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世界上最早的石经是谁?
保存至今的最早的石经是唐开成2年(公元837年)所刻的《开成石经》。它用楷书书写,刻儒家经典12种:《周易》、《尚书》、《诗经》、《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孝经》、《论语》、《尔雅》。这部石经保存完好,现藏陕西省博物馆的碑林之中。雕版印刷术发明之后,《开成石经》曾被作为雕印的底本。近代又有雕版复制的《开成石经》印本。
石经的意思
石经的意思刻在石上的儒家经典。
1.刻在石上的儒家经典。汉平帝元始元年王莽命甄丰摹古文《易》﹑《书》﹑《诗》﹑《左传》于石,此为石经之始。汉代以后其文字至今尚可考见者,有:(1)汉灵帝熹平四年(公元175年)蔡邕用隶书写成的"熹平石经",亦称"一字石经"。
2.三国魏齐王(曹芳)正始(公元240-248年)中用古文﹑篆﹑隶三体刻石的"正始石经",亦称"三体石经"。
3.唐文宗开成二年(公元837年)用楷书刻石的"唐开成石经"。
4.后蜀孟昶命毋昭裔督造的楷书"蜀石经",又称"广政石经"。
5.宋仁宗嘉佑六年(公元1061年)竣工的"北宋石经",因用篆、隶二体,又称"二字石经"。
6.宋高宗时御书刻石的"南宋石经",亦称"宋高宗御书石经"。
7.清乾隆年间刻石的"清石经"。参阅清顾炎武《石经考》﹑清万斯同《石经考》﹑近人张国淦《历代石经考》。
石经是什么意思
石经是中国古代刻于石碑,摩崖上的儒家经籍和佛道经典。
1.熹平石经:汉灵帝熹平四年在洛阳太学开刻,共46块,包括《易》,《礼》,《春秋》等七种。
2. 正始石经:曹魏正始二年在洛阳开刻,用古文,隶书,篆书等三种文字刻成,又称《三体石经》,经文有《尚书》,《春秋》。
3. 唐开成石经:唐文宗大和七年在长安开刻,用楷书刻成《易》,《书》,《诗》,"三礼"等十二经。
4. 蜀石经:五代后蜀用楷书刻《易》,《书》,《诗》,"三礼"等于成都,并有注,是历代石经中仅有的。
5. 北宋石经:北宋用楷体,篆体刻《易》,《书》,《诗》等于汴梁,又称《汴学石经》或《二体石经》。
世界佛经奇观—房山石经被誉为“北京的敦煌”!
北京房山云居寺
北京房山石经,有着千年 历史 ,被称为“北京的敦煌”、“世界佛经奇观”。
那么,北京房山云居寺石经,为何被奉为佛教文化、中国 历史 文化以及世界文化的瑰宝呢?
房山云居寺石经的千年故事要从隋朝讲起。
隋朝大业年间,经历过两次灭佛法难的高僧静琬,想起了佛陀所讲的“末法时期”,忧虑于“教法垂世,人虽有禀教,而不能修行证果”的众生命运。
于是,高僧静琬游历四方,来到北京房山, “为未来悬远无佛法时,留为经本,开生慧目” 。
房山寺宇重重,云霭漠漠,寺居云中,故名云居寺。在这里,静琬艰难地开创了刊刻石经的事业。
石经山
他在藏经洞中,数十年如一日地镌刻着《华严经》《维摩经》《胜鬘经》《涅槃经》等佛教经典,直至圆寂。
北京房山石经山藏经洞
其后40多代僧众,历时1100多年,在14278块石碑上镌刻下1122部佛经 ,封藏于石经山藏经洞和云居寺地穴中。
北京房山石经山藏经洞
自隋至清7朝之间,房山石经都是最高等级的皇家工程。清康熙年间,溟波和尚“以遵古人刻经板”,镌刻经碑竖立在云居寺佛殿前和地穴边。
至此,房山石经千年刻经伟业宣告完成。
2
佛法之宝藏 文化之瑰宝
房山石经石碑拓片
房山石经共刻佛经1122部3572卷、近3000万字,可谓是 全世界最大、最古老的石刻图书馆 。
《般若经》《大宝积经》《大都王经》《四十华严》《法宝坛经》《宝云经》《佛遗教经》《四十二章经》《大方广总持宝光明经》《梵网经》《阿弥陀经》等佛法经藏,无所不有。
房山石经石碑拓片
如果我们将所有经碑首尾相连,竟能延绵25里之长。因此,房山石经也有“石经长城”的美誉,日本著名佛教学者藤堂恭俊就曾说:“ 建造万里长城是为了保卫国家,而镂刻房山石经是为了保卫佛法。 ”
房山石经石碑拓本
房山石经不仅是佛门的正法宝藏,也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人类文化 历史 的珍贵遗产。它是研究我国古代 社会 文化、艺术,特别是研究佛教 历史 和典籍的重要资料,其学术、文化、 历史 等方面的价值不可估量。
学界泰斗季羡林先生就曾赞叹到:“ 云居寺是‘北京的敦煌’,敦煌是‘甘肃的云居寺’。两者皆为世界独一无二的文化宝藏。 ”
