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练习丹田的方法
会唱歌的人都知道唱歌是要用气唱,而如何用气就是唱歌好坏的关键.而气却又是从哪来的呢?如何练气呢?其实气是从丹田而发,而提气上冲,嗓子只是过声,并不是用嗓子用力喊,所以嗓子的使用率要比不会唱歌的人少.而从嗓子过气后,冲入脑门,脑门与后脑,以及鼻发生共振,从而达到真正的唱歌.鼻音的大小可自我调整.但脑门的共振却是非常大的,若达到一定阶段,唱久后,脑门就会痛.而吸气却并不需要十分急促,就象闻花香一样,轻轻的切均匀的吸气.
而丹田气,实际上有很多的的锻炼方法,如练武功,每天不停的唱也可以,天天象疯子一样大喊也可以.
但我这里是一种大家都没听过的练气方法,用枕头(里面放满沙子)然后放在自己的小肚上,躺下练声,唱歌等...大约不久就会渐渐感觉到自己的丹田气.
下面也是一个比较重要常识,就是唱歌前一定要开腔.所谓开腔就是,如大喊,或是象学声乐那种吊嗓子,也就是从低音到高音...升降调...
把方法给你说说 首先,把肺里的气全部呼出去,要呼的干净 然后,并住呼吸,把手按在小腹,也就是常说的单田 用力使单田鼓起,手要反作用在单田上,要用力 在鼓起的时候要渐渐用力,不要一下鼓起来 从开始用力到用力到极限,大约用五秒钟时间 然后到最强的时候,持续五秒钟 最后,渐渐放松,也不要一下放松,大约五秒时间 整个过程,注意不要呼吸。 这是一个循环,每天这样练功,两个小时,半年的时间 你的唱功一定会很实力,但中间不要停止,特别是第一个星期的七天,一定要坚持下来
练气也不能纯粹追求气流的大小长短,而是要结合“声”来完成。可以经过一些物理的方法来帮助达到一定的目的,但最终目的是找到一种正确的声气结合的“感觉”,用这种感觉来歌唱最舒服、动听。
正因为是一种“感觉”所以有的人找了许久也未能撑握,而有的人一个小时已能抓住。有的老师、讲授也知道如何运用自如,但其也不一定知道要传授给学生的是一种正确的歌唱“感觉”,因没有人提出这个理论。
而我们带着要 意识去找那种正确的"声气结合"的感觉当然就快多了,因为我们不是为练气而练气,而是为了寻找歌唱感觉而练气。第一步,寻找“有气”的感觉。
1、 行楼梯法。你家是否住三楼以上,是,好办,你平时可以边唱歌边上楼,回到家里时候你会感到很累,很“自然地”深吸了一口气,抓住这种“感觉”,下次深吸一口气后,发一个尽可以长的“啊…”音,寻找用气发声的“感觉”,再下次,自然吸气后唱一句自己最喜爱的乐句,寻找用气唱歌的“感觉”。
2、 长音法。吸一口气,自然地发一个“啊…”,尽可能地延长(可以在不同音调上),你忍无可忍了,你就会停下来,接着你就会口鼻一起吸一口气,抓住这种“吸气”的“感觉”。
3、 躺床法。躺在床上,双腿自然放直,双手张开放在腹上,吸一口气,发一长音,忍无可忍时你会停下来并自然鼻口一起深吸气,抓住这种吸气的“感觉”,这时放在腹上的双手也助于你感觉到吸气入腹,然后结合发声练习;这一方法很好,特别是要学民族唱法和美声唱法者,用这一方法更好,要坚持一段时间,直到牢固。
