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闻铁事

登录

溪花与禅意(溪花与禅意,相对亦忘言翻译)

wangsihai

本文目录一览:

"溪花禅意"什么意思啊

溪花禅意相对忘言,来自刘长卿诗“溪花与禅意,相对亦忘言”

《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 刘长卿 (西元709-780)

一路经行处,莓苔见履痕。

白云依静渚,春草闭闲门。

过雨看松色,随山到水源。

溪花与禅意,相对亦忘言。

【语译】一路经过的地方,青苔上留下了脚印。白云寂静地在沙渚上徘徊,春草丛中,只见门户紧闭著。我观赏雨后的松色,跟著山势来到水的尽头。面对著溪边的野花和寂然的禅境,在这种情景下,我还需要说些什呢!

【赏析】这是一首写「意境」的诗。全句八句,均写「寻」字。作者因寻人不遇,於是将一路所见的景物, 和盘托出,主旨是「溪花与禅意」,相对两忘 言。第七句,花与禅本不相涉,而连合言之,便有妙悟。第八句,意谓朋友存

临,尚须意会,溪花相对,莫逆於心,宁在辞费耶?本诗著重意境的呈现,希望

读者能从文字之中,而游乎文字之外, 与作者的心灵相契合,共享诗中宁静

之趣。

溪花与禅意,相对亦忘言。

寻南溪常道士

刘长卿

一路经行处,莓苔见屐痕①。

白云依静渚②,芳草闭闲门。

过雨③看松色,随山到水源。

溪花与禅意,相对亦忘言。

注释

①屐痕:木屐的印迹,这里指足迹。

②渚:水中的小洲。

③过雨:指雨后。

名家点评

“芳草闭闲门”,绝好绝好。结句空色俱了。(桂天祥)

幽色满抱。(陆时雍)

赏析

全诗围绕一个“寻”字展开。开头两句写诗人顺着莓苔屐痕,一路寻访道士。颔联写道士居住的环境;第三句是从远处写,放眼望去,洁白的云彩好似依偎在沙洲边;第四句从近处写,诗人寻到了道士的住处,可是道士却不在,只见青翠浓密的芳草已经快要把道士的门封住了。这一联中,一个“依”字和一个“闭”字,赋予了景色以生机,使得“白云”“静渚”“芳草”都具有了灵动性。颈联和尾联写诗人寻隐者而不遇后,并没有停留等候,而是决定下山。沿途所见景致,充满了恬静的气息,使诗人感悟到了清静无为的禅理。最后一句意境深远,诗人将“溪花”与“禅意”与自身联系到了一起,体现了诗人悟禅想要退隐的心境。

