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三国时吴国皇帝孙皓如此残暴无度,为什么不敢动左丞相陆凯?
孙皓是暴君,并不是昏君。暴君对立是仁君,昏君对立是明君。
孙皓的残暴是被夸大了,司马炎问孙皓为什么喜欢剥人面皮,孙皓回答见无礼于君者则剥之。关于孙皓滥杀无辜的传言,西晋大臣庾峻曾询问过孙皓的侍中李仁,被李仁否认,认为那是君子讨厌失败者,故将天下的罪恶都归结于孙皓,庾峻相信李仁的看法。
同样的情况出现在刘禅和曹芳身上,刘禅虽然是中庸之主,但后世对他的评价越来越低,变成了低下之主。曹芳从小就是一位傀儡皇帝,还被扣了暗劣淫乱的罪名。
东吴皇权自孙权死后常年落入重臣之手,皇帝权力被架空,直到孙休杀了孙綝才恢复了中央集权统治。但孙休性格温仁,却不是明君,他委任丞相濮阳兴、左将军张布执政,导致国政混乱,百姓积怨很深。
孙皓受濮阳兴、张布拥立,本又有些傀儡的意思。孙皓非常聪明,初登帝位时执行仁惠的政令获取民心,被称为明主。同时把嫡亲妹妹嫁给陆抗之子陆景为妻子,算上来陆抗还是孙策的外孙,孙皓妹妹的生母是张昭的孙女、诸葛瑾的外孙女。
孙皓这一手相当高明,孙权晚年对张昭、陆逊都不好,又整治了张休、顾谭、顾承,诸葛氏后来又遭到灭族,孙氏政权把开国重臣的家族几乎都给得罪光。这些家族的失势就是因为当初为孙皓之父孙和争帝位给闹出来。
孙皓即位不久就跟陆景结亲,并把更多兵权交到陆抗手中,陆凯在几年间被孙皓迅速提拔为丞相,这些举措都不是庸主会做得出来。事实也证明,东吴后期的名臣中,陆抗、陆凯是非常重要,而孙皓也相当信任他们。
孙皓后来整治陆凯一家,把他家族迁移到偏远的建安,这是帝王心胸狭隘之举。不过陆凯之子陆祎受到举荐,评价陆祎军事才华还在鲁肃之上,他入为黄门侍郎,出拜偏将军,领兵权。可见孙皓并没有对陆凯一家太苛刻,陆抗诸子也各领兵权,为孙皓效力。相较孙权之时,周瑜、张昭、顾承、甘宁、吕蒙的儿子被孙权整的更严重。孙皓只是迁移陆凯一家,又没降罪用刑,这一件事实说不上恶劣。
孙皓喜好用酷刑执政,主要是因为东吴中央皇权长期落入大臣之手,孙皓为求独裁就使用了这样的手段。濮阳兴和张布本就不是什么名臣,他们的执政让邦国为之失望。孙皓重用陆氏,而铲除这两个妄臣本是明君的作风,只不过孙皓因为是亡国之君,才更饱受恶评。孙皓重用的奸臣何定,其后事发也是被孙皓所杀。
孙皓一出生就受到孙权的喜爱,并且才华不低,擅于书法中的行、隶、小篆、飞白。大臣万彧对外宣称孙皓才识明断,是长沙桓王之畴也,就是说孙皓的性格作风跟孙策很像。又加之好学,奉遵法度,被丞相濮阳兴、左将军张布看中为帝位人选。
从孙皓的行事作风可以看出跟孙策很像,孙策是能够开疆扩土、举贤任能的明君,但却也说不上是什么仁君,孙策征伐之时也曾经屠东治。郭嘉分析孙策时也说孙策统治江东,诛杀了许多英豪雄杰,统治手段相当严厉。还是孙权后来跟江东豪族合作,才缓解了孙氏和江东豪族的关系,孙策也自认守土不如孙权。
《资治通鉴》记载了一段司马炎问吴旧臣,孙皓为何亡国的对话。儒学世家出身的薛莹说孙皓亲近小人,滥用刑罚,导致大臣诸将不安而亡国。贫寒出身的吾彦却说孙皓英俊,麾下的大臣贤明,乃是指孙皓会用人。薛莹曾奉命在圣溪打开通往江淮的河道,薛莹没能完成任务,被孙皓贬到广州。而吾彦为人清身率下,威刑严肃,在灭吴之战中诸城望风而降,唯独吾彦坚守抗敌,敌人尊敬吾彦而撤退。
