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穴位注射
常用穴及其操作方法
(1)常用穴位: 有研究者分析了近年来国内55篇相关文献,总结发现使用频率最高的4个主穴依次是足三里、曲池、肺俞和血海,配穴频率最高的两个是血海和大椎。从主穴使用频率较高的4 个穴位来看,主治病症集中于荨麻疹、痤疮、银屑病和鼻炎。详见下表: 穴位 频次 主治病症(文献数)
主穴 配穴 总次数
足三里 40 - 40 痤疮(13)荨麻疹(10)银屑病(3)变应性鼻炎(2)过敏性鼻炎(2)慢性丙肝(2)白癜风(1)肠易激综合征(1)慢性乙肝(1)肛门瘙痒(1)皮肤瘙痒(1)老慢支(1)支气管哮喘(1)湿疹(1)
曲池 25 1 26 荨麻疹(8)痤疮(4)银屑病(3)慢性丙肝(2)白癜风(1)变应性鼻炎(1)过敏性鼻炎(1)黄褐斑(1)肩关节周围炎(1)皮肤瘙痒(1)老慢支(1)支气管哮喘(1)湿疹(1)
肺俞 16 1 17 慢性荨麻疹(4)痤疮(3)支气管哮喘(2)银屑病(2)变应性鼻炎(2)白癜风(1)过敏性鼻炎(1)黄褐斑(1)皮肤瘙痒(1)荨麻疹(1)
血海 15 2 17 荨麻疹(7)痤疮(3)银屑病(3)白癜风(1)黄褐斑(1)皮肤瘙痒(1)湿疹(1)
(2)操作方法: 患者取正坐位,每次取2~4穴,皮肤常规消毒,取5ml注射器抽取注射液2ml左右,在穴位上斜刺约10~15mm,缓慢提插至有针感,抽吸针筒无回血后,注入药液(每穴注入药液0.2~0.4ml),隔日一次,3次一疗程。 (3)注意事项: ①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则,防止感染。 ②使用穴位注射时,应该向患者说明本疗法的特点和注射后的正常反应。如注射局部出现酸胀感、4~8小时内局部有轻度不适,或不适感持续较长时间,但是一般不超过1天。 ③要注意药物的有效期,并检查药液有无沉淀变质等情况,防止过敏反应的发生。 ④风池穴近延髓,故应严格掌握针刺角度和深度,针刺深穴应控制在颈围的1/10内,向鼻尖方向刺0.5~0.8寸,以免伤及延髓。脊髓两侧腧穴注射时,针尖斜向脊髓为宜,避免直刺引起气胸。 ⑤药物不宜注入脊髓腔。误入脊髓腔,有损伤脊髓的可能,严重者可导致瘫痪。 ⑥年老体弱及初次接受治疗者,最好取卧位,注射部位不宜过多,以免晕针。[1]
穴位注射疗法的操作方法
(1)操作程序:根据所选穴位及用药量的不同选择合适的注射器和针头。局部皮肤常规消毒后,用无痛快速进针法将针刺入皮下组织,然后缓慢推进或上下提插,探得酸胀等“得气”感应后,回抽一下,如无回血,即可将药物推入。
一般疾病用中等速度推入药液;慢性病体弱者用轻刺激,将药液缓慢轻轻推入;急性病体强者可用强刺激,快速将药液推入。如需注入较多药液时,可将注射针由深部逐步提出到浅层,边退边推药,或将注射针更换几个方向注射药液。
(2)注射角度与深浅:根据穴位所在部位与病变组织的不同要求,决定针刺角度及注射的深浅。同一穴位可从不同的角度刺入。也可按病情需要决定注射深浅度,如三叉神经痛于面部有触痛点,可在皮内注射成一“皮丘”;腰肌劳损多在深部,注射时宜适当深刺等。
(3)药物剂量:穴位注射的用药剂量决定于注射部位及药物的性质和浓度。头面部和耳穴等处用药量较小,每个穴位一次注入药量为0.1-0.5ml,四肢及腰背部肌肉丰厚处用药量较大,每个穴位一次注入药量为2-15ml;刺激性较小的药物,如葡萄糖、生理盐水等用量较大,如软组织劳损时,局部注射葡萄糖液可用10-20ml以上,而刺激性较大的药物(如乙醇)以及特异性药物(如阿托品、抗生素)一般用量较小,即所谓小剂量穴位注射,每次用量多为常规用量的1/10-1/3。中药注射液的常用量为1-2ml。
(4)疗程:每日或隔日注射一次,反应强烈者亦可隔2-3日一次,穴位可左右交替使用。10次为一疗程,休息5-7天再进行下一个疗程的治疗。
如何使用穴位注射法来治疗头痛?