与花草有关有禅意的诗句

1. 有关于禅意的诗句

有关于禅意的诗句 1.有关禅意的诗句

1、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一树一菩提,一叶一如来。

2、最爱芳香何处,花落菩提深深,随缘即应,落花潋滟。

3、微雨燕双飞,落花人独立,花落菩提。

4、菩提树下三千怨,酒醒今朝换一钱。琅琊烟台亭雨月,怎堪琴瑟泪轻涎。

5、菩提洗净铅华梦,世间万象本为空。

6、试问菩提当何如?随缘随遇亦随风。

7、手捻菩提似念经,目中无物两耳空,

8、辛苦不为成佛道,只为菩提早日红。

9、菩提一步出世界,安忍娑婆无常心。如法随捻众数子,声声禅定皆净土。

10、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由来无一物,何出惹尘埃。

11、我坐色空中,色空我独行。不劳菩提树,无月自空明。

12、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13、一个愿无量善缘,菩提心永不褪变。

14、本结菩提香火社,为嫌烦恼电泡身。不须惆怅从师去,先请西方作主人。

15、既悟莲花藏,须遗贝叶书。菩提无处所,文字本空虚。

16、百千万劫菩提种,八十三年功德林。

17、识行妄分别,智隐迷是非。若转识为智,菩提其庶几。

18、整顿衣巾拂净床,一瓶秋水一炉香。不论烦恼先须去,直到菩提亦拟忘。

19、教参熟,是菩提无树,明镜非台。偷闲来此徘徊。把人世黄粱都唤回。

20、菩提。无缝塔,林峦掩映,山色分开。任曹溪雪满,漏泄红梅。

21、彩云一点菩提心,操纵夷獠在纤手。

22、翰墨场中老伏波,菩提坊里病维摩。

23、阎浮提中大福田,莲花会上菩提记。

24、内心真知无价宝,欲识真如,正照菩提路。

25、一点新萤报秋信,不知何处是菩提。

26、初地无阶级,余基数尺低。天香开茉莉,梵树落菩提。

27、问明镜非台,菩提非树,境由心起,可得分明?是魔非魔,非魔是魔,要待江湖后世评。

28、尽登无上道,俱证菩提路。教汝痴众生,慧心勤觉悟。

29、不算菩提与阐提,惟应执著便生迷。

30、四愿弘深垂教纲,心怀喜舍慈悲。爱河苦海度群迷。水离生灭,彼岸订菩提。

31、昏则弥陀成外盗,悟来烦恼是菩提。

32、本来真性是玄机。只有灵明悟得时。火灭烟消成大药,境忘心尽见菩提。

33、休外觅,识取自菩提。有相身中成锻炼,无为路上证牟尼。

34、醒圆明、一点证菩提,功超彼。

35、这元初妙有,清虚法体,证菩提位。

2.有关“禅意”的诗句有哪些

在中国历史上,文人墨客留下了许多关于禅意的诗句。有关禅意的诗句我个人就很喜欢这几首:

1.题义公禅房

唐·孟浩然

义公习禅寂,结宇依空林。

户外一峰秀,阶前众壑深。

夕阳连雨足,空翠落庭阴。

看取莲花净,方知不染心。

2.过感化寺昙兴上人山院

唐·王维

暮持筇竹杖,相待虎溪头。

催客闻山响,归房逐水流。

野花丛发好,谷鸟一声幽。

夜坐空林寂,松风直似秋。

3.夏日过青龙寺谒操禅师

唐·王维

龙钟一老翁,徐步谒禅宫。

欲问义心义,遥知空病空。

山河天眼里,世界法身中。

莫怪销炎热,能生大地风。

4.青龙山昙壁上人兄院集

唐·王昌龄

本来清净所,竹树引幽阴。

檐外含山翠,人间出世心。

5.题破山寺后禅院

唐·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唯闻钟磬音。

6.题东林白莲

唐·齐己

大士生兜率,空池满白莲。

秋风明月下,斋日影堂前。

色后群芳拆,香殊百和燃。

谁知不染性,一片好心田。

7.慈恩寺偶题

唐·郑谷

往事悠悠成浩叹,劳生扰扰竟何能。

故山岁晚不归去,高塔晴来独自登。

林下听经秋苑鹿,江边扫叶夕阳僧。

吟馀却起双峰念,曾看庵西瀑布冰。

8.石潭即事

明·李贽

十卷楞严万古心,春风是处有知音。

即看湖上花开日,人自纵横水自深。

9.法海寺访仁公

清·郑板桥

树满空山叶满廊,袈裟吹透北风凉。

不知多少秋滋味,卷起湘帘问夕阳。

3.描写“禅意”的诗句有哪些

溪花与禅意,相对亦忘言。寻南溪常道士》——唐代诗人 刘长卿

禅意渺何著,啾啾阶下蛩。《道吾山》——清代诗人 谭嗣同

知君素有栖禅意,岁晏蓬门迟尔开。《忆故山赠司空曙》——唐代诗人 李端

禅意归心急,山深定易安。《送赞律师归嵩山(一作无可诗)》——唐代诗人清 江

禅意法乘俱莫问,且谈旧事更依依。《蛇山》——宋代诗人 仇远

词语出处:

出自(唐) 刘长卿《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诗:"溪花与禅意,相对亦忘言。"

诗人简介:

