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解密左宗棠为什么能收复新疆,左宗棠收复新疆的经过
左宗棠收复新疆的原因如下:
因为在担任钦差大臣前,左宗棠已经着手进行了部分准备工作。他进一步根据敌我情况和新疆地区的地理条件,制订了缓进急战、先北后南的战略方针,并筹集军饷、采运军粮、整顿军队、改善装备,完成了收复新疆的作战准备。
在军事战略上,左宗棠提出要先北后南、缓进急战。
左宗棠此前已在兰州建立兰州制造局,为西征军修造枪炮。为了对付阿古柏军的洋枪洋炮,并由广州、浙江调来专家和熟练工人,在兰州造出大量武器,还仿造了德国的螺丝炮和后膛七响枪,改造了中国的劈山炮和广东无壳抬枪。
左宗棠收复新疆的经过如下:
战前准备:
清军准备、确定战略、整顿军队、制备军械、筹措军饷、筹粮、筹转运。
北疆之战:
1876年4月7日(光绪二年三月),左宗棠从兰州移营肃州,准备发起进攻。当时,清军已有部分兵力驻守在哈密、巴里坤、古城、塔尔巴哈台等战略要地,与阿古柏军相持。4月底,左宗棠命总理行营营务、湘军统领刘锦棠率马步25营分批入疆,经哈密前往巴里坤。
古牧地之战:
1876年7月(光绪二年六月初),刘锦棠率所部各营到达巴里坤,并进驻古城,不久进驻阜康,7月底与金顺部在济木萨会合,谋攻古牧地。8月中旬,清军进扎古牧地城东和东北,8月10日,刘锦棠夜袭黄田获胜。8月13日进围古牧地。
乌鲁木齐之战:
古牧地之战后,刘锦棠从缴获的敌方信函中得知乌鲁木齐守备空虚,决定除留两营兵力守古牧地外,主力迅速向乌鲁木齐挺进。8月18日黎明,清军出发。
西四城之战:
12月17日,湘军余虎恩、黄万鹏等部齐至喀什噶尔,当晚一举收复该城。伯克·胡里、白彦虎率残部逃入俄境。同月21日,刘锦棠收复叶尔羌,24日又收复英吉沙尔。1878年1月2日(光绪三年十一月二十九日),清军收复和阗。
至此,清军收复新疆之战宣告结束。
扩展资料:
清军收复新疆之战战争结果:
清军收复新疆之战,消灭了阿古柏政权,收复了除伊犁外的新疆大部分地区。 引阿古柏进入新疆的金相印父子和追随阿古柏的余小虎、马元均被处死,阿古柏、白彦虎手下的大小头目共1166人亦均“讯明正法” 。阿古柏的多名后裔亦被清军俘获。
清军收复新疆之战中,阿古柏长子伯克胡里及白彦虎退入俄国境内,成为漏网之鱼,此后还曾多次侵入新疆进行劫掠,但均被清军击败。
政治意义:
清军收复新疆之战,粉碎了英、俄勾结阿古柏侵占新疆的企图,维护了中国的领土主权,打击了侵略者的嚣张气焰。清军在战争中展现出的实力,成为清王朝通过谈判收回伊犁的一个因素;战争的胜利,也为在新疆设立行省,打下了基础。
经济社会:
收复新疆后,左宗棠、刘锦棠均重视新疆经济的重振,尤其重视水利、交通,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伴随着清军收复新疆之战的展开,以杨柳青镇人为代表的天津商人以"赶大营"(即随军赶路并从事商业活动)的形式来到新疆,后逐渐在新疆形成以迪化为中心的天津商帮,在促进新疆近代社会经济发展方面发挥了作用,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清军收复新疆之战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左宗棠 (中国晚清政治家、军事家、民族英雄)
收复新疆的英雄是谁
收复新疆的英雄是左宗棠。
清军收复新疆之战,又称“左宗棠收复新疆”,是晚清钦差大臣左宗棠统帅清军,消灭侵占新疆的阿古柏势力、维护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的战争。
1876年(光绪二年)4月,左宗棠在肃州祭旗,正式出兵。左宗棠坐镇肃州,命刘锦棠、金顺分兵两路,先后率师出关,收复北疆。1877年(光绪三年)4月,刘锦棠出兵,迅速收复达坂城(4月20日)和托克逊城(4月26日),克服南疆。
仅一年多时间,左宗棠就指挥西征军,收复了除伊犁以外的新疆领土。清廷嘉其功,诏封二等恪靖侯。新疆各地也于大小村镇建立左公祠,烧香礼拜。
扩展资料:
左宗棠纪念墓:
左宗棠墓位于长沙市雨花区跳马镇白竹村,从长沙县黄兴镇过东山大桥,南行约2公里, 即可见公路边的“重修左宗棠墓碑记”。从碑后登数十级石阶,“清太傅大学士属靖侯左文襄公之墓”跃入眼帘。墓前有石砌平台,配以石桌、石鼓、石香炉。两侧华表刻联语:“汉业唐规西陲永固;秦川陇道塞柳长青”。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清军收复新疆之战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左宗棠
在历史上是谁收复新疆?
