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台湾是什么时候收复的?
1895年4月17日清政府签订《马关新约》割让台湾,1945年日本战败投降,台湾光复。
《马关新约》:根据《马关新约》规定,中国割让辽东半岛(后因三国干涉还辽而未能得逞)、台湾岛及其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2亿两白银。中国还增开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并允许日本在中国的通商口岸投资办厂。
台湾光复: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日本战败投降后,1945年10月25日,中华民国国民政府在台湾北部中山堂举行"台湾对日本的受降典礼"。标志着被日本殖民统治五十年的台湾及其附属岛屿及澎湖列岛正式重回祖国版图。
扩展资料
1945年 7月26日,美、英、中三国签署的《波茨坦公告》,再次确定了台湾和澎湖列岛等应归还中国,国际社会表明了支持中国方面诉求的一致立场。
日本无条件投降后,中国政府决定由陈仪任台湾省行政长官兼警备司令,主持接受当地日军第十方面军十六万九千人的投降。
1945年10月 2日,台湾省行政长官公署及警备司令部前进指挥所在台北成立,处理日军集中及受降各事。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马关条约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台湾光复 (历史事件)

台湾何时回归的?
对台湾人民来说,1945年10月25日是一个值得永远纪念的日子。自此,台湾人民结束了自《马关条约》以来半个世纪的屈辱历史,在遭日本帝国主义50年殖民统治之后,台湾又重新回到祖国的怀抱,10月25日也被定为“台湾光复节”。让我们在此回顾一下台湾光复前后的重要时刻:
1941年12月9日,国民政府公告:收复台湾
1941年12月8日,日军偷袭珍珠港,挑起了太平洋战争,美英等国纷纷对日宣战。在这种有利的国际形势下,国民政府于9月发布了《宣战公告》,公开声明收回台湾:兹特正式对日宣战,昭告天下,所有一切条约、协定、合同,有涉及中日关系者,一律废止。
1943年秋,日本败相败露。
11月21日至26日,中美英三国巨头在开罗开会,商讨联合对日作战事宜。会后发布的《开罗宣言》中明言:三大盟国为制止及惩罚日本侵略而战,在于夺回日本自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以来,在太平洋上所攫取或占领的一切岛屿,使日本从中国窃取之一切领土,如满州、台湾及澎湖列岛归还中国。
1944年夏,陈仪奉命进行收复台湾的准备工作
历史上,几次收复台湾的时间是什么?
中国历史上,有三次收复台湾,分别是:
1.郑成功收复台湾(公元1662年)。郑成功带领南明一部势力成功击败盘踞台湾的荷兰殖民军,收复台湾。
2.康熙收复台湾(公元1683年)。郑成功之子郑经死后,台湾郑氏集团陷入权力斗争,康熙发兵击败郑军,郑克塽投降,清政府收复台湾。
3.国民党收复台湾(公元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日本战败投降并退出台湾,当时的国民党政府代表中国再次将台湾的实际统治权收回。
康熙收复台湾是哪一年?
