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闻铁事

登录

七菩提分(七菩提分八圣道分如是等法)

wangsihai

本文目录一览:

什么是佛教里的七觉支

什么是佛教里的七觉支

文:妙心

七觉支(七菩提分)就是修行解脱者,要培养心灵七个方面的觉醒,才能增长自己的解脱慧命,使烦恼逐渐消除;才能获得永恒愉悦的圣果,生活在无所执着的自然洒脱之中。

七觉支为择法觉支、精进觉支、喜觉支、轻安觉支、念觉支、定觉支、行舍觉支。

择法觉支

就是作为一个真正的解脱修行者,必须要觉醒自己内心思改分析、辨别真伪的能力。要了解那些是恶法,那些是善法。那些法可以导致苦的出现,可以使众生不断地轮回生死。那些法可以使众生苦恼熄灭,增长智慧,开发心灵的大能,趣向解脱。并且能够执持善法而不舍,永离恶法而不染。这种内心择善法而去恶能力的觉醒,就是择法觉支。

精进觉支

就是作为一个真正的解脱修行者,必须要觉醒内心,向着自己解脱目标,勤奋上进的能力。使自己内心的恶法能够止息,不再生起,并且使自己内心的善法不断的增长。只有这样,才能在修行解脱的道路上有所成就,步向涅槃解脱。这种内心勤奋向上能力的觉醒,就是精进觉支。

喜觉支

就是作为一个真正的解脱修行者,定要觉醒和增长自己内心感受的喜悦能力。只有这样,您的身心才能无论处在什么境遇里,都能从容不迫地面对,并时刻保持内心的喜悦而不减。

但是必须要明白无常无我的道理,不断地增长自己善法智慧,远离一切执着颠倒。

只有这样,才不会坠入得失苦恼之中,才能远离一切忧恼、悲患的逼迫。这种,时刻保持内心喜悦生起并持续的觉醒,就是喜觉支。

轻安觉支

就是作为一个真正的解脱修行者,要学会对一切无常的事物与心物,都能够不执着,不被其系缚住。只有这样,才能使自己的身心无论处在何种境遇里,都能够经常保持轻松没有束缚、安宁没有挂虑。才能生活的自然洒脱,没有任何苦恼。这种,不执着、不被束缚、轻松、愉悦、安宁、没有挂虑的内心感觉能力的觉醒,就是轻安觉支。

念觉支

就是作为一个真正的解脱修行者,要觉醒并使其增长,内心的念念不忘,忆持解脱善法的能力。使自己无论身处何时、何地,都能够对导致,灭苦生乐之法的清楚明了。时刻忆念一切善法,作为自己言行的指南,令自己离苦得乐,趣向解脱。这种内心忆念、执持善法能力的觉醒,就是念觉支。

定觉支

就是作为一个真正的解脱修行者,要觉醒和增长禅定的能力,使自己的精神力得以专注统一,而不散乱。----只有这样才能祛除妄念集中心力,才能发挥心识巨大的力量,才能成就解脱世间烦恼的圣果。如果没有一定的禅定的能力,他就会心力涣散,不能引发内心的大能与智慧。这种专注心力、祛除妄念能力的觉醒,就是定觉支。

行舍觉支

就是作为一个真正的解脱修行者,要觉醒和增长内心对外缘(外界)的刺激,而不起任何苦恼、不快反应的能力。

他要明白诸行无常、诸法无我、四大皆空的真实道理,他要知道世间的一切法,无论是物质现象的色法,还是精神现象的心法本身,都是迁流不住、不永恒、不常住、性体本空的。所以,不要执持世间虚妄不实的事物,对已经过去的事情不要追忆难舍,对尚未发生的事情而苦恼。

要运用自己的智慧,去改善那些可以改善的事物。对改善不了的或已经发生的事物,要勇敢地面对、淡然接受,而没有丝毫的激动。面对外缘(外界)的刺激而激动,只会凭填自己的烦恼,对解脱无有益处。

这种面对外缘(外界)的刺激,而不起苦恼或不快反应的能力,就是行舍觉支。

七菩萨提分八圣道分是什么意思?

