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闻铁事

登录

无用之用(无用之用,方为大用的素材)

wangsihai

本文目录一览:

什么是无用之用?

首先要理解这样的概念,要建立一个前提,人是相对的,所以有用与无用都是相对而言。

所谓的有用,是事物相对于使用者,满足了需要,或者具备功效可能满足需要,视为有用。对于不使用该事物者,或者事物未产生期待的功效,事物会被视为无用。

这里就涉及到价值与价值认定的问题。是客观认定还是主观认定,是公认还是私下认定,是广泛认定还是小范认定。

人皆知,应该说的是普遍的,发生原理层面上的认知,是有用与无用的抽象意义。所以从抽象意义上,做哲学的诠释,这句话的意思是,事物产生了功效,满足了需要,并且显现地被人感知到,就知有用之用。而事物未产生功效,或者即使产生了功效,没有显见的形式体现出来被人感知到,绝大多数人不会知道事物的用处,并且也想不到任何应用场合,可能会有什么用,即是不知无用之用。

所以这句话符合人的感知,外部刺激到反应发生感知;而只有上升到了理性,才可能会去思考无用之用。所以这句话也从一个层面上说大多数人都是感性动物,很少进行反思,从而也不理会无用之用。

而实际上,无用之用也存在大用处。比如麻醉品,让人失去知觉,从而可以在病人毫无痛楚的情况下完成手术。对于病人而言,似乎是一觉睡醒,病就好了。没有感知,也就不知其用。当然这个例子不能完全体现无用之用的妙处,因为,是否被麻醉,病者是知情的,所以麻醉就是作用,建立了理性认知。

对于一些更加不明显的用处,例如平衡作用,则需要智慧的心灵去发现。毕竟大智慧的人不多,所以世人皆不知无用之用。但是有大智慧,思维大开大合的人是知道的,事物的产生与发展都不是孤立的现象,都是联系地存在,真不必急切地给一个事物下定论,有用还是无用。

尤其是对于一些人,若不喜欢就不必勉强自己跟风赶时髦,坚定自己的目标,实现了目标就是实现自己的价值,获得成就感,其用自己心里是清楚的。

“无用之用,方是大用”什么意思?

意思为:无用是指没有能力,大用是成才或者好处,整句连起来就是,没有太多能力的人或事物也可能是好事或者也是优点。

这句话体现了对无用之用的辩证看法,有用和无用是客观的,但也是相对的,而且在特定环境里还会出现转化。如果你执着的认为某物无用,你就会看不到它的可用之处而不能为你所用。

出自战国时期庄子所著的《人世间》,体现了庄子的“无为“思想,原文为:

孔子适楚,楚狂接舆游其门曰:“凤兮凤兮,何如德之衰也!来世不可待,往世不可追也。天下有道,圣人成焉;天下无道,圣人生焉。方今之时,仅免刑焉。

福轻乎羽,莫之知载;祸重乎地,莫之知避。已乎已乎。临人以德!殆乎殆乎,画地而趋!迷阳迷阳,无伤吾行!吾行郤曲,无伤吾足。”

山木自寇也,膏火自煎也。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

译文:

孔子去到楚国,楚国隐士接舆有意来到孔子门前,说“凤鸟啊,凤鸟啊!你怎么怀有大德却来到这衰败的国家!未来的世界不可期待,过去的时日无法追回。天下得到了治理,圣人便成就了事业;国君昏暗天下混乱,圣人也只得顺应潮流苟全生存。

当今这个时代,怕就只能免遭刑辱。幸福比羽毛还轻,而不知道怎么取得;祸患比大地还重,而不知道怎么回避。算了吧,算了吧!不要在人前宣扬你的德行!危险啊,危险啊!人为地划出一条道路让人们去遵循!遍地的荆棘啊,不要妨碍我的行走!曲曲弯弯的道路啊,不要伤害我的双脚!”

山上的树木皆因材质可用而自身招致砍伐,油脂燃起烛火皆因可以燃烧照明而自取熔煎。桂树皮芳香可以食用,因而遭到砍伐,树漆因为可以派上用场,所以遭受刀斧割裂。人们都知道有用的用处,却不懂得无用的更大用处。

扩展资料:

庄子的“无为”思想

庄子的“无为”思想主张重视合乎自然的发展规律。不能破坏自然发展的规律,若一旦破坏自然发展的规律,我们必然会走向异化之路,自食恶果。

依据庄子的观点,我们要想达到一定的目标,一定要像自然界的发展一样,顺应发展规律,在“无为”中实现我们既定的目标。

人生的之道的“无为”即是指人要顺其自然,要根据自然本质的需求来追求个人在生活中的理想,实现自身的个人价值。简单地说,便是我们要直视本心,同时要遵循自然规律。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人间世

什么叫无用之用呢?

庄子有关于“有用之用”与“无用之用”的说法。《庄子•人间世》篇末曰:“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以往解庄者大多着意于庄子对于“无用之用”的标举和张扬。不错,庄子要人从对于“有用之用”的知以达其对于“无用之用”的知,但此并非庄子思想的全部。“有用之用”与“无用之用”都是从“用”的立场观物,此外,还有不以“用”的立场观物、待物。从不以“用”的立场观物、待物而言,“无用之用”亦是有局限的。庄子不仅要人突破“有用之用”的藩篱,以达到对于“无用之用”的知会与把握,更要人突破“用”的藩篱,以达到不以“用”的眼光和立场观物与待物。不以“用”的眼光和立场观物、待物,才是庄子所期许的最高思想境界。所以,在庄子哲学的视域中,关于物以及其用,有三个层次的分界:“有用之用”、“无用之用”,以及“无用”。

一、“有用之用”

人从实用功利的立场观物,物于人而言,有“有用”与“无用”之别。

所谓“用”,是指一物能够满足人的某种具体需要的用途,亦即某物的具体功用和实际价值,或曰使用价值。有用之物必有其用,因为有用方被称作有用之物。有用之物之用,简称“有用之用”。有用之用是具体的,是人所共知的,如树木之用、葫芦之用、牛马之用等。

相对于物之有用的,是无用。无用是某物不具有能够满足人实际需要的性质。因为不具有能够满足人实际需要的性质,此物亦可被人看作无用之物。惠子向庄子抱怨:

魏王贻我大瓠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石。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非不呺然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掊之。(《庄子•逍遥游》。下引只注篇名)

在惠子看来,

相关阅读

  • 武开头的成语,武开头的成语大全集
  • 做一道家乡菜作文
  • 未来的中国1000字作文
  • 杀人不见血(杀了不见血是什么动物)
  • 关于家乡菜的作文400字
  • 套机(套机镜头能拆吗)
  • 我眼中的孔乙己作文400字
  • 王俊凯大学(王俊凯大学毕业于哪所学校)
  • 怎么更新bios,微星怎么更新bios
  • 标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