孙皓做《尔汝歌》羞辱司马炎都没被怎么样,到是刘禅说乐不思蜀被认为是智慧,孙皓有帝王该有的胆气,这是刘禅所缺乏的,相较之下孙皓至少还是一位适合做皇帝的人物。
孙皓自上位以来,皇权刚刚稳定不久,但濮阳兴、张布执政混乱,蜀汉已被曹魏灭国,孙吴以弱敌强多年,本亦无能臣,本就是一个烂摊子。孙皓就算是残暴也容忍了陆抗、陆凯多年,可称的上看得清当下局势。
孙皓在位期间进行残暴统治,不体恤民力,胡乱迁都,最主要还是多次无度用兵,屡次北伐,虽然夺回了孙休时期失去的交趾,陆抗在西陵大破晋军,穷兵黩武致使孙吴国力透支,朝政混乱,民变四起。孙皓更像是生错时代的英杰,倘若他生在乱世,或许跟孙策一样是一方豪杰。如果生在国力雄厚的始皇、汉武时期,也是一代雄主。孙皓的恶评更多源自于他没有功绩,如果他能立下功绩,他那些所谓的暴行根本可以忽略不计。
陆凯是吴国后期的重臣,丞相陆逊之侄、大司马陆抗族兄,官至左丞相。
孙皓之所以不动陆凯,首先,孙皓即位时,陆凯已经是六十多岁的开国元老了,在国内德高望重,孙皓还指望以他的支持和名望来巩固自己的帝位呢,还怎么敢动他?所以一般陆凯对他的劝谏,他都还能听进去,像陆凯劝他不要禁止臣下看自己的面貌,劝谏他不要迁都武昌,搬回建业,劝他疏远奸臣何定等等,孙皓虽然很不乐意,但还是听了他的劝谏,没有发作。
其次,而孙皓在即位之初,还是以有抱负的明君面目出现的,摆出了一副励精图治的态度,所以前期对臣下还没那么暴虐,他的那些昏庸迷信之事,大多是陆凯死后才出现的。
再次,陆凯正直忠诚,处处为国着想,所言所做都是百官楷模,也确实没坐过什么出格的事,这也让孙皓没有理由去动他。当然也有人会说,欲加之罪何患无辞,但早期的孙皓还是没有昏庸暴虐到那个程度。
最后,也是最最重要的一点,那就是陆凯的族弟陆抗领兵在外,坐镇荆州,抵抗着晋国的进攻。陆抗足智多谋,和其父陆逊一样,是支撑吴国大厦的国之栋梁,有人说 陆抗存则吴存,抗亡则吴亡,可见其地位多么重要,正是有他坐镇荆州的严密防守,才有孙皓在 健康 的太平日子。而且陆抗掌握的军队是吴国的精锐,只要他愿意,以其名望和实力,废了孙皓都是轻而易举的事。所以孙皓就算对陆凯有一百二十个看不顺眼,顾及陆抗的实力,他也不敢动陆凯一个手指头。
实际上孙皓对陆凯确实有着诸多不满,近臣何定还经常在他面前打陆凯的小报告,孙皓其实早就想动他了。陆凯与孙浩共事也就五六年,之后就去世了。又过了五六年,陆家最后一个保护伞陆抗也去世了,孙皓开始为所欲为,陆抗去世次年,他就把陆凯一家发配到了偏远的建安,也就是今天山多闭塞的福建北部一带。
陆凯出身于江东名门吴郡陆氏,丞相陆逊之侄、大司马陆抗族兄。孙皓有一次问陆凯说:“你的宗族有几人在朝任职呢?”陆凯回答道:“两个丞相﹑五人封侯﹑十多位将军。”这就是吴国皇帝孙皓不敢动陆凯的原因。
陆凯所在的陆家为吴郡四姓之一。吴郡四姓,即吴郡之顾、陆、朱、张四姓,其代表人物分别为顾雍、陆逊、朱桓、张温。由于吴郡的显贵多,四姓子弟求仕的也多,所以孙权特予照顾,以致“郡吏常有千数”。陆逊为东吴大将 ,官至丞相后陆氏家族子弟遍布朝野。
到孙皓时期军政大权皆归于陆氏,军事上对曹魏与西晋的防务主要依靠陆抗,政治上主要靠陆凯为丞相。陆氏家族在江东根基深厚,即使在东吴灭忙后的西晋也是累代高官,这样的家族是统治权风雨飘摇中的孙皓敢动的么?即使陆凯、陆抗都死了以后,孙皓也只敢在公元274年将陆凯的家人迁往建安,不敢杀害。