是修行,或者说做人的规范

比如八正道,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

1、正见。正确的见解,亦即坚持佛教四谛的真理;2、正思维。又称正志,即根据四谛的真理进行思维、分别;3、正语。即说话要符合佛陀的教导,不说妄语、绮语、恶口、两舌等违背佛陀教导的话;4、正业。正确的行为。一切行为都要符合佛陀的教导,不作杀生、偷盗、邪淫等恶行;5、正命。过符合佛陀教导的正当生活;6、正方便。又称正精进,即毫不懈怠地修行佛法,以达到涅盘的理想境地;7、正念。念念不忘四谛真理;8、正定。专心致志地修习佛教禅定,于内心静观四谛真理,以进入清净无漏的境界。

七菩提分,也叫七觉支

(1)择法觉支(dharma-pravicaya-sambodh- yan%ga)∶择即拣择,以智慧观察诸法时,能简别真伪,不谬取虚伪法故。

(2)精进觉支(virya-s.)∶精谓不杂,进谓无间。即对于所修法,努力精进不懈。也就是修诸道法时,能觉了且息止无益的苦行,而于真正法中,专心一意,无有间歇。

(3)喜觉支(pri^ti-s.)∶喜谓欢喜,心契悟于真法而得欢喜时,能觉了此法是否从颠倒法生,因此而住于真正的法喜。

(4)除觉支(pras/rabahi-s.,轻安觉支)∶除谓断除,即断除诸见、烦恼时,能觉了、能除弃虚伪法,并增长真正之善根。

(5)舍觉支(upeks!a^-s.)∶舍是舍离,即舍离所见与所念着之境时,能觉了且永不追忆虚伪不实法。

(6)定觉支(sama^dhi-s.)∶定指禅定,即发禅定时,能觉了诸禅不生烦恼妄想。

(7)念觉支(smr!iti-s.)∶念是忆念,即修诸道法时,能觉了、能忆念而令定慧均等,不昏沈、不浮动。

此中,前三属慧,次三属定,后一则兼属定、慧。即心若昏沈,则当念采用前三觉支,观察诸法令不昏沈;

七觉支、七觉分

七觉支

(1)念觉支,(2)择法觉支,(3)精进觉支,(4)喜觉支,(5)轻安觉支,(6)定觉支,(7)舍觉支。

念觉支 就是把心投入到所缘当中,沉入到所缘当中而不动,不会忘失禅修的对象,这是念觉支。我们平常修的四念处:身念处、受念处、心念处、法念处。

择法觉支 就是我们知道我们内心被贪瞋痴控制的时候,我们去找正确的法来对付它,所以叫择法。比如说我心中起了贪,然后你就择法,择什么法?32身分,四界差别,或者十种不净,这是对付贪的。起了瞋念,你就修慈爱来对付它。痴,你就观修缘起,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你就观照它。那个缘起,它是一个做一个的缘,就表示这整个轮回是无我的。

精进觉支 就是为了达成目标付出的努力; 喜觉支 就是对于所缘要有兴趣,对修行的目标有兴趣,或者说我们喜欢禅修; 轻安觉支 就是身心的轻安、轻快、舒适; 定觉支 就是心的平静、心一境性、心的单纯、专一; 舍觉支 就是心的平等,内心处于一种中舍的状态,不会偏于任何一边,既不会过紧也不会过松,既不会过动也不会过静、不会极端、不会过度、恰到好处,这是舍觉支。

在七觉支当中, 择法觉支 是慧心所,即如实知见名色法的观智;轻安是指心与心所两者的轻安; 舍觉支 在此是指属于遍一切美心心所的中舍性心所,而不是舍受。在七觉支当中,可以分为两组: 择法、精进与喜 三个觉支是一组,对治心的软弱无力。例如禅修时感到昏睡,对禅修的所缘没有兴趣,心变得软弱无力,这时候应该培育择法觉支、精进觉支与喜觉支。

轻安、定与舍 三个觉支是另外一组,对治心的激动。例如第一次禅修光就来了,第二次禅修于是充满期待,心绪激动、定不下来,这时候便要培育轻安觉支、定觉支与舍觉支。舍掉之前的经验,心才能够平稳下来,心平稳以后,才会感觉到定、感觉轻安。若是心绪激动,又去培育择法觉支、精进觉支与喜觉支的话,反而会像不希望火烧得太猛烈,却又加进干草,导致烧得更猛。这时要加的应该是湿的草,湿的草就是轻安觉支、定觉支与舍觉支。平衡在修行上非常重要。我们要懂得自己的心境在当下是处在哪种状况,激动还是软弱?是精进还是懒散?懒散的话,要应用择法觉支、精进觉支与喜觉支,这样修行才会进步。念觉支则确保这两组平衡,不会有其中一者强过另一者。