是1683年。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康熙以施琅为福建水师提督,出兵攻台,在澎湖大败刘国轩所率领的郑氏海军,随后明郑纳土归降。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清政府在台湾设一府(台湾府)三县,即台湾县(今台南)、凤山县(今高雄)、诸罗县(今嘉义),隶福建省,
并在台湾设巡道一员,总兵官一员,副将二员,兵八千。在澎湖设副将一员,兵二千。从而加强了中央对台湾的管辖,促进了台湾经济文化的发展。
扩展资料:
1624年,荷兰入侵台湾,开始了对长达三十七年的殖民统治。1661年4月,南明延半郡王郑成功从金门出发,横渡台湾海峡,收复了台湾。
郑成功坚持“反清复明”的立场,坚决不向清朝妥协,致使台湾问题没有得到及时解决。不久后郑成功病逝,内部发生争讧,在厦门的郑经立即赶赴台湾。
并于1664年1月带领约7000名将士及其家属迁台。清廷趁机派出使者,企图劝降郑经,并想让台湾称臣,遭到了郑经的拒绝。
清朝对台的方针经历了“以抚为主—剿抚并用”的过程,一开始,清朝为了收复台湾,先后同郑氏集团进行了11次谈判,想让台湾称臣,遭到了郑经的拒绝,谈判未成。
在此期间,清政府对台湾实行封锁,即“迁界”、“海禁”,并于康熙二年(1663年)清朝出兵攻打郑氏在内地的据点—厦门,在乘胜追赶途中遇到强风,导致船只沉没、无功而返。
此后发生了三藩之乱,郑经趁机与吴三桂、耿精忠等人联合,郑经率军攻占了闽、粤等沿海数府。康熙十五年(1676年),清廷派军队入闽,此时耿精忠突然降清。
于是与清朝联合起来对付郑经,郑经孤立无援,又退回台湾。这时清廷试图与郑经谈判,郑经要求“请照琉球、高丽外国之例”。
遭到了康熙的反对,双方各持己见,谈判又无结果。其后清廷又招抚军队,导致郑经部属官兵纷纷转投清廷,让郑经元气大伤。
一直到1681年2月,郑经因病去逝,郑氏政权陷入了严重的内斗,加速了政权的崩溃,混乱之中郑经之子郑克爽嗣位。此时清朝又改变过去以抚为主的策略,采取了“剿抚并用”的方针。
一方面,康熙正式发令出兵台湾,起用施琅为福建水师提督,福建总督姚启圣负责后勤供应,于康熙二十二年六月十四日(1683年7月8日)率兵两万余人,乘战船二百余艘出征。
澎湖一战,全歼郑氏水军主力,最终郑氏军队死伤12000人。另一方面,清廷又在台湾宣示招抚,张榜安民;对被俘的台湾兵将,放其归台,台湾民众“莫不解体归心,唯恐王师之不早来”。
同时派刘国轩原来的副将赴台做刘的工作,让他劝说郑克爽归降。郑克爽已无抵抗能力,于是在7月27日向清军奉表纳降。
康熙皇帝即对郑氏集团颁布了赦罪诏书,至此清朝收复了台湾。1684年,设台湾府与台湾、凤山、诸罗三县,隶属福建省。
1811年,不包括山地的原住民族,台湾居民已超过2 00万人,多数是来自福建、 广东的移民。 移民大量开垦 荒地,使台湾成为新兴的农业区域,并向大陆提供大量稻米和蔗糖。
由大陆输入的日用 消费品和建筑材料等使台湾 经济得到相当程度的发展。此时台湾与 福建、 广东来往十分密切, 中华文化更加全面地传入台湾,台湾成为了“糖谷之利甲天下”的中国宝岛。
19世纪中叶西方 列强侵略矛头直指中国, 中国边疆危机四伏,而台湾战略地位显要,成为英、美、日、法等列强武力侵犯的重点。
由于西方列强逼迫中国开放通商口岸,1860年起台湾(今 台南 安平)、 沪尾(今 新北 淡水)、 鸡笼(今 基隆)、 打狗(今 高雄)相继开港。
开港后,台湾洋行林 立, 茶、 糖、 樟脑赚取大量 外汇,刺激着台湾经济、 社会快速变迁。明治维新伊始, 日本确立“开疆拓土”的侵略总方针, 琉球和台湾成为其对外扩张的首选目标。
1874年5月, 日本以琉球漂流民在台湾被杀为借口入侵台湾,10月中日签订《 北京专约》,虽然清政府对日本作出妥协,但《北京专约》仍表明中国对整个台湾行使主权。
日本第一次对外侵略扩张,首选的目标即为台湾,给清政府敲响了警钟,也暴露了日本霸占台湾的野心。此后清朝官员提出台湾设省的建议。
1883年法国挑起中法战争,战火扩大到中国东南沿海,侵略目标首指台湾,使得刘铭传被清政府重新启用派往台湾。 刘铭传率部抗击法军,成功保卫台湾。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爱新觉罗·玄烨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台湾