西晋之后陆氏家族立足江东,历经东晋、刘宋、齐梁等朝,贤才辈出,履任高官。公元581年 ,隋文帝杨坚结束分裂 ,统一南北 ,建立隋朝,建都长安 ,吴中四姓作为江东世家大族的 历史 地位便无足轻重了。
三国末期除了曹魏,其他两家的当家人属实有些不太行,蜀国的阿斗大家都知道扶不上墙,而东吴的孙皓则是以残暴著称。
如果真要说的话,其实孙权晚年都开始有些昏庸了,太子病逝只能通过杀戮和镇压来给小太子清路,只是这吴末帝在残暴上更胜孙权一筹。
其实孙皓之前并不算是皇帝的候选人,只是在他之前的吴景帝孙休去世得早,虽然孙休有儿子但当时时局并不稳定,蜀汉刚刚灭国,曹魏那边磨刀霍霍随时准备进攻东吴。
在这样的情况下群臣就建议不立孙休的儿子为皇帝,毕竟年龄太小扛不住事,于是废太子孙和的儿子孙皓就这样被推荐出来了,虽然孙皓当时只有二十多岁,但相比较其他皇储来说年龄确实算大的了。
刚登基的孙皓为了自己名正言顺,所以在一段时间内做得不错,先是抚恤灾民开仓放粮,接着就是将宫中多余的宫女和动物遣散,这样方可节省开支用作军费,一时间百姓纷纷叫好。
只是没曾想这种情况还没坚持多久,孙皓就表现出了本来的面目,沉迷于酒色的同时残暴地对待大臣们,当时推荐孙皓登基的大臣张布非常后悔当初的决定。
谁知道这句话最后传到了孙皓的耳边,原本张布推荐孙皓为皇帝是对他有恩,只是这孙皓不念旧情直接诛杀了张布以及其他暗自议论的官员,不仅如此还强行将张布的女儿纳入后宫,实在是杀人诛心。
不仅是张布,还有同意孙皓登基自己做出让步的朱太后也没能躲过一劫,朱太后是孙休的皇后,孙休离世理应是他的儿子登基,但为了东吴大业,她甘愿做出让步。
但孙皓是怎么对待恩人的呢,登基后先是废除朱太后的太后位置立自己母亲为太后,这还不算完,随后又逼死朱太后并将她的孩子全部流放,为了斩草除根在路上将他们全部杀害。
类似的种种荒诞行径实在是数不胜数,当时孙皓在东吴境内完全就是独裁者,只要有人不顺从他的意思或者让他不开心,那下场几乎就只有一个。
不过自古恶人自有恶人磨,饶是如此残暴的孙皓也是对一个人束手无策,这个人就是当时的左丞相陆凯,在群臣皆怕孙皓的情况下,陆凯仍旧我行我素多次反对孙皓的意见并顶撞孙皓。
孙皓有一个毛病,就是不喜欢别人看自己,于是当时的大臣在上朝的时候都是低着头谁也不敢抬头看一下,生怕因此丢了性命。
陆凯看到这个现象后就直谏孙皓,告诉他自古以来没有君臣不相识的道理,如果君王有一天遇急,恐怕臣子想要帮忙也没办法,毕竟没看过君王的面貌。
孙皓听完之后觉得确实如此,于是之后在上朝的时候陆凯都可以直视孙皓而无事。
还有一次孙皓突然有了迁都的兴致,于是就下令准备迁都到武昌,这可真是难为了当时的大臣和百姓,因为当时建业位于水源下流,物资供给十分地方便。
但如果迁都到武昌的话,那么其他州郡对武昌进行补给就极其地不方便,再加上很多官员都在建业安家立业,所以也都不愿迁都。
陆凯又一次站了出来,先是向孙皓分析迁都的弊端,再向孙皓建议要做一个勤政为民的好皇帝,这样才能受到百姓爱戴从而增强东吴国力,随后孙皓就停止了迁都。
陆凯真是为东吴奉献了自己的一生,在临终的时候都不忘对孙皓进行劝谏,先是告诉他宦官何定是一个小人,千万不能重用应当早点疏远,接着又罗列出一群能够帮助孙皓守住东吴基业的大臣,颇有诸葛亮之风。