念觉分 :专注清楚,修习四念处。

择法觉分 :以智慧明辨、拣择各种法。

精进觉分 :勇猛精勤,修习四正勤。

喜觉分 :契合于佛法而生的欢喜、法喜。

猗觉分 :身心轻安、平静。又译为除觉分、轻安觉分。

定觉分 :入定而不散乱。

舍觉分 :心平等、宁静,而能舍离。

四念处作为念觉分,能促成后续的其他觉分,有念觉分后能辨别什麽法有益、什麽法无益,也就是择法觉分;择有益的法而努力,即是精进觉分;精进修行自然产生法喜,而为喜觉分;法喜能让身心轻安,是猗觉分;轻安后容易得定,是定觉分;有了定后心平等、宁静,而能舍离,是舍觉分。

三十七道品 向灭比丘 著

七觉支,梵语 saptabodhyavgani 。又称七等觉支、七遍觉支、七菩提分、七菩提分宝、七觉分、七觉意、七觉志、七觉支法、七觉意法,略称七觉。觉,意谓菩提智慧;以七种法能助菩提智慧开展,故称觉支。七者即:

( 一 ) 念觉支 ,梵语 smrti-sajbodhyavga ,巴利语 sati-sam

bojjhavga 。又作念觉分,念觉意、念等觉支。谓修道者于证悟之过程中,明记三学、四圣谛、八正道等佛教教法而念兹在兹、忆持不忘之阶段;其时修道者之心,系以「念」为其体性。例如恒常正念正知,了知身受心法之不净、苦、无常、无我等,并将此等佛教正确之世界观,忆持不忘,即是此一证悟阶段(念觉支)之具现。如是正念而住,以慧决择、伺察、观察彼法时,则发生择法觉支。

( 二 ) 择法觉支 ,梵语 dharma-pravicaya-sajbodhyavga ,巴利语 dhamma-vicaya-sambojjhavga 。又称择法觉分、法觉意、法解觉意。指以智慧选择分别诸法之真伪,取真舍伪,而趣入菩提。修习以致圆满,以慧决择,伺察、观察彼法,则生不退之精进而引发精进觉支。

( 三 ) 精进觉支 ,梵语 virya-sajbodhyavga ,巴利语 viriya-sambo jjhavga 。又作精勤觉支、勤精进觉支、进觉意、勤觉意。谓勇猛勤策进修诸善法;亦即依佛教教义,于修善断恶、去染转净之修行过程中,不懈怠地努力上进。盖精进为修道之根本。不断发精进、得离财之喜而引发喜觉支。

( 四 ) 喜觉支 ,梵语 prītisambodhyavga ,巴利语 pītisambojjhavga 。即得正法而欢喜。又作喜等觉支、喜觉意、爱喜觉意。即心得善法,以喜为体而生之欣悦欢喜。喜觉支修习圆满,达意喜者,则得身轻安、心轻安而引发轻安觉支。

( 五 ) 轻安觉支 ,梵语 prasrabdhi-sajbodhyavga ,巴利语passaddhi-sambojjhavga 。又作猗觉支。即身心轻利安适,对所缘之境优游自适之精神作用。为「昏沉」之对称。此精神作用,主要在禅定中升起,使修习能持续进行。轻安有身轻安、心轻安二种,心堪忍之性与五识相应者,称为身轻安;与意识相应者,称为心轻安。获得身轻安者,则得乐,得乐者,则得心定而引四念处菩提分发定觉支。

( 六 ) 定觉支 ,梵语 samādhi-sajbodhyavga 。又作定等觉支、定觉意、惟定觉意。定觉支即谓「心一境性」系以定为体,令心安住而不散乱。修此法已,则定觉满足,灭除贪、忧,乃生舍心,进而修习舍觉支,待舍觉支满足,则可达于无畏之境界。如是得心定,成为善观察者引发舍觉支。

