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刘裕是怎么篡位的?
- 2、刘裕挥刀指着晋恭帝:“孤与大魏报仇,有何不可?尔祖篡魏,孤不可篡晋乎”,这话是什么意思?
- 3、为啥东晋权臣刘裕敢篡位称帝?
- 4、刘裕代晋后,为什么要大规模的诛杀司马懿的后代,仅仅为了复仇吗?
- 5、长达369年分裂的魏晋南北朝是怎么回事?
- 6、曹丕篡位后善待刘氏,司马炎篡位后善待曹氏,刘裕篡晋后是如何做的?
刘裕是怎么篡位的?
刘裕平定桓玄之后,晋安帝司马德宗对刘裕更加器重,封他为送王,地位更加牢固。自此,刘裕一鼓作气,先后灭掉了南燕、后秦,使东晋帝国的边防得到了巩固。可以说,刘裕为东晋的社稷安危立下了汗马功劳,而朝中亦没有了能与他分庭抗礼的人,所以,刘裕起来“做皇帝”的念头。
刘裕本想等安帝死后再扶立一个傀儡皇帝,然后逼迫新帝“禅位”,进而夺取皇权,但是安帝身体却十分的健康,精力也很旺盛,在刘裕看来,大有“长命百岁”的迹象,这让刘裕甚为着急。于是,他在时机成熟、万事俱备之后,派人用绳子活活的勒死了晋安帝司马德宗,并谎称皇帝暴毙而亡。如此卑鄙邪恶之事,是历朝历代忠臣良将所不齿的。
安帝死后,其弟司马德文即位,是为晋恭帝。恭帝即位之初,就非常明白他只不过是刘裕所拥立的傀儡,同时也深知刘裕那宛若虎狼蛇蝎的本性,所以恭帝一直小心翼翼,以求保全性命。
一次,刘裕暗示恭帝:“做皇帝不容易,整日为了国家社稷殚精竭虑,若恭帝疲累,微臣愿意为恭帝分忧。”恭帝强作笑颜,只能连连说好。
公元420年,刘裕在都城建康搭就受禅台,正式登基为帝,建国号宋,恭帝司马德文降为零陵王。司马德文本以为将王位拱手相让,刘裕就会放他一马,但是他错了,正所谓“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登上帝位的刘裕为了巩固统治,定会杀司马德文,而且他身为帝王,想让司马德文死,司马德文就不可能活。
次年,刘裕便派人给司马德文送去了一坛毒酒,要他自鸠而亡。司马德文不肯喝,且以佛教徒自居,不肯自杀,刘裕派来的军士们迅速将这个消息告诉刘裕,刘裕听罢大怒,命军士一拥而上,用一床棉被,活活的捂死了司马德文。
刘裕挥刀指着晋恭帝:“孤与大魏报仇,有何不可?尔祖篡魏,孤不可篡晋乎”,这话是什么意思?
意思:“我夺你司马家的江山,有何不可,当初你祖宗不也是篡夺了曹魏的江山大业吗?”
刘裕(363年4月16日-422年6月26日),字德舆,小名寄奴。祖籍彭城郡彭城县绥舆里,生于晋陵郡丹徒县京口里。东晋至南北朝时期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军事家,南朝刘宋开国皇帝(420年-422年在位)。西汉楚元王刘交之后。
刘裕自幼家贫,初为北府军将领。自隆安三年(399年)后,对内平定孙恩和桓玄,消灭桓楚、西蜀、卢循、刘毅、司马休之等割据势力,使南方出现百年未有的统一局面;对外消灭南燕、后秦等国,降服仇池,又以却月阵大破北魏,收复淮北、山东、河南、关中等地,光复洛阳、长安两都。即位后,又派兵南征林邑国,使其全境归附。
永初元年(420年),刘裕代晋自立,定都建康,国号“宋”。执政期间,吸取前朝士族豪强挟主专横的教训,集权中央,抑制豪强兼并,实施土断,整顿吏治,重用寒门,发展生产,轻徭薄赋,废除苛法,亲自听讼,振兴教育,策试诸州郡秀才,举善旌贤,并多次遣使访民间疾苦,改善政治和社会状况,终结了门阀专政的时代,奠定了南朝“寒人掌机要”的政治格局。
