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宋代女子服饰是什么样的?
相比较唐朝的用色大胆而言,宋代服饰明显用色要柔和得多,而且宋服饰很是修长,能体现出身形,整个流行风尚是向“儒雅化”变迁的,这与当时的社会环境是有着很大的关系在的。
但是虽然说整个服装偏儒雅化了,却并非是只关注于朴素之上,甚至于相比较前代而言,宋朝的服饰文化更加的丰富,除了形式多样以外,连配饰也算的上是琳琅满目,接下来笔者就从几个大方面来简要说一下宋朝的衣冠文化。
1、 冠
冠,是戴在头上的饰品,从秦朝开始就已经有记载说女子戴冠,而这些冠的种类十分的多,像芙蓉冠、黄罗冠等等,而到了宋代,几乎算得上是全民女性戴冠,不少宋词之中就写到了“冠”这个饰品,比如说“云暗青丝玉莹冠”,冠,成为了大众的首饰,因而当时的市面之上有很多专门卖冠的店铺,甚至还有专门修理冠的手艺人,足可见冠对于宋朝女子的重要性。
宋代的冠形式丰富,但是大多都是以铁丝、竹篾为骨架,外面用纱蒙上,再以各种漂亮的装饰物装饰,女孩子把冠戴在发髻上,十分的好看。 既然是用铁丝、竹篾编制的,宋朝的冠自然也有着不同的形状,比如说堆枕冠、团冠等等,除了形状区分之外,也会因为所用的材质不同有一个区分,比如说鱼枕冠、水晶冠等等。
除了冠本体的区别外,冠上面的装饰也有着很多不同,贵族女子自然是金银玉石,平民女子在路边偶尔摘一朵花也可以成为冠上面的装饰物。而到了节日,各种像柳枝、小绒球之类的符合节日气氛的小饰品也会成为冠上面的一大装饰物。
2、 帽
宋朝人的头上装饰物除了冠以外还有帽,最开始的时候帽子是作为御寒用的,所以一般都用动物皮毛制成,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帽子也出现了不为御寒所用的“纱帽”,到款唐代,帽子就逐渐从实用性变为了观赏性。
宋代的女子在骑马出行的时候会带上一种高顶宽檐笠帽,称为帷帽。帷帽最开始诞生于唐代,一般是用纱围在帽檐一周的,贵族女子还会在上面加上不少装饰,《清明上河图》中就绘有女子戴帷帽的形象。
3、 巾
巾在宋朝主要分为三个部分,分别为头巾、面衣和抹额,头巾最初使用在平民身上的,但是逐渐的贵族也会使用头巾。 宋朝有不少女穿男装的事情,因而男子所戴的一种叫做“幞头”的头巾也经常为女子所用,不过多半是女童或者是戏曲演员。
面衣既然有面,自然和脸有关系,面衣就是专门为了覆盖其面的布帛。当时的面衣主要有两种,一种和风帽很像,而另一种就是一块帛巾,使用的时候使人看不清女子的面容。 而抹额则就是一条布带子,扎在额上,可以和头上其他的饰品搭配使用。
4、 衣
宋朝的服饰也遵循着上衣下裳的传统,一般来说宋朝的衣分为衫、襦袄、袍、褙子、半袖、亵衣等等,种类繁多,丰富多样,无法赘述,这里就说几种。 首先是衫,衫是外衣的一种,最早可以追溯到东汉末年。衫仅有一层,并不会在里面加上衬里,因而十分的透气。
一般而言衫的袖口都比较大,而且都是对襟,不过也有例外,比如说明朝的时候就很流行斜襟衫。宋代女子的衫的面料一般都比较轻薄,颜色也偏浅淡,十分的清雅。
褙子可以说是宋代服饰里最有代表性的一种衣服形制了,褙子其实是衫的一种,是宋朝才出现的,原本是婢女才会穿的一种衣服,但是逐渐贵族们也接受了,也成为了贵族们的常服。 宋代褙子一般都是对襟的,没有襻扣,优质有宽袖和窄袖两种,衣服长度没有定律,一般就是看个人喜好。