看到这里是不是以为孙皓喜欢陆凯直谏?其实不然,孙皓对陆凯的多次谏言其实非常不喜甚至讨厌,在陆凯去世之后孙皓更是展开报复,将陆凯的一家全部强制转移到远方。
既然孙皓讨厌陆凯,那为何陆凯屡屡进谏最终都相安无事,孙皓是在忌惮陆凯的什么?换句话说,陆凯敢顶撞孙皓的底气何在?原因有三点:
背靠大族
三国时期除了各路诸侯之外还有一股势力不容小觑,就是各大士族的力量,可以说很多诸侯能够起家,这其中少不了士族的帮助。
陆凯出生于吴郡陆氏,吴郡陆氏最早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经过几百年的繁衍扩张,三国时期的吴郡陆氏和其他三个世家并称为“吴中四姓”
三国时期的东吴名将陆逊便是吴郡陆氏子弟,有一次孙皓问陆凯族中几人在朝,陆凯直言两个丞相、五人封侯,将军十数个,这就是陆凯能够稳居朝堂的实力。
饶是孙策、孙坚在世,也都要给江东世家几分面子,毕竟相比较来说这些世家才算是地头蛇,孙皓如果惹怒了这个地头蛇,恐怕最终难受的只会是他。
陆抗的堂兄
陆家是世家所以多儒士,这也是陆家在三国中声名不显的原因,但饶是如此还是出了两位将军,分别是陆逊和陆抗这对父子。
对于陆逊恐怕大家都不陌生,一把火把蜀汉的基业给烧个大半,而这个陆抗论功绩其实不在父亲陆逊之下,三国后期东吴名将凋零,晋军在对岸又虎视眈眈但却始终没有机会下手。
这都是因为陆抗的防守严密让晋军的兵马无法逾越半步,等到陆抗去世,没了陆抗镇守边关,东吴很快就被晋军全部拿下。
而陆抗还有一个身份,就是陆凯的堂弟,有这一份关系在,孙皓就更不能针对陆凯了,毕竟自己的身家性命全靠陆抗守护。
威望极高
陆凯虽说是在孙皓统治时期才当上左丞相,但他其实在孙权执政的时候就开始做官了,先后经历孙权、孙亮、孙休和孙皓,实打实的四朝元老。
再加上陆凯不是空降高管而是一步一步往上升的,先是从县令做起,随后又断断续续当过都尉、太守、偏将军、豫州牧和左丞相等等,这一路走来不仅增加阅历最主要的是增加了名气。
当时满朝上下官员暗地里都以陆凯为首,这就是强大的影响力,在这样的情况下孙皓再去动陆凯,那就有点说不过去了。
这些就是孙皓虽然残暴但却一直不敢动陆凯的原因,毕竟动陆凯事小,但也要因此付出强烈的代价,这就明显不合适了,毕竟孙皓是昏君不是傻子,这笔账还是能算得清的。
大家都知道三国时的孙吴曾经出过一个暴君——这个孙权的不肖子孙就是孙皓,可怜他们孙家的先人披荆斩棘,才占据了江东之地,假使孙皓能够虚心纳谏,待民如子,加之以千里的长江之险,恐怕孙吴也不一定就败亡得这么容易吧!孙皓此人肆意妄为,群臣虽然想要劝谏,但都畏惧他的暴怒,所以只能把话咽在了肚子里,可是有一个人却不愿意“明哲保身”,这个人就是陆凯。陆凯出身不低,是大都督陆逊的侄子,也就是他的族子,在东吴国中的地位非同一般,可是他不像其他的达官贵人那样,只知道韬光养晦,他一直都是在试图匡正孙皓的行为。
其实这本来没有必要,毕竟像他这样出身在名门望族的人,即便是改朝换代了,也不会失去优渥的生活条件。如果一定要为他的行为找出一个原因的话,那可能就是他的良心在鼓舞他做一个正人君子吧。他曾经不止一次地触怒到自己的主君,然而却能够无疾而终,不能不说是一件大幸事了。孙皓登基之初,有一个十分奇怪的禁忌,那就是不准臣子直视自己,一旦有人敢看他的脸,他就会施以重罚。
