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俄罗斯艺术有什么特点?
俄罗斯艺术的特点:致力于表现现实世界,力图如实地反映生活。
中世纪的俄罗斯美术主要是民间美术和拜占庭美术影响下形成的宗教美术,主要题材就是绘制圣像画,画面内容是单一的虔诚圣者或教徒。
这时候的画面一般只画人物的正面,而且线条死板、僵硬、粗略,不讲究明暗关系和比例关系,没有动态感,而且颜色极其鲜亮刺眼。
俄罗斯绘画是出现于基辅公国形成后的绘画,亦称批判现实主义绘画。其特点是对现存秩序的揭露和批判,代表作有《乌云·1945》《年轻寡妇》等。
扩展资料:
俄罗斯的美术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
14世纪,美术题材虽然仍以肖像为主,但宗教画已逐渐向普通人的生活靠近,颜色变得柔和,人物姿态有了变化,画面富有了人情味。
17世纪,俄罗斯绘画开始摆脱中世纪艺术的束缚,不再囿于宗教圣象题材,而致力于表现现实世界,力图如实地反映生活。
十九世纪上半叶俄罗斯绘画艺术中现实主义逐渐取得主导地位,圣经神话题材逐步为世俗生活题材所代替。
由于解放运动的发展和文学运动的影响,表现人民觉醒、揭露农奴制腐败成了十九世纪上半世纪绘画的重要主题。
十九世纪六十年代民主运动的高涨,对俄国绘画艺术的发展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
十月革命后,苏联美术进入了一个新发展时期。
苏联绘画艺术的发展始于国内战争时期的大型画和舞台布景艺术。当时人们运用这类芝术形式来装饰节日的城市、宣传车和宣传船。
近二十多年,苏联绘画在形式和艺术风格上有一定的发展和创新。当代苏联大型绘画的领域更宽广,绘画语言更丰富,发展了多种技术手段(镶嵌,壁画,玻璃画等),出现了与建筑艺术相结合的综合形式。在这些方面取得探索成果的有捷涅克、科林、梅里尼科夫等人。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俄罗斯绘画
百度百科-俄罗斯艺术
俄罗斯的油画绘画方式的特点…
从画面的视觉效果的本质说,苏派油画的是吸取印象派的颜色技法,在造型上更加严谨,不象有些印象派不注重造型。并且不同于古典油画的细腻,它的用笔块面感比较强。
苏派油画的主要特征表现为没有独立立场、粉饰时代、非黑即白,对反动派强烈斥责,对正面人物无限讴歌。
相对于古典油画的间接画法来讲苏派算直接画法。相对于古典油画中色彩的应用。又受到了一定得印象派的影响。一句话。苏派是追求造型准确追求色彩变化讲究画意(绘画性)的一种流派。
扩展资料
在欣赏一幅油画作品时,主要从作品的思想内容、艺术技巧两个方面来鉴赏。油画起源于西方,任何的油画作品都需要靠视觉形象来反映一定的思想内容。
一方面油画作品所塑造的形象,把观赏者带到了画家所反映的一个艺术境界之中,引起思想感情上的共鸣,产生审美作用。另一方面观赏者又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来认识和丰富了油画作品的内涵。
对一幅油画作品的理解,不同人所理解的深度是不一样的,它同观赏者的素质条件相联系。优秀的油画作品所传达的思想内容,起到了陶冶人的情操,
提高人的精神境界的作用关于艺术技巧上的鉴赏,要有对油画语言的认识和了解。油画的材料本身具有区别于水墨画版画、水彩的特点,这种材料之美是油画的一大特性。
技巧高超的作品体现在画家掌握了材料的特性熟练运用材料和工具来塑造形象。画面反映出了整体和局部的和谐关系,丰富和统一的对立关系。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油画
18世纪俄罗斯美术是如何发展的?
