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康有为是书法家吗?
康有为(1858年——1927年),广东南海人,原名祖诒,字广厦,号长素,后易号更生,世称“南海先生”。书法论著有《广艺舟双楫》,提出尊魏卑唐主张。倡导北碑运动,对清末书风颇具影响,打破了几千年来帖学一统天下的格局,对二王传统帖学构成了强有力的冲击,形成了近现代书坛碑派书法创作的主流形态。
康有为的书法在民国时期就有市场。上世纪90年代,他的书法作品就开始登上了艺术品市场,价格不菲。其中最高成交价为去年6月份中国嘉德上拍的行楷书鲍照《飞白书势铭》八条屏,估价20万到30万元,最后成交价为73.7万元。受整个书法拍卖市场行情低迷的影响,康有为作品截至到2004年,平均每平尺价格才为2800元左右,近两年虽然有所上升,但还远远没有达到它 应有的价位,作为在近代史上政坛、书坛都声名显赫的人物,他的作品在未来几年内应该还有相当大的上涨空间。
康有为的书法世称“康体”,此八条屏书法得力于《石门铭》与《经石峪》,融篆隶于行楷,墨色苍润相间,具古朴雅致之气。书写时逆笔藏锋,迟送涩进,笔力峻拔。字体笔画平长,横平竖直,长撇大捺,转折处圆浑苍厚。结字上紧下松,纵横奇宕,气势开张,干脆遒劲,具有浓郁的北碑笔意,可谓熔铸古今,自成气象。
康有为的书法好在哪里?如何欣赏?
康有为的书法,被称作“康体”。指的是清末著名思想家康有为的独有的书法风格,学术界又称康体为“破体”。
康有为在书法上力倡北碑,其书自成一格。康体书写上以平长弧线为基调,转折以圆转为主,长锋羊毫所发挥出的特有的粗茁、浑重和厚实效果在他书作中有很好的体现,迥然异于赵之谦的顿方挫折、节奏流动,也不同于何绍基的单一圆劲而少见枯笔,这是他的别开生面处。至于线条张扬带出结构的动荡,否定四平八稳的创作,也是清代碑学的总体特征表现。就创作形式上来说,以对联最为精彩,见气势开张、浑穆大气的阳刚之美。逆笔藏锋,迟送涩进,运笔时迅起急收,腕下功夫精深,从中也可以看出康有为的运笔轻视帖法,全从碑出。转折之处常提笔暗过,圆浑苍厚。结体不似晋、唐欹侧绮丽,而是长撇大捺,气势开展,饶有汉人古意。也有人认为这是表面上虚张声势的火气。
潘伯鹰先生评说康有为的字“象一条翻滚的烂草绳。”认为康有为线条没有质感,滥用飞白,显得很虚浮。康有为在笔法上力倡圆笔,反对方笔,这是造成他笔法单调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常常起笔无尖锋,收笔无缺锋,也无挫锋,提按不是很明显,线条单一,缺少变化。粗笔时见松散虚空,不够凝敛紧迫,当是一病。用墨上缺少变化,表现形式不足,起笔饱蘸浓墨,行笔中见飞白,仅此而已。从他的中堂作品来看,章法方面落款常有局促之意,这是对帖学否定所致,实质上他早年日课,还是以欧虞为主的。
康有为在碑派书法上有怎样的特色,其代表作有哪些?
康有为不仅在理论上张扬阐发碑学思想,在实践上也是成就卓然的碑派书法大家。其书法早年师法二王、欧、颜、苏、米、赵等,光绪八年(1882)入京师,购得汉魏六朝唐宋碑版数百本,从此浸淫日深,“于是幡然知帖学之非”(《广艺舟双楫》),遂专学北碑。其于北碑,大抵主于《石门铭》,参以《经石峪》、《六十人造像》及《云峰山石刻》,又见张裕钊书而大悟笔法,进而溢为行草,洗涤凡庸,独标风骨,形成取境补拙,气势开张、分行疏宕、纵横恣肆的雄放风格。有《得青岛旧提督楼诗轴》、《祝寿赋卷》、《七言诗轴》等作品传世。
清代康有为在书法上有何造诣?
康有为不仅在理论上张扬阐发碑学思想,在实践上也是成就卓然的碑派书法大家。其书法早年师法二王、欧、颜、苏、米、赵等,光绪八年(1882)入京师,购得汉魏六朝唐宋碑版数百本,从此浸淫日深,“于是幡然知帖学之非”(《广艺舟双楫》),遂专学北碑。其于北碑,大抵主于《石门铭》,参以《经石峪》、《六十人造像》及《云峰山石刻》,又见张裕钊书而大悟笔法,进而溢为行草,洗涤凡庸,独标风骨,形成取境补拙,气势开张、分行疏宕、纵横恣肆的雄放风格。有《得青岛旧提督楼诗轴》、《祝寿赋卷》、《七言诗轴》等作品传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