他对江南经济的发展,汉文化的保护与发扬有重大贡献,并开创了江左六朝疆域最辽阔的时期,为“元嘉之治”打下坚实的基础。明人李贽誉之为“定乱代兴之君”,也有“南朝第一帝”之称。
永初三年(422年),刘裕计划出征北魏,尚未出兵,便因病逝世 ,终年五十九岁。庙号高祖,谥号武皇帝,葬于初宁陵。著有《兵法要略》一卷,今已亡佚。
扩展资料
甘露降生
传说刘裕出生时,有神光照亮室内,当晚还降甘露。
国号曰宋
刘裕家族世居彭城,是春秋时期宋国的旧地,所以刘裕建国号为“宋”。
天子之气
刘裕曾到京口竹林寺,并独自躺卧在寺内讲堂内。一众僧人竟看见他上面有五色龙形物体出现,大感吃惊并告知刘裕,刘裕则十分高兴起说:“僧人是不会说谎的。 ”有言曲阿、丹徒有天子之气,而刘翘的墓就在丹徒,当时一个叫孔恭的人擅长占卜墓穴吉凶,刘裕一次就在父亲墓前问孔恭,孔恭就言那是不平凡的墓地。
刘裕听后更为自负 。更刘裕又觉得身边总有两条小龙,连旁人也曾看见过,至刘裕名声渐高时,小龙也变大了。
寄奴射蛇
传说刘裕一次去伐木砍柴,射伤了一条大蛇。翌日再去时却听见有杵臼捣药的声音,发现有几个小童正在制药。刘裕于是问他们为何要制药,小童则答:“我们的王被刘寄奴射伤,所以要制药医治。”刘裕追问:“你们的王既有神通,为何不杀了他?”
小童却答:“刘寄奴是王者,不可以杀。”刘裕喝跑了小童,拿走他们的药。后来一次到下邳游玩,一个僧人向他说:“江南地区会有动乱,令此地安定的人就是你呀。”僧人又给了刘裕一些伤药,接着就失去了踪影。
刘裕手部有伤患,一直都无法痊愈,但用了僧人的药一次后却痊愈了。刘裕于是视剩余的的伤药及当日在小童那里的药为珍宝,每次受了伤,用那些药都能医好。
不擅文才
刘裕不善文采,所以刘毅曾在宴会中特地赋诗:“六国多雄士,正始出风流。”特意展示其文学造诣胜过刘裕。刘裕书法亦差,曾被刘穆之规劝,并在其指示下改写大字。《书史会要》称其“书法雄逸”。
不信神祇
刘裕不信神祇,登位后更曾下令将民间庙宇拆毁,只有先贤以及以有勋德的人的庙祠才得豁免。刘裕去世前患病,群臣上请刘裕祈求神祇庇佑,但刘裕不接受,只派了谢方明去太庙告知祖先。
顾念旧情
昔日刘裕曾欠下士族刁逵三万钱,无力偿还,被刁逵抓着。王谧则去见刁逵,并替刘裕偿还欠款,刘裕才得释放;而当时刘裕既无名声亦贫贱,不被其他具名望人士看重,唯有王谧去与他结交。王谧后在桓玄篡位时奉天子玉玺及册文给桓玄,并颇受礼侍。
刘裕攻下建康后,王谧因在桓楚任高职,甚得宠待,故很不安心,最终出奔。然而刘裕没有向王谧问罪,并念及昔日恩情,请武陵王司马遵追还王谧,并让其官复原职。而昔日为其债主的刁逵,在桓楚任豫州刺史,并为桓玄收捕起义失败的诸葛长民。
他在桓玄败后出奔,终被部下抓住,可是刁氏一族接着却遭诛杀,只有刁聘获赦。不久后,刁聘因谋反而被诛,令刁氏族灭。
崇尚节俭
在生活上,刘裕崇节俭,不爱珍宝,不喜豪华,宫中嫔妃也少。宁州地方官曾经奉献琥珀枕,是无价之宝,他并未奉以为宝。在出征后秦时,有人说琥珀能够治疗伤口,他就命人将它砸碎,分给将领作为治伤药。平定关中后,他十分宠爱美女姚氏(后秦天王姚兴的侄女)。
大臣谢晦劝谏他不要因女色而荒废政务,他当晚就将姚氏送出宫去。后来刘裕进封宋公,东西堂将要放置以金涂钉钉制的局脚床,但刘裕以节为由而改用铁钉钉制的直脚床。
又一次广州进贡一匹筒细布,刘裕因其过于精巧瑰丽,制作必定扰民,故此下令弹劾献布那郡的太守,将布匹送还并下令禁止再制作这种布。刘裕因患有热病,常常要有冰冷的物件去降温,于是有人就献上石床。
