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赵堡太极拳鼻祖
- 2、太极拳发源在哪里?
- 3、武当赵堡太极拳十二代传人龙虎?
- 4、太极拳的起源
- 5、太极是谁发明的? 10分
赵堡太极拳鼻祖
赵堡太极拳的鼻祖,目前最佳说法,是------蒋发。
(因为有不少人 一听“张三丰、王宗岳”就急,认为没有记载的,就是虚构的......
~哎,多少人没有家谱,都是凭空出现的。)
赵堡太极拳,始于蒋发传授邢喜怀。
明朝末年。1559年,戚继光在浙江义乌招募成立了“戚家军”,1580年左右,戚家拳与当地道家拳术相融合。1585年左右,有南方道人 云游至山西,随缘而传“丹功拳技”给王林桢。
依照赵堡《太极秘术》及赵堡太极拳口诀,内容有太极丹功之说,说明赵堡偏于修道,临时称为“丹功拳技”也相符。
1596年,蒋发拜师王林桢,学艺七年。蒋发回到赵堡,遇邢喜怀,传授了拳功。后来,去登封谋生,1638年,随李际遇起义;在开封普济寺休养时,帮寺庙编了一套“鬼扯攒”拳术,授之以防身;1647年,李际遇受“王道士案”牵连而遇害,蒋发逃匿入陈家沟。
赵堡太极拳的部分传承线:
蒋发--邢喜怀--张楚臣--陈敬伯、陈秋阳、王柏青--张宗禹--张彦、霍文毅--陈清平--张敬芝、和兆元、牛发虎、武禹襄、李作智、李景元、任长春等。
陈敬柏(1653~1738?) ,在赵堡镇开设武馆,学员有陈沟村陈继夏(陈长兴的爷爷)。
王柏青(1653-1742?)—→刘恒山—→刘凤梧— —→王震川(陕西铜川)。
张宗禹(1707~1791?) →传陕西霍文毅→霍秉昌→霍金龙→岳绍羲→喻承镛(天津)。
在张宗禹的时候,传出了“赵堡太极拳108式”。
喻老师所传承的赵堡太极拳为108式其中有一部分式名如“翻掌”、“铁扇一挥”、“雀地龙”、“三步捶”、“霸王敬酒”、“跌叉”、“当头炮”等,与现行赵堡太极拳的式名有所不同。
1、起势 2、领落 3、金刚捣碓 4、翻掌 5、懒扎衣 6、为封似闭.开合
7、按式 8、单鞭 9、铁扇一挥 10、金刚捣碓 11、白鹤亮翅 12、雀地龙
13、搂膝斜行 14、手挥琵琶 15、搂膝拗步 16、十字手 17、雀地龙
18、搂膝斜行 19、手挥琵琶 20、搂膝拗步 21、十字手 22、雀地龙
23、贯耳捶 24、束手解带 25、伏虎 26、擒拿 27、指裆捶 28、肘底看捶
29、倒撵猴 30、白鹤亮翅 31、搂膝斜行 32、旋靠 33、海底针
34、扇通臂 35、按式 36、单鞭 37、云手 38、跃步探马
39、转身拍脚.右 40、转身拍脚.左 41、双峰贯耳 42、旋脚蹬跟
43、三步捶 44、青龙探海 45、黄龙翻身 46、霸王敬酒 47、二起拍脚 48、封门椿
49、喜鹊蹬 50、鹞子翻身 51、磕脚.右 52、磕脚.左 53、掩手肱捶
54、穿心肘.左 55、穿心肘.右 56、抱头推山 57、为封似闭.开合 58、按式
59、单鞭 60、前招 61、后招 62、勒马式 63、野马分鬃 64、右探马
65、白蛇吐信 66、玉女穿梭 67、转身懒扎衣 68、为封似闭.开合
69、按式 70、单鞭 71、云手 72、跌叉 73、扫脚 74、金鸡独立。朝天蹬
75、金鸡独立 76、双震足 77、倒撵猴 78、白鹤亮翅 79、搂膝斜行 80、旋靠
81、海底针 82、扇通臂 83、按式 84、单鞭 85、云手 86、跃步探马
87、十字手 88、单摆莲 89、指裆捶 90、金刚捣碓 91、翻掌 92、懒扎衣
93、七星下势 4、擒拿 95、回头看画 96、进步指裆捶 97、青龙搅水
