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闻铁事

登录

打破思维的墙(打破思维里的墙)

wangsihai

本文目录一览:

打破思维的墙,不困于心,不惑于行

       经常听到这样一句话:“思维决定行为,行为决定结果。”很多时候,总觉得我们被生活牵着走,被命运安排着,但随着年龄和经历的一点点增加,越来越认识到,影响我们的除了外界的客观因素,更多的还是内在原因,而这其中,又有一大部分取决于我们的思维。

        职场中,我遇到过这样一种人,非常抗拒改变,有很强的自我保护意识,在工作中他会给自己画出安全界线,他不会走出来,也强烈抵抗人家触碰他的安全界线。他会一直重复做着一样的事情,沿用着多年甚至十多年前的工作方法,对任何人所提的新思路新想法,第一时间炸毛反对,会设想出各种各样可能面临的阻碍或危险,想方设法推翻所有可能需要他去“改变”的东西。每次跟这种人合作,我都感觉到特别疲倦,在他的思维里,早已经形成了闭环,他只想沿着这个闭环惯性运动,一旦有其他力量想要打破这个惯性运动,他就会自然去抵触这些力量,以维持这种安全感。职场中我们也会遇到跟这种人相反的另一类人,他们善于学习,乐于接受和尝试各种新事物,日子对他们来说每天都是新的。即使是做着同一件事情,但他也会想尽方法把它推向螺旋上升的轨道。他们经常是团队里的活跃分子,恨不得把一锅馒头蒸出不同的花样。如果你的团队刚好有这两种人,观察后或许会发现,影响他们行为的跟学历、经历、能力都没太大关系,只是思维方式不同。

          思维不同,看待问题往往截然不同。我们不是人民币,不可能让每个人都喜欢我们。生活中,被批评、被否定、被议论甚至被贴标签,这是都是很难避免的事情。不同思维的人面对这类负面信息,所采取的处理方式也大为不同。有人照单全收自怨自艾,有人全盘否定认为是他人看不顺眼自己,也有人虚心倾听理智分辨,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拆掉思维里的墙》中提出的几个观点我特别喜欢:1、“尝试是有可能成功也有可能失败的”;2、“成功的尝试能收获到成果”;3、“不成功的尝试能收获到智慧”;4:“不管成不成功,投入都能带来快乐”。

        有时候觉得生活仿佛是一场“困局”,“破局”或许只需要我们有意识地打破自己思维里的墙。愿你我都能不困于心,不惑于行,活成自己想要的样子,“远赴人间惊鸿宴,一睹人间盛世颜”!

麦克辛格:打破思维之屋,实现自我顿悟

传统上,人们用一个已经用滥的,而且常常是遭到误解的术语来描述内心上获得释放,达到完全自由的状态——“顿悟”。问题在于,我们对于顿悟的观念要么是基于自己的个体感受,要么是局限于自己观念上的理解。由于大多数人都从来没有经历过这样的感受,于是顿悟的状态就被人们所嘲笑,或被看成是几乎无人可以企及的神秘状态。可以大胆地说,大多数人对于顿悟能够确定的唯一事情就是,他们从来没有感受过顿悟。

但是,各种思维、情感和感知对象都不过是在你的意识面前经过而已,随着对这一点的理解,我们有理由质疑:自己的意识是否受限于这些体验。要是让意识不再关注自己的个人思维、情感和有限的感知对象,会出现什么情况?你是否就能从个人的束缚中解脱出来,可以去自由地探寻遥远的未知?那么意识究竟又是如何阻碍我们这么做的呢?这些问题,甚至尝试考虑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讨论超越思维的限制之后才能回答。很显然,这样的讨论要在我们非常熟悉的思维结构内进行会非常困难。正是因为如此,我们要用寓言的方式来探讨这样自由的状态。就像柏拉图在公元前360年用对话的方式来讲述其“洞穴之喻”一样,我们也要用一个小故事来讲述一座特别的房子的寓言。

02

假想你自己正身处一片开阔地,这里永远都是阳光灿烂。这个地方很漂亮,视野开阔。这个漂亮的地方让你想要住在这儿。因此你买下了这块地,在这片广阔的土地正中,你开始设计和建造自己梦想中的房屋。你建好了牢固的地基,因为你希望自己的房子非常结实,可以住很长时间。你用水泥砖来建造房屋,这样就不用担心腐坏和破漏了。为了能让房屋更环保,你决定只修建少量的窗户,并建造一个有许多屋檐的屋顶。在你建好窗户,房屋完工的时候,你意识到仍然会有大量的热浪涌进屋内。于是你安装了高质量的保护式百叶窗,不仅可以将阳光和热量反射到户外,而且还能将其锁上,用于安全防护。