刘裕躺上冰冷的石床,感到十分舒服,但又感木床已经很耗人力,大石头要磨成床就更甚了,于是下令将石床砸毁。刘裕更加下令将自己昔日的农具收起,留给后人。其子宋文帝一次看见,得知内情后大感惭愧。
而其孙孝武帝刘骏拆毁刘裕生前的卧室而廸玉烛殿,发现床头上有土帐,墙上挂着葛布制的灯笼及麻制蝇拂,袁顗称许刘裕有俭素之德,但刘骏没有说什么,只说:“老农夫有这些东西,已经过于富裕了。”
不忘发妻
臧爱亲是刘裕的结发妻子。臧爱亲的祖父臧汪曾任尚书郎、父亲臧俊是一个郡功曹。臧爱亲出嫁的时候,刘裕还是京口的一个布衣平民,不但穷苦潦倒,而且好斗性猛令乡人侧目,可以想象小家碧玉的臧爱亲在婚后过得有多艰难。
婚后不久,臧爱亲生下了一个女儿,起名刘兴弟。没有子嗣并不曾影响刘裕对结发妻子的情意,而臧爱亲面对奢华所表现出来的节操,更深得刘裕的敬重。但夫妻重聚后的日子并没有多长久,义熙四年正月,臧爱亲病逝于东城(今安徽定远东南),时年四十八岁。
刘裕对患难发妻的早逝非常痛心,当他称帝之后,他追封已经辞世十二年的臧爱亲为“敬皇后”,至其死时都不再设皇后。刘裕逝世时,仍然不忘这位曾与他共患难的妻子,临终时他留下遗诏,将臧爱亲的棺木从丹徒迎至南京,与他合葬,称初宁陵。
首开恶例
在刘裕代晋建宋前,前代的禅位君主都得以保全性命。而至刘裕称帝后,晋恭帝司马德文被降为零陵王。仅在一年后,刘裕便派亲兵将其用棉被闷死。正如胡三省所评:“自是之后,禅让之君,罕得全矣”。此后相沿成习,禅位的君主都保不了性命。
而颇具讽刺意味的是,在刘宋末年,齐王萧道成要求宋顺帝刘准禅位,并且派部将王敬则率军进宫。刘准对王敬则说:“准备杀死我吗?”王敬则说:“只是让您到另外的宫殿中居住罢了。您家先前取代司马氏一家(指刘裕代晋建宋事)也是这样做的。”
刘准明白已无存活的可能,便流泪说:“但愿我今后生生世世永远不再生在帝王家中!”萧道成称帝不久后,刘准便被杀害。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刘裕
为啥东晋权臣刘裕敢篡位称帝?
因为他想当皇帝,他觉得既然司马家都能篡位称帝,他是汉室后裔,在朝中用手握大权,有很多人支持他改朝换代,他自然敢篡位称帝。
刘裕代晋后,为什么要大规模的诛杀司马懿的后代,仅仅为了复仇吗?
刘裕代晋之后,大规模诛杀司马懿的后代,其实有两个主要原因。第一,斩草除根。俗话说得好,斩草不除根,春风吹又生。刘裕凭借着自己的努力,一步一个脚印,在东晋那个讲究门阀的社会中,能够从寒门成长为大将军,真的很不容易。一个刘姓后裔,凭借自己的努力率兵收复洛阳、长安,那就说明了他已经具有了君临天下的资本。
于是乎,以大汉后裔自称的刘裕,迅速处死了晋恭帝。刘裕建立了有别于汉朝的宋朝后,积极打击豪强士族。首要收拾的,就是司马氏。自司马懿篡魏以来,司马氏在全国发展迅速,各地都有强悍的司马家族。尤其是东晋的司马家族,更是资产雄厚,很多土地都掌握在他们的手中。
当刘裕篡晋之后,司马氏家族中,就有人积极招募勇士,偷偷组建军队,训练死士,时刻准备着开展复国运动。如果不收拾这一势力,以后一定会成为腹心大患。于是,刘裕一不做二不休,将全国各地的司马懿后代,进行了全力的清除。在打击司马氏的过程中,也不断地收取司马家族的土地、钱粮,以被自己用。
第二,昭示天下,打击豪强。在大规模收拾司马懿后代的同时,刘裕也对盘踞在全国各地的豪强地主、士族集团进行了彻底地消灭。他不断地收拾那些反对自己的门阀大族,同时将收缴上来的土地、田产,积极分给天下的穷人。这一做法,深得民心,使其统治更加巩固。
长达369年分裂的魏晋南北朝是怎么回事?