房山石经
而据中国 社会 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以及房山云居寺与石经文化研究中心的最新研究,房山石经的最早底本可能是隋朝大藏经。
也就是说,这极有可能是中国最早的大藏经典,也是当世唯一的孤本。因此,石经可以校勘后世所刻藏经中的脱误和错漏,意义重大。
董其昌书“宝藏”
原来,房山石经是如此珍稀、殊胜的佛教文化瑰宝,也难怪明代书法大家董其昌,专程前来延续刻经事业,并在藏经六洞上,书题 “宝藏” 二字。
房山石经
明朝道衍禅师也作《观石经洞》诗云:“峨峨石经山,连峰吐金碧。”“竺坟五千卷,华言百师译。琬公惧变灭,铁笔写苍石,片片青瑶光,字字太古色。功非一代就,用藉万人力。”“幽明获尔功,乾坤配其德。大哉弘法心,吾徒可为则。”
3
千年重光 庄严于世
考古学家发掘房山石经
1956年,正值释迦牟尼佛示现涅槃2500周年,在周恩来总理的支持下,中国佛教协会决定以调查、发掘、拓印、整理房山石经,作为向纪念大会的献礼。
史料记载称,房山石经“一藏于山,一藏于穴”。考古人员经过三年多的努力,在9个藏经洞以及云居寺南塔前的藏经穴中,发掘出房山石经,使大藏经盛世重光。
考古学家发掘房山石经
1980年5月,中国佛教协会开办了中国佛教图书文物馆,专门设立 “房山石经整理研究小组",对房山石经进行校对编目、归类整理、系统研究 ,先后编辑出版了《房山石经》《房山石经题记汇编》《房山云居寺石经》《房山石经之研究》等专著,为学术研究提供最基本资料。
赵朴初老居士
1985年, 中国佛教协会原会长、时任全国政协副主席的赵朴初先生 ,受北京市政府敦请,任 “云居寺修复委员会" 名誉主任。
房山石经拓本
赵朴初先生有感而颂:“锲而不舍历千年,石经宝藏冠人间。云居昔日何巍然,护持文物集群贤。一朝颓坏哀烽烟,空留碑碣对尘寰。 今逢盛世希有缘,愿观众力复庄严。 ”
赵朴初先生为房山石经题词碑
1987年10月,应日本佛教界的请求,“中国房山石经拓片展”在日本京都举办,引起极大轰动,使世界各国的石刻专家和 社会 大众对云居寺石经价值有了更深的认识。
房山石经拓本回藏纪念碑
1999年9月9日,为更好的保护石经,防止风化,中国佛教协会联同北京市政府、中华慈善总会及有关单位, 回藏房山云居寺石经 。
房山石经回藏地宫
赵朴初先生作《房山石经辽金刻碑回埋颂》颂:“辽金宝藏,应机出现。拓印流通,光腾赤县。宏愿深心,永怀列祖。功德今圆,还归故土。”
房山石经
时隔多年,房山石经再次“走出国门”,来到“一带一路”上的“佛教之国”缅甸,让世界再次认识到这一中华佛经文化奇迹。
(文章内容来自网摘)
中国古代三大石经是哪些?
《熹平石经》、《正始石经》、《开成石经》为我国古代著名的三大石经。
《熹平石经》:刻于东汉灵帝熹平四年(公元175年)至东汉光和六年(公元183年),由议郎蔡邕主持开始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一次石经刻制工程,将儒学经典《周易》、《尚书》、《鲁诗》、《仪礼》、《公羊传》、《论语》、《春秋》刻石建于太学,隶书体,世称“熹平石经”。该石经至光和六年告成,历时九年。字体方平正直,中规入矩,极为有名。是中国历史上刊刻最早的一部石经。据记载,石经刻于46块高一丈、宽四尺的长方形石碑之上,共20多万字,因仅用隶书一种书体刻成,所以又称‘一体石经’”。后因战乱毁坏。自宋代以来偶尔有石经残石出土,历代总共发掘和收集了8800多字。其主要残留碑块藏于西安碑林博物馆。
《正始石经》一般指《三体石经》:《三体石经》建于公元241年(三国魏齐王曹芳正始二年),因碑文每字皆用古文、小篆和汉隶三种字体写刻,故名。石经刻有《尚书》、《春秋》和部分《左传》,是继东汉《熹平石经》后建立的第二部石经。《三体石经》在中国书法史和汉字的演进发展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开成石经》:唐代的十二经刻石。又称唐石经。始刻于文宗大和七年(833),开成二年(837)完成。原碑立于唐长安城务本坊的国子监内,宋时移至府学北墉,即今西安碑林。中国清代以前所刻石经很多,唯开成石经保存最为完好,是研究中国经书历史的重要资料。1961年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