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西游记》主旨是什么?
《西游记》以丰富瑰奇的想象描写了师徒四众在迢遥的西方途上和穷山恶水冒险斗争的历程,并将所经历的千难万险形象化为妖魔鬼怪所设置的八十一难。
以动物幻化的有情的精怪生动地表现了无情的山川的险阻,并以降妖服怪歌赞了取经人排除艰难的战斗精神,表达了人战胜自然的豪情壮志。
同时也宣扬了惩恶扬善的主题。在这无数充满斗争的幻想情节中,意味深长地寄寓了广大人民反抗恶势力,要求战胜自然、困难的乐观精神,曲折地反映了封建时代的社会现实。
《西游记》思想内容
这个故事显然表现了这样的思想:要实现一个美好的理想,要完成一种伟大的事业,定会遭遇到许许多多的困难,而且必须战胜这些困难。
西天取经本身还包括四十一个小故事。绝大部分里面出现了作怪的妖精。这些妖精来历虽不同,但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阻挠取经事业的进行。它们之中有许多其实是自然灾害的幻化,但当它们化身成为妖魔,在战斗中作为邪恶势力的一方而出现,本身就获得了社会的意义。
吴承恩所着力描写的是西天路上每一场具体的战斗,是孙悟空如何在与阻挠取经的邪恶势力作斗争中取得胜利。总起来看,西天取经的故事通过幻想的情节,在很大的程度上,反映了中国人民克服困难、勇敢前进的精神,反映了中国人民摧毁社会上一切邪恶势力以及征服大自然的愿望和信心。
西游记的主旨是什么?
作为四大名著之一的《西游记》,尽管时至今日,已经被人们赋予了太多“新的”内涵,但在我心里、在更多的孩子们的心里,它总是一部神话小说。也就是说,并不应该认为它真的就存在着佛道之争。
但它既然是一部神话小说,必然就会涉及到神仙。
而我们的文化传承里,所谓的“神仙”,既有本土传说中的道教大士,也有外来的佛教高僧。在神话中,他们一直是和谐共存的。
而这些神仙们,要不就是身怀绝技,要不就是身负异禀,更多的还是坐拥无上法力的宝贝。
这一切,就是千百年来,人们认知里最为朴素的“神仙”,《西游记》里的人物也不例外。
孙悟空从一块石头里蹦出来,最原始的动机其实就是人们内心里静极思变的结果。
之所以出现那场历经九九八十一难的西游之旅,作者借唐太宗这块金字招牌,无非就是向世人昭告,想要达到彼岸(佛家),“道”是不可或缺的(道家),所谓登泰山者无不由之径。
尽管作者安排的是唐僧师徒四人去往西天取经,其标的物“真经”似乎就是佛家的宝贝。但一路走来,所历经的磨难,为何更多是道家的人物(妖怪)?
俗话说“隔行如隔山”,佛家的“真经”即使再如何珍贵,对道家而言都无异于瓦砾。
至少,我们看到的是,作为主角的孙悟空,首先学艺的师傅就是道家之人,而他最虔诚的对象,倒是观世音这样的佛教中人。
由此可见,即使对主角而言,在他眼里也根本不存在所谓的佛道之争。
反倒是最终的结局,取经四人被“封”为佛,而不是道家的什么什么大仙,这里面倒是有点文章可做。
但我宁愿相信,这是作者熟悉佛道之别、顺应了人们的常识而写。
在道家方面,能成仙者都是“修炼”而来,是永生不老;而在佛家方面来看,成仙者是需要历经许多“辈子”的修炼,生死循环。
因此,在我看来,《西游记》所谓的佛道之争,纯属子虚乌有,我倒更看到了佛道的有机结合、彼此互根。
西游记的主旨是什么?是战胜困难,百折不挠,坚韧不拔吗?
主旨是揭示了中国人的思想和性格的某些要素,《西游记》通过神话的形式,表现了丰富的社会内容,曲折地反映出现实的社会矛盾,表现了人民群众惩恶扬善的愿望和要求。
作者正是通过书中不同人物的不同描写,歌颂了正义、无畏和勇敢的斗争精神,鞭笞了黑暗、邪恶势力,劝戒人们透过现象认识本质,对敌要狠,除恶务尽。从而使这部书具有了深刻的寓意,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