感谢大家于百忙之中,还来看小编的文章,你在,或者不在,小编都在辛勤劳作,只为等您到来!小编会一如既往的给大家分享各类穿衣搭配,观看辛苦了,谢谢,祝您阅读愉快,天天有个好心情,健康生活每一天,喜欢小编的动动你发财的小手关注小编吧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一段黑暗的“乱世”。在此期间,连绵不绝的军阀混战和地方割据,持续不断的族群侵并、政权倾覆,频繁的人口迁徙和灾难; 只有西晋短短36年,勉强算是名义上的“统一”,但其内部冲突和争斗亦极为惨烈。长达400余年的时间里,多重矛盾交错并织,形成了一个巨大而持久的“历史漩涡”,素为治史者所慨叹。
从大历史的视角看,魏晋南北朝时期既是秦汉旧秩序的瓦解期,又是隋唐新生机的孕育期。贯穿于两个过程之中并对历史走向产生深刻影响的重要因素,就是世族与国家关系及其交互作用机制。
答:这个没什么复杂的非常简单:成汉前后赵、前后西三秦、前后南北燕、前后西北凉、南凉加胡夏。十六国!外加仇池、代国、高句丽、冉魏、西燕、吐谷浑、西蜀和翟魏等。五胡:匈羌羯羝南朝鲜。南朝和北朝就不必说了吧??宋齐梁陈谁都知道的,就这破玩意儿连一道三年级的数学题都不如!还有不会的吗?!笑话!西晋司马氏集团的腐败和内部自相残杀,极大地削弱了汉族政权的力量,北方以匈奴为首的少数民族势力趁机南下并纷纷建立政权。苻坚是两晋南北朝时期乃至整个中国古代史中最杰出的君主之一。他的弱点就是把儒家的统治思想过于理想化了,对打败的敌人过于仁慈,不但对慕容垂、姚苌等人,对在淝水之战中起重要作用的朱序也是如此,同时民族的大规模迁移也造成了统治根基的动摇,这样就种下了日后败亡的祸根。如果苻坚能够按照王猛的遗言,巩固在北方的统治,防范和剪除分裂势力,中国的历史就要改写了。
魏晋南北朝在正史全称为三国两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从分裂到融合的一个阶段。魏晋南北朝(公元220年——公元589年)是中国历史上政权更迭最频繁的时期。由于长期的封建割据和连绵不断的战争,使这一时期中国文化的发展受到特别严重的影响。其突出表现则是佛教的传入、玄学的兴起、道教的勃兴及波斯、希腊文化的羼入。在从魏至隋的三百余年间,以及在三十余个大小王朝交替兴灭过程中,上述诸多新的文化因素互相影响,交相渗透的结果,使这一时期儒学的发展及孔子的形象和历史地位等问题也趋于复杂化。
首先,篡位得来的王朝一般都会统治基础不够稳固。各阶层没有经过战争和斗争的深层次洗礼,契合度不足,容易动荡。特别是晋篡魏是建立在魏篡汉的基础上,更加脆弱。
其次,东汉以来(并沿用至魏晋)的对外族政策采取“拉一派打一派”以夷制夷的办法,无法彻底根除外患;特别是允许边民内迁,内迁外族无法快速汉化,在王朝国力强盛时问题不大,一旦强宾压主,大乱即起。
第三,晋朝用分封制拱卫司马氏统治,在当时是取乱之道。内部各阶层人心未稳,而诸侯王亲睹晋篡魏经过,野心勃勃,没有贾南风引爆乱子,诸王也会以其它方式作乱。
乱象之所以持续三百年之久,是“以夷制夷”“边民内迁”的政策的集中爆发,各族轮番登台,战乱不休,却也给华夏民族创造了一次大融合的机会。
大分裂、大内乱——三国两晋南北朝(220年——589年)
1、从东汉黄巾起义开始(184年)到隋统一全国(589年)的405年,中国分裂了365年,内乱了395年。
2、从黄巾起义(184年)到曹丕篡汉(220年)以及西晋灭吴(280年)到李雄建立成汉(304年)这50年中国是统一之外,其他365年中国是分裂的。
3、从西晋灭吴(280年)到晋武帝司马炎病逝(290年)这10年(太康之治)中国是稳定外,其他395年都是内乱。
4、隋文帝结束365年的分裂(220年——280年,304年——589年)和395年(184年——280年,290年——589年)的内乱,为中国做出突出贡献,必将名垂千古!!!