宋代女子穿褙子的情况很多,从最底层的贱籍女子到后宫妃子,无一不穿,甚至于到最后被列入冠服之列,成为祭祀、婚礼等公开场合的正式衣着。
5、 裳
一般来说,宋朝的下裳种类没有上衣那么多,主要就是裙和绔两种。 女子穿裙是从汉代以后就有的流行传统,其之所以被称为裙,也是有讲究的,古代的布一般来说门幅都比较窄,做一条裙子仅仅只有一幅是不够的,需要多幅剪裁在一起才可以,因为是“连接群服也”,故而称“裙”。
宋代的裙子大部分的布料选择的都是罗布,因而称为罗裙,在这里也能够看出宋代的纺织业的发达程度,因为制罗并不是一个简单的事情。宋裙一般都是多幅裙,从六幅到十二幅不等在,最多的甚至可以达到三十幅之多,而且宋朝的裙子多褶,行走之时裙摆微动,十分的美丽。
不仅有褶裙,宋朝还有一种“旋裙”,这种裙子是前后开胯的,方便女子骑驴。 除了裙子外,绔也是宋代女子的必备衣物。绔便是如今的裤,宋代女子的裤一般都是不会外露的,一般都是内穿裤外穿裙,不过也有例外,《都城纪胜》里就记载了当时的名妓“三等冠子衫子裆裤者”,这种裆裤就是直接外穿的,一般都是给劳动妇女穿着的,方便她们劳作。
总结
宋代女子的服饰文化自然不只有上面说的几种,宋朝丰富的文化底蕴和强盛的国家实力使得女子们能够在穿着之上多下不少功夫,而这些冠服也从一个侧面反映着当时的经济文化。
每个时代的冠服在大体之上都是没有什么太大的变化的,比如说裙就是汉朝便有的,但是每个时代都会赋予其属于那个时代的印记,每个时代的冠服都是不同的,这也是今人探寻不同时代冠服的最重要的原因之一。
宋朝服饰:宋代妇女服装
宋代妇女服饰比较复杂。这也是从古至今服装发展的共性。当时许多服饰别出心裁,花样百出,呈现百家争鸣的盛况,后来 *** 不得不下令规定。
妇女的服色都服从丈夫的服色,平常人家的妇女不准穿绫缣织的五色花衣。但当时人也没怎么遵守这个规定,时装兴盛的风气有增无减。当时还有偏好“奇服异装”到了采用外国服式的,后来皇帝诏令凡有穿契丹族衣服的人,都定为杀头之罪,可是当时时装的盛况空前。
宋代贵妇的便装却时兴瘦,细、长,与以前各个时期不太相同,衣着的配色也打破了唐代以红紫、绿、青为主的惯例,多采用各种间色粉紫、黑紫、葱白、银灰、沉香色等。色调淡雅、文静,合理地运用了比较高级的中性灰色调,衣饰花纹也由比较规则的唐代图案改成了写生的折枝在纹,显得更加生动、活泼、自然。
一般平民女子,尤其是劳动妇女或婢仆等,仍然穿窄袖衫襦。只是比晚唐、五代时的更瘦更长,颜色以白色为主,其它也有浅绛、浅青等。裙裤也比较瘦短,颜色以青、白色为最普遍。
总的看来,宋代妇女的装束,除了北宋时曾一度流行的大袖衫襦,肥阔的裙裤外,窄、瘦、长、奇是这一时期妇女服装的主要特征。
衫是一种最普通的衣式,宋代妇女的衫多半用刺绣为装饰。大多是圆领、交领、直领、对襟,腰身清秀苗条,下摆多,有较长的开气,衣料一般是用罗、纱、绫、缣等轻软的料子。
襦与袄是相似的衣式,襦的造型短小,一般到腰部,对襟,侧缝下摆处开气,袖端细长,衣身也比较窄。襦有单襦,复襦,单襦与衫相近,复襦与袄相近。通常贵族妇女的服色以紫红、黄色为主,用绣罗并加上刺绣。平常的妇女多以青、白、褐色为多,上了年纪的妇女也喜欢穿紫红色的襦。