左宗棠。
1865年(同治四年),阿古柏入侵新疆,后建立“哲德沙尔汗国”,盘踞新疆大部。1871年(同治十年),沙俄复侵占新疆伊犁。
经过海防塞防之争后,1875年(光绪元年),左宗棠被任命为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他提出了“缓进急战”、“先北后南”等方针,进行了充分准备。
1876年(光绪二年)4月,清军在肃州(今酒泉)誓师,湘军将领刘锦棠总理行营营务,率军进疆,不久收复古牧地、乌鲁木齐、玛纳斯等地。
1877年(光绪三年)4月,清军兵分三路进军南疆,半月之内连下达坂、托克逊、吐鲁番三城,南疆门户洞开。5月,阿古柏暴卒。
10月起,清军先收复南疆东四城,又趁敌内部变乱,挥兵急进西四城,阿古柏之子伯克·胡里率残部逃入俄境。1878年1月2日(光绪三年十一月二十九日),清军收复和田,取得收复新疆之战的最终胜利。
清军的胜利,粉碎了英、俄吞并新疆的阴谋。以清军兵威为后盾,曾纪泽于1881年(光绪七年)成功与沙俄议定《伊犁条约》,次年清政府收回伊犁。1884年(光绪十年)新疆设省,刘锦棠成为首任甘肃新疆巡抚。
扩展资料:
左宗棠介绍:
左宗棠(1812年11月10日—1885年9月5日),汉族,字季高,一字朴存,号湘上农人。湖南湘阴人。
晚清重臣,军事家、政治家、湘军著名将领,洋务派代表人物之一。与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并称“晚清中兴四大名臣”。
左宗棠曾就读于长沙城南书院,二十岁乡试中举,虽此后在会试中屡试不第,但留意农事,遍读群书,钻研舆地、兵法。
后由幕友而起,参与平定太平天国运动,兴办洋务运动,镇压捻军,平定陕甘同治回乱,收复新疆,推动新疆建省。
历任闽浙总督、陕甘总督、两江总督,官至东阁大学士、军机大臣,封二等恪靖侯。中法战争时,自请赴福建督师,光绪十一年(1885年)在福州病逝,享年七十三岁。追赠太傅,谥号“文襄”,并入祀昭忠祠、贤良祠 。
左宗棠著有《楚军营制》《朴存阁农书》等,其奏稿、文牍等辑为《左文襄公全集》,后人又辑有《左宗棠全集》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清军收复新疆之战
左宗棠收复新疆的背景
左宗棠收复新疆的背景: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公元前60年,西汉设西域都护,新疆正式归属中央。1865年中亚浩罕国派阿古柏入侵新疆,1871年俄国直接侵占伊犁地区。
英国在征服印度后,觊觎喀喇昆仑山以北的中国南疆地区,英印当局多次派人进入南疆活动。而阿古柏因对沙俄怀有疑惧,也希望得到英国的庇护。
为了维护国土完整,晚清钦差大臣左宗棠统帅清军,消灭侵占新疆的阿古柏势力、维护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的战争。
1877年,左宗棠率领6万湘军劳师远征,向新疆进军。阿古柏在新疆经营已久,手下有数万悍匪,背后又有英俄以及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撑腰,但在左宗棠的进攻下,阿古柏被打的一溃千里。左宗棠仅用了一年的时间就消灭了阿古柏叛军,收复了新疆。
扩展资料
1865年(同治四年),阿古柏入侵新疆,后建立“哲德沙尔汗国”,盘踞新疆大部。1871年(同治十年),沙俄复侵占新疆伊犁。经过海防塞防之争后,1875年(光绪元年),左宗棠被任命为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他提出了“缓进急战”、“先北后南”等方针,进行了充分准备。
1876年(光绪二年)4月,清军在肃州(今酒泉)誓师,湘军将领刘锦棠总理行营营务,率军进疆,不久收复古牧地、乌鲁木齐、玛纳斯等地。1877年(光绪三年)4月,清军兵分三路进军南疆,半月之内连下达坂、托克逊、吐鲁番三城,南疆门户洞开。
5月,阿古柏暴卒。10月起,清军先收复南疆东四城,又趁敌内部变乱,挥兵急进西四城,阿古柏之子伯克·胡里率残部逃入俄境。1878年1月2日(光绪三年十一月二十九日),清军收复和田,取得收复新疆之战的最终胜利。
清军的胜利,粉碎了英、俄吞并新疆的阴谋。以清军兵威为后盾,曾纪泽于1881年(光绪七年)成功与沙俄议定《伊犁条约》,次年清政府收回伊犁。1884年(光绪十年)新疆设省,刘锦棠成为首任甘肃新疆巡抚。
