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可怜无定河边骨全诗
- 2、“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深闺梦里人”出自何处?“无定河”在哪?
- 3、“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出自何处?
- 4、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深闺梦中人。(何解)
- 5、“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出自谁的诗句
- 6、请问“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是什么意思?
可怜无定河边骨全诗
陇西行四首
作者:陈陶 (唐)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出自唐代陈陶的《陇西行四首》
汉主东封报太平,无人金阙议边兵。
纵饶夺得林胡塞,碛地桑麻种不生。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陇戍三看塞草青,楼烦新替护羌兵。
同来死者伤离别,一夜孤魂哭旧营。
黠虏生擒未有涯,黑山营阵识龙蛇。
自从贵主和亲后,一半胡风似汉家。
赏析
《陇西行》是乐府《相和歌·瑟调曲》旧题,内容写边塞战争。陇西,即今甘肃宁夏陇山以西的地方。这首《陇西行》诗反映了唐代长期的边塞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和灾难。虚实相对,宛若电影中的蒙太奇,用意工妙。诗情凄楚,吟来潸然泪下。诗人共写了《陇西行四首》,此处赏析第二首。
首二句以精炼概括的语言,叙述了一个慷慨悲壮的激战场面。唐军誓死杀敌,奋不顾身,但结果五千将士全部丧身“胡尘”。“誓扫”、“不顾”,表现了唐军将士忠勇敢战的气概和献身精神。汉代羽林军穿锦衣貂裘,这里借指精锐部队。部队如此精良,战死者达五千之众,足见战斗之激烈和伤亡之惨重。
接着,笔锋一转,逼出正意:“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这里没有直写战争带来的悲惨景象,也没有渲染家人的悲伤情绪,而是匠心独运,把“河边骨”和“春闺梦”联系起来,写闺中妻子不知征人战死,仍然在梦中想见已成白骨的丈夫,使全诗产生震撼心灵的悲剧力量。知道亲人死去,固然会引起悲伤,但确知亲人的下落,毕竟是一种告慰。而这里,长年音讯杳然,征人早已变成无定河边的枯骨,妻子却还在梦境之中盼他早日归来团聚。灾难和不幸降临到身上,不但毫不觉察,反而满怀着热切美好的希望,这才是真正的悲剧。
明代杨慎《升庵诗话》认为,此诗化用了汉代贾捐之《议罢珠崖疏》“父战死于前,子斗伤于后,女子乘亭鄣,孤儿号于道,老母、寡妻饮泣巷哭,遥设虚祭,想魂乎万里之外”的文意,称它“一变而妙,真夺胎换骨矣”。贾文着力渲染孤儿寡母遥祭追魂,痛哭于道的悲哀气氛,写得沉痛而富有情致。文中写家人“设祭”、“想魂”,已知征人战死。而陈陶诗中的少妇则深信丈夫还活着,丝毫不疑其已经死去,几番梦中相逢。诗意更深挚,情景更凄惨,因而也更能使人一洒同情之泪。
这诗的跌宕处全在三、四两句。“可怜”句紧承前句,为题中之义;“犹是”句荡开一笔,另辟新境。“无定河边骨”和“春闺梦里人”,一边是现实,一边是梦境;一边是悲哀凄凉的枯骨,一边是年轻英俊的战士,虚实相对,荣枯迥异,造成强烈的艺术效果。一个“可怜”,一个“犹是”,包含着多么深沉的感慨,凝聚了诗人对战死者及其家人的无限同情。
明王世贞《艺苑卮言》赞赏此诗后二句“用意工妙”,但指责前二句“筋骨毕露”,后二句为其所累。其实,首句写唐军将士奋不顾身“誓扫匈奴”,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次句写五千精良之兵,一旦之间丧身于“胡尘”,确实令人痛惜。征人战死得悲壮,少妇的命运就更值得同情。所以这些描写正是为后二句表现少妇思念征人张本。可以说,若无前二句明白畅达的叙述描写作铺垫,想亦难见后二句“用意”之“工妙”。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深闺梦里人”出自何处?“无定河”在哪?
本诗句出自唐人陈陶的《陇西行四首(其二)》。无定河为黄河中游支流,在今陕西北部。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出自何处?