98、当头炮 99、按式 100、单鞭 101、七星下势 102、擒拿
103、进步砸七星 104、退步跨虎 105、转身双摆莲 106、弯弓射虎
107、金刚捣碓 108、收势。
附:《武当赵堡太极拳108式太极拳谱 》:
001 预备势 002 领落 003 金刚捣碓翻掌 004揽插衣 005 如封似闭 006 单鞭
007 领落 008 金刚捣碓 白鹤亮翅 009 搂膝斜行 010 开合 011 琵琶势
012搂膝腰步 013上步十字手 014 搂膝斜行 015开合
016 收回琵琶势 017搂膝腰步 018上步十字手 019 搂膝高领落
020 束手解带 021 伏虎 022 擒拿 023指因捶
024 迎手捶 025 肘底看捶 026 倒撵猴 027 白鹤亮翅
028 搂膝斜行 029 开合 030海底针 031 闪通背
032 如封似闭 033 单鞭 034 云手 035 腰步
036 高探马 037 转身 038 右拍脚 039 再转身
040 左拍脚 041 双风贯耳 042 旋脚蹬根 043 三步捶
044 青龙探海 045 黄龙转身 046 霸王敬酒 047 二起拍脚
048 跳换脚 049 分门桩 050 抱膝 051 喜鹊登枝
052 鹞子翻身 053 裹膝 054 再裹膝 055 研手捶
056 迎面肘 057 抱头推山 058 如封似闭 059 单鞭
060 前招 061 后招 062 勒马式 063 野马分鬃
064 右高探马 065 白蛇吐信 066 玉女穿梭 067 转身揽插衣
068 如封似闭 069 单鞭 070 云手 071 跌岔 072 扫腿
073 转身 074 右金鸡独立 075 左金鸡独立 076 双震脚
077 倒撵猴 078 白鹤亮翅 079 搂膝斜行 080 开合
081 海底针 082 闪通背 083 如风似闭 084 单鞭
085 云手 086 腰步 087 高探马 088 十字手
089 单摆莲 090 指裆捶 091 金刚捣碓领落 092 翻掌 093 揽插衣
094 右七星下势 095 擒拿 096 回头看画 097 进步指裆捶
098 黄龙绞水 099 如封似闭 100 单鞭 101 左七星下势
102 擒拿 103 进步砸七星 104 退步跨虎 105 转身
106 双摆莲 107 搬弓射虎 108 金刚捣碓领落
传至陈清平,幼从学张彦,约1822年去陈沟学了通背炮锤,同时,陈有本学到赵堡太极拳小架。
1825年冬,陈清平收徒和兆元;1848年,指点杨露禅;1852年,传授武禹襄,等等。
赵堡,一度成为了“太极拳宗师发源地”,在民间太极拳六大派中,更是祖师级别的太极拳圣地。
而,赵堡的太极拳鼻祖,就是------明朝后期的蒋发。
同时,赵堡拳法也与道家思想有密切关系------
当地亦有歌传曰:““太极为先,天地根源,老君设教,宓子真传,玉皇上帝,正坐当筵,帝君真武,列在两边,三界内外,亿万神仙,传于拳术,教成神仙。”
赵堡太极拳的口诀亦如是:
起式大周天,阴跷督上连。
任脉落阳跷,松身至涌泉。
吸化归命门,呼放送丹田。
赵堡尺寸架,两手一肘宽。
两胯圆锅柄,端平树旗杆。
胯动如牵线,木偶顺拐盘。
发劲找曲池,肩井小指间。
两手劳宫合,心手小球转。
十字胯相送,丹田支跷板。
喇叭大张口,阴阳颠倒癫。
走步肩井动,涌泉轻摇肩。
肩井涌泉合,左右势回还。
手上气下注,中脉精神满。
手下神上顶,意势拔云天。
身化大球体,划圆摸球面。
丹田球中球,臂腿接两圆。
先练外带内,大丸弄小丸。
后悟内带外,后天往先天。
内外浑淡忘,道入武艺先。
虚灵合一体,太极自天然。
太极拳发源在哪里?