刘长卿(约726 - 约786),字文房,汉族,宣城(今属安徽)人,唐代诗人。后迁居洛阳,河间(今属河北)为其郡望。唐玄宗天宝年间进士。肃宗至德中官监察御史,后为长洲县尉,因事下狱,贬南巴尉。代宗大历中任转运使判官,知淮西、鄂岳转运留后,又被诬再贬睦州司马。德宗建中年间,官终随州刺史,世称刘随州。

刘长卿生卒年未确论,各名家说法相差甚远,争议十分激烈,一般认为生于公元709-725年间,逝于786-790年年间。刘长卿工于诗,长于五言,自称"五言长城"。《骚坛秘语》有谓:刘长卿最得骚人之兴,专主情景,刘长卿的名作《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入选中国全日制学校教材 。

评价影响: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刘长卿)工诗,长于五言,自称"五言长城"。

《唐诗大辞典.修订本》:刘长卿年辈与杜甫相若,早年工诗,然以诗名家,则在肃、代以后。与钱起并称钱刘,为大历诗风之主要代表。平生致力于近体,尤工五律,自称"五言长城",时人许之。诗中多身世之叹,于国计民瘼,亦时有涉及。其诗词旨朗隽,情韵相生。故方回云:"长卿诗细淡而不显焕,观者当缓缓味之。"(《瀛奎律髓》卷四二)方东树云:"文房诗多兴在象外,专以此求之,则成句皆有余味不尽之妙矣。"(《昭昧詹言》卷一八)唐人评长卿诗,尚多微辞。如高仲武云:"(刘)诗体虽不新奇,甚能链饰。大抵十首已上,语意稍同,于落句尤甚,思锐才窄也。"(《中兴间气集》)其后则评价日高。陈绎曾至谓:"刘长卿最得骚人之兴,专主情景。"(《唐音癸签》卷七引《吟谱》)王士禛则云:"七律宜读王右丞、李东川。尤宜熟玩刘文房诸作。"(见何世璂《然镫记闻》)。

4.带有禅意的诗词有哪些

1. 嗟余只影系人间,如何同生不同死。——《题春绮遗像》陈衡恪

释义:所悲者,留己一人苟活于世,“如何同生不同死”,问得痴绝。

2. 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金缕衣》梁羽生

释义:花开宜折的时候就要抓紧去折,不要等到花谢时只折了个空枝。

3.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竹枝词》刘禹锡

释义:不想在明月夜独倚高楼望远,只有频频地将苦酒灌入愁肠,化作相思的眼泪。

4. 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苏幕遮》范仲淹

释义:只有频频地将苦酒灌入愁肠,化作相思的眼泪。

5.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无题》李商隐

释义:身上无彩凤的双翼,不能比翼齐飞;内心却像灵犀一样,感情息息相通。

6. 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玉楼春》蜀顾夐

释义:人生自是有情,情到深处痴绝,这凄凄别恨不关涉——楼头的清风,中天的明月。

7. 多情自古空余恨,好梦由来最易醒。——《花月痕》佚名

释义:而这种遗憾会持续很长时间,一直受之困扰,没有停止完结的时候。 而越是美好的梦却是越容易醒来。

8. 今夕何夕,见此邂逅。——《国风·唐风·绸缪》无名氏

释义:今夜究竟是啥夜晚?遇这良辰真快活。

9. 多情只有春庭月,犹为离人照落花。——《寄人》张泌

释义:只有天上春月最是多情,还为离人照着庭院落花。

10. 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摸鱼儿》辛弃疾

释义:纵然用千金买了司马相如的名赋,这一份脉脉深情又向谁去倾诉?

