势力,用得就是道教的思想,对犯错误的人减轻他的罪过,对于犯罪的人也不是一味的严刑逼供,而是给予改过的机会,这一只队伍作风优良,爱戴百姓,受到百姓的欢迎。
从图片中,我们可以看出成年后的张天师,长相奇特,他身长九尺左右,眉骨很宽,头顶是朱红色的,眼睛发着绿光,眼睛旁边有头发束起来的两个角,扮相就像是神仙一样。
张道陵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留下了很多神奇的事件,传说东汉年间,太上老君降临到张天师住的地方,给了他雌雄剑和一些驱魔的符咒,要他消灭横行天下的魔王和鬼兵,张天师道行高深,消灭小鬼自然不在话下。
他在青城山上设下道坛,和这些鬼怪大战,只见张天师在琉璃宝座上,接近他的刀剑变成了莲花,小鬼用火来烧,被天使大手一挥全部挡回去,烧到自己,小鬼招来千军万马重重包围,但是张天师只用笔一画,鬼怪都死光了。
部下死光,魔王只能来投降,张天师把魔王封印了,让他永世不得超生,不能祸害百姓。
东汉年间,武皇大帝派使者封张天师为正一真人在他去世之前,张天师把衡斩邪二剑传给他的大儿子,让他肩负斩妖除魔,造福百姓的使命,他还要求自己的子嗣世代继承自己的地位,要保护百姓的安慰,嘱咐完之后,他就带着弟子王长,赵升升天去了,他们得道后升天的传说在今天都是一段佳话。
据说,张天师有三千多弟子,但是他真正重用的人只有三位,王长、赵升和张衡,王长一位和师傅呆的时间最长,自然就获得了师父的真传,而赵升就没那么幸运了,他在成为天师的弟子可是经历了严峻的考验。张天师用其中方法试探赵升是否真心求道,最后才成为弟子。
张天师简介 张天师介绍
1、张道陵(34—156),字辅汉,原名张陵,东汉丰县(今江苏徐州丰县)人。道教创始人。因其最初创立的五斗米道又称天师道,故又称张天师。
2、人物生平:相传为西汉开国功臣张良的第八世孙,汉光武建武十年正月十五日生于丰县阿房村。张道陵的父亲叫张大顺,好神仙之术,自称“桐柏真人”,生下儿子,即取名为“陵”,希望将来能追随先祖,远离尘世,登陵成仙。张道陵自幼聪慧过人,七岁便读通《道德经》。为太学书生时,博通《五经》,天文地理、河洛谶纬之书无不通晓,从其学者千余人。但常叹息所读之书无法解决生死问题,于是弃儒改学长生之道。张道陵26岁时曾官拜江州(今重庆)令,但不久就辞官隐居到洛阳北邙山(今河南洛阳北)中,精思学道。汉章帝、汉和帝先后征召其为太傅、冀县侯等职,均辞。之后张道陵开始云游名山大川、访道求仙。先是南游淮河,居桐柏太平山,后与弟子王长、赵升一起渡江南下到了江西贵溪县云锦山。云锦山山清水秀,景色清幽,为古仙人栖息之所,张道陵就在山上结庐而居,并筑坛炼丹。传说三年后神丹成,龙虎出现,故此山又称龙虎山。时年张道陵60岁,听闻蜀中民风纯厚,易可教化,便移居四川鹤鸣山。
3、相传汉顺帝汉安元年(142)正月十五日,太上老君降临蜀地,传授张道陵“正一盟威之道”,嘱其扫除妖魔,救护生民。张道陵就此创立了道教,尊老子为教祖,以“道”为最高信仰。永寿二年(156)升仙而去,时年123岁。唐玄宗天宝七年(748年),因老子之故册赠张道陵为“太师”。禧宗中和四年(884年),封为“三天扶教大法师”。宋徽宗大观二年(1108年),册赠“正一靖应真君”,理宗加封“三天扶教辅元大法师,正一靖应显佑真君”。元成宗加封“正一冲玄神化静应显佑真君”。明崇祯皇帝加赠“六合无穷高明上帝”。正一派称祖天师、泰玄上相、大圣降魔护道天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