这是一座非常庞大的房子,可以储存完全满足自用的补给。你甚至还为一个喜欢安静的老友建造了单独的区域,这位朋友可以使房间保持整洁,还能使你独处不受干扰。整个房屋可以保证你绝对独处,因为你内心中浪漫的要求就是没有电话、收音机、电视,或是网络的干扰。

你的房屋最终完成了,你为能在此生活而激动不已。你热爱开阔的空地,所有的阳光,以及自然的美好。但更重要的是,你迷恋于自己的房屋。你全身心地投入到房屋每一个细节的设计中,房屋就是真正的“你”。事实上,随着时间的推移,你越来越沉迷于自己的房屋,越来越不喜欢外界所有不同的景象和声音,你花在室内的时间也越来越多。接着你就会发现,只要完全关闭百叶窗和房门,整个房子就真的感觉像一座堡垒一样。你对此感觉非常不错。作为一个城市公民,你可以完全独处,即使和外界没有联系是一件挺骇人听闻的事情。但你就是决定要按照自己的方式生活下去。

因此你渐渐习惯了安全地生活在房屋之中。你非常高兴地进行自己一直以来就很渴望的阅读和写作。事实上,呆在屋里非常舒服,因为温度是完全可以控制的,而且你还很明智地安装了现代的全光谱照明系统。令人感到讽刺的是,你发现呆在房屋里实在太舒服、太享受、太安全,你居然完全不会再想到外界的事物了。毕竟,呆在屋里是自己熟悉的,可以预测的,是在自己可以控制的范围之内的。而外面的世界是未知的,不可预测的,完全不受你控制的。

当关上百叶窗和遮光帘时,它们就好像是墙上的油面,此时你感觉自己的屋子就像是一个圣所,从来没有想过要冒险走出屋外,打开百叶窗和遮光帘。它们建造得非常巧妙,只要关掉灯光,不管是白天还是黑夜,整个屋子就是一片漆黑。但由于你已经习惯了从不关灯,所以对此从不留意,直到某天灯泡烧毁了为止。这时你才意识到自己的困境:没有可以替换的灯泡和这个新的屋内系统匹配。这就意味着,一旦最后一个灯泡用坏,你就会发现自己生活在无尽的黑暗中。

从那个时候起,你能获取的光线就是自己留作急用的几根蜡烛。但蜡烛太少,于是你尽量节约着用。作为一个热爱光亮的人来说,这实在是太困难了。但强迫自己克服离开安全的房屋的恐惧并不难。最后,担心生活在黑暗中的压力耗尽了你生理上和心理上的健康。随着时间的流逝,关于美好阳光的记忆也开始从你的思维中褪色,永远也不会再回来了。

你开始变得异常担心要如何保持屋里的光亮。你知道自己唯一能在黑暗中制造的光亮就是之前留下的蜡烛。现在屋里已经所剩无几了。你什么都做不了,唯一能感到安慰的就是屋子能提供给你的保护的感觉。你再也意识不到自己害怕的究竟是什么。你只是记得总是感到害怕和不适。你所能做的就是要尽量打起精神。因为缺乏光亮,你甚至停止了阅读和写作。屋里一片漆黑,你自己也陷入了黑暗中。

某一天,房屋的管家,和你一样急切需要房屋提供保护的那个人,将你叫到地下的储藏室。你被眼前所看到的一切惊呆了。这里储藏着满满的应急手电,只需要晃动就可以发亮。你的管家已经点亮了一些应急手电,地窖里充满了光亮。这真是你人生的转折点。

于是你开始尽力在自己的房屋内创造出光亮、美好和幸福。你们一起装饰每一间房屋,一起让房间保持明亮,一直工作到睡觉。你又开始阅读和写作了,而且你的室友还挺喜欢读你写的东西。事实上,并不只是人工的光线照亮了这所房屋。爱的火苗开始在你们的心灵中燃烧。想想你们一起创造出了光亮,而不是分道扬镳的情景吧。你们开始时时刻刻呆在一起,甚至还举行了婚礼。婚礼很美,你们互相起誓要照顾对方,要把爱和光明带进你们的家。和之前你身处的黑暗相比,这就是天堂。

某天,在自己的藏书室,你发现了一本书。引起你的注意是因为书中谈到了在“外面的世界”有自然的、明亮的光线,甚至还讲到了日光浴。但书中的大部分内容都超越了你的想象,居然没有任何人,不做任何事,就能创造出光亮。这令你备感困惑。毕竟,你所知道的光亮都是来源于蜡烛和手电的人工光线。

