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内部化的收益与成本是什么
成本主要包括。
①管理成本。内部化后,企业必须形成企业内部提高效率的机制,还必须在监督管理方面,投入人力、物力。
②国际风险成本。即在东道国可能发生的损失。内部化后,势必形成对外国市场的垄断和对当地企业的控制,这些都可能引起东道国政府的干预,以致采取敌视政策、规定股权份额、甚至国有化等。
③控制成本。生产地点分散、语言、社会经济环境的差异,会大大增加信息传播与沟通的费用。为了防止企业内部联络中的商业秘密的泄露,往往要求内部化后的每个企业都必须建立各自独立的信息系统,从而大大增加了内部企业之间沟通与控制的费用。
④规模经济损失成本。内部化后,内部市场将对企业的经济规模起着一定的抑制作用,企业会被迫在较低的规模水平上经营,从而失去一部分规模经济的效益。
内部化理论的什么是内部化理论
自1970年代中期,以英国里丁大学学者巴克利(Peter.J.Buckley)、卡森(Mark Casson)与加拿大学者拉格曼(A.M.Rugman)为主要代表人物的西方学者,以发达国家跨国公司(不含日本)为研究对象,沿用了美国学者科斯(R.H.Coase)的新厂商理论和市场不完全的基本假定,于1976年在《跨国公司的未来(The Future of Multinational Enterprise)》一书中提出的,建立了跨国公司的一般理论——内部化理论。
主要回答了为什么和在怎样的情况下,到国外投资是一种比出口产品和转让许可证更为有利的经营方式。后来,经济学家罗格曼、吉狄、杨等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该理论。
内部化理论强调企业通过内部组织体系以较低成本,在内部转移该优势的能力,并把这种能力当作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真正动因。在市场不完全的情况下,企业为了谋求整体利润的最大化,倾向于将中间产品、特别是知识产品在企业内部转让,以内部市场来代替外部市场。
内部化的详细内容
内部化原理主要回答了为什么和在怎样的情况下,到国外投资是一种比出口产品和转让许可证更为有利的经营方式。后来,经济学家罗格曼、吉狄、杨等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该理论。
内部化理论强调企业通过内部组织体系以较低成本,在内部转移该优势的能力,并把这种能力当作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真正动因。在市场不完全的情况下,企业为了谋求整体利润的最大化,倾向于将中间产品、特别是知识产品在企业内部转让,以内部市场来代替外部市场。
内部化理论认为:
1、外部市场机制失败,这主要是同中间产品(如原材料、半成品、技术、信息、商誉等)的性质和买方不确定性有关。买方不确定性是指买方对技术不了解,卖方对产品保密,不愿透露技术内容,因此跨国公司愿意纵向一体化。横向和纵向都愿意向国外投资。
2、交易成本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公司无法控制全部因素。如果实现市场内部化,即把市场建立在公司内部,通过内部转移价格可以起到润滑作用。
3、市场内部化可以合理配置资源,提高经济效率。国际直接投资倾向于高技术产业,强调管理能力,使交易成本最小化,保证跨国公司经验优势,都是为了实现上述各方面要求。
该理论从国际分工不通过世界市场,而是通过跨国公司内部来进行这点出发,研究了世界市场的不完全性以及跨国公司的性质,并由此解释了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动机与决定因素,其中市场不完全性及企业的性质是内部化理论的核心。
该理论有助于说明各种类型跨国公司形成的基础。其后有些学者将技术优势及内部化概念进一步引申,以解释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的发展。该理论还解释了跨国公司在出口、直接投资与许可证安排这三种方式之间选择的根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