18世纪,俄罗斯历史进入到一个重要的转折点。沙皇彼得一世(1672—1725)为了使落后的俄国加快发展进程,跟上欧洲整体发展的速度,努力推行向先进的西欧国家学习的社会改革计划。改革在整体上使俄国受益,它不仅提高了俄国经济、政治、军事等方面的实力,也带动了文化、艺术事业的迅速发展。当然,对俄罗斯原有的文化、艺术传统而言,改革不免有摹仿、照搬外来东西的缺憾,所以俄国18世纪美术的面貌呈现出明显的“西欧化”特点。
18世纪初,彼得一世在北方城市彼得堡建立新都,随着这次城市建设高潮产生了“冬宫”、“夏宫”等著名建筑。不过从外观上看,它们基本属于法国凡尔赛宫一类的西欧宫殿建筑的翻版。在诸多宏伟、华丽的建筑中有一处被专门设为存放文物珍宝及艺术品的陈列馆,虽然它当时并不对公众开放,但已能体现出18世纪俄国社会的文化品位。
肖像画艺术:在绘画创作领域,油画材料的肖像画开始流行。处于早期阶段的肖像画创作往往偏重对人物姿势、服饰等外在因素的描绘,因而显得华丽有余、生动不足,这样的画作日后被喻为“盛装肖像”。尼基丁(约1690—1741)是俄罗斯民族肖像体裁的奠基人。彼得一世派他去意大利学过画,返国后他倡导了俄罗斯的现实主义学派。《哥萨克首领—盖特曼》(1724)是他的代表作之一,他的创作建立了俄罗斯肖像画的初步原则一表达人们不可重复的、有个性的外在面貌。尼基丁的知名作品还包括《彼得一世像》(1722)、《戈洛甫金像》(172)等。安特罗波夫(1716—1795)是18世纪中叶杰出的肖像画家,同前辈画家相比,他的作品注意对人物心理的刻画并有深度。其作品《彼得三世肖像》(1762)对人物及其环境特征有非常成功的描绘。
18世纪下半叶诞生了与所谓“盛装肖像”有所不同的“内心肖像”。罗柯托夫(1736—1808)的创作标志着俄罗斯肖像画达到新境界,他的《诗人玛依柯夫》(1765)、《着玫瑰色服装的无名女郎像》(1770)等作品都能满足人们精神交流的要求。列维茨基(1735—1822)的创作则体现了“内心肖像”的进一步发展。列维茨基曾师从安特罗波夫,他为斯摩尔尼高级女子学院学员所作的肖像组画显示了“内心肖像”风格的水准。在名为《聂丽多娃像》、《阿雷莫娃像》(177)等作品中,列维茨基把安特罗波夫严格的准确性和罗柯托夫的抒情性融为一体,从而为俄罗斯18世纪肖像艺术提供了范例。18世纪著名的肖像画家还有鲍罗维柯夫斯基(1757—1825),他的《玛·伊·洛普希娜肖像》(1797)等作品同样属于对人物刻画人微的佳作。
雕刻艺术:俄国生活方式的“西欧化”以及城市建设的繁荣直接影响了艺术内容、种类的变化,除了肖像画的流行,雕刻艺术也开始从久受冷落的境遇一跃成为颇受欢迎的门类。它不仅被广泛用于建筑、园林装饰,而且也成为制作人物肖像的理想形式。俄罗斯专业雕刻的早期成就体现在肖像创作方面。18世纪上半叶的肖像雕刻精品主要是意大利籍雕刻家拉斯特列里(1700—1771)所作的彼得一世系列胸像。到18世纪下半叶,俄国产生了本民族的杰出雕刻家舒宾(1740—1805)。舒宾的知名作品主要是为同时代知名人物所作的雕像,如《戈里岑像》(1773—1775)、《罗蒙诺索夫像》(1793)等。他站在启蒙主义的立场上更加充分和多方面地揭示人物的特征,比较集中地展示了叶卡杰琳娜二世时代的人物风貌。
叶卡杰琳娜二世(1729—1796)是对18世纪俄国历史进程起过重要作用的女沙皇,她在18世纪下半叶将统治权维系了30年。对艺术事业,这位女沙皇表现出极大的热情,1764年她掌权不久,便以艺术保护人的姿态重新主持彼得堡皇家美术学院的成立仪式。她还爱好艺术收藏,大量购买欧洲艺术品。尤为重要的是,叶卡杰琳娜二世延续了彼得一世时代形成的赞助艺术及对外交流的政策,为俄国艺术的持续发展提供了较好的社会环境。因此在她当政时期,俄国艺术达到与欧洲艺术同步发展的水平。