你怎么才能制造和保持这么多的光亮呢?你对书中所描述的一切没有概念,因为你只见过和自己居住的环境相关的事物。你住在屋里,住在黑暗里。所能感受到的光亮都局限于在这个屋里所创造出来的光线。你住在这个屋里的时间太长,因此所有的希望、梦想、哲学和信仰都建立在这个黑暗屋子的基础之上。你的整个世界就是要尽量保持自己在房屋的局限中所建立起来的生活。

你继续阅读这本看起来很神秘的书,书中又讲到在自然的光线下散步的感受。书里面写的情形好像是有一个自己会发光,无处不在的光线,而且会在一瞬间照亮万物。这样的光亮会持续而均匀地洒落在万物身上。虽然你没有见过类似的参照物,但书中所描述的一切触动了你内心深处的某些东西。

这本书接着又讨论了外面的世界实际上是什么样子,也就是说,那个在你为自己创造出来的世界外面是什么样子。事实上,这本书指出,如果你执著和沉迷在自己为了避免黑暗而创造出来的世界里,那么你就永远都不会知道自然的光线有多丰富,远远超过你房屋中的光线。你这么依赖自己建立起来的屋内的世界,要怎么样才能走出屋外呢?

03

这个寓言完全说明了我们的困境。我们的意识,对自我的感知,深深地根植于我们人工隔离出来的一块绝对区域。这块区域有四面墙,一块地板,一个屋顶。它坚固无比,自然的一丝光线都无法进入到屋内。唯一能获取的光线就是我们尽力为自己创造的光线。如果我们不能给自己创造出良好的环境的话,屋内就是一片黑暗。所以我们每天都在忙着装饰屋子。我们尽量在屋里创造出适合我们的情形——希望能在我们自己建造的屋里创造出哪怕是一丝光亮,而这个屋子实际是将我们封闭起来了。

画面就是这样的:你呆在屋子里,完全隔离了外界,即使整个房屋坐落在阳光明媚的开阔地中心。但你的房子是什么材料做成的?墙又是什么材料做的?这些材料是如何隔离光线,把你锁在屋内的?你的房子由你的想法和情感建造而成。四面墙由你的心理建造而成。这就是这所房子的构成。它们都是你过去的感受、想法和情绪,都是你一直以来在自己周围搜集到的所有概念、观点、意见、信仰、希望和梦想。你将它们置于自身周围,包括上上下下。

你在自己的思维中创建了一整套想法和情绪,然后又将其编织成自己生活的概念化的世界。这样的心理结构完全阻碍了你感受来自墙外的任何自然光线。你的思维筑成的墙很厚,很封闭,在这样的结构中除了黑暗以外别无他物。你太沉迷于关注自己的想法和情感,从来没有越过它们所制造出来的边界。

如果你想知道自己的墙有多么局限,只需要在其中走动就可得知。我们假设你对高度有恐惧感。你小时候曾经从梯子上跌下来过,这个印象还留在你的脑海中。那么这就是你的墙。如果你不确定这是不是你的墙,让我们看看你是否能穿越它就可知晓。假设发生了什么事情,激发了你对这些旧事物的恐惧之情,你决定径直面对这些事物。你越靠近这些事物,就越感到想要退后的冲动。你过去的体验构成了你现在想要逃避的冲动。这其实很正常,这是我们在面对墙壁时会做出的反应,我们会避免撞上去。但是你为了避免一头撞上去,而将自己锁在了边界里。这些墙变成了你的监狱,因为它们是你意识的边界。因为你不愿意靠近它们,所以也就无法知晓墙外的世界。

当你靠近由思维和情感组成的边界时,感觉上就好像是靠近了深渊。你不想离这样的地方太近。如果你想要走出去的话,就必须得上前去。最后你会意识到,那里并不是真的那么黑暗。那里不过有四面阻碍了光明的墙壁而已。在你寻找光明的时候,那就是一个关键点。如果你将其看成是一面墙,保护你远离无尽的黑暗,那么你不会想要走上前去。但如果你将其看成是阻碍光明的一面墙,那么你会想要走上前去移开这面墙。就像人们常说的,只有经过最深的黑夜,才能找到无尽的光明。这是因为我们所说的黑暗的确是光明的阻碍之物。你必须穿过这些墙。

04

要穿过这些墙并不困难。时不时地,每一天生命的自然流淌都会和我们的墙壁相撞,想要将这些墙壁推倒。但时不时地,我们又在加固墙壁。你必须意识到,当你在自我防御时,实际就是在加固你的墙壁。这里没有什么可值得加固的。不过就是你对自我的意识,以及由你建造起来,生活在其中的局限罢了。你所加固的正是建造起来保护你自己的房屋。你就躲在里面。如果发生了什么事情挑战到你心理的墙壁,你就会变得异常谨慎。