太极拳的发源地是中国焦作市温县陈家沟。
17世纪中叶,温县陈家沟陈王廷在家传拳法的基础上,吸收众家武术之长,融合易学、中医等思想,创编出一套具有阴阳开合、刚柔相济、内外兼修的新拳法,命名太极拳。
太极拳在陈家沟世代传承,自第14世陈长兴起开始向外传播,后逐渐衍生出杨式、武式、吴式、孙式、和式等多家流派。
太极是中国古代最具特色和代表性的哲学思想之一,太极拳基于太极阴阳之理念,用意念统领全身,通过入静放松、以意导气、以气催形的反复习练,以进入妙手一运一太极,太极一运化乌有的境界,达到修身养性、陶冶情操、强身健体、益寿延年的目的。
武当赵堡太极拳十二代传人龙虎?
王国耀,1968年11月生于厦门。
中国武术名家、国际高级太极拳教练、一级拳师、一级武术教练员、中国武术协会会员,武当赵堡太极拳第十二代正宗传人,武当赵堡太极拳悟清拳法总会吴忍堂赵堡太极拳厦门会馆馆长;

厦门无极限搏击俱乐部总教练,颐馨中医太极团队总教练,颐馨太极小儿推拿高级技师;
龙虎山道教祖庭高功法事班毕业并授文昌宝箓,道号:三无道人。在第三届三亚世界太极文化节比赛荣获集体和个人二等奖 ,在第二届海峡两岸太极拳推手对练比赛获得二等奖。第八届武当国际演武大会集体一等奖。

太极拳的起源
武术拳招,是不断融合发展的。当代的太极拳,不一定是古代的太极拳。所以唐豪顾留馨认为的“陈式太极拳一路、二路是原始太极拳”观点,是错误的。
按当代观念------太极拳,始于杨露禅、武禹襄。
在1852年以后,杨露禅武禹襄依照《王宗岳太极拳论》,融合所学,升华而成“太极拳”。
若追寻杨露禅学拳的踪迹,其所学“绵拳”,是陈长兴所教拳术之一,且告知“此拳是蒋发所传”。按照杨氏太极长拳、快架等招式,陈长兴所传的拳术中含太祖红拳、戚家拳、许宣平“三七拳”、十八罗汉功、心意拳,还有道家功法等内容。
在1833年之后,杨露禅回邯郸老家结婚生子,陈长兴忙于走镖,其儿子陈耕耘只好学拳于陈有本,学得几套通背缠拳,一年多后,便随父走镖,同时由陈长兴指导拳术,后来,陈耕耘融合所学,创编出了陈式太极拳老架一路、二路。
若按杨露禅在陈家沟十八年的所知“蒋发师从王宗岳”,及《王宗岳太极拳论》中“此系武当山张三丰遗论”之句,则至少在乾隆年间王宗岳的师傅是个武当道人。
太极是谁发明的? 10分
关太极拳的起源众说纷云,虽然有许多有心人士致力研究考证 ,但时至今日仍然无法得到验证。拜金庸小说的影响,一般的认知及流传的说法是武当的张三丰为太极拳的开山祖师。历史上真有张三丰此人,但是太极拳名称的出现,最早是在清朝初年。而最古老的太极拳---陈氏太极拳是取自于明朝抗倭名将戚继光所著兵书「纪效新书」中的炮拳。(正史记载张三丰为元末明初之人,而戚继光却是明末之人,前后差了 两百多年)。基本上,武术套路是经过相当长时间的汇整、演进、试练才有今日的架构,绝非创于一人。 有关太极拳较可靠的说法是明朝末年(西元1644年左右),由居住在河南省温县常阳村(通称为陈家沟)的陈氏族人所流传下来的。陈氏一族人于明洪武七年(西元1374年),由族长陈卜率部分族人离开山西省洪同县大槐树村,经过长久岁月迁移至常阳村,其间陈氏宗族繁衍成为一大家族,所以常阳村更名为陈家沟。当陈氏族人移居河南前后,该地盗匪作乱,于是陈氏子弟为了打退盗贼,保护自身的安全,人人勤练武艺。 太极拳传入陈家沟有下列三种说法 A.陈氏族人的始祖陈卜所创 陈家沟第十人代族人陈鑫(西元1849~西元1929)于其著作「陈氏太极拳图说」一书的序文中指出:始祖「卜公将阴阳开合运转周身的方法,用来作为消化饮食法,传给子孙,此法的基础为太极之理,故称为太极拳,此为由来。」