一、三国(220年——280年)
1、220年曹丕篡汉,建立魏国,史称曹魏(220年——266年);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建立汉国,史称蜀汉(221年——263年);222年孙权称王(229年称帝),建立吴国,史称东吴(222年——280年)。
2、263年,魏灭蜀;266年,西晋篡魏;280年,晋灭吴,天下一统。
二、两晋十六国
1、266年,司马炎篡魏,建立晋国,史称西晋。280年,晋灭吴,统一全国。
2、西晋(266年——316年)在经过八王之乱(291年——306年)后,国力衰落。316年洛阳被匈奴汉攻陷,西晋灭亡。
3、317年,司马睿在南京称帝,东晋建立。420年,刘裕篡晋,东晋(317年——420年)灭亡。
4、304年李雄和刘渊分别在蜀地建立成国(成汉)、在中原建立汉赵(后称前赵),十六国开始。
439年北魏拓跋焘(太武帝)灭北凉为止,统一北方。这一期间,中国江南、荆湘地区有东晋控制,而北方和西南则先后建立了二十多个国家。其中的成汉、前赵、后赵、前凉、北凉、西凉、后凉、南凉、前燕、后燕、南燕、北燕、夏、前秦、西秦、后秦十六个国家实力强劲,被统称为十六国(304年——439年)。其中前秦曾一度统一北方,不料苻坚死后,北方重新陷入大乱。
三、南北朝(420年——589年)
1、420年刘裕篡晋,东晋灭亡,南朝开始。589年隋灭陈,中国统一。
2、439年拓跋?建立魏国,史称北魏,北朝开始。534年,元善见在洛阳称帝,535年元宝炬在长安称帝。北魏分裂为东魏、西魏。550年,高洋篡东魏,建立北齐。557年,北齐被北周灭。556年,宇文觉篡西魏,建立北周,581年杨坚篡周,建立隋朝,北周灭亡。
4、420年刘裕篡晋,建立宋国,史称刘宋。479年萧道成篡宋,建立齐国,史称南齐。501年,萧衍篡齐,建立梁国,史称南梁。557年,陈霸先篡梁,建立陈国,史称南陈。589年隋灭陈,统一中国。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政权更迭最频繁的时期。由于长期的封建割据和连绵不断的战争,使这一时期中国文化的发展受到特别严重的影响。其突出表现则是玄学的兴起、道教的勃兴及波斯、希腊文化的羼入。在从魏至隋的三百余年间,以及在三十余个大小王朝交替兴灭过程中,上述诸多新的文化因素互相影响,交相渗透的结果,使这一时期儒学的发展及孔子的形象和历史地位等问题也趋于复杂化。
中华悠悠五千年历史,值得研究!细心的朋友可能会发觉一个规律:那就是中国历史分分合合,周而复始。第一次统一是从东周(春秋战国)开始,由秦国统一。第二次分裂是由北周外戚杨坚建立隋朝而统一。第三次是后周大将赵匡胤陈桥兵变建立宋朝而统一(当然,这次统一不及前两次)。都是从“周”那里统一的有木有,简称“周而复始”。
而今天我们所要说的就是第二次大分裂时期即魏晋南北朝时期(又叫六朝时期)。不用说,这段历史是中国几千年封建社会中最乱、最悲惨也是时间最长的分裂割据时期。起始时间从三国魏开始,到隋文帝杨坚统一中国为止。其间又可以分为三国时期、西晋时期、东晋十六国(又叫五胡十六国或者五胡乱华时期)再然后就是南北朝时期。长达近400年的分裂时期。
三国时期大家都耳熟能详,但是两晋南北朝可能就不太清楚了。三国后期三家归晋,由司马家夺取魏国政权建立晋朝后实现了中国的一个短暂的统一,但是到西晋末期,贾南风干政,导致八王之乱(历史学家也称之为永嘉之乱)的产生,然后北方少数民族纷纷崛起,自立为王。视汉族人为敌人、奴隶甚至是食物。大肆屠杀汉人,使得北方陷入了人间地狱。西晋灭亡后,东晋小朝廷只在南方偏安一隅,无力北伐。北方大户人家就纷纷往南迁移,而贫苦人家就只能受尽胡人践踏,罄竹难书!