台湾是什么时候收复的
清朝建国48年后收复台湾。1683年,清朝攻克台湾,明郑结束,1684年设立台湾府。
明郑政权末期与清政府处于军事对峙状态,逐步演变成地方割据政权。1683年7月8日,清政府派福建水师提督施琅率水陆官兵2万余人、战船200余艘,从铜山(今属福建漳州)向澎湖、台湾进发。清军向澎湖守军发起攻击,郑军溃败。郑克塽率众归顺清政府。至此台湾在清政府直接统治之下。
1684年(清康熙二十三年),清朝设置台厦道,台湾与厦门共署,设一府三县,置台湾为一府,称台湾府,府治设在今台南,下辖台湾县(今台南)、凤山县(今高雄左营)、诸罗县(今嘉义),隶属于福建省,道署设于厦门。
台湾重新纳入中国中央政府的统一管辖之下,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与大陆的联系更加密切,成为国家统一整体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1727年,台厦道分出台湾道,道署移至今台南,设一府四县二厅。
扩展资料
1635年,皇太极废除旧有族名“诸申”(女真),定族名为“满洲”。1636年,降服漠南蒙古。同年皇太极称帝且改国号“金”为“大清”,正式建立清朝,改年号为崇德。1637年,降服李氏朝鲜。 1640年,松锦之战爆发,洪承畴在松山被俘,
祖大寿在锦州投降。松锦之战标志著明朝在辽东防御体系的完全崩溃,在关外只剩下宁远一座孤城。1643年皇太极病死,福临继位,是为顺治帝,由其叔多尔衮摄政。
1644年,李自成率领的大顺军攻陷北京,崇祯帝在景山自杀殉国。驻守山海关的明将吴三桂降清[。多尔衮指挥八旗兵,以吴三桂为前导,兼程入关,击败大顺军,进占北京。同年顺治帝迁都北京,祭告天地祖宗,表示是他全中国的君主。
接着,清军南下剿灭农民军,北方的汉奸、官僚纷纷勾结清军,镇压农民军。与此同时,南方的明朝遗臣相继拥立皇族建立政权,史称南明 。此外还有李自成的大顺政权、张献忠的大西政权。[
清军进军江南的过程中,烧杀抢掠,激起江南人民的强烈反抗,特别是剃发令强制执行,各地燃起抗清的熊熊烈火。1659年,清军占领西南地区。并迁移湖广人口填川,以补充劳动力的不足,视为历史上的第二次“湖广填四川”。
清廷制定的圈地和投充政策使人民放弃土地,增加更多流民。为此又制定严禁奴仆逃亡的逃人法,激化京畿地区的民族矛盾。后来清廷下令停止这些政策,并实行奖励垦荒、减免捐税的政策。并且正式开科取士,追尊崇祯帝与明朝忠臣。
李自成死后,大顺军余部与南明湖广总督何腾蛟、湖北巡抚堵胤锡联明抗清。1647年大败清军于全州,次年几乎收复湖南全境。江西金声桓和在广州李成栋先后反正,出现了第一次抗清斗争的高潮。但永历政权不能团结对敌,给了清军以喘息之机。
1649—1650年,何腾蛟、瞿式耜先后牺牲。1652年,李定国率军8万东出广西,下桂林。又攻入湖南、广东,“两蹶名王,天下震动”。刘文秀亦出击四川,克复川南。东南沿海的张煌言等的抗清军队也发动攻势,抗清斗争再次出现高潮。这时孙可望同李定国之间矛盾爆发,破坏了大好形势。
孙可望投清后,云贵虚实尽为清军所知。由于华南反清势力较大,清帝册封吴三桂、耿仲明与尚可喜为王以镇守云南、贵州、广东与福建等地,史称三藩。 1658年,吴三桂率清军攻入云南,1662年永历帝被杀,南明灭亡。
1661年,延平王郑成功收复了当时为荷兰殖民地的台湾。永历帝被害后,郑成功之子郑经继续使用南明永历年号,礼待南明宁靖王朱术桂,但未再拥立明朝宗室称帝和监国。
1683年,清朝攻克台湾,明郑结束,1684年设立台湾府。清军入关后历经20多年的战争,基本占领中国大陆。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 ——台湾(中国行政区域)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 ——清朝(中国历史朝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