出自唐代诗人陈陶的组诗作品《陇西行四首》,是其中的第二首。
全诗如下: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译文:
唐军将士誓死横扫匈奴奋不顾身,五千身穿锦袍的精兵战死在胡尘。真可怜呵那无定河边成堆的白骨,还是少妇们梦中相依相伴的丈夫。
扩展资料
《陇西行四首》其一:
汉主东封报太平,无人金阙议边兵。
纵饶夺得林胡塞,碛地桑麻种不生。
《陇西行四首》其三:
陇戍三看塞草青,楼烦新替护羌兵。
同来死者伤离别,一夜孤魂哭旧营。
《陇西行四首》其四:
黠虏生擒未有涯,黑山营阵识龙蛇。
自从贵主和亲后,一半胡风似汉家。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深闺梦中人。(何解)
真怜那无定河边暴弃的粼粼白骨,还是少妇们春闺里思念的梦中人。
出自唐代诗人陈陶的组诗作品《陇西行四首》中的第二首。
全诗如下: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译文如下:
誓死要横扫匈奴个个都奋不顾身,五千身穿锦袍的精兵战死在胡尘。
真怜那无定河边暴弃的粼粼白骨,还是少妇们春闺里思念的梦中人。
该诗借咏叹汉代李陵伐匈奴而全军覆没的史实,深刻地反映了唐代长期的边塞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和灾难,寄托了作者对和平安定生活的渴望。
扩展资料:
作品赏析
这诗的跌宕处全在三、四两句。“可怜”句紧承前句,为题中之义;“犹是”句荡开一笔,另辟新境。
“无定河边骨”和“春闺梦里人”,一边是现实,一边是梦境;一边是悲哀凄凉的枯骨,一边是年轻英俊的战士,虚实相对,荣枯迥异,造成强烈的艺术效果。一个“可怜”,一个“犹是”,包含着多么深沉的感慨,凝聚了诗人对战死者及其家人的无限同情。
作者简介
陈陶(约812—888 ),唐代诗人。字嵩伯,自号三教布衣,岭南(今两广一带)人,一作鄱阳(今江西鄱阳)人,又作剑浦(今福建南平)人。
陈陶终身处士,广有诗名 。其诗多为旅途题咏或隐居学仙之词,消极出世思想较浓,但也有部分投赠权贵、干谒求荐之作。有诗十卷,已散佚,后人辑有《陈嵩伯诗集》一卷。《全唐诗》录其诗二卷。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陇西行四首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出自谁的诗句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是唐代作者陈陶《陇西行四首·其二》当中的诗句。原文如下:
《陇西行四首》 作者:唐代·陈陶
汉主东封报太平,无人金阙议边兵。
纵饶夺得林胡塞,碛地桑麻种不生。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陇戍三看塞草青,楼烦新替护羌兵。
同来死者伤离别,一夜孤魂哭旧营。
黠虏生擒未有涯,黑山营阵识龙蛇。
自从贵主和亲后,一半胡风似汉家。
【拓展资料】
1.《陇西行四首·其二》译文:
誓死要横扫匈奴个个都奋不顾身,五千身穿锦袍的精兵战死在胡尘。真怜那无定河边暴弃的粼粼白骨,还是少妇们春闺里思念的梦中人。
2.作者简介:
陈陶(约公元812—约885年):字嵩伯,号三教布衣。早年游学长安,善天文历象,尤工诗。举进士不第,遂恣游名山。唐宣宗大中(847—860年)时,隐居洪州西山(在今江西新建县西),后不知所终。有诗十卷,已散佚,后人辑有《陈嵩伯诗集》一卷
3.赏析:
这诗的跌宕处全在三、四两句。“可怜”句紧承前句,为题中之义;“犹是”句荡开一笔,另辟新境。“无定河边骨”和“春闺梦里人”,一边是现实,一边是梦境;一边是悲哀凄凉的枯骨,一边是年轻英俊的战士,虚实相对,荣枯迥异,造成强烈的艺术效果。一个“可怜”,一个“犹是”,包含着多么深沉的感慨,凝聚了诗人对战死者及其家人的无限同情。
请问“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是什么意思?
这句诗的意思是:真可怜呵那无定河边成堆的白骨,还是少妇们梦中相依相伴的丈夫。
出处:唐·陈陶《陇西行四首·其二》
原诗: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译文:
唐军将士誓死横扫匈奴奋不顾身,五千身穿锦袍的精兵战死在胡尘。真可怜呵那无定河边成堆的白骨,还是少妇们梦中相依相伴的丈夫。
诗歌赏析
诗人以汉时与匈奴的战争折射唐时的边塞硝烟。昔日的飒爽英姿早已被战争消噬化为触目惊心的白骨,而故园春闺中人对此却全然不知,依旧对远方的人魂牵梦萦。“梦里人”与“河边骨”两个意象以其巨大的落差给人一种心灵的震撼,梦中温度、风度兼具的热血男儿早已化作一具冰冷的白骨,甚至连魂灵都已不知去向。
诗人表达对战争的厌恶,并未对其进行直接的控诉,而是借以形象来传达褒贬之情,通过河边阴冷的白骨及阳春闺中好梦等形象的对比来传达出诗人对统治者穷兵黩武的针砭,更流露出诗人对戍边将士及其家人的深切同情。诗句思想内涵具体可感,情感表达撼动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