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王昌龄被称为诗家天子,还是诗家夫子?
诗家夫子。
王昌龄外号有人说应是“诗家夫子”,而不是“诗家天子”,虽然宋代刘克庄《后村诗话新集》卷三中说过:“史称其(昌龄)诗句密而思清,唐人《琉璃堂图》以昌龄为诗天子,其尊之如此。”
但是,有人考证说可能是“夫子”和“天子”字形相近而出现“形讹”的现象。在旧时“天子”这个称号可不是随便叫的,“诗仙”可以叫,但“诗天子”这个称乎比较犯忌讳,有僭越之嫌。
而夫子,一般作为对老师或者有德才人的尊称,还是比较普遍的。像李白说的“吾爱孟夫子”之类。而且据考证“琉璃堂”当是王昌龄任江宁承时的旧址,王昌龄在那里曾经有过教授生徒,讲习诗文的事迹,故而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说。
扩展资料
后世影响
1、中唐
王昌龄的诗风和诗境最先影响的是中唐的皎然,他在王昌龄之后,又把意境的研究推进了一步,他关于意境方面的论述是多方面的,研究也相当的深入,他继承了王昌龄以“境”论诗的方式,提出了诸如“缘境不尽曰情”、 “文外之旨”、“取境”等重要命题。
2、晚唐
其次便是晚唐时期的司空图,他在王昌龄提出的意境概念的启发下对意境作出了全面总结,提出了“象外之象”,“景外之景”,“韵外之致”,“味外之旨”等观点。
3、宋代
宋代意境理论中最有成就的是南宋的严羽,他针对一部分宋诗以理胜而不讲求意境的倾向,在缅怀盛唐诗歌并在王昌龄及唐代所有对诗歌意境的审美经验的启发下,提出“兴趣”说。此说见诸于其论著《沧浪诗话》。
4、清代
清末的王国维是意境范畴发展史的最后一位总结者,亦是其终结者,集大成者。其著作《人间词话》在探求历代词人创作得失的基础上,借鉴王昌龄等历代文人对“意境”范畴的探讨并结合作者自己艺术鉴赏和艺术创作的切身经验,提出了“境界”说,为王国维艺术论的中心与精髓。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王昌龄
被称为诗家夫子的诗人是
被称为诗家夫子的诗人是王昌龄。
诗为大唐王朝一代文学之盛,清代著名评论家王渔洋云:“唐三百年以绝句擅场”。而唐代诗人无不擅长绝句,在群星璀璨的大唐诗坛,有一位被誉为“诗家夫子”、“七绝圣手”的著名诗人,他就是王昌龄。
王昌龄(698~756)字少伯,山西太原人。开元十五年,王昌龄进士及第,授汜水尉。开元二十五年又中博学宏词,迁校书郎。开元二十八年被贬江宁丞,后又被贬龙标(今湖南黔阳县)尉。
成就综述
王昌龄存诗181首,体裁以五古、七绝为主,题材则主要为离别、边塞、宫怨。就数量之多,体制之备,题材之广说,王昌龄的诗实不如李白、杜甫和高适、岑参,但他的诗质量很高。边塞诗可并高适、岑参而三,四杰以后,诗坛几乎没有边塞诗作。
唐玄宗改府兵制为募兵制后,文人掀起了从军热以求边功。开元十三年,王昌龄漫游西北边地,有了较深的边塞生活体验,创作了大量的边塞诗,此时岑参11岁,高适还没有开始边塞生活,后人依次考证称王昌龄为边塞诗的创始和先驱。
“诗家夫子”,王昌龄这个称号是何意?