陈卜和陈鑫,相隔六百年之久,实无法证明陈鑫的说法是否正确。然而,陈氏族人原籍山西省洪同县,该地区自古流传与太极拳极为相似的「长拳」、「忠羲拳」等拳术。 B.由王宗岳等人传入陈家沟 清乾隆年间(西元1736~西元1795),山西省的王宗岳把太极拳传入陈家沟。这是根据王宗岳所著「太极拳经」中的「打手歌」,与陈家沟所传的「打手歌」相似,另外王宗岳所著的「春秋刀残谱」,也和陈家沟传下的「陈家沟春秋刀残谱」,在内容方面有相通之处。王宗岳所著「阴符枪谱」一书中的序文里,也指出他曾于乾隆五十五年(西元1790年)前后,住在河南省的洛阳(陈家沟的所在),所以也有人认为是王宗岳把太极拳传入陈家沟。根据考证王宗岳居住在陈家沟时,陈氏第十四代族长为陈长兴(西元1771~西元1853),在此以前,有关陈家沟的拳法及武术已有人著书解说,代代相传。所以王宗岳可能是对陈家沟的武术有影响,但是却不是第一个将武术传入陈家沟的人,另一种很可性是王宗岳对武术感兴趣,而前往陈家沟拜师学艺。 C.陈家沟的第九代族人陈王廷所创 以家传阴阳开合之理法,更参以戚继光拳经编造拳套,其独特缠绕运转之缠丝劲,形成为巧妙无比之太极拳,教子孙为强身御侮之用。在描述陈氏先祖简历的「陈氏家乘」一书中记载:「陈王廷字奏庭,为明代庠生,后为清的武庠生,精太极拳。」。书中也收录陈王廷遗下的长短句:「唉!披坚执锐,扫荡群氛,几番颠险,蒙恩赐,徒然矣!到如今,一卷『黄庭经』随身伴,闷时来造拳,忙时来耕田,教些弟子儿孙,成龙成虎任方便…」。此外书中更有「陈王廷为山东名人,扫荡群匪千余人,为陈氏拳法刀枪的创始人,亦为天生豪杰,在战役中屡立大功,事 迹可考。」的记录。 上述三种可能性中以陈家沟陈王廷所创的信度最高,陈氏太极拳历经近百年发展,演变至今,太极拳已有主要六大门派:陈氏太极拳、杨式太极拳、武式太极拳、吴式太极拳、孙式太极拳、赵堡太极拳。 陈式太极拳 陈式太极是太极拳流派之一。创自河南省温县陈家沟陈王廷。陈王廷,字奏庭。自幼习文练武,承袭祖传武技。明崇祯十四年任温县“乡兵守备”。曾“披坚持锐,扫荡群氛”。明亡后,隐居家乡,陶情于渔水,盘桓于山川,忙时耕田,闲时“造拳”。他编造的拳法,今称陈式太极拳老架。此拳是以陈氏祖籍山西洪洞旧传的拳艺参与阴阳开合之理为基础,吸收和借鉴戚继光《拳经三十二式》,结合《黄庭经》中的导引、吐纳第一路和第二路。陈式太极拳有着显著的运动特点,其在内是意气运动,在外是螺旋缠绕运动。强调在意识的主导下,头顶气沈,放长身肢,通过旋腰转脊带动上肢旋膀转踝,使肢体在顺缠丝中,促成内外相合,节节贯串。陈式太极拳有刚有柔,一般是动作的终点刚、过程柔。全套动作在快慢、刚柔、开合、曲直等矛盾的相互依存、互相转化中,相连不断,一气呵成。 杨式太极拳 杨式太极拳是太极拳流派之一。创自河北省永年县人杨福魁。杨福魁,字露禅。道光年间拜陈长兴为师,学习陈式太极拳,成为陈氏拳械的第一个外姓弟子。杨得传后,于西元1850年左右至北京传授太极拳。他为了适应清朝“玉体不动”的显贵达官和体弱年迈者的保健需要,扩大传习范围,删改陈式老架拳中的发劲、跳跃和难度较大的动作,编创成杨式太极拳架。后又经其子杨健侯、其孙杨澄甫(西元1883~西元1936)等人修润,定型为现在的杨式太极拳套路。杨式太极拳动作姿势舒展简洁,动作松柔,缓慢匀速。杨澄甫将杨式太极拳的练法总结为十要,即:虚灵顶劲、含胸拔背、松腰、分虚实、沈肩坠肘、用意不用力、上下相随、内外相合、相连不断、动中求静。 武式太极拳 武式太极拳是太极拳流派之一。创于河北省永年县人武禹襄(西元1812~西元1880)。