( 七 ) 舍觉支 ,梵语 upeksā-sajbodhyavga ,巴利语upekhasambojjhavga 。又作舍等觉支、护觉支、行护觉意。舍,为舍离之意;觉支,以近菩提之位,能成就如实之觉;舍觉支,即舍离所见念着之境时,能觉了而永不追忆虚伪不实之法。即心为平等性,以行舍为体,而住于寂静。

七菩提分圣净解

七菩提分 ,又称七觉支、七等觉支、七遍觉支,觉意法,略称七觉。乃三十七道品中第六品之行法。

俱舍论谓之七等觉支。七科道品中之第六也。觉有觉了觉察之义。此为使定慧均等之法,故名等觉。觉法分七种,故曰支,或曰分。

一、择法觉支,以智慧简择法之真伪。

二、精进觉支,以勇猛之心离邪行行真法。

三、喜觉支,心得善法即生欢喜。

四、轻安觉支,止观及法界次第名为除觉分,断除身心粗重,使身心轻利安适。

五、念觉支,常明记定慧而不忘,使之均等。

六、定觉支,使心住于一境而不散乱。

七、行舍觉支,舍诸妄谬,舍一切法,平心坦怀,更不追忆,是行蕴所摄之舍之心所,故名行舍。

此七法,若行者之心浮动时,可用除舍定之三觉支摄之,若心沉没时可用择法精进喜之三觉支起之。念觉支常念定慧,不可废退。是故除念觉外,他六觉随行人之要而用之。以此七事得证无学果。

止观七曰:心浮动时以除觉除身口之粗,以舍觉观智,以定心入禅,若心沈时以精进择喜起之,念通缘两处。同辅行曰:定慧各三,随用一得益便止,无假遍修,若全无益,方趣后品,念能通持定慧六分,是故念品通于两处。

七菩提分,是五根五力功德显发所成就的一种觉悟。

1.念菩提分,就是能时刻观察正念,心系弥陀,心系正法,也就是时刻观念正法。

在净土法门,也就是要常常观察弥陀本愿,观察阿弥陀佛的本愿功德,只要遇到了,就能迅速满足功德大宝海。如天亲菩萨所说“观佛本愿力,遇无空过者,能令速满足,功德大宝海。”就是使我们的智慧、慈悲等诸善根、功德悉皆圆满。遇到阿弥陀佛本愿功德,都能使我们内心中的烦恼消除,智慧善根增长,获得清净,心生欢喜。

2.择法菩提分,是以智慧来分辨法的真伪。我们的五根五力增长了,内心就会有智慧,有觉照的能力;在修学佛法的过程中,就有能力分辨法的真实与方便。这是一种觉悟。

3.精进菩提分,是以勇猛心力行正法的一种觉悟,觉醒。弥陀本愿力故,使我们的五根、五力、智慧增长。我们精进听闻佛陀的教法,菩提心得以开显,依照佛的教法,如是作,如是说,如是教,自然会如法修行。

很多莲友都会自信劝人信,在网络里,在亲朋好友间,劝大家念佛。这都是得到了南无阿弥陀佛给予的利益,自信劝人信。这都是精进菩提分的一种体现。虽然我们是凡夫众生,不能像诸佛菩萨那样大显神通。但我们这种信心欢喜念佛之心也一样会显发出来。

净土法门的精进菩提心,就是劝人念佛往生净土的心。发菩提心就是自利利他,成就无上佛道。

4.喜菩提分,就是心得善法而生欢喜。《信心欢喜念佛》的光碟中,大家这么高兴念佛,就是因为我们的心得到了善法,南无阿弥陀佛名号已经住持在心中了,自然就会信心欢喜念佛,欢喜之情自然就流露出来。心里有了善法,择法功德也显示出来了,知道什么是真,什么是伪,自然有了分辨的能力。

5.轻安菩提分。弥陀威神力,令众生闻到弥陀本愿名号南无阿弥陀佛,消除内心的贪瞋痴烦恼而得安宁。

我们遇到事情时,觉照到诸法无常,就会渐渐淡化烦恼。这是念佛获得的利益,使我们的贪瞋痴烦恼淡化、消除,令心生出喜悦,获得轻安。许多人念佛后,身心都有了很大变化:性格变得柔顺了许多,身体也好了,获得轻松安乐。