他的那些臣子知道他这么一个忌讳之后,也都不置可否,反正照着做就行了,不看就不看——孙皓又不是算命绝世美女,少看一眼又不会掉块肉。可是陆凯就提出了异议:“陛下,君臣之间没有不能对视的道理,古代的圣王也都没有这个禁忌,要是陛下一定要如此的话,您一旦出了事情,我们都不知道您在哪里呢!”孙皓虽然心中不喜,但也取消了那个规定。
陆凯不仅仅惹恼了皇帝,对皇帝的宠臣也一点儿都不给面子。当时何定很得孙皓的宠爱,一直就很跋扈,陆凯当面就对着他说:“您也是读过书的人,您见过对君主不忠心,对国家没有益处的臣子可以善终的吗?为什么一定要行奸佞之事,我劝阁下快点改正吧!不然不测的事情马上就会发生!”何定听了这话之后,气得脸色都变了,可是却不敢得当面反驳这个老臣。当然,当面不敢,在背后,在皇帝的耳边,他是肯定加倍地诋毁陆凯的。
伦凯病重,孙皓出于礼节派人去问他有什么遗嘱,结果他还是在劝谏:“何定是一个小人,不适合委以重任,希望陛下能够将他派到外地,另外我的族弟陆抗是个忠臣,希望您能继续信任他。”孙皓听了这话之后,依旧我行我素——其实他忍了这么多年,并不是说敬重这个老人家,而是因为陆家的势力太强了,当时领兵的不少都是陆家的人抑或是他们的门生,所以陆凯才能够善终啊!
我是汴梁哥我来回答!
孙皓的残暴是被夸大了,司马炎问孙皓为什么喜欢剥人面皮,孙皓回答见无礼于君者则剥之。关于孙皓滥杀无辜的传言,西晋大臣庾峻曾询问过孙皓的侍中李仁,被李仁否认,认为那是君子讨厌失败者,故将天下的罪恶都归结于孙皓,庾峻相信李仁的看法。吴国皇帝孙皓残暴无度,为何不敢动左丞相陆凯?说出来你别不信
打开腾讯新闻,查看更多图片
西晋之后陆氏家族立足江东,历经东晋、刘宋、齐梁等朝,贤才辈出,履任高官。公元581年 ,隋文帝杨坚结束分裂 ,统一南北 ,建立隋朝,建都长安 ,吴中四姓作为江东世家大族的 历史 地位便无足轻重了。
三国时期的吴国的将领是有部曲的,其曲兵更是只听主人而不听朝廷号令。而且陆凯素有才能,带兵有方,也是吴国最后一个名将,多次带兵击退晋军羊枯的进犯,加之家族功绩,在吴国素有威望。孙皓顶多是暴君而不是昏君,他也不会自毁长城。他若动陆凯,本来就争斗不休的吴国朝堂会更加政局动荡不安,世家大族必将激烈反抗,进而威胁整个国家的稳定和皇权的更迭。
孙皓之所以不动陆凯,首先,孙皓即位时,陆凯已经是六十多岁的开国元老了,在国内德高望重,孙皓还指望以他的支持和名望来巩固自己的帝位呢,还怎么敢动他?所以一般陆凯对他的劝谏,他都还能听进去,像陆凯劝他不要禁止臣下看自己的面貌,劝谏他不要迁都武昌,搬回建业,劝他疏远奸臣何定等等,孙皓虽然很不乐意,但还是听了他的劝谏,没有发作。
来说题主所说的问题吧,三国时孙皓残暴无度但他也不敢动陆凯。因为整个三国乃至后面的南北朝时期都是门阀政治,这一门阀制度从三国开端,鼎盛于南北朝,衰亡于唐朝。吴国的建立离不开江东大士族的支持。三国时期的吴国的将领是有部曲的,其曲兵更是只听主人而不听朝廷号令。而且陆凯素有才能,带兵有方,也是吴国最后一个名将,多次带兵击退晋军羊枯的进犯,加之家族功绩,在吴国素有威望。孙皓顶多是暴君而不是昏君,他也不会自毁长城。他若动陆凯,本来就争斗不休的吴国朝堂会更加政局动荡不安,世家大族必将激烈反抗,进而威胁整个国家的稳定和皇权的更迭。
三国时期东吴的丞相是谁?