你已经建造起了一个自我概念,在自己的内心里移动,现在你用尽一切办法来加固这座房子。但除了你的思维构成的墙壁以外,还有什么构成了这所内心的房屋呢?当你说到“我是个女人,现在45岁。和乔伊结婚,从这所学校毕业......”时,这些就是念头。真实的情形是,除了你所坚持的这些想法外,没有什么是真正存在的:“我过去是拉拉队队长,是高中班上的班长。”这已经是30年前的事情了。这些事情已经过去了。但还在你的内心中存在,于是它们构成了你所居住空间的四面墙壁。

要是有人挑战你的自我概念,在墙上敲出一个小洞来,会出现什么状况呢?要是有人试图动摇那些你所依赖的基本想法,又会出现什么情况呢?如果有人在你20岁时告诉你:“听着。那两个人不是你的父母。你是收养来的。他们从来没有告诉过你吗?”你一定会坚决地否认,直到看见证明文件为止。这会动摇你整个的内在自我。不过是一念之差,整个心理结构就开始瓦解了。

只不过是因为某些事情并不如你一直所想像的那样,内心就充满了巨大的恐惧和困扰。这会动摇你最核心的部分,因为它挑战了你一直居住的思维的房屋。为了修正这一状态,你会在内心里开始理智地思考:“我清楚父母一直对我非常好。就像他们本来就是我的亲生父母一样。想想看,他们收养了像我这样的人,将我抚养成像他们一样的人。老天,他们甚至比我想像的还要特别。”于是你完美地补好了墙上的洞。这就是我们通常对待墙壁的方式。我们保持其坚固。没有什么东西能够动摇这些墙壁。

注意,你用各种念头来修补破裂的墙壁。这是我们行事的方式。就像是那个把自己锁在阳光灿烂的中心地带的黑屋子里的人一样,拼命地想要制造出光亮,我们总是努力地建立起一个限制在自己内心墙壁中的世界,认为这比内心的黑暗要更胜一筹。我们用过去经历的记忆,以及对未来的梦想来装饰墙壁。换句话说,我们用各种念头来装饰墙壁。

但屋内的人有可能走出这个自己创造的、人工的世界,感受到自然光线的美丽,你也可以走出你的思维之屋。你的意识可以环抱无限的空间,而不只是你居住的局限之地。然后,当你回头再看自己建造的那个小小房屋时,也会疑惑自己为什么当初会停留在那儿。

这就是你摆脱困境的旅程。真正的自由近在咫尺。就在你的墙壁的另一边。顿悟是非常特别的东西。一个人真的不应当太过执著。你应该关注你自己建造起来的,阻挡住光明的墙壁。为了什么目的,要建造起阻碍光明的墙壁,然后又苦苦追寻顿悟呢?你只需要用每天的生活来推倒这些墙壁就好了。你只需要不再加强,维护和防御自己的堡垒即可。

假想你的思维之屋被亿万星星的浩瀚光芒所笼罩。假想你自己的思维被困在这座屋子的黑暗里,每天都苦苦挣扎着活在自己有限感受所产生的人造光线里。现在假想这些墙壁开始崩塌,意识毫不费力地释放出来,涌入本来就一直存在的光芒中。现在,给这样的体验赋予一个名字——顿悟。

打破思维的墙

《打破古典音乐的墙》是这个题目的由来。因为喜欢樊登讲的书,认识了这位《古典音乐必修课》的田艺苗老师。

我是一个对古典音乐一窍不通的“音盲”,敢于听这个课程,起源莫扎特的故事。

再推想,我敢于不敢挑战自己不懂的领域是因为我在学习画画的路上,遇见了安东老师。她说,我有人脉,只要用心学,未来可以有画展,可以成为一个画家。明明知道安东在给我“洗脑”,为什么我却愿意选择相信呢?

这又是因为我从一个毛笔也拿不稳的“白痴”,通过刻意练习,字越写越有信心了。一个本不喜欢的领域,却为了给儿子做榜样,我也做到了。而我自己从小被美术老师勾引的对绘画的梦,重新因安东被点燃了。把不可能变成可能,已经在我生活中经常出现了。

      这就要追溯到四年前了。那时候,我厌恶一切商业模式。对销售,对中间商有一种莫名其妙的讨厌。

      其实,只是因为在大学的时候,曾经接触过销售。对首饰的喜欢,让我想用最便宜的价格购买。就进了一批首饰。得到了自己喜欢的首饰。留下喜欢的,其他的就在各个宿舍里卖掉了。