6.定菩提分,即心住于一境而不散乱。心系弥陀,心生欢喜、安乐,不会被贪瞋痴烦恼牵流。这就是定力的体现。定力,不是坐在那里不动,或者是闭关,或者是打坐多久,闭关多久。定菩提分,我们心惟一境,不散乱。在往生这条道路上,我们心中只有慈悲的南无阿弥陀佛,我们的心维系在南无阿弥陀佛名号之中,不被别解别行所转,就不会散乱、变异。弥陀本愿力自然成就我们的往生大业。

7.舍菩提分。就是舍离一切虚妄的教法而力行正法。弥陀智慧光明,遍照十方众生,无有障碍,开彼智慧眼,令远离颠倒梦想,远离虚妄。

佛教网五根五利七菩提分八圣道分是什么意思

五根是:1.信根.2.精进根.3.念根.4.定根.5.慧根.

五力:五根坚固发生力量。即1 信力、2 精进力、3 念力、4 定力、5 慧力

七菩提分又称七觉支,以七种法能助菩提智慧开展。

八圣道分 1正见 2正语 3正思维 4正业 5正命 6正精进 7正念 8正定

藕益大师:什么是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圣

五根者。信正道及助道法名信根。行正道及诸助道善法。勤求不息。名精进根。念正道及诸助道善法。更无他念。名念根。摄心在正道及诸助道善法中。相应不散。名定根。为正道及诸助道善法。观于苦等四谛。名慧根。五力者。信根增长。能破疑惑。破诸邪信。及破烦恼。名信力。精进根增长。破种种身心懈怠。成办出世大事。名精进力。念根增长。破诸邪念。成就一切出世正念功德。名念力。定根增长。能破乱想。发诸事理禅定。名定力。慧根增长。能遮通别诸惑。发真无漏。名慧力。七菩提分。亦名七觉分。智慧观诸法时。善能简别真伪。不谬取诸虚伪法。名择法觉分。精进修诸道法时。善能觉了。不谬行于无益苦行。常勤心在真法中行。名精进觉分。若心得法喜。善能觉了此喜。不依颠倒之法而喜。住真法喜。名喜觉分。若断除诸见烦恼之时。善能觉了。除诸虚伪。不损真正善根。名除觉分。若舍所见念着境时。善能觉了所舍之境虚伪不实。永不追忆。名舍觉分。若发诸禅定之时。善能觉了诸禅虚假。不生爱见妄想。名定觉分。若修出世道时。善能觉了。常使定慧均平。或心沉没。当念用择法精进喜叁觉分以察起之。或心浮动。当念用除舍定叁觉分以摄持之。调和适中。名念觉分。八圣道分。亦名八正道分。修无漏行观。见四谛分明。名正见。以无漏心相应思惟动发觉知筹量。为令增长入大涅槃。名正思惟。以无漏慧除四邪命。摄诸口业。住一切正语中。名正语。以无漏慧除身一切邪业。住清净正身业中。名正业。以无漏慧通除叁业中五种邪命。住清净正命中。名正命。(五邪命皆为利养。一诈现异相奇特。二自说功德。叁占相吉凶为人说法。四高声现威令人敬畏。五说所得供养以动人心。)以无漏慧相应勤精进修涅槃道。名正精进。以无漏慧相应念正道及助道法。名正念。以无漏慧相应入定。名正定。此等道品(皆有订譌之功)。依生灭四谛而修。卽藏教道品。依无生四谛而修。卽通教道品。依无量四谛而修。卽别教道品。依无作四谛而修。卽圆教道品。藏道品名半字法门。净土浊轻。似不必用。为小种先熟者或暂用之。通道品名大乘初门。叁乘共禀。同居净土多说之。别道品名独菩萨法。同居方便净土多说之。圆道品名无上佛法。有利根者(方是极乐净宗)。于四净土皆得闻也。(摘自《弥陀要解》)

相关阅读

  • 获奖发言稿简短
  • 豆豉辣椒酱的做法(小米椒豆豉辣椒酱的做法)
  • 爱的宣言经典语句
  • 朱熹观书有感(观书有感其二 古诗)
  • 军长是什么军衔(司令员是什么军衔)
  • 拍皮球(拍皮球的拼音)
  • 颁奖后简短发言
  • 草莓英文怎么写,草莓英文怎么写的写
  • 婚礼男方表白誓言词简短
  • 标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