清军收复新疆之战,消灭了阿古柏政权,收复了除伊犁外的新疆大部分地区。引阿古柏进入新疆的金相印父子和追随阿古柏的余小虎、马元均被处死,阿古柏、白彦虎手下的大小头目共1166人亦均“讯明正法” 。阿古柏的多名后裔亦被清军俘获。
清军收复新疆之战中,阿古柏长子伯克胡里及白彦虎退入俄国境内, 成为漏网之鱼,此后还曾多次侵入新疆进行劫掠,但均被清军击败。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清军收复新疆之战
左宗棠收复新疆背景和过程
1、历史背景
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前,沙皇俄国就已侵占了中国西北部的斋桑湖地区和浩罕、布哈拉等中亚小汗国的大片地区。
趁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国处于劣势的境况,沙俄出兵占领了中国的巴尔喀什湖东南的塔拉塔勒河、伊犁河等七河地区,迫使中国清政府签订了《中俄伊犁塔尔巴哈台通商章程》,沙俄得到了在伊犁、塔城地区的通商、贸易免税、自由居住、传教等特权。
1860年,阿古柏占领新疆,建立“哲德沙尔汗国”并勾结英俄意图分裂新疆。
2、战争过程
1876年,收复新疆大部;1878年,除伊犁外,新疆收复;1881年,收复伊犁,但割让中国七万平方公里的土地。1884年,设立新疆行省。
扩展资料
清军收复新疆之战,消灭了阿古柏政权,收复了除伊犁外的新疆大部分地区。引阿古柏进入新疆的金相印父子和追随阿古柏的余小虎、马元均被处死,阿古柏、白彦虎手下的大小头目共1166人亦均“讯明正法”。阿古柏的多名后裔亦被清军俘获。
清军收复新疆之战中,阿古柏长子伯克胡里及白彦虎退入俄国境内, 成为漏网之鱼,此后还曾多次侵入新疆进行劫掠,但均被清军击败。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清军收复新疆之战
左宗棠收复新疆背景和过程是什么?
背景:19世纪70年代,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垄断资本主义阶段过渡,为了适应对外商品和资本输出以及争夺殖民市场的需要。
过程:前期准备-收复北疆-收复南疆-伊犁谈判
1875年清政府命左宗棠为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
1876年左宗棠率军西征,确定了“先北后南,缓进急战”的策略,仅用半年,收复北疆大部分领土。
1878年初,收复新疆。
1880年,左宗棠被再次任命为钦差大臣,赴新疆统筹军务,他在哈密建立抗俄军事基地。曾纪泽在左宗棠的军事支持下,迫使沙俄签订了《改订条约》中国收回伊犁,但被俄国割去了霍尔果斯河以西的领土约7万平方公里3.1884年。
简介:清军收复新疆之战,是左宗棠统帅清军于1876年4月至1878年1月2日消灭侵占新疆的阿古柏势力,维护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的战争;广义上还包括伊犁谈判期间清军采取的军事行动,在其支持下曾纪泽于1881年成功与沙俄定约收复伊犁。此后,1884年(光绪十年),新疆省正式设立,左宗棠西征时的主要部将刘锦棠成为首任新疆巡抚。
分析:
清军收复新疆之战,粉碎了英、俄勾结阿古柏侵占新疆的企图,维护了中国的领土主权,打击了侵略者的嚣张气焰,具有重大历史意义。
这次战争所以取得胜利,除战争的正义性和新疆各族人民积极支援这一根本原因外,还有军事上的原因。首先,清军的战略方针正确。
左宗棠根据西北战场具体情况,提出“缓进急战”、“先北后南”的总的方针,把粮饷的采运、保障和武器弹药的供应放在战略位置加以考虑,使战争准备十分充分,体现了因地制宜、打有准备之仗的原则。事实证明,这一方针完全符合新疆战场实际,是十分正确的。其次,清军的作战指挥灵活机动。
左宗棠坐镇肃州,掌握全盘情况,而将前线指挥权赋予刘锦棠。刘锦棠和前敌诸将积极协同,善于抓住有利战机,机断行事,从而在整个收复新疆之战中攻必克,战必胜,势如破竹,锐不可当,充分体现了正义之师的不可战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