俄罗斯的古典主义美术:在俄国,古典主义艺术的形成比起欧洲整整迟了一个世纪,虽然如此,它仍起到丰富俄罗斯造型艺术的作用。古典主义风格的美术在学院派教育中得到倡导,它巩固了素描基础,深化了对构图学的规律及理论的分析。罗先柯(1737—1773)被认为是第一位重要的古典主义画家。他在1770年以俄罗斯民族历史为题材,创作出《符拉季米尔与罗格尼达》。他的另一幅名作《吉克特尔与安得罗马哈告别》(1773)则选用古希腊史诗题材,宣扬一种属于古典主义精神的社会思想。在绘画方面,古典主义促进了主题性创作的形成。而在雕刻方面,古典主义则解决了创造英雄纪念碑的形象问题。这个时期从法国来到俄国的雕刻家法尔孔内(1716—1791)所作的彼得一世纪念碑(又名《青铜骑士》)是俄国艺术史上的经典性作品。在纪念碑中彼得一世被塑造成启蒙主义的代表一改革家、创造者。他头顶桂冠,身披罗马式战袍,高高骑在马上,伸出坚定的右臂,屹立在俄罗斯的土地上。
18、19世纪俄罗斯美术是如何发展的?
在古老的东欧平原,俄罗斯民族于公元10世纪初建立起早期封建国家,史称“基辅罗斯”。它在文化初创阶段较多受到强大的拜占庭帝国的影响,致使其艺术具有与中世纪拜占庭艺术相类似的特点,美术活动的范围局限于教堂建筑和宗教绘画。15世纪前后,莫斯科公国逐渐成为俄罗斯国家的中心,在这里一度出现过圣像画创作的繁荣期,安德烈·鲁布廖夫(约1360—1430)是当时圣像画艺术的杰出代表,也是俄罗斯美术史上最早成名的本民族画家。17世纪以后,沙皇俄国加强了与欧洲国家的交往,自此俄罗斯的文化艺术开始向欧洲类型转变,同时结束了艺术服务于宗教的单一局面。为了满足宫廷生活对艺术品的需求,沙皇政府在莫斯科皇宫内设立了所谓艺术创作中心,汇集了全俄各地的优秀艺人、工匠从事艺术品的规模生产,并且聘请一些外籍艺术家参与创作活动,艺术中心的成立对俄罗斯民族美术的发展和成熟起到了促进作用。
俄罗斯美术学院排名
2022年俄罗斯美术大学排名
艺术类大学排名
第一名:列宾美术学院
第二名:莫斯科苏里科夫美术学院
第三名:圣彼得堡国立大学艺术设计学院
第四名:俄罗斯国立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第五名:莫斯科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第六名:南方联邦大学师范学院美术系
第七名:伏尔加格勒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拓展资料
列宾美术学院(俄语:Академия художеств,全名是:油画、雕塑与建筑艺术研究学院),是原俄罗斯皇家美术学院,位于俄罗斯圣彼得堡,现隶属于俄罗斯艺术学院(The Russian Academy of Arts),是俄罗斯美术教育的最高学府,培养出了许多世界知名美术家。
学院建于1757年,原名圣彼得堡艺术学院(St. Petersburg Academy of Arts),叶卡捷琳娜二世时更名为帝国艺术学院(Imperial Academy of Arts),现学院主体建筑完工于1789年,位于大涅瓦河以北瓦西里岛南侧大学滨河路北面,河边有著名的斯芬克斯像。1944年以后更名为列宾列宁格勒绘画雕塑建筑学院(Ilya Repin Leningrad Institute for Painting, Sculpture and Architecture),1991年以后更名为圣彼得堡绘画雕塑建筑学院(St. Petersburg Institute for Painting, Sculpture and Architecture)。
2020年8月,加入中俄(山东)教育国际合作联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