五胡乱华的五胡指的是匈奴、鲜卑、羯、氐、羌。但其实不止这五个,还有许许多多的民族,但是以这几个最为猖獗,特别是羯人,无恶不作,杀人如麻。最终激起了汉民族的仇恨,最终落得个灭族的下场。
五胡十六国结束于北魏统一北方,然后开启了南北朝时代,其中南朝从寄奴刘裕建立宋开始,依次经历了四朝“宋齐梁陈”,而北方则是“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和北周”。
最终的大统一是由北周外戚杨坚来实现,然后开启了隋唐大统一的盛世局面!
简单说吧,是三个之和,魏是魏蜀吴,晋是西晋东晋,最后南北朝。这个时代是秦统一以来第一次长期的混战时期。
我给你走一波时间轴叙事,纯手打,都是我记忆里的,有错的评论里提醒我更正。回答问题的很多我就不说那么细了,串一下。
按时间顺序:
1开始魏蜀吴三国鼎力,先魏灭蜀,再魏内部变更,司马氏取代曹,改国号晋,这个算晋灭魏,之后晋灭吴。这时候天下重归一统,是西晋。
2西晋没多久被北部兴起的匈奴汉国灭了,剩下的残余势利在南方重新建国,是东晋。然后北方大部分时间是那些胡人混战。这两部分同时并存,可以称为东晋五胡十六国。
3之后是南北平行发展,东晋变成刘宋,北方变成一个国是北魏。这时候南北朝开始
4之后接着平行发展南边都是一个国家依次更迭,宋齐梁陈。北边开始是北魏,之后分裂为东魏,西魏,然后分别变为北齐,北周。之后北周灭了北齐。此时北周统治者还是鲜卑人。
5之后北周一个有鲜卑血统的汉人篡位,改国号为隋。此时天下有两个国,北隋,南陈。
6之后隋灭陈,天下重归一统。
基本是这样,这里面有几点大事,一个西晋被灭的时候北方汉人大举南迁,这是历史上第一次人口大迁徙,史称衣冠南渡,促进了南方开发。第二个,我是这么认为的,隋之前有相对纯种一点的汉族政权法统的传递,到最后一个是陈。从隋开始就没有了,变成华夏民族了。
就酱吧,细说就太多了,给你个框架,其他的别人答案里都有。
想起一个,梁启超说从来人君得国最正,无出陈霸先之右,应该说的就是他保住了汉族人的政权吧
题主的问题太过庞大,真要说起来可能永远说不完。以上一些答案已经对魏晋南北朝的历史线路做了概述,那我就从别的方面来说说。
总的来看,魏晋南北朝是指那段几百年的分裂时期。
这段时期,是中国历史发展的重要节点。
可以说,没有这个时期的沉淀,就不会有后来的隋唐盛世。
大家知道,隋唐皇室都不是纯种的汉族人。他们所代表的关陇集团参杂了很多胡人血统。
追根溯源,他们最早的胡人血统便来自于五胡乱华时期南下的胡人。
现在网上不少文章一提到五胡乱华,便会痛心疾首,说汉人遭到屠杀,汉人遭到欺凌,东晋偏安江南。这些说法都对,而且这是当时很普遍的现象。
但历史犹如人的手,既有手心又有手背。
在血腥之外,一些积极的现象逐渐产生。北方的胡汉开始融合,两个群体的生活方式、文化心理相互交融,形成了一个新群体。
而在这基础上发展成熟的关陇集团,接过了历史的权杖,登上历史舞台,进而开创了中国的璀璨盛世。
就如陈寅恪先生说的,胡人为日渐衰败的华夏注入了新的生命力,成为隋唐盛世的滥觞之一。
话说东汉末年分三国:魏国的首任CEO是曹操,但他是借壳上市,此时公司名义上的董事长是汉献帝刘协,不过谁都知道这是一个傀儡。曹操把持朝政的行为引起地方上手握兵权的各路军阀的不满,于是纷纷自称自己奉有汉献帝的密旨,指责曹操托名汉相,实为汉贼。曹操不甘示弱:青兖破黄巾,白门擒吕布,官渡战袁绍,淮南征袁术,一时之间天下群雄尽灭。孰料一织席贩履之辈自称汉室后裔,与曹操相抗衡,此人名唤刘备。刘备不敌曹操,于是与江东孙氏结盟,于赤壁战胜曹操,天下由此三分。曹操死后其子曹丕胁迫汉献帝退位,开创曹魏王朝,刘备、孙权也相继称帝,开创蜀汉、东吴二国。