      而根据规定,不管你进价,必须统一18元卖出。我严格按照要求去做。心里却觉得不合理。那时候的我,没有把自己花时间去推销自己的产品,需要付人工费,只觉得自己赚了钱。很快的投资就全部回来了,等于自己免费得到喜欢的首饰了。其他人,也许会更努力的卖掉省下的首饰,没准还会再进货吧?而我做的,却是带给在辽宁部队里服务社工作的妈妈。从此不经商。把自己当时叫做“忠奸商”。这就是我四年前的思维方式。

      后来,我认识了一位叫林志远的台湾老师。每次他去杭州讲课,我都各种原因,错过了。但是,每次看到表嫂海玲和谭姐(爱拼姐)在他的课程上回来,讲述的内容,都让我这个自以为是的人,惊叹不已。第三次,也就是半年后,我终于如愿以偿。听到了这位曾经在直销行业里赚的盆满钵满的大咖,为什么要致力于把直销理念灌输给做直销不到1%的中国内地市场。

      把厂家生产的产品,直接卖给消费者的模式。让我知道自己可以不用再做“中间商”。但是,直销的制度,一直以来都是“金字塔”。如何让我对这个想法有重新认知呢?

      第一次去听林志远老师的课,觉得懂了,其实并没有。因为,我讲不出来什么心得体会。只是知道直销会给没有钱的人,一次翻身的机会。第二次去听,我还是不懂,只是知道把自己听到的讲给别人听,好难。第三次去听,看到那么多优秀的老师,通过之前二次的课程,能力得到了提升,跟着她们去的伙伴,越来越多了。第四次……就这样,大概是第十次吧!我才真的懂了,思维才真的被“激活”。

      林志远老师给我洗脑的过程中,需要感谢樊登老师的那二百多本书。当这些书在脑海中串联起来,和林志远老师讲述的内容结合。我才知道自己没有成功的原因,就是思维模式的不同。

    明明很真心的对待朋友,却因为做直销。让朋友以为我不是在关心她,而是关心她口袋里的钱。其实,即使她每个月都消费1000多元。我也只拿公司奖励我的推荐奖5%。30元左右。而这就是我的服务费。我希望有更多的人,和我一起吃产品,每个人都1000多元一个月的话。你推荐34个朋友,加入就够了。这服务费,赚得我心安理得。帮助他人,找到这34个人,就变成了我的目标。如何让对方认可我呢?

      当这个问题出现,我发现自己不会交流。自己想的,很难传达出来。这时候,我开始精简微信群,把不能发言,只有广告的群,先删除。把非正能量的群,也去掉。因为,我一个人没有能力影响一群人。只有和我同频的人,未来才可能有共同的梦想。

      我开始热衷帮助一些群里的朋友,及时的回复各类问题。开始愿意参加一些活动。开始不怕浪费自己的时间,帮助其他团队的建设。渐渐地,得到了认可。和很多同频的朋友,建立了进一步的信任。

    思维壁垒被打破的过程中,感谢出现了刘媛媛,她在《超级演说家》逆袭的故事,让我知道普通的女孩也可以做到不可能。感谢出现了作家晚晴,她的书励志又健康,让普通的妈妈有勇气挑战不可能。感谢张德芬老师,五十岁的生日在舞台上告诉我们,她吃的就是我们公司的产品,让我知道产品的神奇不是神话。而她的书,她的思想,也让我知道,才四十岁的我,没有什么不可以。

重点感谢时台明老师的课,让我知道林志远老师为什么是真正意义的普及直销知识。(时台明是林志远的恩师,一般情况下三天的课程是3500元一位。第一次参加了一天的课程是998元,第二次飞到深圳三天的课程,优惠价2500元。我们的任何这类课程都是自己付费的。而林志远老师的课程,我们二天只要980元,我们团体购买680元。)曾经我们澳洲精英系统的老师,想包场他的课程,被他婉言拒绝了。而包括时台明,林志远,吴胜男在内的很多“经纬天下”的讲师们,都是吃我们公司的产品。他们接触的产品会少吗?人家公司巴不得送给他们吃,让他们做活广告呢?两,三天的演讲,让我映像深刻的是时台明老师,每节课换一件衣服,因为二个小时下来,五十岁左右的他,早已因为他激情满满的演讲湿透的衣服。

    更应该感谢的其实是一路走来,在直销公司享受着各个团队合作,互相帮助,一起成长的朋友们。由于我不希望被蒙蔽,当我知道网上有很多负面言论时,不是坐在家里怀疑,而是去结识更多在这个行业里的精英,为什么可以从以前的行业里跳出来,做自己陌生的,需要改变自己的事儿。

      从优秀的人那里,我了解了什么是使命感。从愿意帮助他人的人那里,我了解了什么是真正的爱。从想提升自己的人那里,我知道了什么是改变。从喜欢钱的人那里,我了解了什么是努力。