武禹襄自幼习武好文,约西元1850年从杨露禅学得陈式老架太极拳,西元1852年途径河南怀庆府赵堡镇,从陈青萍学陈式新架太极拳,此后,钻研拳理,揣摩拳架,多有发悟,创编成武式太极拳。此拳姿势紧凑,强调左右手各管半个身体,出手不过肩,动作柔缓,步法小巧灵活,注重虚实变换和内气潜转。武式太极拳的身法主要有含胸拔背、裹裆、护盹、提顶、吊裆、沈肘、尾闾中正。运动时注重动作的起(开始动作)、承(上一动作环节与下一动作环节)、开、合,讲究“往复须有折叠,进退需有转换”。 吴式太极拳 吴式太极拳是太极拳流派之一。创自河北省大兴县吴鉴泉(西元1870~西元1942)。其父全佑(西元1834~西元1902),满族人。初从杨露禅习杨式大架拳,复拜其次子杨班侯为师学杨式小架拳,以善柔化著称。鉴泉自幼从汉,改姓吴,又名爱绅。他秉承家学,擅长小架太极拳。西元1921年,吴鉴泉受聘于北京体育研究社任教时,去掉小架太极拳中的发劲、跳跃和重复动作,突出轻柔、缓慢、圆活、连绵的运动特点,创编成吴式太极拳。此拳的基本技法包括:悬顶弛项、含胸拔背、转腕旋膀、展指凸掌、弓腰、收臀、屈膝坐腿。要求做弓步时,两脚尖均朝前,头顶与后脚跟形成一条斜线。做马步时,要求左桩右柱或右柱左桩,即重心偏向进攻方向一侧。在转身变向时,不论转45度、90度、180度,都采取全脚碾转的方法。 孙式太极拳 孙式太极拳是太极拳流派之一,创自河北省完县人孙禄堂(西元1862—西元1932),孙禄堂于民国初年从郝为真学得不到武式太极拳后,以武式太极拳为基础,吸取形意拳进步必跟,退步必撤的步法特点,八卦掌拧旋敏捷的身法特点,并融入这两门拳术的一些手法,融会贯通,创编成孙式太极拳。此拳动作小巧轻灵,架高步活,柔缓圆活,运动方向变化较多。由于此拳以两脚进退相随为步法特点,又称“活步太极”。由于此拳以开手和合手(开合手)为动作转换衔接的基本方法,还称为“开合太极拳”。 赵堡太极拳 赵堡太极拳,早期传人为陈清萍(西元1795~西元1868年),关于陈清萍师承的说法有至少有两种:一说认为其师承张彦,溯其技源自张三丰(见杜元化《太极拳正宗》);一说认为其师承陈有本,溯其技源自陈王廷(见顾留馨《太极拳术》)。所以,也有人称赵堡太极拳为陈氏太极拳的小架。这两种源流学说,都有待进一步考证。不过可确定的是,此拳在清朝乾隆年间,由陈清萍传出。由于清代统治者禁止民间练武,再加上赵堡镇太极拳历代传人皆持“十不传”戒律,因此赵堡太极拳可说是太极拳之中最神秘的一派。太极拳流派中,武氏太极拳、孙氏太极拳,皆由赵堡太极拳发展而来。 赵堡太极拳有拳架七十二式,式式皆为立式画圆,走立式化圆,是本拳种的核心与特征,整个拳架是从先转大圈后小圈,犹如春蚕抽丝连绵不断,里有顺圈逆圈组成,以身而言,有:以手化圆,以肘化圆,以胸腹化圆,以膀化圆和以胯化圆。丹田转动,此乃一圆化太极。 拳架的演练遵循,「三直」、「四顺」、「六合」和「意贯四梢」等规则。「三直」即头直、身直、小腿直;「四顺」即腿顺、脚顺、手顺、身法顺;「六合」即手与足合、膀与胯合、肘与膝合此乃外三合,内三合有心与意合、气与力合、筋与骨合。「四梢」为牙为骨梢,舌为肉梢,发为血梢,毛孔为气梢。 赵堡太极拳架轻灵圆活,动作舒展大方,演练时,步活圈圆,环环相扣,无明显发力动作,套路贯穿,有柔有刚,在掌握套路后,即逐步化圆为圈、由简到繁,提高技巧,难度,在演练过程中,练至数趟,一经启动,旁人观之、见走圆画圈,却找不到头与尾,犹如长江大海滔滔不绝。 赵堡太极,在走技方面擅长拿、跌、掷、打、靠诸艺,又有各种擒拿与反擒拿动作,融于套路中,使其技击特点甚为突出,在推拿方面,以二人立步推手,绷、履、挤、按、之动作,活步推手,以练采、列、肘、靠、之法。 附注: 综合太极拳--42式太极拳 为适应国内外武术竞赛活动的开展,中国武术研究院组织国内武术专家、著名教练及优秀运动员,于1989年编创了42式太极拳竞赛套路,内容包含了不同流派太极拳的代表性动作,表现了太极拳的不同风格和技术特点。