本图为插簪钗首饰、穿短襦长裙的贵妇及穿袍服的侍女(宋人《半闲秋兴图》)
而袄大多是有里子或夹衬棉紧的一种冬衣,对襟,侧缝下摆开气,又叫“旋袄”,可以代替袍。宋代对袍的穿用是有限制的,除命妇可以穿外,其余大多数的民间女子是不准穿的。后规定命妇的袍色,三品以上是紫色,绣着仙鹤和芝草,三品以下律用黄色,并不绣花样。至于袄的服色,除了白色规定作为“凶服”外,其余的没有什么限制,可以随各人的喜好来选择。
窄袖衣是宋代女子中普遍流行的一种便服。式样是对襟、交领、窄袖、衣长至膝。特点是非常瘦窄,甚至贴身。由于这种服装式样新颖又省料,所以很快就流行了起来,不但贵族女子喜欢穿,一般的女子也仿效。这也表明,宋代人注意经济实用,除了头髻外,穿衣尽量节约衣料,这样既便于行动,又夸张了女性的曲线美。
同时还流行着一种翻领款式取长至膝的窄袖衣。制作时在领襟上加两条窄窄的绣边装饰。翻领一般是三角形的,有时还要戴帔帛,腰里系绶,双双做成各种连环结。
宋末又流行窄袖裹贴住身体,前后两侧缝的地方开衩,衣衩处有许多衣扣作为装饰,叫做“密四门”,人称妖服,是古代的奇装异服之一。
北宋时,妇女喜欢在裙子前面开衩,这样便于骑马,有钱人家的女子也爱在家里穿。这种习俗甚至到了元代(主要是在宫廷中)还仍然保留着。
宋代妇女的裤一般都是不露在外面的,外面系数着裙子,裙子大多把裤子都掩在裙内。不过也有单穿裤子不在外面穿裙子的,不过这是低等妇女的装束。宋代的裤上有绣花,而且还保持着无裆的裤。
当时妇女的贴身内衣有抹胸和裹肚。二者形状差不多只是抹胸短小而裹肚较长。抹胸有时还可以穿在外面。宋代妇女等同男子一样在腰间围一个腰围,即“腰上黄”也有腰上系青花布中的。
《梦华录》赵盼儿的头发为何时而束起时而放下呢?宋朝女子的装扮是怎样的?
《梦华录》是根据元朝戏曲家关汉卿所作的元杂剧改编而成的一部影视剧,这部剧的女主角名叫赵盼儿,由刘亦菲饰演。在这部剧中,刘亦菲的古装扮相可谓是不尽相同,随着穿着的衣服不同发饰也随着变化,头发时而束起,时而放下,这与宋朝女子的装扮是有很大关系的。
小编查过相关资料发现,宋朝女子的发型一般都是发髻,大致分为高髻和低髻。贵妇一般都是梳高髻,平民梳的都是低髻,此外,这些发髻根据造型的不同,还分为丫髻、朝天髻、双盘髻、同心髻、蟠盘龙髻、灵蛇髻等,这些发髻有的是束起的,有的是放下的。因此,在《梦华录》中,赵盼儿最初身为平民的时候,她的头发是放下的,当她后来成为了京城酒楼的老板娘时,她的头发是竖起的。根据身份的不同,所匹配的发型也是不同的。
再来说说宋朝女子的装扮,宋朝的服饰在颜色上相比较唐朝的艳丽来说是相对柔和的。宋朝女子的服饰包括冠、帽、巾、衣、裳等,除了服饰文化丰富、形式多样,配饰也非常的多。此外,宋朝的衣服也是比较长的,能够显示出女子曼妙的身材,这也是因为到了宋朝儒学盛行,所以当时时代的整个流行风向标就是向儒雅过度的,这也反映出社会文化影响着社会生活。
总的来说,宋朝的装扮也是非常的多,这也是因为宋朝是我国历史上文化底蕴比较深厚的时代,所以在女子的穿着上也是非常的注重,这些服饰能够反映当时的社会文化,而且从侧面也反映了当时宋朝的经济实力。让我们从《梦华录》中发现更多关于宋朝的文化了,了解那个时代的风土人情,热爱自己祖国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