嗟余只影系人间,如何同生不同死。

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释义:东边日出西边下起雨,说是无晴但是还有晴。

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5.有关禅意的诗句

在中国历史上,文人墨客留下了许多关于禅意的诗句。

有关禅意的诗句我个人就很喜欢这几首:1.题义公禅房唐·孟浩然义公习禅寂,结宇依空林。户外一峰秀,阶前众壑深。

夕阳连雨足,空翠落庭阴。看取莲花净,方知不染心。

2.过感化寺昙兴上人山院唐·王维暮持筇竹杖,相待虎溪头。催客闻山响,归房逐水流。

野花丛发好,谷鸟一声幽。夜坐空林寂,松风直似秋。

3.夏日过青龙寺谒操禅师唐·王维龙钟一老翁,徐步谒禅宫。欲问义心义,遥知空病空。

山河天眼里,世界法身中。莫怪销炎热,能生大地风。

4.青龙山昙壁上人兄院集唐·王昌龄本来清净所,竹树引幽阴。檐外含山翠,人间出世心。

5.题破山寺后禅院唐·常建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俱寂,唯闻钟磬音。

6.题东林白莲唐·齐己大士生兜率,空池满白莲。秋风明月下,斋日影堂前。

色后群芳拆,香殊百和燃。谁知不染性,一片好心田。

7.慈恩寺偶题唐·郑谷往事悠悠成浩叹,劳生扰扰竟何能。故山岁晚不归去,高塔晴来独自登。

林下听经秋苑鹿,江边扫叶夕阳僧。吟馀却起双峰念,曾看庵西瀑布冰。

8.石潭即事明·李贽十卷楞严万古心,春风是处有知音。即看湖上花开日,人自纵横水自深。

9.法海寺访仁公清·郑板桥树满空山叶满廊,袈裟吹透北风凉。不知多少秋滋味,卷起湘帘问夕阳。

6.读过哪些有禅意的诗词

1.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神秀大师《修行偈颂》

神秀是北宗禅的创始人。他将人的身心比做菩提树与明镜台。人身本是佛身,心性也本来清净。只是由于执着,生起了相对间识,以致于经常为尘垢所染。……

2.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王维《终南别业》

王维的诗与画极富禅机禅意,文学史上尊他为「诗佛」。「水穷处」是指登山时溯流而上,走到最后溪流不见了。登山者索性坐下来,看见山岭上云朵涌起。原来水上了天了,变成了云,云又可以变成雨,到时山涧又会有水了,何必绝望?……

3.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

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慧开禅师《颂平常心是道》

这几句诗有着高山流水的味道,天生有些人一看就能明白。禅宗讲究顿悟,这首诗在某种程度上也给未开悟者呈现了以手指月的姿势。闲事,也即烦心之事。……

4.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一别都门三改火,天涯踏尽红尘。

依然一笑作春温。

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

樽前不用翠眉颦。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苏轼《临江仙·送钱穆父》

既然人人都是天地间的过客,又何必计较眼前聚散和江南江北呢?以对友人的慰勉和开释胸怀总收全词,既动之以情,又揭示出得失两忘、万物齐一的人生态度。…

5.由爱故生忧,由爱故生怖

一切恩爱会,无常难得久。

生世多畏惧,命危于晨露。

由爱故生忧,由爱故生怖。

若离于爱者,无忧亦无怖。——《妙色王求法偈》

大多数的男男女女,世间纠葛,总难离爱恨二字。佛曰:“由爱故生忧,由爱故生怖;若离于爱者,无忧亦无怖!”讲的是佛道修行,讲的是人的七情六欲,贪嗔痴念。

6.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陶渊明《饮酒·其五》

陶渊明那天然、如璞玉一般的诗词直抒胸臆,没有一点矫揉造作的成分。“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这种意境更是每一个现代人毕生追求但却永远无法达到。…

7.世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一一

唐伯虎《桃花庵歌》节选

8.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只在汝心头一一

吴承恩《西游记》乌巢禅师偈子

字数限制,供参考。

7.求禅意诗

秋夜独坐 王维 独坐悲双鬓, 空堂欲二更。

雨中山果落, 灯下草虫鸣。 白发终难变, 黄金不可成。

欲知除老病, 唯有学无生。 王维中年奉佛,诗多禅意。

这诗题曰“秋夜独坐”,就象僧徒坐禅。而诗中写时迈人老,感慨人生,斥神仙虚妄,悟佛义根本,是诗人现身说法的禅意哲理之作,情理都无可取,但在艺术表现上较为真切细微,传神如化,历来受到赞赏。