4、 其他一些常用方法。其他一些练声方法中当然也不乏有很多优秀的方法,但假如单纯地把练声从声气结合中分开来练,就不在我的理论之中,不接纳,也不借鉴,如狗喘气法等。
看到这里,请先别往下看,可以选择看一下电影或听听歌,放松一下,要按以上方法练习一段时间后,再学习第二步。 第二步,寻找“够气”的感觉。经过第一步的学习后,有的性急的朋友就后问,怎么搞的,我不觉得唱歌有怎么不同呀,还没唱两句我就没气了,高音时更没有气,只是吸气多了点。请先别急,等学完本课后你就有一大长进了。目的“感觉”:尽可能让最少的气(气流)唱出最长最动听的乐句。
1、 拉橡皮条法。找一条50厘米的橡皮条,尽量要有好的弹性。自然站直,双脚分开一脚掌长,左脚稍向前,重心在左脚(座姿要座直),双手拉住橡皮条两端在面前慢慢拉开,至橡皮条将拉尽时放,再重复慢慢拉开。好了,现在来做发声练习。吸一口气,在慢慢拉开橡皮的同时,轻轻发出一个“U”(呜)音,在橡皮将要拉尽时要有气有声保持,在放回橡皮时同时吸气,重复以上练习。注意,声音要保持连惯圆滑,有保持有控制地呼出,始终保持有足够的气支持,尽量不能让肚子瘪下来。反复练习到有“感觉”时,抓住这种感觉来进行唱歌练习。
2、 双手插腰法。自然站直,双脚分开一脚掌长,左脚稍向前,重心在左脚(座姿要座直),双手轻插腰,张口用口鼻一起吸气,然后有控制地把气向前呼出。吸气时感觉到腹部向两边胀起,呼气时尽量还是保持腹部向两边膨胀的“感觉”(只是一种控制的想象),重复练习。现在用“U”(呜)代替呼气。注意,声音要保持连惯圆滑,有保持有控制地呼出,始终保持有足够的气支持,尽量不能让肚子瘪下来。好了,以上方法看起来简单,但要真的撑握却不容易,要坚持练习,找到正确“感觉”还要巩固,娴熟运用。注意在整个练习过程中,要用真声,声音无论大小不能“虚”,在高音区可以,真假声结合,但始终要饱满,有力,有根(气)。先气后声,声收而气犹存,第一个音都要有气包裹着送出来。到目前,只要你真正撑握了以上学过的“二讲”,并且你有一定的感情表现力,只要你生理发声没有问题,你就完全可以成为一名了不起的“通属”歌手了。只要你有一定的机遇还完全可以大红大紫 我说的是师付的真功夫,你真的有毅力的话,试试吧抄于百度
日常中最方便的说话练气方法有么?
有 第一,进行张闭口的练习,活动嚼肌,也就是面皮。这样等到练声时嚼肌运动起来就轻松自如了。 第二,挺软腭。这个方法可以用学鸭子叫“gāgā”声来体会。 人体还有一个重要的共鸣器,就是鼻腔。有人在发音时,只会在喉咙上使劲,根本就没有上胸腔、鼻腔这两个共鸣器、所以声音单薄,音色较差。练习用鼻腔的共鸣方法是,学习牛叫。但我们一定要注意,在平日说话时,如果只用鼻腔共鸣,那么也可能造成鼻音太重的结果。 我们还要注意,练声时,千万不要在早晨刚睡醒时就到室外去练习,那样会使声带受到损害。特别是室外与室内温差较大时,更不要张口就喊,那样,冷空气进入口腔后,会刺激声带。 第三,练习吐字。吐字似乎离发声远了些,其实二者是息息相关的。只有发音准确无误,清晰、圆润,吐字也才能“字正腔圆”。 我们在小学时,都学习过拼音,都知道每个字都是由一个音节组成的,而一个音节我们又可以把它分成字头、字腹、字尾三部分,这三部分从语音结构来分,大体上可以说是,字头就是我们说的声母,字腹就是我们说的韵母,字尾就是韵尾。 