王昌龄是唐朝时期的大臣,也是一个著名的边塞诗人。他与同样为著名诗人的李白,王维,岑参的人有深厚的友谊。王昌龄的诗以七绝见长,因此有七绝圣手的称号。同时,因为王昌龄在任江宁承时,曾经在琉璃堂教授生土徒,讲解诗文,因此他又有诗家夫子的称号。
一、王昌龄的生平
王昌龄出生在圣历元年的山西太原,曾经在嵩山学道。在27岁时,前往河陇,出玉门,他最著名的边塞诗大约就是在这个时候作出。开元十五年,王昌龄中了进士。在他三十四岁的时候,又以博学鸿词登科,先后历任多个官职。在开元二十六年,王昌龄因为事情获罪,被贬谪前往岭南。后来在他北归期间,又相继结识了李白,岑参等著名诗人,留下了许多诗篇。后来的十几年间,王昌龄先后前往多个地方任职,在五十九岁回到家乡。然而,在他60岁的时候,经过亳州,被亳州刺史闾丘晓杀害。
二、王昌龄的边塞诗和闺怨诗
王昌龄作出的诗中,留存于世的有一百八十一首,他的诗的体裁主要是五古,七绝。王昌龄在西北边境漫游的时候,有了深刻的边塞生活体验,创作了大量著名的边塞诗,后人因此称王昌龄为边塞诗的创始和先驱。在王昌龄的边塞诗中,我们能感受到盛唐的宏伟壮阔,又能体会到边塞的苦寒风光,还能感受到将士细腻的内心情感。诗人王昌龄通过运用典型的情景,凭借高度的概括能力和出神入化的表现力做出了一首首意境开阔,语言蕴藉的诗。除了边塞诗之外,王昌龄的闺怨诗也在诗坛留下了盛名。他用七言绝句描写了那些妃嫔宫人的哀怨和凄苦,展现了她们的悲惨命运,其用意的深刻,写景的美妙以及华丽的词语,无不使人惊叹。
王昌龄的诗风和意境对后世有深远的影响。后人还建造了江苏镇江芙蓉楼,湖南洪江芙蓉楼来缅怀这位伟大的诗人。
诗家夫子王江宁的唐代诗人是谁
诗家夫子王江宁的唐代诗人是王昌龄。
王昌龄(约698年~约756年),字少伯,京兆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人,盛唐著名诗人。时人有“诗家夫子(一作‘天子’)王江宁”之称。后世称他为“七绝圣手”。今有《王昌龄诗注》。
王昌龄生平介绍
玄宗开元十五年(727年)中进士,授汜水尉,开元二十二年(734年)中博学鸿词科,官秘书省校书郎。开元二十八年(740年)王昌龄北归,游襄阳,访著名诗人孟浩然。
孟浩然患疽病,快痊愈了,两人见面后非常高兴,孟浩然由于吃了些许海鲜而痈疽复发,竟因此而死,在这时期,王昌龄又结识了大诗人李白,有《巴陵送李十二》诗,还有《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与孟浩然、李白这样当时第一流的诗人相见,对王昌龄来说,自是一大乐事,可惜与孟浩然一见,竟成永诀,与李白相见,又都在贬途。当时李白正流放夜郎。
天宝元年(742年)冬,王昌龄离京赴江宁县丞任,此时已与名诗人岑参相识,岑参有《送王大昌龄赴江宁》诗,王昌龄也有诗留别。
途经洛阳时,又与綦毋潜、李颀等诗人郊游,也都有诗。后贬龙标尉,后人称“王龙标”。《詹才子传》说他“晚途不谨小节,谤议沸腾,两窜遐荒”。
《河岳英灵集》说他“再历遐荒”,《旧唐书》本传也说他“不护细行,屡见贬斥”。安史之乱起,于流离途中为刺史闾丘晓所害。
《唐才子传》载:王昌龄“以刀火之际归乡里,为刺史闾丘晓所忌而杀。后张镐按军河南,晓衍期,将戮之,辞以亲老,乞恕,镐曰:‘王昌龄之亲欲与谁养乎?’晓大渐沮。”一向同情诗人的张镐终替王昌龄报了仇。
其诗今存一百五十余题,以七绝最为擅长,善于捕捉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刹那间产生的意念,然后用形象的生活图景把它们组成富于时、空观念的意境,使诗章既有纵深感,又有横阔感。
边塞、送别、闺怨、宫怨之作“饶有风骨”,为人所赞誉。《唐诗癸签》卷五引徐献忠的话说,“少伯天才流丽,音唱疏越。七言绝句,几与太白比肩,当时乐府采录,无出其右”,并非溢美之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