一、孙邵
孙邵(163年-225年),字长绪,青州北海国人(今山东潍坊市昌乐县西)。原为北海相孔融的功曹,被孔融称赞为可任朝廷要职的人才,后随刘繇到达江东,继而辅佐孙权。孙权称吴王后,孙邵成为吴国首任丞相,数年后病逝。对于孙邵这位丞相,虽然是东吴第一位丞相,但是,他的存在感是比较低的。比如没有担任丞相的大臣张昭,显然要比孙邵名气更大。
二、顾雍
顾雍(168年—243年),字元叹。吴郡吴县(今江苏苏州)人。汉末至三国时期吴国重臣。东汉末年,顾雍入孙权幕府为左司马。后迁大理、奉常,又领尚书令,封阳遂乡侯。黄武四年(225年),改任太常。同年升任丞相、平尚书事,进封醴陵侯。他为相十九年,多有匡弼辅正之词。赤乌六年(243年),顾雍去世,年七十六。孙权素服临吊,赐谥“肃”。对于孙权来说,先后任用孙邵、顾雍为丞相,而将张昭派出在外,无疑是在培养自己的心腹势力,从而平衡东吴老臣的势力。
三、陆逊
在东吴的12位丞相中,陆逊不仅是名气最大的一位,在能力和功绩上,陆逊同样是无出其右。陆逊(183年-245年3月19日),本名陆议,字伯言,吴郡吴县人。建安二十四年(219年),陆逊参与袭取荆州。蜀章武二年(222年),孙权以陆逊为大都督,在夷陵之战中火烧连营击败刘备。吴黄武七年(228年),陆逊取得石亭之战的胜利。黄龙元年(229年),孙权称帝后,以陆逊为上大将军、辅佐太子孙登并掌管陪都武昌事宜。赤乌七年(244年)拜为丞相、荆州牧、右都护。
四、步骘
步骘(zhì)(?-247年),字子山,临淮郡淮阴县(今江苏省淮安市淮阴区)人。三国时期吴国重臣。建安十五年(210年),步骘出任使持节、征南中郎将、交州刺史。平定交州有功,加位平戎将军,册封广信侯,迁右将军、左护军,册封临湘县侯。孙权称帝后,拜骠骑将军、冀州牧。赤乌九年(246年),陆逊去世后,步骘担任丞相。
五、朱据
朱据(194年-250年),字子范,吴郡吴县(今江苏苏州)人。黄龙元年(229年),孙权称帝,将女儿孙鲁育嫁给朱据,并任命他为左将军,封云阳侯。赤乌九年(246年),升任骠骑将军。赤乌十二年(249年),朱据接替已故的步骘继任丞相一职。
六、诸葛恪
诸葛恪(203-253年),字元逊,琅琊阳都(今山东省沂南县)人。三国时期吴国名将、权臣,大将军诸葛瑾的长子。和他的叔父诸葛亮一样,诸葛恪也担任了丞相一职。赤乌八年(245年),丞相陆逊病逝,诸葛恪出任大将军,领荆州牧。神凤元年(252年),孙权病危时,选为托孤大臣。孙亮即位后,担任太傅,掌握东吴大权。诸葛恪抗击曹魏,取得东兴大捷,名闻海内,天下震动,授丞相,进封阳都县侯。
七、孙峻
孙峻(219年-256年10月19日),字子远,吴郡富春县(今浙江杭州市富阳区富春街道)人。孙峻骁勇果敢,精明强干,初任武卫都尉兼侍中,孙权去世的时候,孙峻联合诸葛恪共受遗诏,选为辅政大臣。会稽王孙亮即位,升任武卫将军,册封都乡侯。设计诛杀太傅诸葛恪,开始掌握吴国大权,拜丞相、大将军,册封富春县侯。太平元年(256年),跟随文钦征伐魏国,因病去世,时年三十八岁,托付于堂弟孙綝。
八、孙綝
孙綝(chēn)(231年-259年1月18日),字子通,吴郡富春(今浙江杭州市富阳区)人。孙綝执掌大权期间,与皇帝孙亮的矛盾激化,最终废黜孙亮,拥立琅琊王孙休即位,累迁丞相、荆州牧。永安元年十二月(259年1月),在左将军张布的协助下,遭到皇帝孙休捕杀,时年二十八岁。
九、濮阳兴
濮阳兴(?-264年),字子元,陈留(治今河南开封)人,三国时期东吴大臣,吴景帝孙休末年至末帝孙皓初年任丞相。永安七年(264年),孙休去世,濮阳兴与张布迎立孙皓。担任侍郎,兼任青州牧。同年被万彧谮毁,流放广州,途中被孙皓派人追杀,并灭三族。