前二联写沉思和悲哀。这是一个秋天雨夜,更深人寂,诗人独坐在空堂上,潜心默想。

这情境仿佛就是佛徒坐禅,然而诗人却是陷于人生的悲哀。他看到自己两鬓花白,人一天天老了,不能长生;此夜又将二更,时光一点点消逝,无法挽留。

一个人就是这样地在岁月无情流逝中走向老病去世。这冷酷的事实使他自觉无力而陷于深刻的悲哀。

此时此刻,此情此景,他越发感到孤独空虚,需要同情勉励,启发诱导。然而除了诗人自己,堂上只有灯烛,屋外听见雨声。

于是他从雨声想到了山里成熟的野果,好象看见它们正被秋雨摧落;从灯烛的一线光亮中得到启发,注意到秋夜草野里的鸣虫也躲进堂屋来叫了。诗人的沉思,从人生转到草木昆虫的生存,虽属异类,却获同情,但更觉得悲哀,发现这无知的草木昆虫同有知的人一样,都在无情的时光、岁月的消逝中零落哀鸣。

诗人由此得到启发诱导,自以为觉悟了。 后二联便是写觉悟和学佛。

诗人觉悟到的真理是万物有生必有灭,大自然是永存的,而人及万物都是短暂的。人,从出生到老死的过程不可改变。

诗人从自己嗟老的忧伤,想到了宣扬神仙长生不老的道教。诗人感叹“黄金不可成”,就是否定神仙方术之事,指明炼丹服药祈求长生的虚妄,而认为只有信奉佛教,才能从根本上消除人生的悲哀,解脱生老病死的痛苦。

佛教讲灭寂,要求人从心灵中清除七情六欲,是谓“无生”。倘使果真如此,当然不仅根除老病的痛苦,一切人生苦恼也都不再觉得了。

诗人正是从这个意义上去皈依佛门的。 整首诗写出一个思想觉悟即禅悟的过程。

从情入理,以情证理。诗的前半篇表现诗人沉思而悲哀的神情和意境,形象生动,感受真切,情思细微,艺术上是颇为出色的;而后半篇则纯属说教,归纳推理,枯燥无味,缺陷也是比较明显的。

春山夜月春山多胜事,赏玩夜忘归。 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

兴来无远近,欲去惜芳菲。 南望鸣钟处,楼台深翠微。

唐代诗人于良史这首脍炙人口的五言律诗,风格清淡闲雅,描摹物态历历如绘、极富神韵,读来令人唇齿留香、畅快不已。诗开篇两句提纲挈领、统率全篇,既写出了“多胜事”是“赏玩忘归”之因,又巧妙地交代了全篇诗情产生的由头,可谓一箭双雕。

接下来的六句则是对“胜事”与“赏玩忘归”的具体描述。诗人紧接着写道:“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

可以说,此情此景,再没有比这两句更为恰到好处的描写了:首先,从结构上看,“月”字紧承“赏玩夜忘归”中的“夜”,“花”则紧承首句“春山多胜事”中的“春”,运笔如环,自然圆合。其次,这两句诗写山中胜事,物我交融,神完气足;人物情态,栩栩如生。

既见出水清夜静与月白花香,又从“掬水”、“弄花”的动作中显出诗人的童心未泯与逸兴悠长。所写“胜事”虽只两件,却是点到为止、以一当十。

再次,“掬水月在手”,写泉水清澄明澈照见月影,将明月与泉水合而为一;“弄花香满衣”写山花馥郁之气染上衣襟,将花香一分为二。一合一分,上下对举,从字句到意境无不使人倍觉诗意盎然、妙趣横生。