话说蜀、吴二国加起来也不及曹魏人多地广,为自保不得不大搞国土开发,尽量用有限的土地种出更多的粮食,供养更多的士兵,江南和四川地区由此得到大力开发,由之前的蛮荒不毛之地逐渐变成温柔富贵之乡。可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蜀、吴两国尚未积攒起足够的实力就被北方曹魏打得濒临灭亡,只是魏国没想到自己的臣子司马家族学起了曹操借壳上市那招把自己给架空了。司马家族经过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司马炎三代四人的前仆后继终于取代曹魏建立西晋王朝并成功消灭蜀、吴两国,重新一统天下。
天下虽然归于一统,然乱世并未就此终结:司马家族从开国伊始就不思进取贪图享乐,家族内部争权夺利勾心斗角,终于酿成八王之乱。看到西晋司马家自相残杀玩得热闹,以匈奴、鲜卑、羯、羌、氐五族为首的胡人高兴起来了,这不正是他们入主中原的大好时机吗?刘渊是归附汉朝的南匈奴首领的后裔,由于祖上同汉朝皇室联姻被赐姓刘氏,自称汉家外甥,如今见西晋皇室自相残杀于是公然打出匡扶汉室的旗帜起兵造反。石勒本是羯族奴隶出身,被人转手卖来卖去,后投靠刘渊一夜间由奴隶到将军。此二人纵横中原,最终灭掉西晋。
西晋灭亡后司马家支系的司马睿在江南建立东晋王朝,而在北方石勒背叛刘家开创的前赵王朝,自立后赵王朝并成功灭掉前赵。此后北方政权更迭频繁,前后出现十六个由不同民族建立的国家,史称五胡十六国。十六国中的前秦一度强大起来,一举统一北方。随后前秦南下攻晋,却被晋军在淝水之战中以少胜多。退回北方的前秦才发现:原来被自己征服的各国全都心存复国之志,自己并没掌握对整个北方的完全控制,很快各国的复国势力纷纷背叛前秦,北方大地重新陷入大分裂大动荡的时期。南方的相对安定吸引了大量中原百姓扶老携幼前来投奔,江南地区得到进一步的开发。
淝水之战后东晋见到北方重新陷入分裂,于是出兵北伐收复失地。在这一过程中崛起了一位杰出将领刘裕,他先后消灭桓楚、南燕、后秦三国,将东晋的疆域推进到关中长安地区,在这一过程中他逐步掌握了军权,最终他也学起曹操和司马家的那套把戏——篡了司马家的江山。就在刘裕忙于篡位时北方的拓跋鲜卑部族开始日益做大,趁刘裕无暇北顾之机统一了北方,开创了北魏王朝。从此中国分为南北两个王朝,史称南北朝时期。南方此后经历了宋、齐、梁、陈四个朝代,而北方的北魏则先是分裂为东魏、西魏,后又分别被北齐、北周取代。
北魏的孝文帝拓跋宏倾心仰慕中原汉文化,在他的领导下北魏迅速掀起了一场全面汉化的改革运动:鲜卑人开始放弃自己的语言文字服饰姓氏,纷纷改说汉语、着汉装、取汉姓,此举引起鲜卑内部保守势力的不满,尤其是随着北魏的都城从靠近长城边塞的平城迁到位于中原的洛阳后北魏朝廷对北方的戍兵战士们越来越不上心。恰巧此时北方草原上又崛起了新的游牧民族柔然,已经高度汉化的北魏治下的汉人为了守卫家园亲人和鲜卑子弟一起走上了抗击柔然的道路,为了保家卫国的共同目标民族之间的矛盾开始淡化,大量兼有汉和鲜卑双重血统的混血儿开始涌现。于是这些守卫北疆的士兵及其家属不再以民族区分自己,而是以自己出生的军镇作为籍贯按地域划分自己的族群。
随着朝廷对这些戍兵越来越冷漠,忍无可忍的战士们起兵推翻了北魏王朝。在戍兵起义中崛起的高欢和宇文泰分别扶植北魏的一名皇族子弟作为傀儡开创了东魏和西魏两个王朝,后来他们的后人索性废掉自己手中的傀儡,名正言顺地称帝,由此开创了北齐和北周两个王朝。原本弱小的北周在一代雄主宇文邕手中日益强大起来,而北齐却陷入皇族自相残杀的漩涡,最终北周灭掉北齐,统一了北方。