十、陆凯
陆凯(198-269年),字敬风,吴郡吴县(今江苏省苏州市)人。三国时期吴国重臣,丞相陆逊的侄子,大司马陆抗的族兄。吴景帝孙休继位,陆凯担任征北将军、领豫州牧。吴末帝孙皓即位,迁镇西大将军、荆州牧,进封嘉兴县侯。宝鼎元年(266年),担任左丞相,屡次劝谏孙皓。
十一、万彧
万彧(235~273年),字文彬,东吴末期大臣,官至右丞相。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左右丞相的设置,也是比较常见的情况。因为丞相的权力过大,孙皓将其分为左丞相和右丞相,自然可以达到制衡的效果。
十二、张悌
张悌(236年-280年),字巨先。荆州襄阳郡(今湖北省襄阳市)人。三国孙吴时大臣。张悌自少有名理,于吴景帝时为屯骑校尉。吴末帝天纪三年(279年)升任丞相。天纪四年(280年),西晋伐吴。张悌明知必败,仍与沈莹、诸葛靓率军三万渡江接战,与晋军交战,大败于板桥。诸葛靓率众来迎张悌,张悌不肯逃命,最终战死沙场。作为东吴最后一位丞相,张悌为了守卫东吴而付出了性命,这无疑是令人钦佩的举动。
三国演义中陆凯,是谁?
陆凯(198年-269年),字敬风。吴郡吴县(今江苏苏州)人。三国时吴国后期重臣,丞相陆逊之侄、大司马陆抗族兄。 陆凯于黄武(222年-229年)年间曾任永兴和诸暨县长,任内颇有治绩。后转拜建武都尉,又迁儋耳太守,与聂友率军讨伐朱崖和儋耳,战后迁建武校尉。五凤二年(255年),率军讨斩零陵山贼陈毖,以功拜巴丘督、偏将军,封都乡侯。旋即迁任武昌右部督,随军至寿春。后拜荡魏将军,又迁绥远将军。吴景帝孙休继位,拜征北将军、假节、领豫州牧。孙皓即位,迁任镇西大将军,都督巴丘,又领荆州牧,进封嘉兴侯。宝鼎元年(266年),迁左丞相。以正直及屡次劝谏孙皓而闻名。建衡元年(269年)去世,年七十二。
陆凯寄梅诗词典故
诗词,是指以古体诗、近体诗和格律词为代表的.中国汉族传统诗歌。亦是汉字文化圈的特色之一。通常认为,诗较为适合“言志”,而词则更为适合“抒情”。下面为大家带来了陆凯寄梅诗词典故,欢迎大家参考。
典源出处
《太平御览》卷九七○引《荆州记》(南朝宋·盛弘之撰)曰:“陆凯与范晔相善,自江南寄梅花一枝,诣长安与晔,并赠花诗曰:‘折花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
释义用法
陆凯与范晔是好友,他托驿使寄给在长安的范晔一枝梅花,并赠诗一首,表达他对友人的思念。后以此典表现对家人、朋友等的想念情意;也用以咏梅。
用典形式
【梅驿】宋·张炎:“旧雨不来,风流云散,惟有长相忆。雁书休寄,寸心分付梅驿。”
【寄春】清·张惠言:“念玉容寂寞,更无人处,经他风雨,能几多番?欲附西来驿使,寄与春看。”
【赠远】宋·周密:“赠远天寒,吟香夜永,多少江南新怨。”
【一枝春】宋·黄庭坚:“欲问江南近消息,喜君贻我一枝春。”宋·陈师道:“欲传千里信,暗折一枝春。”
【寻驿使】宋·辛弃疾:“寻驿使,寄芳容,陇头休放马蹄松。”
【陇头人】唐·张祜:“折花当驿路,寄与陇头人。”元·耶律楚材:“遥想冰魂政无恙,一枝回施陇头人。”
【陇头梅】唐·宋之问:“明朝望乡处,应见陇头梅。”清·王夫之:“南去只悲湘水雁,北书唯寄陇头梅。”
【驿使梅】清·黄鷟来:“青山尚逐征人舫,白雪难逢驿使梅。”
【梅花使】清·黄景仁:“倘逢过岭梅花使,好讯荆高市上人。”
【寄一枝】宋·胡仲弓:“渐次梅花开遍,花外行人已远。欲寄一枝嫌梦短,湿云和恨剪。”元·耶律楚材:“驿使不来人已老,江南谁寄一枝春?”