吐字发声时一定要咬住字头。有一句话叫“咬字千斤重,听者自动容”说的就是这个意思。所以我们在发音时,一定要紧紧咬住字头,这时嘴唇一定要有力,把发音的力量放在字头上,利用字头带响字腹与字尾。 字腹的发音一定要饱满、充实,口形要正确。发出的声音应该是立着的;而不是横着的,应该是圆的,而不是扁的。但是,如果处理的不好,就容易使发出的声音扁、塌、不圆润。 字尾,主要是归音。归音一定要到家,要完整。也就是不要念“半截子”字,要把音发完整。当然字尾也要能收住,不能把音拖得过长。 如果我们能按照以上的练习要求去做,那么你的吐字一定圆润、响亮,你的声音也就会变得悦耳动听了。
声乐中练气的四种方法 怎么在声乐中练气
1、身体弯腰成九十度,双手自然下垂。然后深呼吸。这时很自然地就用腹部呼吸了。人体两肋部位一直到腹部都是膨胀的。吸了气之后,尽量憋住气,让身体保持膨胀状态,憋不住了,再把气自然地呼出,这算一次练习。一天至少练一百次,可分段练习,即每次练几十次,经过几个月训练,腰部、腹部才能锻炼出足够力量,将来唱歌时,能保持一个好的呼吸状态。
2、吐“嘶”字训练,身体弯腰成九十度,深吸气,口微微张开,舌尖抵下齿背,然后说出“嘶”字。发“嘶”声时,要尽量少出气,慢慢地,均匀地把气吐出来,身体尽量保持吸气膨胀状态,当气慢慢吐完了,身体也不可能保持膨胀状态了,于是再迅速深吸气,又再做第二次练习。雷老师说过,唱歌时,身体里有两种肌肉的力量在对抗。吸气时,身体是膨胀状态,肌肉是紧张用力的。呼气时,另一部份肌肉又要放松下来,在这种紧张、松弛中保持平衡。吐“嘶”字训练是为了将来唱歌时,气息稳定能均匀地吐气。
3、快吸快呼,是弯腰成九十度深呼吸练习,大约在五秒内进行五次吸气吐气练习,以后把吸气、吐气速度尽量加快。这样经过几个月训练,将来唱歌时,能快速换气。
4、“狗喘气”呼吸法,这种方法是腹部不停地膨胀、收缩,与此同时不停地吸气、呼气。这个方法练好了,就具备瞬间换气的能力了。这个练习也是我要求学员们每天要做的练习。每天坚持3分钟,喉咙放松气自来。
练气初学者应该怎样开辟丹田?
历代气功家多主张意守下丹田;因为这个部位对人体生命活动的关系最为密切,它位于人体中心,是任脉、督脉、冲脉三脉经气运行的起点,十二经脉也都是直接或间接通过丹田而输入本经,再转入本脏。下丹田是真气升降、开合的基地,也是男子藏精,女子养胎的地方。《难经》认为:下丹田是“性命之祖,生气之源,五脏六腑之本,十二经脉之根,阴阳之会,呼吸之门,水火交会之乡。”所以气功家多以下丹田为锻炼、汇聚、储存真气的主要部位。人的元气发源于肾,藏于丹田,借三焦之道,周流全身,以推动五脏六腑的功能活动。人体的强弱,生死存亡,全赖丹田元气之盛衰。所以养生家都非常重视保养丹田元气。丹田元气充实旺盛,就可以调动人体潜力,使真气能在全身循环运行。意守丹田,就可以调节阴阳,沟通心肾,使真气充实畅通八脉,恢复先天之生理机能,促进身体的健康长寿。
意守丹田的时候,总是胡思乱想不能集中注意力到丹田怎么办?怎样把注意力集中到丹田?