      人生真的没有捷径的。

      优秀的人。她们在加入我们之前,已经在各自的领域是先驱了。我们不用和她们比发展的速度,只和自己的昨天比。

    愿意帮助他人的人。把他人的健康放在第一位,影响一个人,有的时候,用了八年。真的是在对的时间,才能影响到对方。

    想提升自己的人。她们努力按照系统的要求去参加各种会议,主动参与团队活动。半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成为各家企业争抢不到的精英。因为,越是学习,越知道直销公司的魅力,越是知道我们公司的优势。

      想得到财富的人,看到那么多优秀的人,也投资了这个行业。为了推荐产品,先认真吃。后认真学。再认真做。慢慢地,不把赚钱当做第一目标了。反而钱就来了。因为,谁都不傻,因为钱而来的,赚不到钱的话,一定会走的。而认真吃,认真学习的,必然更加懂得先帮助他人,再成就自己的道理。

      你呢?在你现在的领域中,是为什么而工作?是否愿意和我一样?当斜杠“青年”?尝试一下,也许你会发现一个不一样的自己?

      你的思维,被我打破了吗?

怎样打破思维围墙?

人在长大的过程中自然而然会受到环境的影响和束缚。这种环境不仅包括自然环境、社会环境,还包括了几千年形成的传统思维、政治思维和宗教思维。

传统思维就是从小到大生活环境造就的思维。比如,我们从小到大一直都生活在中国,我们就是在中国的传统思维中长大的。有些事情我们自己认为理所当然,到了国外却发现完全是另一回事。就像我们都习惯在公共场合大声讲话,到了国外,这就是一个不礼貌的行为。这就是我们的传统思维和习惯,让我们产生一种不自觉的行为和意识。

再有是宗教思维,我们从宗教极端分子身上可以看到,任何时候极端宗教思维都是一种非常可怕的思维,但是信仰这种思维的人完全认为自己是正确的。我们也会发现很多埋头于宗教或者是深受宗教影响的人士,会习惯性地按照他所皈依的宗教思维来看待问题。

所有这些思维有一定的好处,能够把人圈定在某一种价值体系或者行为体系中。但也有很多坏处,它们会让一个人只看到自己愿意看到的,只思考自己认为对的,而对于那些其他的思想,就很少会再去接纳、思考和反思。

世界不断变化,一个人思考问题应该更加广博和多角度,这样你所表达的结论和看法才会相对来说比较全面。所以,在现代社会我们不应该再受到思考框架的束缚,不应该为自己建立思维的围墙、以偏概全,坐井观天。完善思维的完整性,我认为主要应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做。

1. 多读书

尤其是要读有思想性或者表达了新思想意识的书。这样的书一点都不难找,任何国家出版的新思想性的书,都会很快翻译成各种语言在世界上流通。如果你能够阅读英文原著,你就能更快接触到新的思想。

同时,现在国内对于读书的讨论愈加火热,任何一本有思想性的书总是有人在不断推荐。你可以先看介绍再进行详细阅读,从而对自己的思想产生影响。把你认为正确的新思想不断吸收,让自己的思想和看问题的角度变得广阔。我所提及的多读书不只是读武侠、网络小说、无厘头的作品,而是读真正能够改变和充实思想的书籍。

2. 参与讨论

尤其是思想性的讨论,这非常有益。现在有很多微信群,大家在里面讨论各种关于国家、世界、人生的思想观点和看法,可以自由发言,有些讨论会对你起到改变、冲击作用,使你思考问题的能力变得强大。如果你是企业家,可以参与到思想家的群体中;如果你是思想家,可以参与到企业家或社会活动家群体中。这样就能学会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也能够学会站在对方的立场上来思考。

同时,为了使自己达到多讨论、多学习的目的,我认为还可以进一步学习自己所喜欢或者认为重要的学科。比如可以去学工商管理、政治学、社会心理学等,可以适当申请硕士甚至博士学位,这样可以通过学习不断开阔思想。

3. 多行走

最近我读到一篇文章,讲我们要争取每年去一个自己从来没有去过的地方,如此你眼见为实,就能够更好了解这个世界是如何运营的。比如我每年都会去几个自己从来没有去过的,尤其跟中国不太一样的地方,走到国外去。

比如我去年去了摩洛哥,就对这种开放性的以伊斯兰教为主的国家有了非常深刻的看法和体会。今年我去了南印度,对于印度的社会管理体系、老百姓的心态和他们对世界的看法就有了更多的了解,我学会了用原来不知道的新鲜视角来看待问题。所以多行走,毫无疑问是一个让自己的思维和眼界开阔,甚至让自己行为习惯改变的一个好方法。