【寄折梅】明·陈子龙:“鱼海逢归雁,龙沙寄折梅。”
【寄梅花】宋·苏轼:“故人应在千山外,不寄梅花远信来。”
【寄寒梅】元·许有壬:“尊中物,胜他年千里,谩寄寒梅。”
【赠梅花】宋·张炎:“记前度,剪灯一笑,再相逢,知在那人家。空山远,白云休赠,只赠梅花。”
【江南折赠】宋·张炎:“还念庾岭幽情,江南聊折赠,行人应发。”
【江南驿使】明·陈子龙:“祖帐江梅驿使远,扬旌朔雪戍楼深。”
【折梅寄我】宋·张炎:“有黄金,应铸相思。折得梅花先寄我,山正在,里湖西。”
【折得陇头】明·唐寅:“折得陇头逢驿使,先与天下颁春王。”
【陆凯传情】宋·钱惟演:“陆凯传情梅暗落,韩凭遗恨蝶争飞。”
【驿传梅信】宋·张炎:“书染芝香,驿传梅信,次第来云北。”
【驿使带春】金·李俊民:“纵看看,驿使带得春来,只恐怕,绿叶成阴子满。”
【驿寄梅花】宋·秦观:“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
【春赠陇头】清·王士禛:“拗取铜坑玉一枝,江南春赠陇头时。”
【故人堪寄】元·张翥:“故人堪寄,折枝代取,江南春信。”
【送客逢春】唐·杜甫:“此时对雪遥相忆,送客逢春可自由。”
【难随驿使】宋·王安石:“纷纷自向江城落,杳杳难随驿使来。”
【梅花寄远】宋·陈与义:“会有梅花堪寄远,可因莼菜便怀归。”
【梅寄断魂】宋·范成大:“隙月知无梦,窗梅寄断魂。”
【庾岭一枝】宋·范成大:“书随庾岭一枝寄,句挟韶江九奏成。”
【剪梅烟驿】宋·史达祖:“但可怜处,无奈冉冉惊魂,采香南浦,剪梅烟驿。”
【寒梅堪寄】明·陈子龙:“寒梅北客谁堪寄?春草南陔欲废歌。”
【楚驿梅边】宋·陈允平:“楚驿梅边,吴江枫畔,庾郎从此愁多。”
【一枝随驿使】宋·曾巩:“远寄一枝随驿使,欲分芳种恨无因。”
【花信随驿使】宋·张元干:“春梢惯识宫妆样,花信偏随驿使回。”
【折梅寄江北】南朝梁·江淹:“忆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
【岭梅传远信】宋·欧阳修:“不待岭梅传远信,剪刀先放彩花开。”
【南枝附春信】宋·晏几道:“小梅风韵最妖娆,开处雪初消。南枝欲附春信,长恨陇人遥。”
【梅花寄寒驿】元·邵亨贞:“年华晚,烟水正深,难折梅花寄寒驿。”
【梅残驿使迟】宋·范成大:“韶江石老箫音在,庾岭梅残驿使迟。”
【寄我江南梅】宋·周邦彦:“水驿春回,望寄我江南梅萼。”
世说新语中陆凯的诗有一个为后人所用的典故是什么
世说新语中陆凯的诗有一个为后人所用的典故是寄梅。
《世说新语》是南朝宋文学家刘义庆所著的一部轶事小说集,原称《世说》,唐代改称《世说新书》,五代以后改为《世说新语》
该书共三卷,依内容分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识鉴等三十六类,每类收有若干则,全书共一千多则,记述了自汉末到刘宋时名士贵族的轶闻轶事,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尤其是士族阶层的生活状况、文化习尚乃至他们的精神世界,保存了社会、政治、思想、文学、语言等多方面的史料,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故事和沿用至今的成语典故比如说寄梅