宇文泰起兵之初靠的是八大柱国的支持,这八大柱国几乎清一色都是汉与鲜卑混血的世家贵族子弟,八大柱国中包含宇文泰本人以及作为傀儡的元氏家族的一名子弟,所以其实剩下的就是六大柱国,每名柱国配两名将军辅佐,于是以八大柱国十二大将军为首形成了关陇贵族集团。隋朝的杨家、唐朝的李家都出自这一贵族集团,而独孤家的独孤信的三名女儿更是分别嫁给宇文家、杨家和李家,真正可谓三朝国丈最牛岳父。也就是说从北周到隋朝再到唐朝就是一群表兄弟之间的撕逼大战。
值得注意的是隋唐王朝的江山一统绝不是上天的恩赐,恰恰是在漫长黑暗的大动荡大分裂时代无数华夏先民艰难探索才催生了隋唐盛世的出现。从东汉末年黄巾起义到隋文帝杨坚重新一统天下中国人口由5007万锐减至1200万,不禁令人感叹这就是一段吃人的历史。
我们不妨就先从“魏晋南北朝”一词开始,“魏”指的是三国里的曹魏。由于曹操挟天子而令诸侯,曹丕继位后受汉室禅让,所以“魏”为正统,然而持续时间过短,而且继少帝曹芳被废之后,曹魏完全处于司马家的挟持状态。而“晋”主要指的是三国灭亡后,由司马氏所建立的西晋王朝,与后来割据在南方维持半壁江山的东晋王朝。而此时,北方是“五胡十六国”时代(不包含代国)。“南北朝”则指东晋正式灭亡后,南北对峙形成的几个朝代,南方包括宋、齐、梁、陈四朝,北方则有代国的后裔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直到隋朝建立,统一中国南北方后,自东汉灭亡后,长达近四百年的“魏晋南北朝”才算正式结束。
除了魏晋南北朝一词外,也有以“六朝”来指称这个时期的用法,六朝指的是东吴、东晋、宋、齐、梁、陈,这几个朝代的时间基本上与魏晋南北朝相当,它的特点是这六个朝代都立国于江东地区,而且国都都在建康(或称建业、建邺,即今日之南京)。
五胡十六国
匈奴人刘渊建立汉政权(后刘曜改国号曰赵,史称前赵),公元316年,刘渊族子刘曜攻占长安,俘晋愍帝,西晋亡国,共历四帝、52年,北方从此进入所谓的“五胡十六国”时代。
曹丕篡位后善待刘氏,司马炎篡位后善待曹氏,刘裕篡晋后是如何做的?
刘裕在后来成功地诛杀了司马氏过后,他就将内部的所有消息全部都封锁了。但是他在两年之后准备北伐北魏的时候却因病去世了,于是他让自己幼小的儿子继位。所以说刘裕他这个帝王是很厉害的一位帝王,他的心机很深,他非常的善于隐忍,所以最后他才能成功地从司马氏的手上夺权。
其实刘裕的出生都有点像个累赘,因为他的家境比较贫寒,所以他的父亲只能将他抛弃了,而幸好自己的姨母爱子心切所以将它寄养在了家中,不然他早就死了。
刘裕对司马家族还是比较狠的,他派自己的手下携带毒酒鸠杀了司马德文。而张伟当时实在是不忍心,于是自己喝了毒酒自杀,但即便如此刘裕都不肯善罢甘休,又派士兵将司马德文活活的用被子给闷死了。事后刘裕还假惺惺的哀悼了三天,而之所以他选择这样处理前朝皇室的方式,就是想要将司马氏赶尽杀绝。
其实也并非是刘裕他心狠手辣,只不过是因为刘裕出身贫寒,在慢慢的磨练之中,最后成为一方帝王。他知道那些手底下的人经常会不安定,他们很有可能因为自己的地位不是十分的稳固,就夺取他的权利。所以说心狠手辣是成为一代帝王或者说是成就一代霸业必经之路,所以说他为了自己能够长远地走下去才这么做的。而关于他后来是怎么死的,也没有明确的记载,都说他是突然因病去世的,而后来他的儿子继承了他的皇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