参考: catcatforum/discuz/redirect?tid=456012goto=lastpost
一:太极拳起源与发展 太极拳之名始于民前117年左右的王宗岳所著的文献,清乾隆60年(乙卯), 有王宗岳所定之阴符枪谱,著名的太极拳论亦应在其前后所著,前乎该论不见 有关太极拳的记载,在此时太极拳已形成,在此之前并无史可考。 有说太极拳是出于春秋的老子,有说是唐朝的许宣平,时称三世七、有说是 唐朝李道子时称先天拳,长拳。或说创于六朝的韩拱月时称小九天,亦有称为 明朝殷利享所创,时称后天法。当然也有最为人传说的为张三丰夜梦元帝所得 拳技,这些传说均不可考。 王宗岳为山西人,为反清志士。宗岳先生云游四海广结志士,传其技于温州 陈同州,海盐张松溪,四明叶继美,河南蒋发,以及河南怀庆府的陈家沟陈氏 一族。陈家沟本只传族人太极拳,不传外姓;陈氏传至十四世时又分为老架新架 两种,新架创于陈有本,后传陈清萍称为赵堡派,老架由陈长兴继之。 陈长兴(1771-1853)除传子耕云及族人外,更传给外姓杨露禅(1799-1872), 杨露禅于北京教拳,后于神机营任武术教头,并重新编排原有教材,后经三子 健候(字镜湖,1839-1917)修订为中架子,又经健侯第三子澄甫(1883-1936)一再修订, 遂定型为杨式大架子,以区别其伯父杨班候(1837-1892)所传的小架子, 是为杨式太极拳。 永年望族武河清(字禹襄1812-1880),从杨露禅学老架,后又从陈清萍学 新架,而创武氏太极拳。李亦畲(1832-1892)得武派之传,而创李派;郝为真(1849-1920) 得李派之传而创郝氏太极拳。八卦形意名家孙禄堂(1861-1932)得郝氏之传, 自创孙式太极拳。 另外旗人全佑(1834-1902)得技小架于杨露禅及其子班侯,后传子吴键泉(1870-1942) 称吴式太极拳。杨澄甫将太极拳由北方往南方移动,出名的弟子有董英杰,褚桂亭, 陈微明,吕殿臣等,其中董英杰及澄甫之子杨振铭(守中)均教拳于中国香港。陈微明于 苏州创建致柔拳社,并曾来过台湾竹北。吕殿臣为澄甫最后一名门徒,传张君辉, 马德芸,萧锦城,王子和(即本社太老师)等人
其中萧锦城
王子和教拳于台北。
参考: nssh.tpc.edu/club/t2
太极拳是中国武术中的一种内家拳。它将阴阳五行与中医理论融入武术技击之中,行拳时讲究松沉与圆活。练习者、中医学理论和部分现代西医学均认为练习太极拳对健康、增寿有帮助。 据近代武术史名家徐震、唐豪的考据,现代流行的太极拳应是由陈王廷所创之「陈家沟长拳」,现称「陈氏太极拳」衍演出来的诸多分枝。 据杨氏太极拳长辈说太极拳源于明代武当山道士张三丰。1921年许禹生著之『太极拳势图解』说张三丰系宋徽宗时人,传拳术至元世袓时山西王宗岳(岳)。王宗岳(不知多少年后?)传河南蒋发,蒋发至陈家沟传陈长兴,所以很多杨氏太极拳传人认为真正太极拳,是蒋发所传的拳术与陈氏家传的拳术融合而成。金庸的小说《倚天屠龙记》及电影《太极张三丰》即援用此说来发展故事情节。 当代人们所习练的,则以杨氏太极拳为主,动作和缓优雅,有强身延年的功效。杨氏太极拳源自陈长兴陈家沟拳术(包括长拳,红拳,炮捶),据此发展出「杨露禅偷拳」的故事,电视《太极宗师》也是描写杨露禅学拳的经过。目前太极拳在中国流通者一般有二十四式(1984年中国 *** 为了推广体育,而编创的简化太极拳),四十二式太极拳,和太极推手等。 