想着有气顺着任脉进入下丹田 你当先以舌扣齿三十六 再赤龙搅水三周 以津液导气神入丹田 再数息后自然而然 进如天人合一 不要克意去想丹田 要顺气而行气到哪神到哪 因为气最后会下归丹田
如何意守丹田
方法是两眼轻闭,意想双眼顺着鼻尖,轻轻“内视”肚脐里的“下丹田”,每次练功半小时到一小时。我是采取直立的姿势练功的,刚开始学功,意守丹田没有明显的感觉。但是两脚经常发痒,收功后就不痒了;有时候两手掌很重,有时候整个人也好象很重,不知不觉变成站桩形式;有时候两腿发抖……收功的方法是两手掌轻压下丹田位置,心里反复的默念:我要收功了、我要收功了
直到精神恢复正常、轻轻活动一下关节就行了。
丹田出现热感之后,许多疑问就迎刃而解了:丹田在什么位置?发热的那个地方就是丹田。怎么意守?保留住丹田部位那种温热感,就是意守。丹田发热之后,接下来该怎么炼呢?还是意守丹田。这个“意守”不是全神贯注的意守,是“似守非守”,也即是心理清清楚楚知道丹田部位有温热的感觉就行了。是意守那个温热的感觉,不是意守丹田那个位置。到这个层次的炼功者,随时随地都可以意守丹田。我这样说是方便说,说“意守”,其实不必很用意,是自然而然的感知,这就叫“似守非守”。
练功历程1\2
意守下丹田的奥秘
意守丹田,简单地说,就是排除杂念,全神贯注到丹田的部位,耳无闻,目无视,鼻无嗅,心不外驰,专心体会真气之活动。
在炼气功时,首先要注意精神集中,意守丹田。丹田在小腹正中,脐下三寸,为吾人生命力的泉源。在调整呼吸以后,由呼气运动,推动真气下行,集中在丹田之内。丹田内真气充满,则可以贯通督脉,所谓“积气冲关”则可以进入高深之境界。
所谓意守,就是心不外驰,精神集中。守字有定的意义在里,也就是《尚书》说的“唯精唯一,允执厥中”;《大学》上所谓:“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佛家说的“止观”,孟子提出“求放心”都是指意守而言。俗语说“锁心猿、拴意马”,也是意守。《内功经》上说得更具体:“泰出崩于前而不动,猛虎啸于后而不惊”。《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云:“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精神内守,就是意守丹田。孔子告诉颜渊:“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这四个勿字,也就是意守的具体办法。《书经》所云:“念兹在兹,释兹在兹,永言兹在兹”,更指出意守之办法。
答案补充
丹田二字始自道家,儒、释并无此语。按丹田的释义,是一种奇妙的药品,它是由许多健身祛病的药品中,提炼出来的精华,疗效极高的物质。所以世传为“妙药灵丹”,因为它能祛病延年,所以在人身机体中经过生理变化所产生的生活动力——真气,道家与医家也称之为“丹”。所谓“丹田”就是汇集丹的处所,在人体中是一个最重要的部位,为生命动力的泉源。
“丹田”的位置,一般文献记载,在脐下三寸,小腹正中线,为任脉之关元穴。居膀胱之后,直肠之前,有腹壁下动静脉,分布着第十一、十二肋间神经前皮枝,深部容小肠,为小肠经之募穴;是三阴任脉之会。类似一个夹室,气冲则升,气虚则合,为任、冲、督三脉之发源地。是全身经气聚集之处,故又名“气海”。也叫血室、命门、血海、大海、子宫、关原、下纪、精露、大润、大中、丹田。
“丹田”为男子藏精之所,女子受胎之地,人的性命由此产生,发育、成长,故又名生门、胞门。在《针灸经》上注释:能治带下经病、不孕无子、恶露不尽、尿血、卒中、脱症、淋浊、疝痛、遗精、遗尿、虚劳、 羸弱。 另外有一说:两眉中间天心穴为上丹田。《内功经》云:“气沉海底,光聚天心。”因为气功到一个相当阶段,两眉中间会发现亮光。又有一个说法,心口窝巨阙穴处为中丹田。因为气功练习,初步要注意气下到心口窝。在巨阙穴上,首先有发热感。而巨阙穴又为心经之募穴,主治心痛、反胃、惊搏、健忘。《内功经》云:“目视心宫,气注大海。”《针灸学》上也有脐下寸半气海穴和脐下二寸石门穴为丹田之说。《中国医
学大词典》说明:脐下三寸为丹田。在气功实践中,也体会到,大气沉到脐下三寸处,才活泼拨,圆滚滚,团聚旋转有无限生机
快速找丹田【推荐】
丹田是什么,这个如同计算机硬件,可以不清楚构造和原理,能运用就行了。但丹田在哪里,许多初学者并不知道,或者说无从把握,只好自行摸索。
如果你要用一个工具,最好还是拆开包装壳,然后用,这样效果最好。当然你不知道如何拆,直接拿来用,许多次后,自然包装壳被磨损到打开。掌握丹田的位置也是如此。
很多人练气功或者武术或者其他,有些练习要把握到下丹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