最后,精于炼字。“掬”、“弄”二字,既写景又写人,既写照又传神,可谓是神来之笔。

诗人完全沉浸在山中月下的美景之中,于是,唯兴所适,不计路程远近;离开时,面对眼前芳菲的花草又不免怀有依依惜别的深情。这即是诗人在写出“胜事”的基础上,接着铺写的“兴来无远近,欲去惜芳菲”二句的诗意。

这两句诗写赏玩忘归,“欲去”二字则为折入末两句南望楼台留下伏笔。“南望鸣钟处,楼台深翠微”。

正当诗人在欲去未去之际,夜风送来了钟声。翘首南望,只见远方的楼台镶嵌在一片青翠山色的深处。

末两句从近处转向远方,以声音引出画面,展现的虽是远景,但仍将春山月下特有的景致用爱怜的笔触,轮廓分明地勾勒了出来,并与一、二、三句点题的“春山”“夜”、“月”遥相呼应。 纵观全诗,“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乃诗之精髓所在,令人叹为观止。

综上所述,可见三、四两句是全诗精神所在的地方。这两句在篇中,如石韫玉,似水怀珠,照亮四围。

全诗既精雕细琢,又出语天成,自具艺术特色。

溪花禅意用在什么时候

写景。

出自唐代刘长卿的《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

一路经行处,莓苔见履痕。

白云依静渚,春草闭闲门。

过雨看松色,随山到水源。

溪花与禅意,相对亦忘言。

译文:

一路上经过的地方,青苔小道留下鞋痕。白云依偎安静沙洲,春草环绕道院闲门。新雨过后松色青翠,循着山路来到水源。看到溪花心神澄静,凝神相对默默无言。

鉴赏:

尾联的“禅意”,用得精妙。诗人看见了“溪花”,却浮起“禅意”,从幽溪深涧的陶冶中得到超悟,从摇曳的野花静静的观照中,领略到恬静的清趣,溶化于心灵深处是一种体察宁静,荡涤心胸的内省喜悦,自在恬然的心境与清幽静谧的物象交融为一。

况且禅宗本来就有拈花微笑的故事,这都溶入默契不言的妙悟中,而领会出“禅意”,因用“与”,把物象和情感联结起来。禅宗的妙悟和道家的得意忘言,有内在相通之处。佛道都喜占山林,幽径寻真,荡入冥思,于此佛道互融,而进入“相对亦忘言”的精神境界。

"溪花与禅意,相对亦忘言"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有什么含义?

.面对著溪边的野花和寂然的禅境,在这种情景下,我还需要说些什呢!...以清幽之境述闲适之意,这是刘长卿对自己的激励与!

溪花与禅意,相对亦忘言什么意思?

溪花与禅意,相对亦忘言的意思是看到溪花心神澄静。凝神相对默默无言。

出自唐代刘长卿的《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通过写道士所居环境的静穆清幽。衬托了道士的超尘雅洁。

刘长卿(718年-790年)。字文房。河南洛阳人。唐朝时期大臣、诗人。

天宝年间。进士及第。至德年间。授监察御史。迁长洲县尉。大历年间。出任江淮转运使判官、知淮西鄂岳转运留后。坐贬睦州司马。刚直犯上。两度迁谪。唐德宗建中年间。官终随州刺史。世称刘随州。

全文:

一路经行处,莓苔见履痕。

白云依静渚,春草闭闲门。

过雨看松色,随山到水源。

溪花与禅意,相对亦忘言。

译文:

一路上经过的地方,青苔小道留下鞋痕。

白云依偎安静沙洲,春草环绕道院闲门。

新雨过后松色青翠,循着山路来到水源。

看到溪花心神澄静,凝神相对默默无言。

相关阅读

  • 捉螃蟹作文500字五年级
  • 喜得贵子祝福语(老板喜得贵子祝福语)
  • 九月份什么星座(1~12月份星座表)
  • 关于专注的作文素材500字
  • 老师的爱作文400字
  • 美国总统座驾(美国总统座驾多少钱)
  • 趋之若鹜近义词(趋之若鹜近义词有哪些)
  • fidget(fidget cube)
  • 关于泪水的作文800字高中作文
  • 标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