4. 多反思、多提问

孔子有言“吾日三省吾身”,就是每天要三次回想和思考自己的对错,对自己坚持的思想意识不断提出疑问、反思,不断对自己提出挑战,这件事情毫无疑问是特别重要的。在国外的教学中,专门有criticalthinking,就是从小学会习惯性地对认为天经地义的思想提出自己的看法和挑战。

改变思维,丰富人生

苏格拉底曾经说过,一个人最难的事情就是know yourself——认识你自己。大量的人类被禁锢在自己的思想观点和意识行为中,完全无意识地用一种狭隘的方式度过自己的生活、经历自己的生命,却从来没有真正的进步。任何吸纳新的思想、改变自己习惯的为都会带给人一定的痛苦性,所以我们的惰性导致我们不喜欢新的思想,不愿改变自己的行为习惯。

改变是痛苦的,而享受现状是快乐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如果能够形成多反思、多提问的习惯,对于我们思想的进步、思维的拓展,以及看问题角度的多样性,更加全面分析和解决问题,有着非常重大的作用的。

总而言之,一个人的生命和思想应该像一条河流一样,开始起步是小小的、窄的细流,逐渐走向开阔,生命变得丰满,最后像大江奔腾一样宽广,像大海一样浩瀚,这样的人生和思想才是值得拥有的。

怎样打破思维定势?

如果我们长期处于同样的环境和氛围中,就会形成一种思维定势。

01

让我们先了解下什么是思维定势。

在环境不变的条件下,定势使人能够应用已掌握的方法迅速解决问题。而在情境发生变化时,它则会妨碍人采用新的方法。

思维定势有两个特点,一是思维模式;二是强大的惯性或顽固性。

思维定势可分为以下几类:

传统定势:一个大周期的固定框架,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思维,比如从工业革命到互联网革命,每个时代都有无数的企业和个人倒在时代的转换阶段,但也成就了一大批人。

书本定势:从书本里面提取的思维模式,比如:死读书,读死书,纸上谈兵,照猫画虎等等。

经验/名言定势:从过往事件里学会的经验和思维定势,以及从名人名言里得到的思维定势

从众定势:群体性智能和群体性愚蠢,俗话说人言可畏,三人成虎。

麻木定势:死板的思维,固定式思维,反义词成长性思维。

02

思维定势也可分为正向,负向。在环境不变的条件下,定势使人能够应用已经掌握的方法,迅速解决问题。但在情境发生变化时,则会妨碍人采用新的方法。

一个有名的实验,把苍蝇和蜜蜂同时放在一个瓶子里,把瓶底冲向阳光,结果蜜蜂死在瓶子里,而苍蝇逃了出来。原因是蜜蜂的习性认为光是出口,一直冲着瓶底飞,最后累死在瓶子里。️而苍蝇没有逻辑,飞来飞去,最后逃出了瓶子。

思维定势让我们局限在自己的世界里,习惯于做一些事情而不自知。比如,脑筋急转弯,我们非常熟悉的一类游戏。每道题的答案其实都很简单,但我们却很少回答正确。每每听完问题,便开始冥思苦想,等公布答案和答题思路,才发现“这么简单,我竟然想错,怎么就想复杂了呢?”,真是无奈又可笑。

03

所以,打破思维定势有很多意义。

1、提升认知。拥有更广阔的认知和视角,更清晰的认识世界。形成完整和正确的世界观。

2、提升能力。很多时候,我们拥有能力并不自知。一个小小的铁链就可以锁住大象。有时候困住我们的并非是短板,而是我们的长板,也就是所谓的能力陷阱。勇敢大胆去尝试,拆掉思维里的墙,我们的能力也能够获得提升和释放。

3、拥有更多信心。我们限制在自己的牢笼里,很多事情不能干,而打破思维定势,让我们拥有了更多的自信。

4、拥有更多机会。大胆尝试,勇敢试错。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变成了路。世上没有船,也没有车,我们只要想办法,就能够造车,造船,造飞机,造大炮。

当然,也不是所有定势都需要打破,要看环境有没有变化。比如卖油翁,“无他手熟尔”这类只需要一个定势,不停练习和巩固的事情,定势是最好的方式,不搞花里胡哨,按照固定的思维方式,方法熟练做下去就好。如果非要搞花里胡哨,最终只能是事倍功半。一定搞清楚什么是不需要打破定局思维的事情,即便是简单的健身,看似是固定的套路。如果你真的陷入定局,那你势必会遇到瓶颈,因为健身的方法,顺序,时间都是在变化的。

04

回到环境的变化,打破思维定势最关键,那怎么进行呢?