太极拳讲究后发制人,注重观察了解对手(听劲),通过引导而不是抵抗对手的发力(捋劲),和改变占位来使对手的进攻落空,同时让对手暴露弱点,然后自身蓄力和发力进行反击。 民初历史 袁世凯主政时期(1912年-1916年),吴鉴泉及杨少侯传人,许禹生在1914年创立北平体育研究社。许禹生在此时期 与宋书铭非常友好。 许禹生于1921年初版之太极拳势图解称, 替袁工作之宋书铭 ,自称藏有远祖宋远桥 之太极拳谱。说(元未明初?)张三丰传(宋?)张松溪及张翠山,再傅宋远桥,名十三式。 称太极卅七势由唐朝,江南道人许宣平所传(?),称三世七。 将唐李道子之先天拳,六朝韩拱月之小九天、明殷利亨之后天法作为太极拳(?)。 又将宋远桥、俞莲舟、俞岱岩、张松溪、张翠山、殷利亨、莫谷声等不同时期的人物 *** 一起,演变为张三丰之徒弟(?)。构成金庸的小说的资料。 吴图南(1884年-1989年),吴鉴泉之徒弟、 吴图南说宋书铭曾与杨少侯比试,杨胜(?)。吴图南先生的《太极拳研究》说张三丰的师父是火龙真人,名贾得升。后人也有照录吴氏的说法,真是愈说愈神奇了。 历史考据 蒋发为未经证实之人物(可能是虚构人物),一说是明代万历人,有说是陈王廷仆人,有说蒋发是王宗岳之徒儿亦有说是陈长兴师父,陈长兴在陈家沟学习祖传之长拳系拳术。杨露禅后人称杨露禅曾追随蒋发习技得太极拳谱。 王宗岳亦为未经证实之人物。陈长兴之徒孙武禹襄(师父杨露禅),称拥有王宗岳之《太极拳论》,做成未有拳先有论之故事。 太极十三势 太极十三势:掤、履、挤、按,采、挒、肘、靠,进、退、顾、盼、定。 四正:掤、履、挤、按。 四隅:采、挒、肘、靠。 五行:进、退、顾、盼、定。 《打手歌》 掤捋挤按须认真,上下相随人难进; 任他巨力来打我,牵动四两拨千斤; 引进落空合即出,粘黏连随不丢顶。 派别 陈氏太极拳 杨氏太极拳 武氏太极拳 吴氏太极拳 孙氏太极拳 八卦太极拳 董氏太极拳 郑子太极拳 和氏太极拳 忽雷太极拳 太极十二动 玄门太极拳 健康好处 正骨骼 宣肺 健肠胃 促循环 利脑养性 研究者发现长期练习太极拳促进老年人平衡控制,灵活性和心肺功能和降低老年人跌倒风险。研究报告还减少疼痛,紧张和焦虑。其他研究显示改善心血管和呼吸系统功能正常人并对那些经历冠状动脉手术的人有术后恢复有利。并有益于避免心脏衰竭,血压高、心脏病、关节炎和多发性硬化症。 另外还太极拳可以减轻年轻人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多动症)患者。太极拳的舒缓动作所燃烧的热量甚至超过冲浪、接近滑雪。太极拳提高免疫系统方面的功能十分显著,一直表现发病率降低焦虑、抑郁、情绪不安整体,(见以下引文研究)。 一项试验研究已发新证据显示,太极拳及相关气功有助于减轻糖尿病。[1] 最新研究证明,太极拳的练习增强免疫系统,对老年人抵抗带状疱疹有帮助。这项由UCLA的Michael Irwin博士领导的研究,其结果出现在四月号的《Journal of the American Geriatrics Society》上。[2] 参考书籍 许禹生著,《太极拳势图解》,1921年出版。 吴图南著,《太极拳之研究》,中国香港商务印书馆,1984年出版。 唐豪著,《少林武当考》。 徐哲东(徐震)著,《国技论略》。 沈一贯著,《搏者张松溪传》。 明张时彻等编,《宁波府志.张松溪传》。 参考文献 ↑ abc.au/ ↑ washingtonpost/
参考: 维基
太极是王西安发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