穴位注射法是一种针刺和药物相结合治疗疾病的方法,可根据所患疾病,按照穴位的治疗作用和药物的药理性能,选择相适应的腧穴和药物,发挥综合效应,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对神经性头痛用5号注射用针头,抽取每100ml生理盐水含4mg地塞米松的药液10ml,分别注入风池(双),率谷(双),每穴2.5ml,2~3天注射1次,10次为1个疗程。
主穴取风池、太阳、合谷、列缺;配穴阳白、头维、风府、率谷、外关、阿是穴,以及随证循经取穴,每次取穴1~3个。常用注射液有当归注射液、天麻注射液、维生素B1和维生素B12注射液、0.5%~1%普鲁卡因等,多数每穴0.5ml,每日1~2次或隔日1次。
血管性偏头痛可用0.5%普鲁卡因4ml,作痛点与风池穴位注射,注意掌握风池穴的深度不超过1.7cm。
三叉神经痛可选用维生素B1100ml,维生素B120.1mg,1%的普鲁卡因2ml注射于面部穴位或足三里,每日或隔日1次。也可使用95%酒精加2%普鲁卡因混合液,或山莨菪碱注射液,每次选取下列1~3穴,太阳、阳白、鱼腰、下关、四白、迎香、颊车、地仓、夹承浆、阿是穴。
穴位注射疗法治疗哪些疾病及具体操作步骤?
概述
穴位注射法是一种针刺与药物相结合的疗法。选用中西药物注入有关穴位、压痛点或体表触诊阳性反应点,通过针刺及药物的双重作用治疗疾病。
药物与器具
常用药物有复方当归注射液、黄芪、丹参、红花、板蓝根、威灵仙、银黄注射液、复合维生素B注射液、抗生素、胎盘组织液、奎宁等。
使用一次性注射器和针头。常用4~6号普通注射针头,及牙科5号和封闭用长针头。
操作
(1)一般可根据治疗需要,循经络分布走行寻找阳性反应明显的背俞穴、募穴为治疗点。
(2)根据所选穴位:部位不同及用药剂量的差异,选择合适的注射器及针头。
(3)在局部皮肤常规消毒后,用注射针具快速进针刺入穴位,然后慢慢推进或上下提插,待针下有得气感后,回抽一下,若回抽无血,即可将药推入。一般疾病用中等速度推药;慢性疾病,体弱者用轻刺激,推药要慢;急性病,体强者用强刺激,可快速推药。
穴位注射疗法治疗便秘是怎样的?
穴位注射疗法,亦称水针疗法,即用针刺的方法,将注射针刺入穴位后,作提插手法,使其得气,再将药液缓缓注入穴位,从而起到穴位、针刺、药物三结合的一种治疗方法。目前临床应用较多的药物有当归、川芎、红花、黄芪等中药注射液和维生素B1、维生素B12、盐酸普鲁卡因、ATP、辅酶A、各种抗生素等,用极小剂量可收到和大剂量肌内注射同样效果,不仅为针刺提供了多种有效的特异性穴位刺激物,而且也为药物提供了有相对特异性给药的途径(经络、穴位),能减少药量,提高疗效,是一种很有前途的治疗方法,目前已应用于临床各科。
应用水针疗法治疗便秘以选用尺泽、上巨虚、神门为主,药物可选用生理盐水或维生素B1 等。手法按穴法注射操作常规,在尺泽、上巨虚各注入生理盐水4 ~ 6ml,神门注入1 ~ 2ml,若用维生素B1则各穴注入0.5ml,每天或隔天注射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