一、心态上:

1、无论何时,思维中,都给谦卑与乐观留有一席之地。

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越成功的人越努力,我们知道的也只是冰山一角,别让思维定势成了自己的陷阱。

2、乐观,相信自己可以克服思维定势,一件事解决不了,学着放一放,有时候越纠结,反而越得不出答案,休息一下,可能答案就出现了。

二、行动上:

1、先了解自己有哪些定势,找朋友,或者跟身边的人做个小调查,看看别人对你的观察。

最好找到那些能够给到建议的人,多听他们的意见。然后,适当去表达自己的观点,比如自己遇到的困难和难点,各抒己见,进行碰撞。在沟通表达完之后做一个反思,看看有没有需要调整的做法,以及其他事情上是否需要想法上的变化。

2、不要沉溺于自己擅长的事,职场中往往是初期成长最快,一旦熟能生巧就开始变得重复。避免能力陷阱,让自己持续精进。

3、察觉环境是否变化。比如,你去餐厅打工刷盘子,那肯定和在家刷盘子不一样,要觉察,并想办法变通,如何在新的环境中做好。

4、别光想,行动最重要。很多人在做事之前,总是谨慎规划,当然也不能说不正确。但如果是完全陌生领域,怎么规划呢,先试试看。当做开了就知道,想和做是不一样的,并且方法和结果也不一样。

如此一来,我们的思维定势就会慢慢打破,碰到墙然后反射回来,找到更合适的路径。当然记得做个总结和反馈,你会获得更好的体验。

本周案主:杨琳

白帽:陆富龙

红帽:郑艳丹

黄帽:张亚伟

黑帽:紫萧

绿帽:李思雨

《赋能》读后感

想读《赋能》这本书已久,特别在听了樊登老师解读后,不仅仅是因为我一直很偏好逻辑推理和纪实类的文献,最关键我从这本书里联想到了太多令人熟悉的、惋惜的、或者憎恶的场景,它们或许发生在我们的职场,或许发生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的亲人相处、我们的亲子关系等等。许多我们未曾深入思考过的沉重话题却一点点在扼杀着我们的生活。当期待改变、期待变得更好的萌芽在脑海中滋生后,便一发不可收拾,所以迫不及待给9组的伙伴们推荐了这本书。

我们的时代飞速发展,技术、经济、文化......这更是一个学习型的时代,人们都在卯足劲不断在更新自己或组织的知识管理系统,建立或复制了一个又一个极为高效的流程和组织架构,甚至聚集了如此多的优秀人才,然而成功路上仍然寥寥无几。

问题到底在哪里?其实很简单,问题出在“人”。“人”作为最大的不确定因素,在精准、标准化的流程中却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蝴蝶效应”,小数点的改变,失之毫厘却谬以千里,不经意间的小举动却有可能改变世界。

我们拥有先进、发达的网络和沟通工具,很多时候却总输在“信息流通”不畅这种最基本的问题,周围太多企业,特别国企体制的,随着组织结构的壮大,管理和信息传递反而变得越来越封闭,人们都习惯性蜗居在各自的小区域内各自为政,害怕或者不愿意、不主动关联其他部门。

我们建立了或者复制了精准、先进的管理制度和组织架构,却把它们当成了官僚主义、故步自封最好的挡箭牌,书中一句话形容地很好:管理上,我们正在修建一条“马其诺防线”。我们很多的管理者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维护着自己的堡垒,创收其次,保全自我和自我盈利优先,白白浪费了高薪引进的人才,日复一日做着看似繁忙高大上,实际无效、低产出、甚至无价值的工作。

还有一些管理层,因为盲从而生搬硬套了一堆专家的理论和架构,却并没有深究其与自身企业的吻合度,而中层因为趋炎附势或者确实不懂,也没有提出质疑,“齐心协力”走向失败。

赋能:让正确的人做正确的事,做园丁式的领导,摒弃控制,尝试培育、引导,做组织环境的缔造者,维护良好通畅信息共享氛围。定义简单明了,要真正理解透彻并贯彻执行却极其艰难。打破思维的墙,打破沟通的屏障,近在咫尺却伸手不及,原来盲在心中也是一种病。

相关阅读

  • 性子急(性子急的女人命肯定不好)
  • tearing,tearing open his tent bag
  • 2022年虎年祝福语大全简短
  • 雍正是几阿哥(雍正是几阿哥继位)
  • 老虎的英文,老虎的英文单词怎么写
  • 学生祝老师的新年贺词短信
  • 新年给领导的贺词怎么写
  • 国画材料(国画材料有什么)
  • 2022老板新年贺词1000字以上
  • 标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